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087|回复: 4

脊骨论-----常书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0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脊骨论--------常书范  
      那些全力追求大成拳学终生而无悔的青年朋友,那些抛家舍业出门求学的莘莘学子,哪个不想学到周身松活弹抖,触手发人上墙的大成拳真实功力?纯朴天真的认为只要吃的苦中苦,多练狠练就能练成高深的功力。果真是这样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你打破千条沙袋,单掌劈开伍块红砖,也绝对练不出松活弹抖、一触即发的整体混元爆发力来。因为你选择的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肌肉越发达,皮越坚,肉越厚,偏离整体弹抖力也越远。通过我三十余年对拳学、发劲 的苦索痴求,身操体悟,应该如何去追求一触即发、有感即应的良好内劲,同时也给不迷信神功奇说并致力于务真求实的明理之士以启悟,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唐鉴》卷三开篇即说:“贞观元年,帝谓太子少师肖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弓示弓工,曰:皆非良才。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其脉理皆邪,弓虽正(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未精也。”此文告诉我们:宝弓良弩表面华丽精美,漆之光鲜,拉之弦鸣,如内中之心不正,尚不能发矢正直,劲道随心所欲。而习大成拳者,虽站桩艰苦,试力有恒,如体内脊骨不能中定、垂直,松紧、开合、起落随意相变,劲发时怎能由内及外,正直不偏,力源于脊骨之内,而中正安舒呢?  
    假若几十万年前外星人曾经到过现在人类居住的地球,当今天他们再度光临时,就会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会发现过去见到过的那些在树上轻灵敏捷跳来跳去嬉戏争斗的猴子居然能直立起脊骨在地面上行走,竟会用悬在半空中的前肢掌指去制造、操作各种复杂的机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四足履地爬行转。为两足直立行走,最大的进化是大脑,最大的退化莫过于以脊骨的缩张、开合纵展四肢的机敏灵活的先天本能。  
    我的弟子送过我一部《百兽图》集,内有古今各代善画虎者的作品数百幅。其中的虎或静或动,或距或卧,或走或跳,或纵或扑,或一爪前伸,一爪后缩;或弓脊缩背,四肢相接,紧凑一团;或伸脊纵背,皮肉分拧,陡长倍余。数百幅虎形态各异,逼真的展现了兽中之王以脊骨的弓缩和展放提挈皮肉骨架运行的种种动作、劲道和劲意。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因此,山西戴氏形意拳以这种“蹲候桩”作为入门基础功法,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  
    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假如你在水中抓住条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这么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  
    有一位不谙武事的忘年之交,已93岁了。他是四十年代末从省城大医院遣送回家的,但却是一个脾气和学问抖很好的老人。当时山东农村大多食以野菜,他生活虽比一般人好一点,但一日三餐也常常没有保障,而且有时被抄家,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生活环境虽恶劣,但它年逾九十却仍耳聪目明,腰脊挺直,丝毫也不显老态,这在当时皖、鲁、豫三省交界的百余里地面上也是一大奇迹。一日,他突然卧床不起,我去看他。他说将不久于人世了。我惊问其故,他说:我昨夜起如厕,一脚踏空,不宜摔坏了胯骨和骶骨。骶骨一坏,腰脊不能立起,四肢百骸运转失灵,僵卧病床不得动,怎能活的长久。进而他说:人的骶骨和骨盒联合,坚固于人体中节,骶骨是脊骨立起的基石,但正常人的骶骨和骨盒是向前倾斜的,脊骨立在骶骨上如站在一个陡峭的斜坡上,时时有向前滑动的趋势,这就是人年纪大了容易驼背弓腰的缘故。我年轻时学习过西方医学的生理解剖,时常有意将自己的骨盒向前上方翻转,以减少骶骨的倾斜度,久之则养成了习惯,所以从外形看我的脊骨总比别人立得直,我总觉得这也是我得以高寿的主要原因。  
    果然老人卧病月余就谢世而去。这位老人虽不动武功,但他的一席话对我以后探讨内家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了解到人的脊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个部分,其中颈椎骨有7节,胸椎骨有12节,腰椎骨有5节,骶椎、尾椎共有10节,人的脊骨从上到下共有34节之多。因为颈椎在人体重心的上方,虽然转动灵活,活动范围较广,但它只能起到四面八方转动头颅的作用,对调整整体内劲的作用不大;胸椎12节因同肋骨相连,转动范围有限;尾椎是人类祖先进化时遗留下的痕迹(俗称尾巴);骶椎穿越骨盆而下连股骨。骶椎、尾椎在脊骨旋转,张缩、开合的发劲中也只能起到中正下垂,稳定重心的作用。所以在整体内劲的蓄发调节统驭变化中,唯一的五节腰椎骨最起作用。  
 
