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的练法概要

2008-11-3 08:28|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057| 评论: 0

摘要: 太极拳的何以名为太极拳,已经有了一个概念;太极拳的本质是什么,亦已经说明了,现在进而说明太极拳的练法。太极拳的练法说起来真是千头万绪,不论如何详细,总是无法周全。陈鑫说︰「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 ...

 

太极拳的何以名为太极拳,已经有了一个概念;太极拳的本质是什么,亦已经说明了,现在进而说明太极拳的练法。太极拳的练法说起来真是千头万绪,不论如何详细,总是无法周全。陈鑫说︰「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人人可见可晓,落于纸笔,皆成糟粕。」盖拳艺一事,重在当面教练,教者示范,学者心领神会而已。兹将练法上几个要点提出,或有助于学者练习。

 

()用意行气

 

意是意识,是属于精神现象,亦谓之意念,古人谓之心,是脑的代称。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气,即是以心行气。所以拳谱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不是呼吸空气的气,是一种内气,也叫作元气、正气、先天气、中气等等,陈鑫著作中称此气为「中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

 

在打拳时每一动作,先要经过脑的想象,这就是用意,练习日久,自然觉得有气。据人体生理的现象,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血液循环加速,血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觉到有气,这就是所谓内气的发生。气是听意的指挥,用意要在有意无意之间;如若用意太着意了,就变成用力了,气遇力则阻,就无法运行了。潜于内的是气,形于外的是劲,所以太极拳的一举动要用意不用力,先是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能收敛入骨,达到深奥的功夫。所以太极拳以能用意为第一要义。

 

()身法中正

 

打拳重在身法,所谓「低头弯腰,传授不高。」武禹襄有身法八项。此身法八项在李亦畬手写武氏太极拳谱内为︰涵胸、拔背、裹?、护肫、提顶、吊?、腾挪、闪战等八项,但在永年李氏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列身法八项,无腾挪与闪战两项,而代之以松肩与沈肘。徐震太极拳谱理董,关于武禹襄著述之身法,增为十项,以松肩沈肘与腾挪闪战一并列入,细考研究,松肩沈肘应为上肢部份之法则,属于手法。因之武禹襄之身法八项,应为最初之李亦畬手写本之八项为准,此八项分为四对,即涵胸与拔背相配,涵胸是胸腔微向内含之谓,拔背是脊骨微有鼓起之谓,涵胸与拔背是胸背相系。裹?与护肫相配,裹?是?口放宽撑圆之谓,护肫是肋骨节节松沈前合之谓,裹与护肫是使身躯周围充实。提顶与吊?相配,提顶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之谓,吊?是会阴穴轻轻上吊?之谓,提顶与吊?是上下相应。腾挪与闪战相配,腾挪是虚实灵换圆活之谓,闪战是猝发抖劲以小力胜大力之谓,腾挪与闪战是身法的心法,也是身法的总法。

 

上面所说的身法八项,可以说是身法的分解,其基础在于立身中正,因之身法应以中正为主。中正之标准应以头顶百会穴与部前后阴间之会阴穴成一条垂直线,在练拳时始终要自百会穴至会阴穴,上下对准一条线。这样心中想象,在有意无意之间,身躯自然中正不偏不倚,头顶自然虚虚领起,做到所谓虚领顶劲,亦即提顶;?部自然轻轻上吊,成了吊?。如果真能意会到这个上下一条线,当然是胸部能够虚含,背部自然有上拔之意,?部会阴轻轻上吊,?口自然放宽撑圆,因胸部的不着力,肋骨也自然节节松沈前合,如此所谓含胸拔背,裹?护肫都可自然地做到。因为打拳时能够做到上下一条线地身法中正,又因为练拳时的用意行气,渐渐就能做到气沈丹田。所谓虚领顶劲,气沈丹田,不是有意强求可以做到的,是要在准确的练法下不期而得的。到了功夫深进,动作虚灵,自能做到腾挪与闪战,因此在练拳时始终要把握住身法中正为要。

[page]

 

 

()贯串相连

 

打拳是肢体的动作,太极拳动作起来要求上面的手和下面的足,以及身体各部份都要作整体性的动,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体的腰和脊是具有中轴的功能,腰脊的动发生离心力作用,静发生向心力作用,即所谓︰「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所以一动一静都是腰脊的作用。打拳时肢体的动作,要听命于腰脊,简单地说听腰的指挥,腰动手足身体各部都动,腰静手足身体各部都静。这样就是做到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同时人体的动由于各个关节的伸缩所形成,因此打拳时每一动作,由腰部发动起,顺着各关节旋转着,连同肌肉转动,达到四梢(两手两足尖)。这样每一动作,节节贯串,相连不断,达到周身一家的功夫。

 

打拳是由手足的动作所组成为?与势,单纯的一手一足的动作谓之「手」,积「手」成「着」,聚「着」成「势」,联「势」成「套」。「着」也就是「式」,如揽扎衣,单鞭等,在一式之中,有好几「手」,上面所说的每一动作由腰部发动节节贯串到各个「手」,由「手」成「着」,其中如何贯串呢﹖那就要对于拳势(此处之势,非手着势套之势,是气势之势。)的起、承、转、合必须明白。「起」是发势,也叫作「起势」,「承」是接笋,「转」是变换,亦称转关,「合」为成势,就是每着式成之时谓之「合」。一着之中有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一气贯串,神气毫无隔断,至于着与着的接连,亦要求贯串,所谓着着贯串。

