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头部 (一)头 头为一身之首,诸阳之会,五官所在,头容正直,则一身皆正,打拳尤关重要,陈鑫谓︰「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拳谚谓︰「低头弯腰,传授不高。」所以头要正直,不可低头或昂首,左右斜歪,转动时要自然,切勿摇头晃脑,以为灵活。要在头上似有一条线悬住的样子,则无论静时或动时头部不致有俯仰歪斜之病。面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不能故作精神抖擞。功力到了相当程度,面部或显现各种形状,或发劲出声,这是功夫高深后,有之于内而显之于外,亦是自然的现象,初学者切不可勉强学习。 眼要平视,目光要向远处看。意欲向何处,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动作随着去;动作时,眼神应当随着主要的手或足转动,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所谓眼随手转,光兼四射,就是说目光应有定向而又不可呆视,眼神并应照顾着周围各方。 口唇要轻闭,齿要轻合,舌要轻舌底上颚(也有不主张舌底上颚的),这样就能口腔津液分泌较多,可以随时润喉,喉头不致干燥,同时有较多的津液咽入胃脏,有利于消化。 鼻司呼吸要和平常一样自然,切不能做作,刻意深呼深吸。初学时不要去理会呼吸,呼吸自会自然;习拳日久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动作时,如感觉呼气不畅,可以张口徐徐吐气,吐毕随即合唇,切不可别气。练陈氏太极拳是有快有慢,并有发劲,所以有张口吐气发声,但这是出于自然,不可强学。 颔要微向内收,不可向前仰起,以致头部不能正直,因之收颔是头部正直的标准,同时也是头部真正正直的一个尺度;但是必须知道的颔祇要微收即可,不能太过,太过了头部向前冲反而不正直了。 两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平心静气,则听觉自然灵敏。 (二)顶 陈鑫说︰「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虚领顶劲」一语在太极拳中为最重要之口诀。顶劲的要求是要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如同头顶上有条绳索悬住着,百会穴与会阴穴(位于两阴之间)要保持垂直的姿势。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相互配合的,前者有利于提起精神,后者有利于稳定身躯重心。顶劲和沉气的上下对称,可以帮助产生「似松非松」,富于弹性的掤劲,促使精神自然提起,加速神经的灵活使全身自然松开,达到神气鼓荡的景象。 顶劲不可领得太过,也不能不及,陈鑫谓︰「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都影响立身稳当。顶劲要虚虚领起,在若有若无之间,不可硬往上顶;正像「气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压一样。能够正确地掌握了「顶劲」与「沉气」,则全身动作可以轻灵,圆活,沉着。 头顶部份虚虚领起,对于全身中正不偏起着莫大的作用,呼吸亦可顺遂,与会阴穴上下一条线,任督二脉自然可以通畅,对于健身方面,有莫大的益处。 [page] (三)颈项 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切不可强硬,颈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如果用力则成强硬,就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也会影响到「虚领顶劲」和「面容自然」。如果过分注意放松而变成软塌,同样也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和面容。因此颈项要端正自然地松松竖起,不能犯强硬,不能犯软塌,总以自然为要。 颈项的松竖和顶劲的虚领,有着相互的关连。如果顶劲领得太过,颈项就会连带地强硬;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颈后中间的两条大筋之中的闇门穴,下与长强穴(尾闾骨附近)要呼应,好像一线贯通。