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试用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理论破解内功混元 前言 内功混元在中国武术中是很神秘的,老朽所习承于宋派形意第四代卢正文老师,由清代名家戴龙邦所著形意拳谱 “习者若会混元气,那怕他人会全功”,可見内功混元可追溯到戴龙邦前輩,故称之为戴龙邦内功混元。 我师所传内功混元经门人们传播90年代在武术界曾轰动一时,现在流传于社会的有石家庄版本,朝阳版本,安徽版本,河北其他地区版本等。这些版本名称也有不同,但内容主体相同。 1995年老朽退休,逐渐发觉有二个问题须要深入考虑: 一、 什么是混元,怎样定义,如何证明自已所习确系混元? 二、 功理的科学本质是什么? 1999年,即退休后四年,老朽得到一个天津体育学院旁听《运动解剖学》的机会,于是获得一次进修,为解开上述二个问题创造了条件。 本章与前述的社会上各版本的不同处就在于解答了上述二个问题。是否符实,请朋友们挑剔,也希望朋友们能广泛传播,推动中国武术走向科学,更希望朋友您能站在我的肩上向更高攀登。 笫一节戴龙邦混元气概 述 天下武术唯三项内功 ── 戴龙邦混元气、吴鉴泉内功易经筋(变劲法)、宋世荣拭骨,而戴龙邦内功混元气则又是后二者的基础。关于为什么天下只有三项内功,则留待第六章给予论证。 混元气的今人说法称为整体劲力,前己证明天下武术只有二种劲力,整体劲力则是其中之一。 混是混沌,我国传说中的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混沌后来经盘古氐开天劈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这样就有了天、地,有了阴、阳,由此可见混沌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它是一个整体; 2、被分成天地之前内部已经形成阴、阳,有了阴、阳之别,但那时阴和阳是连着的; 3、 混沌是可分的。 混元是指象混沌状态那样的整体。由此可见混元气也有类似的特点∶ 1、 混元是一个整体; 2、 混无内部有阴、阳之别,但阴、阳相连; 3、 下一步功夫是分阴、阳。 中国古代的拳理都是以《易理》为指导的,混元一词则是《易理》的抽象。在太极拳和形意拳的拳理中为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混元气有人也称浑元气,浑是全,是满,故浑元也是一个整体之意,是对于人体的实在而言的。但由于未寓阴、阳,未寓其内部阴、阳相连和可分的重要性质,所以不如混元一词有更深刻的内涵。 [page] 混元气是古今武术家所共同追求的高层次武功,清代形意拳名家戴龙邦在他所著的《形意拳谱》(俗称深县老谱)中写道∶“学者若会混元气,那怕他人会全功” 。可见混元气在高层次武功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它的重要性,历代拳家都将其视作秘中之秘,绝不轻传,因此习内家拳者虽众,但习此道者则廖寥。 由于混元气的重要,往往只授给衣钵传人,所以习此功者要经过长期考验才能得到传授,因而能习成此功者多在晚年,也因此更显得它的神秘。 混元气的传习历耒都是口传心授时,没有文字记戴,也没有理论阐明,所以特别容易造假,近年耒出现了“太极混元功”、“武当太乙混元功”、 “陈派太极混元真功”、 “中华混元功”、 “六面整体浑元力” 、“大成混元桩” 、“形意混元桩” ,“太极心意混元功”等等,真可谓是琳琅满目,但其中不乏鱼目混珠骗人钱财者,以致于使许多武友受骗上当,破了钱财,浪费了精力。有感于此,遂决定公开本人所习,以邦助混元气的追求者走向正轨。 本人所习混元气承于宋派形意第四代卢忠仁(号正文)先生,其传承关系是∶ 戴龙邦―→李洛能―→宋世荣―→宋虎臣―→李旭州―→卢正文―→李贤康 1999年10月,笔者为了弄清本人所习混元气解剖学机制,以六十四老龄,到天津体育学院进修了《运动解剖学》、从而得以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科学方法,解释历来拳家所共同关心的混元气的内在。 在修习内功混元气之前,首先要明确武术中的“气” 和“内功” 两个概念∶ 一、 什么是内功? 1、内功定义 大约在300多年前的明代,武术就有了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分,内功的产生大概还更早一些。那末什么是内功?一般说法是指用意对呼吸、肌肉、骨骼、内脏的调整能力。事实上,内脏与骨骼均受肌肉的牵动,呼吸又由“意”和呼吸肌所支配,所以本质上是“意”对肌肉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形意拳提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的内三合,现在均已被其他内家拳所接受,从而形成了共识,成为内家拳的共同标志。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定义∶ 内功∶实施内三合的功夫。 2、内功修习的意义 (1)、增强每一条肌肉的收缩力; (2)、使此一原动肌群和另一原动肌群的收缩同步化或有序化; (3)、使此一对抗肌和另一对抗肌群的拉伸同步化或有序化; (4)、使原动肌和对抗肌的收缩和拉伸相协调; (5)、缩短肌肉的反射时,增强肌肉所灵敏度; (6)、增加肌肉内部的微血管网,增强耐力; (7)、增厚肌腱和结蒂组织,增强肌肉的力量; (8)、养生健体是其副产品。