 
 
2 脊骨论 
     腰椎处于人体中间,前有丹田,后有命门,左右两侧有两肾相连,是人体一个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部位,如“丹田内转”“丹田开合鼓荡”“命门后撑”“命门鼓起”“肾里藏花”“出肾入肾”等等。古人对丹田、命门、两肾的锻炼、运动也正是五节腰椎的外围前后。由于古人对人体生理结构知识的局限,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五节腰椎的潜转内动才是丹田内转鼓荡和两肾的右提左落、命门的鼓起后撑的最根本动力至今大多拳学家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丹田上。  
    凭经验,笔者认为:整体的鼓荡、开合、起落、纵缩、神经的兴奋,肌肉的颤抖,脊髓的电磁脉冲、弛张都必须启动于五节腰椎。传统的练功方法则普遍认为:一切力量启动于丹田,将丹田捧到了至尊的神秘地位。实质上,丹田(小腹)内是排泄人体消化废物的大小肠,它们对参与促动整体之运动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因为腰椎有效的运动,必然带动腹内深层、浅层、斜向、横向、竖向的筋腱、肌肉伸张、拉牵的作用;而腹肌的伸拉、弛张必然会带动内脏的摩擦蛹动,上鼓下荡,这便是人们认为丹田有内动的真实感受。其实脊骨不动,腰椎不作伸纵扭转,丹田(小腹)是不会自己内动的。将丹田看成神秘发力之源的人在当今武术界仍然相当普遍,这就是内家拳修习十年纯功夫尚不能出门的原因。  
    如果我们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这比天长日久以丹田的动硬去扯动惰性的脊骨要容易千万倍。而一些武术大家和一些新拳学的创始人能写出洋洋万言与众不同的新说,但其中谁也没有将脊骨的张缩弹发、五节腰椎的内转变劲提到练功的首要核心位置,是着实可惜的!  
    今年春天河北一位练形意拳的武友来我这里,他先后拜过三位老师,已练了十几年拳脚。我见他站三体式,起动时都已后腿的蹬力往前顶撞,将后腿的蹬劲通过身体直撞倒前手上。每一踏步如巨夯砸地,轰然作响,乍看很能打出形意拳激烈沉雄的刚猛风格。可是我还是诚意的告诉他:“你这样的发劲虽然是整体力,看起来撞击力很大,单平直推进,脊骨没有起落,难以变化灵活,最易为高手利用。”我从他原先练的形意拳“狸猫上树”“龙虎相交”等几个典型动作中教他脊骨、腰椎怎样提放卷纵扭转开合;怎样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怎样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等,近两个小时,他如大梦初醒,非常后悔苦练所浪费的十几年宝贵时间,他以后来信说:看来真功夫不在练功年限之长短,出力流汗之多少,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的整体重心才是拳学技击的核心问题。他还说:以这种脊骨的抖射起落之发劲和以前功力超出自己的师兄们切磋,撞出他们去也是非常容易的事。  
    拳的运动,由于利用脊骨的卷进、压缩和突然的弹放,能使足弓、足腕、膝、胯、肩、背、肘、腕的弹性肌肉一起卷紧和突然抖放。脊椎带领上下九节可作随意挥洒和突然的转折变形,使膝纵胯扭,肩抖背弹,双臂如鞭任意发出一圈圈连续不断轨迹不同的无规律无断续的搏杀之波浪。这种运动被称作大成拳的脊骨弹抖切削搏杀术。  
其实,你能否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作一实验即可。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  
当年芗翁之健舞,近来有人以仅能恢复表演而成为一种时尚,好像谁能做出龙游蛇惊鹤戏等动作来才是得到了芗翁的真传。我则认为芗翁作舞是熟谙腰椎脊骨张缩吞吐后而作的一种即兴表演,下一次不一定是上一次机械之重复。至于传芗翁健舞的黄慕樵先生,我相信则是以教健舞之神之意为主,而不是注重健舞固定之形式;况且芗翁之舞有形意拳之沉雄,心意拳之刚健,太极拳之圆活......更有郭云琛先生的激烈刚猛,谢铁夫先生的弹抖空灵,黄慕樵先生的舒展飘逸......不仅融百家之精华,而且不拘一家之模式。芗翁之舞,缓动如似动不动的三月柳絮,飘逸飞扬的满天梨花;快动如疾风中的杨柳,奔腾翻滚的天际乌云;急时则像岩浆之喷射,铁汁之出炉,飞瀑之骤落,大河之决堤,惊涛之裂岸,可谓身探如蟒,势缩如猿。在如醉如狂中以脊骨带动肢体切削出一串串横竖斜偏的圆弧。头领,肩沉,胸空,腹实,无须顾此失彼,脊骨运领尽在其中。一位浸淫拳学50余载,并剖析过多家经典的老拳家回忆:“芗翁抬手之间浓缩了武术各门各派的诸多精华。是功力智慧的凝结和升华。”笔者认为一个人能以芗翁这种神、意,这种脊骨内动去舞,虽不似芗翁,而精神酷肖也。反之,你既是上穷于碧霄,下掘于黄泉,仅学芗翁当年健舞之形,而神不附,意不似,外形再真而实质皆非也。  
    大成拳开合、勾锉、推按、挤压、猫洗脸、蛇缠手、神龟出水等试力;矛盾、托婴、浮云、提插等桩功,无不得到脊骨腰椎的飞胀、压缩、伸拉、纵放为主。只有脊骨得到了缩与放,开与合,右虚左实,右提左落的实质锻炼才能够达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以至外形不动,内部生生不已之动”的上乘练功境界。才能够真正浑元一致,圆满统一。否则,意念再多,想象再丰富,也只是胡思乱想,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与上文参读可明腰胯松之实质