闇门是颈椎的第一节,颈椎可以回旋活动。闇门和尾闾是陈氏太极拳身弓的弓梢,对于引化发有调节和透发的作用,可以运用自如。动作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再加上松松地端正竖起,那就能与虚领顶劲相配合,达到轻灵而运用自如的地步。 二、上肢部 (一)肩 太极拳的手臂伸缩转圈要松柔灵活;手臂能不能松柔灵活,关键在于肩部关节的能不能松开。关节的松开是要在用意来引导,要经过一段长的时间锻炼才能渐渐做到的。经长期的操练,肩部自然能松而下沉。肩关节能够充分地松开,则全部手臂的伸缩缠绕转圈,就能从心所欲,像风吹杨柳,灵活自然,毫无呆滞了。 「沉肩坠肘」是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并有利于气沉丹田。肩部的松沉和旋转活动,能够起舒展肩部的肌肉和韧带,并能牵引背部两侧的肌肉,形成气贴脊背的作用。能松肩,自然就能沉肩。所以陈鑫对于肩的指示是要松开,肩节松不开,则转关不灵,有时说「松下」、「塌下」、「压下」,其中尤以「压下」为最妙,是有似被压下的意思,不能上耸,耸则浮而不沉了。 初练拳时先从全身放松上着想,对于肩部关节也是从放松上着想。练拳日久后,懂得虚实的变换,要从沉着上着想,对肩关节也要从沉着上着想,这就是沉肩,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极为轻灵圆活,但又极为柔软沉重。这样就产生了「刚柔内含」,「似松非松」富有弹性的掤劲。 每着定式时,肩要与胯成一垂直线,两肩松沉并有微向前合之意,气贴脊背,两肩骨节似有一线贯通,互通呼应。这样舒展中就有团聚之意。动作过程中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肩与胯也须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达到正确的拳架姿势。 动作时两肩要平齐,不能两肩有一高一低,破坏了身法的中正不偏,是要刻刻留心的。 (二)肘 太极拳的肘是要始终微曲,而有下坠之劲,即所谓「坠肘」或谓「沉肘」。如果使用肘部击人,亦要以下坠劲击出;如果手臂上臂超过了肩部,像白鹅亮翅的右手高举,但是肘的内劲仍旧是下坠而沉的。倘若肘尖向上抬起,有了上抬的劲,这是与坠肘的劲相反了,是太极拳的病手,也就是不正确的姿势了。 沉肩坠肘是相辅相成的,运用缠丝劲伸缩旋转,能发挥力量,倘若肘部过份向外,就影响沉气,连带妨碍了沉肩,并且两胁暴露太大,在防御上是不利的;可是也不能贴身,术语叫做︰「肘不贴肋」。 每着在定式时,肘尖要与膝盖上下呼应,两肘在前后、左右、上下也要互相合住劲,是最要注意的。 [page] (三)腕 人体有九个主要的关节︰是颈、脊、腰、胯、膝、踝、肩、肘、腕;这九个关节有大有小,平常吾人操作是最小的「腕」关节转动最多而亦最灵活;但是打太极拳要反过来,腕关节不要让它灵活转动,要固定着,不能乱动,术语叫做「坐腕」。 坐腕是手臂的缠绕屈伸,腕部不强硬、不软弱,动度极小而柔活地随着手臂动作,而可扩大身法呈显鼓荡,达到一动俱动的目的。坐腕能使内劲贯注到手的尖端,并可避免内劲的断续或丢失。 如果练拳时腕关节的转动,和平常吾人操作时同样地灵活转动而动度大,则打拳会变成舞蹈,腕节软弱,整个手臂也失掉掤劲,无法用来作技击上之攻防,练拳也是白练的了。 (四)手 手在太极拳中,有手指张开的掌,手指握紧的拳,和五指撮在一起的钩手(亦称吊手)三种形式。在太极拳套路中用掌的最多,拳次之,金勾最少,有些着式中掌拳可以活用,并不绝对一定,总以随势自然为要。掌的手指要松舒,大指微直与食指分开后弯,其余四指轻轻地并拢微直,指端微向后弯,可使手指松开伸张。这样在开合时可以引导内劲达向指梢,并可免手臂有鼓劲的拙力。大指以外的四指并拢后弯,各指的弯度是不一样的,食指的弯度最大,依次渐渐缩小弯度,形成螺旋式,好像凿井的钻头,起螺旋的作用,加强缠丝劲力量。掌的手指有时作兰花形,则以食指为定向,这是运用拿劲时的一种指法,有时用擒拿法则五指均屈。 初学拳时,出掌与收掌都以自然舒展为主,手指不要用力并紧或用力张开,掌心不要故意做成窝形。等到功夫较深时,动作懂得分虚实,掌上自然亦有虚实。到那时向前伸手,在未伸时,手掌微带窝形,这是蓄而不张之虚掌;在前伸的过程中,由于用缠丝劲的螺旋形的旋转着前伸,手掌逐渐舒展,即窝形逐渐减少,这是由虚而渐实;到伸达终点时,窝形近于消失,微微展指,坐腕,掌根微微着力前凸,以助前伸之势,使意劲贯足于指尖,这是实掌;再将掌收回时,亦是用缠劲旋转着后缩,手掌逐渐由舒展而复归于含蓄,仍成了微窝形,这是由实而虚,又为虚掌。