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尾闾正中、收胯」 先说「尾闾正中」,太极拳有一套思维逻辑,简单的说是这样的:阴阳相济「用意不用力」中正安舒「腰为主宰、两肋松、胯松、尾底(骨氐)松沉前兜」尾闾正中。 太极拳要在松开全身关节,重量自然下沉,下沉到地面而反弹上飘,下沉上飘(阴阳相济)使全身不用力而自然竖直,所以虽中正而安舒,这时以腰为指挥中心,腰脊中点为命门,以命门与丹田相配合一开一合,上连肩、肘、腕开合,下接胯、膝、足开合。胯的开合比肩的开合困难,因为胯连接两腿,承受全身重量,但又要松开两胯,所以尾闾一定要中正、下沉、松开、脊椎最未端自然前兜(一点力也不能用,否则松不下,用力兜起有害无益),尾闾能松而又中正,(尾闾上下不偏为中,尾闾未端正对前面为正),胯便能以意收敛为合(收胯)、以意放松为开,配合两肩,以腰为主宰开合,用意不用力而控制全身的活动。 以上的讨论,可以明白,「收胯」、「尾闾正中」,是为「腰为主宰」服务,而「腰为主宰」是为「中正安舒」服务,「中正安舒」是为「用意不用力」服务,「用意不用力」是为「阴阳相济」服务,层层相扣。「收胯」、「尾闾正中」是其中一个环节,要既能概观全局,又能明白局部功能细节,才能有机会懂劲,学会阴阳相济的太极拳。 以波的扩展传送意气 设想自己大字俯伏在水面,又假设自己只有平面,没有厚度,身体就是水平面,一颗石子由我脊骨命门处(即背部正对丹田处)掉落水,引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涟漪以命门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涟漪圈渐渐扩大,同一圈涟漪,在经过两肩时刚巧经过两胯,这圈涟漪继续扩大,同一圈涟漪,经过两肘时又刚巧经过两膝,这圈涟漪再继续扩大,同一圈涟漪,经过两手时也刚巧经过两足。这圈涟漪,是以波的形式展开,波走的线路是S线。这大概说明了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对同步走S线的情况。 但我不是水面,也不是大字形张开的,而是立体的,有体重的,是直立在地上的,所以必须调整自己,做到由命门以波的形式(立体S线),将体重的反弹,由肩到肘到腕送出。为求中定,由肩到肘到腕送出的同时,胯、膝、足同步S波进行。又因要以「偏沉则随」利用体重,所以一般单脚着地而且两足不断转换,所以也以左胯、膝、足与右肩、肘、腕相对,右胯、膝、足与左肩、肘、腕相对。若命门往后松开为「开」,依序把这「开」以立体S线传递到肩、肘、腕与胯、膝、足;命门开尽,由向后改往向前松开为「合」(开是松开,合也是松开,方向不同而已),又依序把这「合」以立体S线传递到肩、肘、腕与胯、膝、足。若命门己开尽,S波正向肩、肘、腕与胯、膝、足开展传递的同时,命门已开始合,是为摺迭。好像舞丝带,带头上下摆,一波接迭一波经带身传到带尾,带头无须等待一波走完全带后再起另一波。但摺迭不要阻S波向肩、肘、腕与胯、膝、足的开展,否则不是抢先便是落后,S波断开不能连续,不能由中心传到梢,体重反弹也就送不到对手身上。S线是载波形式在身上体现,即由连续的小S合组成大S,由全身到躯干四肢,到手梢足梢的S活动关系,是多层次的是载波。(如不明白甚么是「载波」,这是物理名词,上网应该可以查到) 要说明「有」的东西,虽然复杂,但仍可能勉强做得到。要说明「有无」之间的东西,很难做到,要学便只能靠「悟」。不巧太极拳正是「有无」之间的东西,所以太极拳不能用「有为」的方式去学习,而要用「无为」方式。《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经所说的「圣贤」,虽然不是孔、孟、老、庄,但意义差不多。而「无为」是甚么呢?「无为」不是放弃,不是不做任何事,是「不妄为」。何谓「妄为」,不顺乎自然的就是「妄为」。孔、孟是有为的,但所作所为都顺乎天地自然之理,其法有为,其实质是「无为」,所以孔、孟之道,也是「无为法」。老、庄的「无为」更不用多说了。