 


 


                                                         中国传统内家拳揭秘   


第一部分


各位练武术的朋友,请你们先把手头儿上的功夫放一放。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无人揭晓。而今天终于被找出了答案。这个答案是多年来我一直想知道的,我想也应该是大家一直都想知道的。那就是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与人交手中是如何做到抖手人飞犯者立扑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麽,怎样练才能达到呢?这个问题一直捆扰着我们。多少年来大家一直再猜测。因为这种功夫一直被拳家所秘传。而国术在近百年来又是几经沧桑,本来就鲜为人知的内家功夫到现在已成残喘之势。以至于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怀疑它的存在。认为这种功夫只是传闻而已,可信度不高。不象国外的拳击与格斗。全部都有相关的记载。真实可信,来得又快。所以有很多朋友现在已经开始改练拳击和散打了。这种局面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热爱传统武术的男儿所忧虑。可问题是光忧虑是没有用的,要想使这种状况得到解决就必须拿出事实来予以证明。但我们却又苦于自身功夫的浅薄,无法拿出事实来说明。所以只好是望而兴叹了。  


而现在的武术界从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是武馆林立,各门各派人才辈出。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衣钵传人和关门弟子在拳学理论上大都海阔天空,在实际应用方面则推三堵四。别说是技击,就连推手也难以让人信服。嘴上说是传统武术,而实际上是武术加散打。所谓发放也只不过是在说手当中以大个对付小个,体重大的对体重轻的,会打的打不会的。更有甚者,竟利用后学者的无知和经验不足,用下流的手段来蒙骗学生。    


  这些实际情况让我们这些热衷传统武术的后辈们真的是饱尝了风霜。但这并不是最惨痛的,最可悲的是那些受了蒙蔽还不自知,每天还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苦炼,梦想自己能有一天终有所成的人。这些人不单单是在经济上受到了损失,而无法挽回的是几年或是十几年的宝贵时光。经济上的损失终归是可以弥补的,可大好的光阴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我个人这个圈子里摸扒滚打了二十多年。一边寻师访友,一边刻苦钻研。可进展上却总是颇为缓慢。在这当中不知打了多少次退堂鼓。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天爷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收获。几年前的一次外出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原籍河北的老人。到现在我们也不知他姓氏名谁。可在这几年当中我却一直蒙受他老人家的教诲。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不但自身的功夫有了前所谓有的变化,而且通过学习以前遗留下的诸多问题也全部得到了解决。这真让我心喜若狂。但在喜庆之余我并没有忘记还在泥泞之中蹒跚而行的朋友们。我要郑重的告诉大家,在我二十多年的武术生涯中,所结识的圈子里的朋友多不胜数。包括我在内大家全都练错了。我这麽说不是在吓唬大家,我知道大家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是什麽滋味,这和我当初听到先生这样说时内心的感触是一样的。所以我就更应该把真相告诉大家,把所谓的不传之秘告诉大家。在如今这个年代,我所遇见的这位老人能不惜打破几百年来一脉单传的陈规,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把武功首次外传。我想这应该是出自一位老武术家对中华武术的热爱与关怀吧。作为他老人家的学生,就更应该把继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武术作为自己所应肩负起的一种责任。刚才我跟大家讲这麽多年咱们都练错了,那麽究竟咱们错在那里了呢?