 

节节贯串是着的本身的贯串,着着贯串是着与着的贯串,能达到一气呵成,绵连不断。着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的现象,就要将这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与动作也脱了节,形成意有外驰,这不但劲断了,意也断了,这样劲意两断的境况下,那怎样办呢﹖就要运用意和劲的余神来接续下去,使恢复到贯串一气。实际操作的方法,就是要用转接转关,接骨斗笋的方法了。

 

转接转关,接骨斗笋的方法,做起来很简单,说起来非笔墨所能形容。武禹襄十三式行功要解内所说的︰「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由转换。」就是指这个着与着之间的贯串方法。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有折迭,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有转换。所谓折迭与转换,是用圆转的方法来接续下去,这样就能圆顺,没有抵触,也就是不论在手法上的往复或在步法上的进退,决无直来直往和直进直退的,是一种迂回的方法,练架时习惯了这种方法,一旦遇到敌劲之来,决不致与之正面冲突,必能迂回取胜了。

 

()虚实分清

 

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开合在内为劲,在外为形;内在之劲,要开之以意,合之以神;外在之形,要随内在之劲要开则俱开,合则俱合。拳势的一开一合,乃是自然之理,所谓「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虚实是平衡重心的方法,所以虚实必须分清。练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起调节内劲使保持中正的作用,达到立身中正的目的。虚实的比例,在初学时步法可以大虚大实,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

 

虚实着重于内部的变化,要以意念的虚实为虚实,还要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腿部因为要支持全身的重量,比较上部手的虚实要显露于外,同样要讲究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总要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而且不但手与足要分虚实,全身各部都要分虚实,大概说起来,胸部关联着上肢的虚实,腰部关联着下肢的虚实。各部份的虚实,相互呼应,有相吸相系之意。

 

太极拳的动作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在变换。半圈为虚,半圈为实,虚实合成一圈,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一圈之内,随时有无数的小圈,就有无数的虚实灵活变换。所谓阴变阳,阳变阴,似阴非阴,似阳非阳,忽隐忽现,使人不可捉摸,致胜于不知不觉之中。

[page]

 

 

()由柔生刚

 

太极拳的操练,不论单人的练架,或双人的推手,都是切忌用力,但是从锻炼出来的劲是要求刚柔相济。对于刚柔的概念,先要明白的是︰刚不是用力,柔不是无力;有了这个概念,那就不致再用拙力了。再来讲怎样由柔生刚的操练方法。

 

人体的各部能随意而动,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举起手臂,不免就要用力,肌肉就呈紧张,有一股僵劲。这股僵硬的劲,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在学拳初期,要动作柔和来化去这股僵硬劲,所以在这时间练拳要越柔和越好;并且这段时间愈长愈好,一般说来要一、二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练拳要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动作,要练到一些僵硬也没有,动作起来能节节柔和地贯串起来,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有心求柔。

 

练拳练到极柔和以后,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这种松开,是一种有意识的松,不是一种像一堆烂泥的松,同时没有丝毫的鼓劲意思,这样身体各部就能产生一种富有弹性的掤劲。能够达到真的柔和像上面所说的肌肤骨节处处松开,再用功练习,使这种具有弹性的掤劲,加强其弹性,那就成了太极拳的刚。这就所谓无意成刚了,所以太极拳的练法是由柔生刚。

 

这种由柔生出来的刚,是经千锤百炼练出来的富有弹性革刃性的刚,这种刚是从缠丝劲的绞来绞去中练出来的。有了这由柔练出来的刚,就可以达到忽柔忽刚,亦柔亦刚的境界。

 

练成了可刚可柔,忽刚忽柔,亦刚亦柔的程度,进而配合着拳势的开合变换刚柔,每个拳式的动作都有开合,每个开合过程中都有运劲的落点处;刚柔的变换,就是在落点处要用刚劲,其它过程中都用柔劲,这样就能达到刚柔相济,应敌裕如了。

 

()先慢后快

 

打拳动作的快慢有两个涵义,一是指练一趟拳所需要时间的长短,二是指每一个拳式中的动作过程何处应快,何处应慢。先说第一个涵义的快慢,在初学时间要慢,慢可以揣摩姿势的正确性,但是慢也不是漫无限止,不能慢得痴呆,所以慢必须在神气鼓荡和意气灵换的条件下求慢。经过一、二年慢练的时间,姿势已经正确,没有什么缺陷了,就可以随着熟练的程度渐渐加快速度,就是说缩短练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时间;但快不可有浮飘与错乱。在这个时间也知道了劲,在快速中锻炼劲。最后到功夫精进后,拳式由开展进为紧凑,使运劲的线速度又逐渐变缓,而在转关处的角速度却更加快了,那就可以柔处极柔,刚处极刚了。这是练架的先慢,后快,复缓的三层步骤,快慢发展的三个程序。

 

至于第二个涵义的快慢,是在每个拳式中的快慢,是这样的︰即在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这样周而复始着,这个每个拳式中的快慢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因此练习太极拳是经过能快能慢的锻炼,所以能在应用时可以「彼微动,己先动。」和「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握着有利的条件。

3

点赞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