身体上的S线载波活动,如用「有为」去训练成有序的活动,顾得了头顾不了尾,一定断而不续,但自然而然的一松,反而合拍。一句「自然而然的一松」,让深受科学薰陶,有功有为的现代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窍门是:人本身自然的具备这种能力,但被后天用力的习惯掩盖了,去除后天用力的习惯,就能自然而然的「松」。道派修真,说:「人机不动,天机自动」,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无力打有力」,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学太极拳不是学会东西,是学会丢弃东西,丢弃甚么,丢弃用力的习惯。 [page] 「无为」即「不妄为」 阴阳有多重意义,「一体两分为阴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阳即是阴,阴即是阳」。一体要分阴阳,阴阳又即是一体,那不如不分?数年前香港有一出酱油电视广告,以「鲜味」为卖点,广告中小女儿问父亲何谓「鲜味」,父答:「点鱼有鱼味,点虾有虾味」,女儿再问:「与不点有甚么不同」,父答:「尚有酱油的鲜味」。何谓「鲜味」,由理论学来的总不会完全明白,自己尝一尝,再对照前人的经验记录,便可以明了。拳谱是前人学拳感受的记录,其实没有教人怎样练拳,只能用作对照,所以说「入门引路须口授」。 我们生活在今天,科技是主流,科技的特色是清晰,明确,功效显著,可惜科技以「有」为对象,是有为的,太极则是「有无」之间,要用「无为」的方式学习,科技帮不了大忙。「无为」即「不妄为」,即「自然而然」。如用「有为」去训练成有序的活动,顾得了头顾不了尾,一定断而不续,但自然而然的一松,反而合拍。一句「自然而然的一松」,让深受科学薰陶,有功有为的现代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窍门是:人本身自然的具备这种能力,但被后天用力的习惯掩盖了,去除后天用力的习惯,就能自然而然的「松」。』《中庸》说:『人皆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的行的是什么呢?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就是「人本身自然具备的能力」。儒家是较为进取的「无为」,《中庸》提供的方法,可以参考。 涵三为一 我们理解「阴阳」,时常把「阴」、「阳」分开了而不自觉。「开」与「合」是一对阴阳关系,「开」是怎样展开,与「合」是怎样展开固然重要,但「开」与「合」结合成一体才能成波,波是「开」、「合」的「中」,「开」、「合」、「中」涵三为一,不要分开它,也不能分开,分开了的「阴」、「阳」,不是「阴阳」。大部分人以为知道阴阳,其实未知,因为未悟「阴、阳、中」涵三为一的意义。 「波的扩展」,以无锅沸水的概念往复循环,波由中心扩至四梢,想像超出体外、下降而聚于足底,再与体重反弹上升。这些都只是意想,不要加一点点力去「有为」,稍一用力便错了。另遇力横来,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喉头永不抛,向(是「向」不是「问」)尽天下英豪」,即要调整顶、身及步,任何时候都要正向对手。第二、时刻保持「中正安舒、松空圆活」,则能利用来力,如水浪遇物而满起,你力量推来,我体重如水浪被你来力抬起,到你力尽,便抵受不了我的重量。或者「蓄劲如开弓」,头根、足根不动,身如弦线,你来力把我身弓张开,你力尽我弹回来如放箭。又或者头根不动,身如寺院大钟,你愈有来力把我推开,我愈有回荡的压力,到你力尽便受不了。其实「中正安舒」已蕴函了上述各种,正对是「正」,我持「中」而能时刻「安舒」,不受你来力而变得紧张,你使我局部离「中」的力量,正是我返「中」能量的累积,你力尽自然空,我利用被你推移的局部身体返「中」的重量,自然而然的把你放出,一点力也不要用。 