下面我将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一个粗略的分析。要说都练错了,那可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不是随便乱讲的,是要拿出事实依据的。要说错,其实咱们大家都错在了一点上。那就是传统武术练的是心,是人体的先天功能。而我们现在所练的却是后天的躯体。当然练先天功能,后天躯体也要跟着发生变化。但大家却忽视了先天才是问题的根本,应当作为下手之初,而我们现在全都是在舍本逐末。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我们把锻炼的重点放在后天形质上的话,那麽无论你使用任何方式方法,你的这种锻炼模式和现代所有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说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练形意,八卦,或是练太极练大成的朋友表示反对。没关系,我在这里先要跟大家说两句佛家的偈语。这几句偈语千百年来一直没人能够破解。在我与先生学习期间,他曾多次对这首偈子进行讲解,使我获益匪浅。我想在这里提出来多少也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吧。这首偈语的原文是: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咱们都是行路骑水牛的人。嘴上说自己练的是内家拳,形式上也没有错。可练的过称中却一直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论是好的感觉还是坏的感觉,只要是你在跟着它转悠,你所练的就都是后天而非先天。拳法本身并没有错,无论是桩功还是架子,错的是我们每一个执着自我意识的人。我个人在平日里经常与各门各派练武术的朋友们一起切磋交流。对于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我都曾向先生一一进行请教。比如说抖大杆子,先生说秆子必须要在自身练到内外相合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尤其是那些体质差的人,在既没人指点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先生还说,当年丘处机丘真人练功用的试力石重达四百斤。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功作基础,即使你练到能把它举起来,也只不过练的是一身蛮力。况且我国国人体质与西方人种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点从现代所有对抗性体育项目上都表现锝极为明显。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家功夫在这个方面却有其非常独特的锻炼方式。恰恰能够弥补国人体质之不足。


说到这儿,不禁使我想起了几个练形意和八卦的朋友。他们针对自己所练的拳术在练功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做为典型事例来给大家在学习上提供帮助。大家应该知道,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以备其用。在练法上,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勤加练习。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作为中盘和下盘只不过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对于内功则毫无意义可言。而在力量方面果真要和专业队的运动员相比较的话,其差距真不是略逊一筹的问题。因为要真把这种形式作为增长力量的手段来实施的话,远远不如现代体育项目训练得科学。


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有很多朋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其实这与咱们上述的问题相似。现在的习练者大都把事情前后混淆了。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从后天状态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所以说先天功法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用后天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在现实中,这种情形不胜枚举。就拿形意拳的明暗劲来说吧。所谓明劲,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节节贯川的状态之后,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常会给人一种其锋莫可当之的感觉。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假如真那样做的话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所谓暗劲,是指先天功能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而现在的习练者对于暗劲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评判了。其实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轻功,也是待身体整齐化一之后,先天之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与地表形成一种相斥之力。而后再行穿沙衣跑板子的一种特殊功法。在这里我们不做详述。


而作为内家三拳之一的太极拳,当年王芗斋先生在达记者问中曾说该拳却有几种力学原理。而得其要者百不能一,因为其基础体认功夫早已消亡。这是王芗斋先生在当时哪个年代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担忧。如果从现今来看,几乎所有传统武术都是从一开始的铁老虎而逐渐变成今天的纸老虎。几年前我从先生的藏书中曾看到一本太极拳的老拳谱。其中几句有关于棚劲的描述,我想大家看了之后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书中写到: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 。从这几句话中大家可以得知,太极拳也要求习练者在推手与断手中具备无点不成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混元力。而并非象现今的太极拳,只能运用一些近乎于摔跤的手法在力量和技巧上去赢人。同时也说明了遍体弹簧似这种技击状态并非只被一家或几家拳种所拥有。而应该是中华传统武术所共有。