掌的动作虚实是要与其它各部份的虚实相互配合。 每着定式时眼神应注视主手的中指,徐徐贯足内劲,一指贯足劲,其余四指自然也会贯劲,内劲贯足,下一着的机势就接着引起了。又每着定式时,手尖与脚尖上下前后相呼应,两手尖亦要互相呼应,在大部份的姿势中手尖与鼻尖相对的。又手尖、脚尖、鼻尖的对齐是叫作︰「三尖照」,这是正确姿势的一个准则,很少有例外。 双掌前按时,不可太过于膝,否则易失重心,为敌所乘。手臂要屈而不直,有蓄势就可滔滔不绝的粘走化发。 握拳的形式,四指并拢,用中指尖领劲一齐卷曲,指尖贴着掌心,再用大指肚贴于中指中节上握成拳形,是为实心拳,不是空心拳,但是不要握得太紧,松松地握住即可。握拳要有气团聚在拳中的想象,要有分之不开,击之不散的意念。陈鑫说︰「去时撒手,着人成拳。」就是握拳发劲的一瞬间才把拳握紧迅速尽力击出,一击之后立即松握。 拳的握松握紧和由掌变拳或由拳变掌,都要与开合虚实配合来动作,其中细节,难以笔述,要习者留心体会。 金勾手是五指撮在一起,手指向下,通常是由掌变金勾,是在缠劲转圈中乘势变 金勾,先是小指,依次无名指,中指,食指卷拢,大指贴于食指和中指梢节,无名指与小指轻贴于大指根旁,各个手指亦要轻松地撮住,不能用力。 金勾手在技击上是擒拿的手法,有刁、拿、锁、扣的作用,也可以用金勾手的手背腕骨处击人。金勾手是练习腕力和指力。陈氏拳套内有些地方有擒拿的方法,如演手肱拳在握拳过渡动作中有四指金勾屈作刁拿动作的金勾手,有些着法随着缠丝劲有无名指和小指金勾屈,食指伸直向前的金勾手,这些都是擒拿手法,有节膜、拿脉、抓筋和闭穴等作用。 [page] 三、躯干部 (一)胸 太极拳是用腹部呼吸的,与采用胸部呼吸的运动不同,因此胸部切忌挺出,有含合之意,所以叫作含胸。含胸固然不同于挺胸,但亦不同凹胸。挺胸是向外扩张,凹胸向内收缩,同时胸肌都是紧张的,含胸是在胸肌自然有宽舒的感觉。含胸是在胸部不挺不凹松松地含合的状况下形成的,但是打拳时不是始终含胸不变的,是要随着动作而变动的。 凡是要运用化劲(走劲)时,就要用含胸来帮助手法的运转。含胸也就是蓄势。在每着定式时胸部要平正,可以很自然地形成腹部呼吸。 初学拳时胸部要任其自然,千万不能有挺胸的状态出现,练拳日久后渐渐在坐身的动作里让他很自然地形成含胸,等到功夫日深,就知道怎样是含胸了。如果初学时故意要做成含胸,那就会形成凹胸驼背的姿势,这是于技击与健身两方面都有妨碍的。正确的含胸是对健身方面也有作用的,因为在肩关节松开微向前合,两胁微敛姿势下,经过动作能使胸腔放长,横膈膜自然下降舒展。 胸肌的虚实是与手的虚实有关连的,在大多数拳式动作中,右胸肌实时,右手为虚,左手为实;左胸肌实时,左手为虚,右手为实。胸部左右胸肌的变换虚实,是在胸微内含,两锁骨微松沉的情况下来操作完成而管制两手的虚实,做到上于两膊相系的作用。胸前的两根锁骨,要用精神贯注来固定,加上肋骨节节松沉,胸肌也随着松沉而往前合的姿势,上身的身法就正而不散,身就有了主宰。 (二)背脊 含胸拔背是太极拳的术语,能含胸就能拔背,因之含胸与拔背是相联的,当胸部略内含时,背部的肌肉往下松沉,在两肩中间的脊骨似乎有鼓起上拔,这种情形就是拔背,是很自然的,不能故意着力上拔,那就会练成驼背了。 太极拳是蓄发相变的,其关键就在含胸拔背。含胸的作用是有利于化劲(蓄劲),拔背的作用是有利于卷劲和放劲(发劲),所谓力由脊发,即是拔背的作用。拔背在发劲技巧上,是与腰部配合起来,能使内劲起于脚跟,通于脊背,而形于手指。 太极拳很重视脊背部份的锻炼,因为背部有督脉,各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会,脏腑经气都是由腧穴而相互贯通。练架时能使肩背部份的肌肉得到舒展活动,使脊椎骨有力而富于弹性,可以达到调和气血,开通闭塞,对消化和吸收机能及代谢方面,能有良好的效用,在健身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三)腹 腹部是胃肠所在,其体积之伸缩颇大,古人称之谓「气海」,犹言人体之气会聚之处。腹部以脐部为中界而分上腹部与下腹部。太极拳气沉丹田之丹田是在脐下部和其下小腹部份,没有固定的部位,因人而异,大概说起来在脐下三、四寸而已;因此练拳作气沉丹田的沉气想象时,觉得小腹部份在有意无意之间有些充实圆满即可,不要固定注意在某一点,否则着意压气于某一点易生流弊而致病患,不可不慎。 气沉丹田腹部逐渐充实圆满,富于弹性,好像打足气的皮球,可以经受得起打击。