重心转移问题 太极拳的「前进、后退、左移、右动」都与「中定」阴阳相济,互为因果,头顶与实腿为一中线下沉,造成一胯沉而浮起另一胯,浮起之胯带动虚膝、虚足成离心弧线外飘,是为中心不动外围动,虚足飘起着地后不动,重心由头顶与实腿之垂直中线,慢慢移往头顶与虚腿之新中线,是为外围不动中心动,同时中心变外围,外围变中心,虚腿变实腿,实腿变虚腿,完成转移。因为身体一边沉而浮起另一边,不必用力去提腿,利用自身体重,用意便能动,不必用力。但一般不明沉浮阴阳之理,用力去压实腿,便不得不用力去提起虚腿,这便是站死了腿。腿本身已经有重量,一松就会沉,不必再用力去加重,用力去压,重上加重,不是「双重」是甚么。正确方法,是要习惯用精神、用想像力,告诉自己这是实腿。腿有中心,想像由中心向外围饱满松开,身体重量自然会集中于实腿而浮起虚腿,是为精神贯注,达到又松又沉,又沉又浮的相济效果。如果误解「沉」是把全身压在实腿,是有阴无阳,是站死,是「双重」,必定滞而不活。 [page] 甚么是「双重则滞」 拳谱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有数点要注意,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稍有用力即是不对,要用想像,以想像指挥动作,想像驱动不了身体便不要动,一动便是用力。例如起手,是身沉而飘起肩,再飘起肘,再腕,节节贯串如波浪之势,是以想像驱动,想像驱不动而稍加一点力把手抬起,则势断不能贯串,原则错了,已经不是太极拳。要「立如秤准」,设想自已是个天秤,由头顶至足为秤柱,要中正,想像下重上轻则自然中正,但不能用力往上顶,更不要往下蹲,人体本身的重量,是多少便有多少,下蹲不会加重,意想头顶悬起,上愈轻则下愈重,能设想头顶升起,带领到足如踏水面更好,反正地心吸力自会令身体沉,上升下沉自然轻重相济,脚不踏死,靠上升来下沉,能下重上轻,就是双足踏地也不双重。有了中正不动的中柱,两胯便可如秤臂摆动,偏沉左胯则升起右胯,右胯通过背、胸,升起右肩、而肘、而腕,升尽则沉,反过来升起左胯,左肩、肘、腕则随左胯贯串升起,交替活动如单车之脚踏,往复循环。困难之处是脊椎到盘骨便分开成两腿,两腿中间要成一中柱,但两胯又要偏沉则随,这不是我们日常的习惯,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做到,训练过程是把错误不断修正,到做好为止,练习初期,错多于对,有错要及时纠正,我对用文字描述具体动作甚有保留,怕的是有误解而不能纠正,坏处可能比好处更多,所以希望多在拳理及原则上探讨。「气敛入骨」是四周与中心的关系,要由「八门五步」原则去理解,颇为复杂。 如何练习「松沉」 用文字来说明具体练习甚有困难,练习(包括拳架)是编出来的,是针对要熟习某活动方式或感觉而编的,视学习者不同水平而编出不同的练习,太深或太浅都不适宜。例如是小学文化程度,要讲解《中庸》的道理,只能说故事,不能直接解释;对大学文化程度的,可以用哲学概念解释。在太极拳来说,学拳的人大概也不知自已的太极拳是甚么程度,那么应该用甚么程度解说呢?所以说难!佛祖在世时,为信众解说问题,提出肯定答覆之后,跟着又把答覆否定掉,并要弟子不要把他说过的话笔录流传(他的弟子们没有听他的话),原因是在一时一地为一事的解答,用在别的地方有僵化的危险,弟子们能明白佛祖所说的,遇到差不多的问题,应以弟子自已的话语,视当时情况作答,不应照搬佛祖的话;而若弟子不明白佛祖所说的,更不应复述佛祖的话语。无论如何,有问总得有答,勉力为之吧!如用扭毛巾设想松、沉,扭紧是沉,松开是松,沉、松是一体,不能分开,而且松、沉不是自已去扭紧、松开的,是顺势的。而「中」呢?就在松、沉之间。举一个例子,一张四方形的纸张由高飘下,假设纸的四只角下落的顺序为1、2、4、3(不是1、2、3、4),顺序S形走一圈,纸的整体已下落了一个层次,即「中」己移动了一个层次。只要正反螺旋走一圈,没有断续,没有凹凸(饱满圆体无凹凸),「中」已在其间,不要在别处找「中」,否则「中」会与「四周」分开,不成一体。