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调梅(字承志)(浙江杭州,民前26年生),曾任北伐浙军25军2师8团团长。施氏于杨家辈分颇高,从其学者亦不多,有陈子晋等人,但教学者少,故不知其发展程度。施氏于民国10年从学田兆麟,田氏幼时学自少侯,后为建侯之高足,施氏追随田师约5载,深得其艺。 《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此书于民国四十八年。 一、各劲运用诀(打手歌注解内一节) 遇敌袭击,先用『掤法』,以『沾连』之劲,掤住敌劲,然后以『法』,使其落空,故掤之后生,我若被敌,即以『不丢』之劲,顺势用挤法挤之,故之后生挤。我若被挤,须含胸化其挤势,故挤之后生化,化后敌劲落空,将亟思后退,我即松肩腾步,用『按法』乘势向彼按去,故化之后生按。反言之:解敌按我,以『黏随不顶』之劲,随『化』随『掤』,解敌『』我,以『沾连不丢』之劲,顺势挤之,解『挤』非用化劲不可,用手臂劲小,且易生顶,非用腰腿松劲和意气不可,在掤之前,须含有化劲之小圈,否则,易生顶劲,在之前,一手须向前掤,使敌劲被诱向前,此即用『借劲』,可以得势,否则易丢,在挤之前,当先被敌足,足后变挤,亦借其劲,以成挤势,可以近靠敌身,否则易于中断,在按之前,须有后化之劲,使敌前仆,可以乘势,以『沉劲』按出,惟挤与按,皆用腰腿发劲,身体须中正安舒,两臂放松,两肩下沉,皆不可用力。 二、解释『沾』『连』『黏』『随』『不丢顶』(打手歌注解内一节) 此五行之劲,为太极拳练习推手所必需之基本工夫,而蕴藏于屈伸进退之中,变化由此而生,然须与五步相联系,所谓『上下相随』,亦必须『内外相合』,方显妙用,而沾等四劲,又必须于不丢顶中留意,当彼此两手相搭,推动往来之际,此时如一方有力,便是顶,顶则易被对方沾住,如一方与敌手脱离,便是丢,丢则易被敌挤出,故须不轻不重,而随其势,往来推移,进退折迭,绵绵不断,探扪敌人之劲,以沾等五劲而控制之,以掤等八法而运用之,找敌劲所聚之点,持而起之,以拔其根,或引而空之,以诱失其中心,于是不失时机而撒手放出之,此即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也,放时必须与敌之中心成一直线,方能打及重心而跌出也,再运行五劲之时,如肩不能松,胸不能含,腰不能活,胯腿脚,不能联系动作,全仗手腕,决不能发生『借『化』『入』『截』『沉』之五劲,若无借劲,不能引进落空,若无化劲,不能消化其劲,若无入截沉等劲,不能巧发敌人,换言之,能沾连否,是在上盘,即手肩胸也,能黏随否,是在下盘,即胯腿脚也,其中盘之枢纽在腰,腰能灵活,则各劲之变化,随腰而生矣。 三、太极长拳歌二章 (一)太极长拳独一家,无穷变化洵非夸,妙处全凭能借力,当场着意莫轻拿。 (二)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顺人能得势,借力不须拿。 上二首歌诀,为予师田绍光(名兆麟,先从杨少侯学,后从杨健侯学,施调梅于民国十年春时年三十六岁,从田兆麟先生学习五年)传授,盖得诸杨家所传,系赞叹太极拳之精妙,非一般拳脚工夫可与之比伦也,长拳-即十三势,以其绵连不断,变化无穷,故曰长拳,惟杨家后亦创造一种长拳,较太极略加三分之一,然仍不出十三势之变化,其效用在增进学者养气耐久工夫耳。『能借力,莫轻拿』乃示人交手所运用之妙诀,学者熟谙此诀,虽遇劲敌,亦足以与之周旋矣。不论练拳推手,宜随时留意上下九处关节,务求节节松开,使内劲得以畅通,当走化之时,能松则节节不受牵连,发劲时,节节皆从腰发,完整贯串,一气到底,换言之,全身如柔条之能屈而能伸,柔中有刚,其交手也,舍己从人,顺人之势,故能得势。『拿』-指以手握人手臂衣襟之类,此艺高者所不为,与拿劲之『拿』有别,拿劲以气拿,非用手握也,妙处在能借敌之力,故不须拿也,拿则反被敌借力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