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999|回复: 2

太极拳为什么要举动轻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7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解答:
  太极拳作为内功拳的一种,它是采取"由内及外"和"以外引内"双管齐下的方法来提高运动效果的,既强调"心静用意"来引导内脏器官和不随意肌进行活动,并带动外形,又非常讲究姿势正确和举动轻缓来配合内动。在意识引导下要求举动轻缓,不徐不疾,并在动作过程中处处保持姿势端正,使动作趋于正确,其目的在于深入锻炼到肌肉内层,要练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使内脏和肌肉的活动精密地协作,"意动形随","内外合一"。每个姿势和动作同时还要包含技击作用。"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进退缠绕,好像面前有人在推手一样。这是内功拳由内发于外,并由外敛于内,内外交修,心身合一的特点,也是静功和武功的不同点。
  初学时,对于每一姿势和动作的屈伸起落,进退旋转,其方向、角度、高低和幅度,都要辨别清楚,不能满足于依样葫芦地划圆圈。教者尤须从运动生理力学上和技击作用上来解释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强学者的兴趣和信心。如果贪多求快,囫囵吞枣,动作错误养成习惯后,成为"动力定型",纠正起来就极为费力,所谓"教拳容易改拳难",初学者必须注意。
  太极拳对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动作要以腰为轴,腰要松沉直竖地微微转动,四肢在腰的带动下轻缓地运转,在连贯动作中仍然要处处保持姿势端正:两肩骨节与两胯骨节、胸部两乳与小腹部两侧要上下相随,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这样可以处处保持躯干正直,避免俯仰歪斜;手足的虚实也要上下相随,形成内劲的中正;尾闾正中地对向胸腹正中的一条垂直线,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开胯屈膝,上面要两臂相系,下面要两腿相随,停势时"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要齐,有许多式子"三尖"(手尖、鼻尖、足尖)要对。发现有一处不合适,随即纠正。通过反复练习,姿势和动作就会逐渐正确起来。姿势端正,动作正确,在基本上稳定以后,就可以由外及内,由粗到精,由简单到复杂,把注意力更多用在内脏器官的轻微运动上,来带动外形,以求得内外一致;一举一动,劲由内换,躯干正直而不显得呆板,动作轻灵而不显得飘浮,越练越细密灵巧。
  练拳时轻轻运动,顺其自然之势而运转,上则以手领肘,以肘领臂,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这样上下相随地运转;关键全在以手指尖、足趾尖领住运行,手中之气,仅为轻轻领住肩臂,不可使气着力,否则终难求得虚灵境界。至于下体之足,仅较上体之手稍重而已。中间胸腹随手足运转,动则俱动,上下相随,一气贯串。
  太极拳举动轻缓,是疗病保健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增强体质,提高武术技巧中快与重的特殊训练方法。练太极拳所以必须缓慢,就是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开头就用快速练法,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到好处。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以拳论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将来在"忽隐忽现"中兼练沉着的功夫时,也不致于妄动拙力,如此反复锻炼,始能快慢轻重,随心所欲。
  动作缓慢既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也有利于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情况,也更有利于逐步提高耐力,产生出一种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每一势终,似停非停,气机渐运,内劲方才贯注充足。内劲充足,下势之机势自生。周身骨节松开,以意导气,贯注于骨缝之中,骨节虚虚对准,使有腾挪之势,才能节节贯串,劲整而又灵动。另外,还须于骨缝之中运气达肌肤之上,缠绕运转,这样才能运行无滞,圆转自如,内劲亦轻而不浮,沉而不滞。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可见,练太极拳并不是单纯要求缓慢的,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的。陈鑫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此拳之运,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太极拳的轻缓,正是为了求得重快。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近于静力性的等张性练习,因此能发展骨骼的支撑力和肌肉的体积,从而能增强力量和耐力,并能适应各种不同姿势保持平衡和稳定。
  动作缓慢时,腿部需要大力支撑,因此缓慢的练法实际上是大运动量的练法。练过长拳多年的人学习太极拳以后,开头总是感到腿力不够,腰背酸疼。因此,对初学者,特别是体弱者来说,开头不能强调缓慢。所谓练太极拳的初期要求越慢越好,是指练过一段时间,腿力增强以后而言的。并且所谓越慢越好是针对长拳类型拳种,也不能掺入静坐功那样强调时间越长越好,而是应该以慢动作没有断续和停顿,气势不散漫为标准。按照前辈太极拳家的传统练法,陈式老架太极拳练一趟为6-8分钟,杨式大架原为8分钟,现为15-20分钟。吴式小架为12-15分钟。总以呼吸自然,不感觉呼吸紧促为标准。如果过慢,不但呼吸和动作不易协调,不能"一气呵成",而且精神也不易贯注,容易形成懒散松懈、暮气沉沉的状态,动作不灵活,有呆像,因此就不可能做到"气势腾挪,开合有致"了。
  为医疗保健和锻炼身体而学拳的,可以不学技击方法,但是知道每个动作的技击作用,可以增加练拳时动作的正确性,可以使动作有依据,有着落,把多余的动作和不正确的动作逐渐减除和纠正,就容易练得正确,不至于一举一动,随便划弧,动作完全无定向,漫无标准,也有利于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因此,适当了解动作的技击作用,可以增加兴趣,帮助记忆,有助于初学者练正确拳套。而爱好技击者,就必须逐势研究动作的方向、路线、劲点,转折的大小,距离的远近,以及手、眼、身、步的协调,等等。每势的主要攻防方法及其多样的变化方法亦须仔细研究,特别要从推手反复实践中来提高技术,才可避免对拳势的臆断之弊。
  当然,懂得动作的技击作用,不等于在练太极拳时要想着技击作用来练拳。太极拳理论规定,练拳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它是通过螺旋式的、抽丝式的动作来行气运劲的,处处是曲线,处处又是可以随时转化为曲中求直性的打击,因此每一拳式虽然有它主要的攻防作用,但是它的攻防作用是"随屈就伸"的,息息变动的。所以练太极拳时不应该呆想着固定的技击方法,而是应该着重行气运劲的虚实变换方面。如果拘泥执著于固定的技击作用,就会犯"刻舟求剑"的毛病,会影响轻灵善变的提高。这是太极拳技击方法上在推手实践中具有皮肤触觉灵敏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发表于 2008-6-17 1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工出细活
发表于 2008-11-30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