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与腹脑

2008-10-11 08:37|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8163| 评论: 0

摘要: 一、腹脑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人类除了大脑之外还有“第二大脑”,那就是肚子。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 ...

 
一、腹脑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人类除了大脑之外还有“第二大脑”,那就是肚子。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
    有报道说,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95%的血清基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有关资料介绍,一个人的内脏在75年中大约要通过30多吨的营养物质和5万多升的液体。这些东西的通过量由腹部大脑高智能地操纵着。腹脑能分析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的成分,并使人体免受各种毒物和危险的侵害。肠子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拥有人体70%的防御细胞,大量的防御细胞与腹脑相通。当毒素进人身体时,腹脑最先察觉,然后立即向大脑发出警告信号,人们马上意识到腹脑有毒素,接着采取行动:呕吐、痉挛或排泄。  
    科学家认为:越往消化系统的深处,大脑对其的控制力越弱。口、部分食管及胃都受大脑控制,胃以下部分则由腹脑负责,当最后到达直肠及肛门时,控制权又回到大脑。
    腹部也会生病,而且比头脑的毛病还多。当腹部神经功能紊乱时,腹脑便会“发疯”,导致人的消化功能失调。有关研究表明,腹脑具有记忆功能。过度或持续不断的恐慌不仅在头脑留下印象,甚至会给肠胃器官打下烙印。腹脑有病直接会影响睡眠,人在沉睡时,肠器官进行柔和有节奏的波形运动。但做梦时,其内脏开始出现激烈震颤。反过来,内脏及其血清基细胞受到刺激会使人做更多的梦。许多肠功能紊乱的病人总抱怨睡不好觉,原因就在这里。
    人类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已有约1013年的历史。但相对于大脑,人们对腹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在所有腹脑专家都相信:“人的肚子拥有智慧。”因此,意识与腹脑的关系将是本世纪科学的另一探索领域。
    二、太极拳是锻炼第二大脑(腹脑)的最好选择
    我们通过研究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和呼吸方法,发现太极拳运动对锻炼人体第二大脑(腹脑)的作用非常大。
    1.太极拳以意识为主导的练功方法。    
    太极拳上场打拳要求先入静蔼片刻,洗心涤滤,凝神壹志,检查自己全身上下是否放松,然后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待感到丹田发热后,再由丹田内转带动周身转动,这时感到小腹内真气逐渐充盈、鼓荡,从而使真气带动小腹内的诸多脏器转动起来,  腹内脏器的旋动刺激了内脏及腹  部表皮内外的诸多神经系统的良  性反应,进而产生信息并且通过神经系统网络与大脑交流。然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向身体各部发出有关指令。
    2.太极拳整体螺旋,带动四肢顺逆缠丝的运动形式。
    太极拳,特别是陈氏太极。拳,强调在全身放松、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发挥整体作战的特点,即丹田内转带动全身的螺旋运动,强调丹田内气与四肢躯体动作要完全协调一致,做到“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打拳时,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以腰为核心,动作走螺旋劲,即以胸腰的整体螺旋带动四肢的顺逆缠丝劲,姿式大小动作都要以腰为枢纽,出劲人劲,都走腰劲,每一动作先是意动,再而丹田转动,进而丹田内气鼓荡带动四肢螺旋转动。在实际走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太极拳的独特的运动形式对腹部的全面运动调节,打拳时丹田内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前后、左右、上下、斜向、横向等多种立体螺旋方式,  但这些内动方式必须是与外形动作协调一致的。而且强调这种协调是以内动意识为先,做到内外一致。如:丹田走前后圈时,外形也走前后卷放,如:  “左冲”、“右冲”等式;丹田走左右圈时,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  如:  “运手”、“三换掌”诸式;丹田走斜圈,外形动作也是斜向旋转,如:“白鹤亮翅”、“六封四闭”等式。

[page]


