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诺宾 太极拳练得“好坏对错”拿什么衡量?迄今为止没有标准,或是说各家有各家的标准。要真正做到客观,就必须从太极拳的各个组成部分来细细分析。好、坏、对、错,非常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今的太极拳界“看拳”要比“练拳”麻烦,想和别人友好交流比登天还难。一个无伤痛痒的小问题,就能争论得破口大骂。这就是因为衡量的标准不够客观。一直以来,不会练拳的朋友,看拳的时候是一头雾水,甚至连亲身体会过太极拳的人,看拳的时候也是先认练习者的名气。只要是冠以大师的头衔,就算是要躺着打拳,也会被夸赞的一塌糊涂。太极拳被很多人说成是重意不重形的。后来另有些人则拿出“得意忘形”与“痴呆无形”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话来反驳。说穿了就是要亮出最后的那一句:“你少废话,我最正宗!因为你打的和我不一样,所以你就是没我好。”这样争论能有终点吗? 既然这么复杂,又拿什么衡量呢?这就要从太极拳的“作用”和“组成部份”来衡量。太极拳的作用是什么?(赚钱的作用除外)就是养、练结合。“养”就是指养生,“练”就是培养技击本领。如果您所练习的“太极拳”,作用和这两点完全无关,那就可以断定,它不是太极拳。如果有这两种作用,那就可以往下进一步分析了。 太极拳的组成:导引术、吐纳术、武术、中医经络学、道家阴阳哲学。这些基础的“组成部分”与“太极拳的作用”相呼应,就是很出色的太极拳,反之侧不是很出色。如果与以上几点偏离得太离谱的话,甚至不能称作是太极拳。下面会具体说明。 1、导引术: 它是太极拳松柔劲的组成部分,是身肢放长、动作连绵不绝的基础。拳式中的合理衔接(转换折叠)正是靠它来体现。任何不符合太极拳身法的动作都有可能破坏导引术的练习。(身法:需领顶劲、气沉丹田……等等,这里不细说了)如果身法都对,便可继续分析:是否做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尤其是发力后的转换衔接是否流畅,动作有无过渡的凹凸起伏等等。其中比较有特点的反面教材就是“胡乱发劲”。有些人“金刚捣碓”转到“懒扎衣”的过程,一连发劲好几次,生怕别人不知道太极拳有发劲。导引术的体现可以说是一塌胡涂。如果称其为太极拳,那也是少了一门功课的太极拳。 2、吐纳术: 吐纳术是简单而原始的气功。打拳的时候呼吸与动作相随,一套拳下来汗流而不气喘,要做到这点,没有吐纳术是不行的。而一般来说,吐纳术与导引术的关联最大。导引术不能到位,吐纳也就无从谈起了。一套拳打下来气喘吁吁、嘴唇变色,像是刚刚搬完一座山一样,那就是吐纳没有练好。没有吐纳术,养生自然就无从谈起。不排除这一类人技击有可能比吐纳出色一些,但是远离了吐纳术已经最大程度的背离了太极拳的根本,算不上像样的太极拳。而动辄大谈气功,宣扬隔空打物的那群人,一笑置之便可以了。 3、中医经络学: 专业中医很深,但是太极拳中的“中医经络学”却相对简单,但并不失经络学之精妙。通过正确的练习,做到自我按摩,舒筋活血,从而使太极拳养生的概念得到很出色的诠释。具体的验证的方法很简单,一套拳下来看看身体舒畅与否?练拳结束后如果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膝盖疼痛、浑身别扭等等问题,都足以说明练习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有些授拳者说膝痛是因为不太用功或基础太差,纯属是误导。当然啦!太极拳也不能完全用中医来理论,因为老中医不等于太极拳高手。 4、道家阴阳学: 阴阳鱼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充分的注解了太极拳,而又放之四海皆准!(很多种类的武术都可以用阴阳鱼来注解)所以说嘛,古人的智慧不一般。也正因为如此,“阴阳”并非是诠释太极拳的最重要标准。阴阳学仅仅是太极拳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说死抱着书本研究阴阳鱼,根本不可能练好太极拳。纯粹的养生不能提高技击,而过渡的追求技击也不可能实现养生。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这二者达到微妙的平衡,那才是拳的高深之处。另外:如果有人拿太极拳大搞迷信,通常也是从阴阳鱼入手的。 5、武术: 太极拳的武术部分也是对技击的培养。如果没有武术的内涵,也就不能称之为拳。正如上面所说的“养练结合”!只有养,没有练,50%都不见了,怎么能算是太极拳呢?很多人误以为练就是拆招,一招一式用法如何如何实现……结果只落得有架而无势的肢解版本。特点被忽视了,附件被重视了,把太极拳肢解得乱七八糟,这种走偏的练习者大有人在。功力的培养如果没有了,武术的提高也就成为了天方夜谭。“练空架子”是十分可悲的事情。“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这句,也就是指武术的部分。技击是很难以对错来论的。如果以胜败论英雄的话,站着的永远对,趴下的永远错。但是站着的胜利者,如果被更强的人,用曾经是他手下败将的那人的招式击败的话,就证明他都错了吗?所以说,技击只有强弱之分,没有对错之别。 “习武者的武术”与“运动员的武术”是不同的概念。因为真正的习武者不会退役,而且更讲求武术的修为,而不是纯粹的“暂时胜利”。习武者“进步”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不会随年龄的变化而放弃或滑坡。武术是一门可以陪伴自己到死的艺术,也正因为如此,对习武者而言“止步不前”要比“一时失败”来得更要命,这与怕输不怕死的“兴奋剂精神”成绝对的反比。 依照太极拳的“作用”及“组成部分”来分析,在身法正确的情况下,抛开姿势不同的偏见,交流起来一定会愉快很多。也可以为不懂拳的未入门者擦亮双眼,防止他们成为所谓大师们的“盘中餐”。太极拳的好坏对错,绝对不会因为它是否重“意”而不可衡量。 太极拳是武术中的艺术,仅仅凭汗水是很难获得提高的,因为勤奋也只是基础。智慧、心态、品德,都是太极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痴学傻练”不是太极拳进步的途径。老师传授“多如牛毛的唯一技巧”死记硬背,不如传授“举一反三的精华”来思考。这也许就是“口传心授”的“大智慧传统教学模式”,至今不能被取代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