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讲的很有道理,太极拳是内家拳,因此习练太极拳的涵义必定是由外到内、由形到意、以意领气、直至意气合一,内劲即在其中了。习练推手也是如此,目标并非是简单的练到谁能把谁推出去,主要是通过推手的习练,感悟拳架中意气的走势及其内在的变化,使行拳时能有绵绵不断、行云流水、收发自如的感受。即使推手要练就的目标也是听劲、化劲、黏劲,然后引进落空后的发劲,这四种劲的练就都离不开有深厚的内劲的支撑。 上面曾说到“何谓太极内劲,众说纷纭。其实最简单的解释,内劲就是能在一瞬间把体内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发出的能力。蓄力时上松下沉,虚领顶颈,将全身的劲沉至脚跟,如拉满的弓,发劲时蹬腿立腰瞬间把劲集中至某一点送出,快如闪电,力如山崩。”那么这内劲是通过何种方式练出来的呢?大家都很想了解,其实我认为很简单,太极内劲肯定是通过“正确 ”的习练太极拳架而练就的。推手仅是加深对“正确”习练拳架的理解,更不可能是通过习练某些器械练出来的,因内劲与“僵、绌”的大力有明显的不同。 内劲如何习练呢?我认为关键是如上面所言:“打拳时首先要放松身体,消除常人身上的僵劲、笨劲、拙劲;其次是要排除日常琐事的牵挂,消除杂念,使心态纯静如水,使自己“空虚”无物。”才能在练拳的过程中,做到“以意领气”。这里说的“以意领气”,可能大家都在说,但练拳时真能做到,且做的较好的估计寥寥无几。因此,我认为练内劲要从正确的练拳做起。可能很难讲清楚,只能简单的谈几点看法: 1、练拳时的所有外形变化都应该是有脚底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变化带动而至指尖的,节节贯通,且重心在两脚之间转换,收则反之。任何拳式中都不应有简单的直线运动。 2、任何动作的变化,初练时应做到“意贯指尖”,并在指尖旋转缓慢移动时“若有若无”的感到在“带动或避让”对方,且感觉做到“不丢不顶”。 3、在收势中一定要不能简单的把“气沉丹田”理解为,将劲蓄在腹中,这样不仅练不出内劲,还与身体有害。一定要做到上松下沉,通过旋转用意把劲沉到脚跟,感觉应该如斜螺纹般下到脚底,并有下沉越深,反弹力越强大的感觉。在放势中,虽然我称之为“意到指尖”,但其内在劲力的走向应该是:自然的做到上松下沉,通过旋转用意把劲沉到另一脚跟,同样有下沉越深,反弹力越强大的感觉。总之无论“收势与放势”均是将劲蓄至脚底,为下一动作的变化提供自然的反弹动力,而且蓄的越深,反弹力越大,就如压缩的弹簧一样。 久之内劲会在此慢慢自然形成,这是一个意念及其集中的过程。暂此,仅供参考。 与拳友谈谈吴式太极拳习练时的以意领气 [page] 之一 : XXX拳友: 问题提的很有学问,其实练任何拳式的太极拳其关键都在于能否做到以意领气,这也可以说是练拳与练操的根本区别所在。到一定的层次[,会感到练一遍拳与站一小时的桩会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所不同的是站桩是以静止的状态以意引导气感循环,故有练的不妥易出偏差的说法。而练太极是以重心在两脚底的转换来带动身形的变化,而且其所有的变化都是以圆弧形态运转的,在运转中做到以意领气,意到气到。由于练太极拳的意气循环是在动态中变化的,而且在转换中是圆弧状态的,因此习练者会感到很舒畅,,不易产生气滞的感觉。我父亲李仁柳在“吴式太极拳”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解说。 我曾说过初练拳者一定要随形的变化由脚底向手指尖逐步灌一些劲,这可能与有些老师说的不一样,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会与提倡“松、软”不符,我认为对“松、软”的理解不同是产生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如初练时不注重强化意识,多年后会空练一场,误人误事。一旦意识感强了(胀、麻的感觉),自然会无须灌劲意念自然而行,但初练时,不如此引导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关于意气的走向这确是练拳的关键,我上面说的从脚底至膝、胯、腰、肩、颈、肘、腕、指节等关节运转,要能做到节节松开、旋转自如。这就是指意通过这些关节的旋转变化到达两指尖(或上下、前后、左右、要保持虚实、平衡),也就是你所指的“阴、阳”,但此时重心的变化应该是在两脚之间的转移。你讲的蓄劲时指尖意识走阴,贯劲时指尖意识走阳。我认为是对的,但要注意两手之间的变化,不能顾此失彼。 随劲力变化,同一手掌上不同手指,阴阳渐变也不一样。此言说的极是,到一定的水准,“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变化其实也就在分、毫之间,在高手身上极可能在外形几乎看不出,仅将“势与劲”在不同手指尖转换一下,就完成了“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整个过程。因此,我认为练拳中坚持以意领气,且做到心静、气沉,注意力高度集中,将拳形的变化过程细微到每一点(如手掌上不同手指一样,身上每一处都应是一个点),并能做到绵绵不断,届时必会有新的感受。 暂此,有机会再聊。 之二:XXX拳友: 你讲到静态中的以意领气可困难多了,其实这是练太极拳与练站桩(或其他姿式)的不同之处。俗话说:练武不练功(气),到老一场空。中国武术各派,应该讲不分内家、外家都是习练桩功的。如书中写的闭关修炼等都是在练气功,只是内家、外家有所不同而已。气功是一门很复杂的理论,要搞懂需下一番功夫,据我所知,绝大部分太极高手都是习练桩功的。练桩功对增强内力,增强意识感,对身体均有好处,但这是到一定层次后的事了。 如练拳时间不是很长,我认为不要去强求的追求意识的走向,能保持胀、麻的感觉的绵绵不断的连续性就不容易了。如能做到胀、麻的感觉的绵绵不断,其实已经能做到上松、下实了,这也是需有一个阶段练习的。 意识的的走向是与呼吸相关连的,因此在你没有感觉到之前,我不提倡强行去将意识、气感、呼吸茫然的结合起来。尽管练到一定层次应该都是如此,但强求是有害的,一切应顺其自然,到有感觉时自然会有的。练太极很难,其实就难在熟读理论,但没感悟到什么都没有;然而一旦理解了又会感到原来如此,并不太神秘。所以我一直认为:练太极者,需有耐心,有毅力,有理性,有悟性,有恒心、比练其他武功需下更大的功夫。
打拳时强调意贯指尖,且力求做到绵绵不断,目的是培养“以意领气”的感觉,我上面曾讲“感觉不到时需灌一些劲,有感觉就自然了”,如没有意识感的打拳,数十年后很可能也就不了了之了。如能坚持数年,意识感强了,且能做到收发自如,会感觉圆圈越来越小,转换越来越顺,意到、气到、劲到都在其中了。当然,坚持不懈的练拳与经常性的与拳友推手、切磋、探讨体会,把感觉与练拳结合起来回味,我相信你们都会提高的很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