气沉丹田是腹部因动作而时松时紧地运动着,练习日久后,腹部自然会充实圆满,并有一种气流在旋转的感觉,有气腾然的景象。练习日久功夫愈深后,因内肠蠕动与腹内气体相摩荡而产生腹鸣,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功夫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会到来的。 初学时只须注意放松腹部的肌肉,到动作熟练后,只须作气沉丹田的想象即可,自然能达到充实圆满而渐渐随功夫之深入而产生气腾然的景象和腹鸣的现象,切不可强求,以免走入歧路而生弊病。 气沉丹田是腹部呼吸横膈的作用,但是也要有其它的条件来配合,纔能达到要求;因此在拳势动作的姿势上,要做到尾闾正中,含胸拔背,坠肩沉肘,提顶吊月当等,再以意运气,达于腹部,而做到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在放劲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增强两足的定力,下盘稳固,可使发劲沉着干脆,能牵动对方后脚跟,使人腾空掷出。 [page] (四)腰 腰部是人身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于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对于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份,都有主要的作用。 太极拳的腰部要灵、塌、直。灵则劲可松,塌则气可沉,这是为了「气沉丹田」能够沉得充分,使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当有力。腰要直,有坚实意,是防止把腰部练成后背成为内凹或外凸的形状,有俯仰的毛病,或偏向左右歪斜的毛病。腰直而坚实又灵活下塌,就能达到支撑八面的功效。由于全身放松,腰以上的体重,全部由腰部来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方能坚强有力,腰干纔挺得起来。 太极拳的四肢动作运转,是通过腰脊来带动的。腰部要像车轴那样直竖,稳定,圆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气和四肢像车轮般的旋转。每着定式时,腰要下塌,有助于沉气和贯劲于四梢,下面的步也更能稳固。腰部不能下塌,不正直,则臀部就容易突出,尾闾也就不能正中,对于神贯顶和力由脊发,会发生不良的影响。 身法的总虚实是在腰部,次在胸部。在动作时腰部左右的腰隙(俗称腰眼)的交替抽换来分虚实,而管制两腿,腰隙实的一面,下边的腿也是实,腰隙虚的一面,下边的腿也是虚,这是所谓下于两腿相随的练法。但实的不能站煞而偏沉,虚的不是无意而偏浮,这是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的原则,学者必须切记。 学不要刻意去求腰如何如何,任其自然地松灵塌直即可,切记要避免把腰部往下硬压算是下塌,往上硬拔算是松直,那就影响了腰部灵活,而练出了毛病。腰劲运用得当,可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发挥莫大之威力,有云︰「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腰部是何等的重要呢! (五)臀 太极拳对于臀部有句术语,叫做「敛臀」或作「收臀」,是要求臀部向里收进,不能向外突出。臀部有个重要的部位叫作「尾闾」,尾闾是在尾祗体?骨的末节。打拳的姿势要求尾闾正中,其实尾闾的位置在人体上原本是自然正中的,但是臀部如果外突或过份地内收,那就能影向尾闾的正中,同时也破坏了立身中正。因此打拳时能够做到立身中正和腰部的劲塌而直,那就能使尾闾自然正中,臀部就能无外突和过份内收之弊,形成所谓「敛臀」了。 陈鑫对于练架,关于臀部的要求是要翻起或蹶起,如「臀骨翻起,前月当合住,后臀自然翻起。」「臀骨微翻起来,前小肚合住月当,则环跳自然起。」「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月当自开,两膝合住,月当自然圆。」等等。「臀骨」即俗称「屁骨」或「屁股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