回到「松、沉」,以人的手掌当纸,手掌四角走S,如上半S想像紧,则下半S想像松,手掌的「中」在走完S后全掌下沉,然后全掌飘升,完成一个循环,这是「阴阳」由点、而线、而面、而体的螺旋开合,即「八门五步」之势。掌上沿是指,下沿是腕,腕与前臂连接,腕左右两端与肘左右两端是下一张纸的四点,也走S螺旋,掌的S与前臂的S连续相接,掌「中」的沉、飘与前臂「中」的沉、飘阴阳相接,继而接上臂、而胸背、而腰胯、而?.、而足掌。没有断续,没有凹凸的飘、沉,全身一体成「八门五步」之势飘、沉。足掌与手掌原则一样,如果手掌做不到,不要练足掌,因为足掌要承受体重,比手掌难练得多。上面的练习也不是高程度的,因为虽然看似复杂但仍然是实在的操练,高程度的「八门五步」是在有、无之间,说不清楚的。在太极思维来说,说得清清楚楚反而不清不楚,所以学太极要「悟」,太形像化的说明只能浅出,不可能深入,像用「忠、奸」来形容刘备与曹操,典形化了的人物,绝不精确,与历史记载相差很远,却深入民心。我上面的解说,比用「忠」来形容刘备,还要差劲呢! [page] 松肩、沉肘 -「松」与「沉」有何分别 身法要点: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太极拳口诀时常「松沉」连称,许多人把「松」、「沉」当做同一回事,误把「松肩、沉肘」当为把肩肘放软,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用阴阳思维来概括,「松」与「沉」是一对阴阳关系。 先说「松肩」,「松」不是放软,而是张开、放大,把肌肤由肩骨节中心张开到最大,非但不是放软,而且有绷紧的感觉。要注意这种张开,不是靠肌肉用力,而是靠意想去执行。肌肤张开,所以紧;张开靠用意,所以松,而且有下重上轻的飘浮感觉。再说「沉肘」,「沉」是沉重,不是把肘压向下或丢向下,是由肌肤向肘骨节中心收敛,用意想把重量集中到中央,不要用力,收陇得愈小愈沉重。「松肩、沉肘」是一条手臂相对的两端,肩松飘,肘沉坠,肩松瓢是因为肘沉坠,肘沉坠是因为肩松瓢,是互为因果的阴阳关系。〔有拳书说「沉肩、坠肘」,这是不对的〕。 「肩、肘」这对「松、沉」其实是全身整体多对「松、沉」的中截:足沉、膝松;膝松、胯沉;胯沉、肩松;肩松、肘沉;肘沉、腕松,全身一节一节以这阴阳关系贯串起来,这一节的松飘,是靠前一节的敛沉而达致,后一节的敛沉,又是靠这一节的松飘而达致。全身自然飘中有沉,沉中有飘,既飘又沉,节节贯串,全身一体。我意上领,则全身以沉为根,以飘为用,把人浮起;我意下沉,则全身以飘为根,以沉为用,以身体重量把人打出。因敌变化,用意一松一沉,就是一开一合,把人浮起,再受我全身重量而失去平衡跌出。 气敛入骨 先说「骨」,人体皮包肉,肉包骨,骨代表肢体的中心。再说「气」,「气」在中华文化有很广泛的涵义,简单的说,事物有虚实,实的可感可见,虚的难以感知,于是有「气」的设想,介乎于虚实之间,「气」是物质,是「实」的,但气不可见,难以捉摸,又是「虚」的。练拳时「气贯身躯」,是要使身体「虚」,以「气」饱满最能使身体既虚且满,这是意想使身体饱满,不要鼓肺气到全身。再说「八门五步」,「八门五步」是「八卦」、「五行」,其运动规律的意义是四周围绕中心运转,其运转方式是螺旋扩大及螺旋缩小的循环。设想用透明的玻璃瓶煮清水,水中有一小尘粒在翻滚,其翻滚的方式是在瓶中间上升,然后流向旁边沉下,在瓶底处又流向中心上升,这是尘粒跟随水的对流作用翻滚,水的对流,由四方向中心,再由中心向四方,循环不息。想像身体如玻璃瓶,瓶内有气,气对流由四周敛向中心,是为气敛入骨,气不一定是气,是虚实之间,骨不一定是骨,是中心。而且气敛入骨只说了一半,要再加气由骨发,使气敛入骨、气由骨发成一阴阳相对,即气由中心到体表,由体表到中心循环不息。其实质意义有如扭毛巾,两端相向扭紧,与两端相背扭松循环进行,但要用意,一点力也不能用,打太极拳每一细微的动都要如此,例如搂膝拗步的手由身后到身前,不是平推而出,是足、膝、胯、胸、肩、肘、腕的气敛入骨、气由骨发交替进行,即螺旋合开如毛巾的扭紧、扭松交替,手自然随开合而前进,打揽雀尾的原则也是一样,所以说打太极如缠丝,太极拳没有平推的,一推便失中及出方向,会被对手利用。 