    太极拳走架,所有拳式自始至终要求胸腰折叠与丹田内转结合,这种大大小小拳式的螺旋转动,每时每刻都是在意念引导下以腰为轴为核心的旋转,这种有慢有快、有柔有刚、有松有紧、有斜形有平行、有上下有前后的全面螺旋运动,在外加强了腹肌腰肌的锻炼,增强了其腰腹肌的弹性力,在内对腹内的诸多脏器起到有机的震荡和按摩作用,无疑会增强它们的生理功能。
    古拳论日: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始而意动,即而气动”都是强调打拳意念与外形及呼吸的协调一致。而这里所言之气,特指丹田气动,由于丹田(腹部)神经系统得到了头脑神经信息传递,进而丹田内转,腹内营气促动内脏蠕动,刺激腹脑神经系统作出反馈信息传递给头脑,头脑经过信息处理再给腹脑发出指令。我们认为这种意气协调联动,也就是头脑中枢神经与腹脑神经系统的联网交换信息,从而联合指挥人身整体行为。
    3.太极拳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的独特呼吸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法是呼吸运动、腹部运动、骨盆运动三结合的一种独特锻炼方法。打拳时凡是做提膝动作时想到吸气、收腹、提肛、松胯;而当做弓、马步时常想到呼气、放松、下沉、沉翻左右臀、  会阴处一提一松、骨盆处关节立体螺旋式的上下转动,即斜向直 “∞”字形的运动,都可以使人注意会阴穴,增强人体上下部的活动,从而使大脑皮质与下部内脏器官关系密切起来,以调节内分泌机制,并且可以使腹肌、骨盆肌以及下部器官的各种括约肌、提肌、竖立肌等保持良好的弹性。这对增强性机能和增加性激素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像古人所论取得“炼精化气,还精补脑”之功效。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悟到,我们的先人虽然不像现代人这样,掌握了现代人体解剖学知识,但他们已经认识了腹部的锻炼能增强腹内诸多脏器的功能,特别是人体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即激素的生理变化,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变化。
    另外太极拳,特别是陈氏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的逆腹式呼吸法对腹部内脏功能的锻炼所产生的功效是非常大的。丹田内转,其实质就是一种
丹田呼吸法。打拳时所谓呼吸与动作配合,主要是指这种以丹田呼吸(腹呼吸)为核心的鼓荡之内气与拳架动作相协调。拳论云:
  “内不动,外不动”,  “腰不动,手不发”,打起拳来腹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外形则旋踝转膝,旋腕转臂。旋腰转脊这样以丹田为核心贯穿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动,可以使腹部脏器通过.自我按摩而增强其机能。陈氏太极拳特别注重呼气,实践证明打拳时呼气动作有利于身体松沉,而人体在放松状态下,对神经系统、筋骨肌肉的锻炼都有良好的。影响。我们体会,凡是打拳时腹式呼吸运用好的拳手,打拳和推手时就会感到腹部丹田内气就像。大海的波浪那样,一浪接一浪地向前翻腾,从而丹田内气带动四肢、身躯螺旋缠绕。由于内气充盈,打拳推手总感觉有一股使不完的劲。这种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练功方法,使得练习太极拳有素者,较好地协调了人体各方面的生理反应。实践证明,长期坚持打太极拳者,一般都感觉头脑清晰、两眼有神、思维敏锐、步履轻灵。他们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都较常人强很多。
    太极拳是周身整体的运动,拳论云:浑身无处不太极。太极拳锻炼讲究整体协调,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而这种整体运动形式的核心是围绕着小腹(丹田)来进行的,“抓住丹
田练内功”、  “刻刻留意在腰’隙”。研究前人的拳论,我们可以看出前人对人体腰腹部的锻炼是多么的重视。今天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破解人体腹部神奇功能的条件和机遇。我们理应抓住这个机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破解古老的太极拳文化之谜,让她发出新的更迷人的光彩,造福全人类。
    腹脑与太极拳概念的提出是一个新课题,在此方面我们知之甚少,只是感觉人体除了头脑之外,无形之中确有一种意识牵动着我们的行为。联系太极拳的练功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觉得太极拳这一古老的拳种对其锻炼者所产生的效果确与所谓“腹脑”现象有某种“缘结”。写出此文只是初步探讨,愿意与国内外有兴趣研究探讨此道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2

点赞
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