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958|回复: 3

[转帖]关于《太极秘术》一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太极秘术》一书 作者:日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 郑瑞及谭大江《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2000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刊行,2002年台北大展出版社刊行繁体字本。


 


2. 郑瑞是赵堡太极拳名家郑悟青的儿子。他在「前言」中说「关于赵堡太极拳的历史资料,据说和庆喜老师1936年逝世后在乱世中散失」,但随后又说「谭大江又增入以前未曾面世的赵堡太极拳珍贵历史文献」,措词甚为矛盾。无论如何,本书有关历史文献考证的篇章,其实是谭大江撰写的。


 


3. 此书第三章「赵堡太极拳理论体系」,介绍了一本所谓《太极秘术残本》的数据。谭大江说这份「残卷」是一位赵堡太极拳爱好者王震川从一个行医世家所获得,是医家祖传手抄之秘,就只遗下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刑喜怀、张楚臣和王柏青几篇文章,十分珍贵。


 


4. 王震川、谭大江所得《太极秘术》只有以下八篇文章:


(一) 医家后人刘凤悟于1917年所写的「太极秘术序」


(二) 所谓王柏青写于雍正六年的「太极秘术原序」


(三)「残诀」一篇。谭大江根据《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其实这是一本伪书,内容全部抄袭自《张三丰先生全集》、《灵宝毕法》、《养生十六宜》、《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和陈微明《太极拳术》等书),认定此文是张三丰所著,王宗岳所传之「太极拳论」。


(四) 刑喜怀「太极拳道」


(五) 刑喜怀「太极拳说」


(六) 张楚臣「太极拳秘传」


(七) 王柏青「太极丹功义诠」


(八) 王柏青「太极丹功要术」(残本)


 


5. 谭大江在文中特别声明:「蒋发先生在《太极秘术》里没有留下拳论拳诀。这是否与他文盲出身的情况有关,也是一个谜团,还有,后边王柏青的《太极丹功要术》一文也因原稿散失而戛然而断,后面还有王先生多少篇文章,文章后边是否还有演练图与说明,今天均不得而知了。」


 


6. 这份数据后来在戚建海《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2003)书中被引用。戚建海说那是从他叔父所得的原文复印本,来源也是出自王震川。


 


7. 可笑的是,戚建海竟然「丰富」了《太极秘术》的篇章,使他的版本比王震川、谭大江所得的更为「完整」。他的行径使令这份来历扑索迷离的「残卷」变得更为荒唐,其伪造证物以自封太极正宗真传的动机昭然若揭。


 


 


 8. 戚建海所列的《太极秘术》文章包括:


(一) 刘凤悟「太极秘术序」:同王震川本。


(二) 王柏青「太极秘术原序」:同王震川本。


(三) 张三峰「太极拳势」:王震川本无此篇。此文改写「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文为「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弄玄虚,明显为杜撰附会者。


(四) 王宗岳「太极拳论」:王震川本无此篇。此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一文,明显为加插附会者。


(五) 蒋发「太极拳功」:王震川本无此篇(谭大江更自圆其说指蒋发是文盲,以解释其无拳论流传之憾)。本文改写自《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的「太极行功说」和「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等文,明显为杜撰附会者。


(六)蒋发「太极拳诀」:王震川本无此篇。即「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十六字,为杜元化私自加插入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之歌诀。


(七) 蒋发「太极拳行功论」:即王震川本的「残诀」。


(八) 刑喜怀「太极拳道」:同王震川本。


(九) 刑喜怀「太极拳说」:同王震川本。


(十) 张楚臣「太极拳秘传」:同王震川本。


(十一) 王柏青「太极丹功义诠」:同王震川本。


(十二) 王柏青「太极丹功要术」:同王震川本。


 


9. 戚建海怕读者们不相信他,所以还把自己所得的《太极秘术》手抄本影印附在篇末。可笑的是,连其中杜撰附会的几篇文章,都见于影印本,其可信度人皆可见。


 


10.其实,在戚建海之前,已经有位赵堡太极拳大师原宝山,在他的《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2001)中巧妙地引用《太极秘术》的文章来达到追宗认祖的目的。只是他没有注明文章出自《太极秘术》,只题为「清朝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传人之拳谱」。


 


11. 原宝山在王柏青「太极丹功要术」之后,还增加了一篇张彦的作品「太极拳的体用」,内容全部抄袭自李亦畬「五字诀」、「彼不动己不动」等文章,可见其为杜撰附会之文,之后还有前所未见的陈清平「太极拳论解」,于是赵堡太极拳每代宗师也能够立功立言了。原宝山比戚建海高明之处,正是由于他没有列明这些文章出自《太极秘术》,所以难以指责他伪做证据。他也没有为蒋发杜撰文章,只是强将杨班侯传全佑之《太极法说》抄本中的三十六篇文章,说成是蒋发在明末所著。于是,谭大江口中的文盲蒋发,摇身一变成为一代文豪,而且他的作品还能够在一直「暗中」在杨家流传呢!


 


12. 这些穿凿附会的手法,不但把本来已经众说纷纭的太极拳历史,弄得更为混乱不堪,而且一旦被人揭穿西洋镜,反而令人对太极拳更为反感。


 


13. 其实,太极拳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不是张三丰真传,而是在于它有没有养生和技击的作用。我认为太极拳界已经把对张三丰应有的「崇敬」,发展到「崇拜」、甚至「迷信」的地步了。这种迷信严重窒碍了太极拳的健康发展。「祖师天下无敌」、「拳法至高无上」、「梦悟神机杀敌无数」、「举手投足把人一发千里」的幻想,使人们难以把太极拳去芜存菁,搬回现实搏击的舞台。


 


14. 所以,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对张三丰的情意结重新回到「崇敬」的位置。让我们重新审视太极拳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保留它的精华,舍弃其糟粕,把太极拳搬回现实的舞台吧!


 


 



发表于 2008-9-5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8-9-5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不用这样的纸。生意人都是为了图利。 红色代表红利。所以多用红色。所以这纸就有点令人生疑。纸的规格是方形的,也不符合明清和民国的习惯。一般情况下,有横竖两种。竖幅上下长,左右窄;横幅左右宽,上下短。在页面上,往往分成上下两部分。竖格,从右至左竖行书写。像这样正方形结构很少。况且没有留下装订位置。如果装订,最少有一格半到两格不能看到文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5 23:18:1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纸质上看,它不是民国以前的纸。我们这个地方市面上流行的明、清、民国时期所用的纸,大都是江浙一带所产的以竹为原料生产的纸。称为竹纸。多用来制作册页、账本、信笺。印色以红色为主,很少有绿色。可以肯定,上面的纸质不是以竹为原料所制作的纸质。而是一种毛边纸。这种毛边纸质地细腻,很明显的看出它的制作方法和手工制作的毛边纸的不同,是一种机制的毛边纸。这种纸大多是四川省所出产的机制毛边纸。四川生产毛边纸的年代较晚,大多是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才大规模生产。以前即使有,也没有能够流传到我们这个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