怎样才能我顺人背 拳谱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人刚打来,我不与之顶,只随之走动,保持接触。接触要注意由皮肤,到肌肉,到骨外膜内而止,超过骨膜便是顶。并顺其来势圆转,不断变换接触点。我走圆,所以没有尽头,若敌不走圆,或圆转不及我顺畅,敌便有穷尽,则我渐顺而敌愈背。我要走得圆,必须中正安舒;松空圆满,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八门五步立螺体旋转动,顺其来势,以重量敷在对方接触点,被动的围绕自我中心圆转,我愈顺而敌自然愈背。有人说,太极拳对敌,是化、拿、打三步曲。这是不对的,因为化、拿、打不是先化、再拿、再打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我走八门五步立螺体旋,便同时又化、又拿、又打。所以拳谱进一步解释说:「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黏」与「走」是同一件事,人刚我柔,与我顺人背是同一件事。八门五步一发动,敌便离地失重跌出,是应用阴阳相分不相离的原理,你阴我阳,你阳我阴,我用意带引你的劲路,引你失中出圈而我保持中定,自然而然的我顺而人背,这是太极拳最大的乐趣。 [page] 阴阳相济 先说一个例子,小提琴有琴弦,将琴弦扣在琴上扭紧,便可发声,琴弦有两个作用力,即加在琴弦的拉力、及琴弦本身的分子内聚力,拉力把弦拉开,而内聚力则使弦向内收紧。拉力愈大,内聚力也大,二者同时作用,同时发生。这两个作用力在调弦时十分重要,太松,承不起琴弓,不能发声,太紧,弦不能振动,也发不了声,必须不断调整,使E弦发出准确的E音,G弦发G音。如果拉力是「阳」,内聚力是「阴」,则音准是「阴阳相济」。如果拉力是「开」,内聚力是「合」,则调音便是「中」。我持「中」,则「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我上提,你也跟着上提,我上提中有下沉,而你上提是单向上提无下沉相济,我上升到一定程度会自动慢下来,而你不断向上加速,看似是我把你提起,其实是你自己不断的上撑的经果。我手往前时身往后,你往前是单向,我沉下你也沉下,我沉中有提,你单向而沉,看似被我放出,其实是你往前及下蹲太过而失势,我加一点点引导,你自已便把自已放出去。要把弦装上小提琴上,当然要知道拉力及内聚力,但不要把精神花在拉力的「开」及内聚力的「合」上,而应该把精神花在调音的「中」上。「开与合」,「呼与吸」,都是用来明白「阴阳相济」之「中」的工具,不要落在「阴」、「阳」两端而滑掉了「中」。如果我把「开」与「合」说得清清楚楚,听者对「中」的理解反而会不清不楚,所以说「清清楚楚」是「不清不楚」。「阴阳相济」这个「中」只能领悟,是说不明白的,所以「不清不楚」才是「清清楚楚」,这是太极拳难学的地方,尤其是用西方「线性思维」,「分析还原」等逻辑,愈是「清清楚楚」,结果是「不清不楚」。反而西方非主流哲学的「辩证逻辑」与「太极思维」略为接近。 为道日损 太极拳是有无之间的东西,很容易误解,纯用科学化的分析有时会加深误解,只能用太极思维的领悟辩证,把无用的东西丢弃,还原自身本性,功用自然显现。学太极拳不是学得着甚么,而是学会丢弃。《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是愈学愈多;「为道日损」则是愈学愈丢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是丢弃到一无所有而回复本性,「无为而无不为」是本性无为,无为则能顺势,顺势而功用自生。太极拳顺自然之势,「自然」就是「道」,这几句话适用于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