但是在如今,这种传统功夫已几乎成为绝学。造成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语言,文字和童子功的问题。因为前辈们的心得体会全部来自于先天功能。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后天所为。所以当老师的倘若在这两个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况且做学生的在对先天功能没有切身体会之前,全都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老师说的话。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功夫并不意味着真的象古语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不可传。关键是要看当老师的怎麽教。在过去,一般都是有钱的人家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既然你请人家来就是相信人家,所以过去当老师的一般都很严厉。学生练的不对不是打就是骂,而且一开始决不给你讲其中的道理,只是叫你按他说的去练。练的不对他自然会告诉你。当学生的从不敢多问。其实这才是高明的老师。因为他知道说了你也理解不了,不但没帮助反而会害了你。当学生的只要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就行了。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过去凡属武术名家在学艺途中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的特点。一是童子功,二是都有明师指点。所以大都不会走冤枉路,等功夫上身之后拳理也就自然明了了。可后来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和政治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习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而这些人在很多方面缺乏练武所必备的条件。尤其是在身体条件上与学龄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而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教学上对于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大都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这就必将造成形体训练这一重要环节在难度上的加大。


人体在筋肉骨骼上的构造基本上是这样的。在医学上,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过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


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所发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技巧,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


喜欢看武狭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大侠徐良的背是驼的,这种说法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在拳谱中有熊蹲虎坐,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对于这些老话大家千万不可忽视,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就可以在推手或技击当中,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而使其化为乌有。


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时,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传送到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不管对方有多用力,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这正是传统武术中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一般情况下,对方越是推不动就越会用力,而越是用力身体就会越僵。直至想撤回来都不容易。就好象是我把对方给粘在了身上。这时候对方的感觉就好象是推到了墙上,从脚底下有一种被棚起来的感觉。因为对方的力根本没有作用在我身上,而是随着自然性传导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在这种状态下对方越是用力脚底下就越是站不稳。因为对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所发的力给破坏了。所以脚下失去了平衡,这就是棚劲。而棚劲的产生正是由于自身阴阳的自动运动。


在这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功夫到了这个层次的习练者无所谓推人和被人推,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这正是环中之力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遍体弹簧似的刚刚开始。


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真正作到了推手即是断手。因为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攻击对方的中线。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所以拳经有云: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这就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初级层次。到了这个程度,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


说了这些,大家应该明白了什麽才是改造生理,改造生理在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性是什麽。而改造生理的关键是要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那麽如何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呢?首先,我们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入手。


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我先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人在睡觉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在一个姿势状态下造成肢体上受到压迫,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自动的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过度疲劳或其它等原因,大脑对肢体发出的信号没有反应,而这时由于肢体压迫造成的疼痛不断的加大,使大脑不断的收到大量的紧急求救信号。如果这时侯大脑对此还是没有反应的话,脑神经就会因为受到这种大量不良信息的反馈而产生出各种幻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梦。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梦往往都很恐怖,我们便会从噩梦中惊醒,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肢体的极度不安造成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理状况,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而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是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来决定的。


那么,换一个角度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禁锢着的。被什么给禁锢着呢?就是被我们现在所具备的生理条件。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他在现实当中所做的一切。我们平常要用眼睛才能去看,用耳朵才能去听。但是有很多武林前辈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这正是人体先天功能所产生的作用。然而先天功能的发挥完全有赖于后天心态的改变。人体现有的生理条件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让它再长出第三只眼睛来。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思想。


说到心态的转变,大家就会想到佛家所说的修心。没错,我们所说的转变思维模式的确跟佛家所说的的修心有关。那么大家一定要问:佛家历来只注重心性上的修为,而忽略形体上的锻炼。这跟武术有什么关联呢?其实无论是佛家也好,道家也好。根本就不存在只修性不修命,或是只修命不修性的问题。因为性命是不可分的。心物是一元的。


但是佛道两家的经书浩如烟海,这让人从何学起呢?其实经书只是前人练功的经验和体会。纵然有千卷万卷,其实问题只有一个。讨论的都是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方法虽有八万四千,但是你却只能拥有一个。所以事情并不象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但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迷信有什么修炼口诀。所谓千古不传之秘只不过是教你如何改变后天的思想意识,让你从被禁锢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只有这样才能启动本我的原有功能,打开人与自然之间被后天堵塞的通道。这就是禅机,道家称为玄关。它是开通人体先后天的一把钥匙。要想开通它的确要有方法,但决没有什么口诀。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呢。