[page] 二、什么是武功中的“气” ? “气”的产生大约在3000多年前或更早,在《孟子》中就有“养我浩然之气” ,但当孟子的学生问他什么是浩然之气时,孟子答道∶“难言也!”也就是说我们的亚圣说不清,也就是说“气”这个东西不妤说清,只可意会,不可言喻! 数千年过去了,气功虽有很大发展,但气的本质是什么,迄今并没有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解释。但是由于我们已经说了几千年,说得多了,似乎也就约定成俗了。随着《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产生,使我们能够从肌肉和神经活动的深度来考察“气” 的本质。气有呼吸之“气”,针灸治疗中之“气”,武功之“气”,等等,可见气乃是某一类事物之抽象,对于不同的具体就具有不同的含义,呼吸之气不是武功之气,武功之气也不是针灸治疗中之气。有人说∶ “吸气1时气1从鼻腔经头部1经肺部1背部2,两肋外张,即气2贴背,入骨髓3中。呼气1时,气2由前胸平稳顺下到丹田,丹田处有感觉后将此气2搏住。”我们可以看到他恰恰将呼吸之气等同了武功之气,这样就不免会对习者产生误导。 在武学内功的修习中,有著名的内三合功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它的线索,大脑发出指令,指令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了肌肉,肌肉就发生收缩,肌肉收缩的结果就产了力,肌肉收缩后就产生信息并通过神经反馈给大脑,大脑通过分析就知道了肌肉已产生了力。在对运动生理的研究中有右图,我们将内三合与之比较之,心即神经中枢,意由神经中枢发出,运行于中枢神经至肌肉(执行器)的神经中,力是由肌肉的拉伸和收缩体现的,所以“气”只可能是运行在肌肉(执行器)至神经中枢的神经中的反馈肌肉工作的信息流。在神经中枢内部,由于反馈信息流的到达,神经中枢才能通过对它的分析知道肌肉的工作情况(力到),所以在神经中枢内是先有“气” 而后才“知”有力的。今列表对比之∶ 内三合 大脑工作情况 心到意到 大脑发出工作指令 意到气到 大脑接收到肌肉的反馈信息 气到力到 大脑知道了肌肉的工作情况(力到)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内三合的本质,自然也就得到了“气” 的本质。因此我们可以有 气的定义∶武功中的气是运行于肌肉至神经中枢之间的神经内部的反馈肌肉工作的信息流。并有 “气” 的特点∶ 1、“气”只能在神经中运行; 2、“气”的运行方向是起于肌肉,止于神经中枢; 3、“气”是肌肉工作信息的载体, “气” 的作用∶ “气”感愈强,反映肌肉的收缩和拉伸程度愈大,肌力也愈大;“气” 感来得愈快,则反映肌肉的反射时也愈短,肌肉的灵敏度愈高,反应也就愈加敏捷。这不正是习武者所苦苦追求的吗? 推理∶ 1、由于气只在神经中运行,所以“气” 不能外发,因此所谓的发放外气并不存在,更不可能达之于宇宙深处。既然外气并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发气治病了。 2、由于气起于肌肉,所以不可能接收什么天外之信息了。明了这一层道理,我们就不会被任何伪气功所惑。 3、由于髓不是执器,它与神经末梢没有信息交换,所以不存在“可感觉到髓的脉动”,也不存在“气可能进入骨髓”,所谓以“气” 洗髓子虚也耳!所以所谓的洗髓功夫迸不存在。 气与养生∶ “气” 是肌肉工作的标志,标志着在肌肉内部肌细胞与血液进行着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进行着新陈代谢,“气” 通也就血通,“气血” 通了,自然也就强身健体了,这就是“气功” 为什么能养生的原因。由图可以看到,心、意、气、力四个元素组成了一个封闭的迥路,如果缺少一个元素则就成为开路。例如没有了“气” ,则肢体的工作情况就不能为大脑所“知” ,所谓神经麻木就是这种情况。 “气” 是人人都有的,但强、弱却有不同,未经训练或训练较少者其强度差一些,在感知也即反应的速度方面也差些。 [page]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指出,无任何负荷时的肌肉长度称为平衡长度,产生最大收缩力的长度称为静息长度,静息长度为平衡长度约125%,也就是说当肌肉被拉长至平衡长度的125%时,肌肉有最大的收缩力,由此可见气功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力有很大的增大,但有一个极限,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在传统的武术理论中,认为“气” 的作用是无边的,显然不符科学。 注∶1、乃呼吸之气也 2、乃武功之气也 3、气进入骨髓的情况並不存在。 三、戴龙邦混元气的运动解剖学特征 从骨与骨的运动关系可见,天下武术只有二种劲力,整体劲力是其中之一,其特征是∶ (1)关节处于固定状态; (2)肌肉处于静力性工作状态,此时无论是主动肌还是对抗肌都处于收缩态; (3)由F一V曲线肌肉运动速度为零时,肌力有最大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