前面已经说过,人的思维是受人类现有的这种生理条件影响的,所以说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我们能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它从一种有局限的思维逐渐转变成一种无局限的思维。而后再通过这种无局限性的思维来改变我们在后天思想意识作用下的能量运行模式。使它从一种杂乱无章的非常状态,回到一种无意而有序的自我调节状态。古人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先天状态。在这种先天状态下,人体能量是自然运行而不受后天各种因素的干扰的。所以前辈们把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能量运动也叫做自动运动。这种自动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不锻而自锻。被破坏的人体组织机能在这种运动的作用下会自然的进行修补而逐渐得到康复。使不健康的身体变得健康,使健康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最终,这种自动运动会沟通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通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当习练者具备了这种自动运动的体验之后。接下来,我们将面对的就是如何节流的问题。有人说开源为第一,节流为第二。其实,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开源就如同人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存和利用,其结果还是会被沙漠所吞噬。所以,节流是个大学问。这对所有修习传统武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与心性上的修为是并驾齐驱的。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如果我们想在武学的修为上继续大踏步的前进,那么必然要在心性的修为上高瞻远瞩,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成绩。欲穷千里目,还需更上一层楼。否则,只能是内家里的门外汉。曾有一位前辈感叹地说:想不到搞了一辈子的养生,到最后却落得如此地步。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内家拳的修习过程中是必修课。不然的话古人就不会在武学上一直把德行放在首位。


在武学中,技击只不过是人体在生理改造的进程中各个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如果我们本末倒置的把表象当成了目的,那么即使你水平再高最终难蹬内家之堂奥。


对于开源和节流的问题在武学上只是历来被拳家所秘传。在世间少为人知。其实佛道儒三家的经典之作当中对开源和节流这两个问题都有独到之处。只是在方法和作用上有所不同,后人看不明白而已。作为后人看不明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问题一旦展开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入手功夫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终所得的结果也是深浅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前人的经验之谈便会给后人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况且前人在个人心得的描述上用词多有隐晦。这就更使后人如入五里迷雾。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好的方法可行。佛家六神通里的漏尽通,道家的斩赤龙,断白虎都是前人在开源与节流这两个问题上的实际验证。然而,凡属非常之成就都来自于平常。可大部分人总是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误认为前人的一些成就是高不可攀的。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是由于没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二是由于现实当中的误导。比如,佛道两家的清规戒律到底是为什么而设?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很多人都能回答。可答案却不一定正确。有人说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修持方法都是普法,真正的大法一直在秘密流传。这种说法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比如说,在节流这个问题上属男女之事最难解决。而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大师到处讲经说法,大家不妨可以请教一下,问问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仁义道德谁都会讲。而为什么在实际当中却排不上用场。近年有人在刊物上大谈男女双修的问题。明明知道这种功夫容易麻痹世人害人害己。还在那儿一个劲的的肆意宣扬。殊不知,所谓男女双修本来只是对节流功夫的一种验证。要想做到不漏 ,首先要做到无欲。然而无欲并非无能,只是慧而不用。这种功夫一定要在形神合一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操行。它是练己功夫的验证,而绝非技巧。历来高僧大德在这个问题上决不敢信口雌黄。对于这个问题的对治方法从释迦摩尼佛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绝非一般。难怪南怀瑾先生说他这么多年来在市面上还没见过一个百日筑基的人。


在武学中,要过这一劫必须先要过生死关才行。所谓生死关就是让你在思想意识上,体验什么才是真我。这样你才能明了人的生死只是表面现象的变化而已,其实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由此,你才能具备清逸之大勇。而非匹夫之蛮勇。李洛能先生端坐椅上一笑而逝,孙禄堂先生说自己视生死如游戏。过去有很多的老武术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具体验证。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终南山修炼掘活死人墓。大家不妨仔细想想,也许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对于心性的修持是无止境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才最重要。谈论了半天开源与节流,而实际上开源与节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把它作为两个问题是因为在后天的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开源是对人体先天功能的启动,而节流实际上是先天功能对后天形体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提高。在功法的修炼上更加精进。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启动人体先天功能这一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脊骨论好像是96年精武刊登的文章,当时就觉得好,但就是看不懂,和上文相参,作者的意思就清晰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故知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