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找 和 谐 的 平 衡 点 ——与太极拳名家乔松茂的对话 余 功 保 和谐是一个状态区间。这个区间中有个坐标核心,就是平衡点。 太极拳的动作不能定型到点对点的坐标定位,那样就成了标本了。 太极拳的风格可以展开,可以紧凑;太极拳的动作可以“刚三柔七”, 也可以“刚七柔三”,太极拳的节奏可以行云流水,也可以起承转合、收发蓄放。但太极拳不能不和谐。 和谐是太极拳的主基调。一切围绕和谐展开。 四季和谐万物才能吐故纳新,周而复始。四肢和谐则“流水不腐”,人与 环境和谐则内外一体。 推手、技击也是一种和谐状态,和谐了则随上对方,彼即是我,我即是 彼。手上有敌,心中无敌。 和谐的平衡点是游离的,如云,如水,无常形,无常势。 怎么把握? 在架式和气势之间多体会或许是方法之一。 一、 不在样式在气势 余功保:您作为当代武式太极拳的重要代表人物,请介绍一下武式太极拳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的风格很突出,主要特点是非常清晰的,和其它的太极拳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我们看武式太极拳的掌,它要求撑开,“劳宫穴”微微外凸,历史上称这种掌叫“五花掌”。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武式太极拳讲技击,讲导引,讲内功。这种掌的练法过去在“易筋经”中有,这样有利于内气的贯通和引动内劲。 余功保:武式太极拳的这种掌型要求在其它几种太极拳中有没有? 乔松茂:没有。其它太极拳对掌的要求基本上是微微的虚拢,只有武式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这么张开的,所以从掌上一下子就可以判断出它的风格。第二个特点,在劲路上,它要求劲起于脚跟,这种运动方法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内家拳特点。初级的动作,开始学习时是外动大于内动,到后期是内动带动外动。而且是明显的内动大于外动。这些都是和掌型、身法有关,不注重体会内动的变化可以说就没有掌握武式太极拳的要点。武式太极拳的再一个特点就是架式紧凑、严谨。因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师,是清朝末期的一个知识分子。当时的清朝人穿的是那种长袍,作为文人总感觉撩起袍子打拳是不雅观的一件事,也不方便。所以它创编这种拳术都是出腿不超过袍子的长度、宽度,正好蹬起来,一弓,一撑,又很沉稳,步伐不是很大,但深意充足,不追求拉多大的架式,而在于要有宏大的气势。武式太极拳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整体宏观的要求,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同时也是做人的一种原则。它要求脊梁骨竖起来,所谓的“中正不偏”,一出腿上下内功相合。主要不是说外形,重在内,一出腿,脚跟站稳,前后阴阳分清,头正身直,眼睛通过前手掌心看出去,把眼界放宽,而不是盯住自己的手,是通过自己的掌来看向远方。这是为了什么?要练出那种豪气,那种气势,那种气派。那种气派不是通过形体的表现来达到,而是通过整体的神聚,一眼看上去气魄很大,内涵很深。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特点,它的腰胯动作多。因为它劲起于脚跟,从技击角度说,胳膊扭不过大腿。上手和对方搭好以后,就不动了,就用腰腿的动作,一出腿蹬起,弓、撑。每一式都是用腰腿,以这么一种特殊的步型的出腿,做到了完整一气。除了极个别动作以外,基本上都是这种步型。武式太极拳中有一种说法,说练了半天实际上就是练了个“揽扎衣”。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武式太极拳是练身法的拳,“揽扎衣”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另外,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无论从外在的肢体上,还是从内气、内劲上,要求精、气、神、意、目、力,达到完整的统一,一瞬间同时达到。过去我师父李锦藩先生说练拳要“目有所视,力有所达,意有所向”。此外,在打手过程中,武式太极拳不重招式外形,重接劲打劲,很多朋友说,你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到底是谁先动啊?这实际上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辩证关系。它所说的“彼不动”是指什么呢?那是对方内劲出来之前,我们不动,只是从内心感觉到他将要动的时候,你先动,这时候脚下一蹬,腰胯一甩,以摧枯拉朽之势,发出你的内劲。 余功保: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内劲动与不动,外形可以根据需要是否先动。这里也是个虚实问题。内劲为“实”,外形为“虚”,实的内劲一定要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虚的外形做牵动作用,有时还可引诱对方先动“实”,形成对方的“虚”处,我的实则入之。这是阴阳相合在技击上的应用,阴阳一分,就脱开了“双重”行为,拳法就活了。 乔松茂:关键是内劲的“活”,这也体现了内家拳的后发先至的鲜明特点。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出名的特点:“运劲行气”,用拳论来说就是“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运劲行气很细致,但很具有爆发力,在你走架当中,气势与架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武式太极拳别看手不大怎么动,但是拳论说得很清楚,“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通过走架来提高打手功夫,通过打手来验证走架的正确与否,它的手、眼、身、法、步都是来源于技击实战,被验证是高效率的方法。综上所述,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师用一生的经历,删繁就简,标新立异,融会贯通,在过去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这么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称“干枝老梅”的拳法。 二、 于紧凑处求开展 余功保:武式太极拳从拳架上来说比较紧凑,它不像陈式那样有较大开合,也不像杨式那样伸展,但是它必须练出来要有一种神韵,一种气势,从比较紧凑的架子上练出来一种很大的气魄,很充足的神韵,这个难度是不是很大? 乔松茂:有相当的难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对于武式太极拳的要领,你心里知道还不行,由心知要达到身知,这里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关键是在你自己的领悟水平。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职业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这对真正掌握武式太极拳也产生了差异。武式太极拳不求外形上的架式大,而求内劲上、精神上的大气势,大气魄, 这就是武式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的一个方面,于紧凑处求开展。 余功保:关键是哪里“紧凑”,哪里“开展”。 乔松茂:这是核心问题。首先目标要明确。紧凑是指它的四肢外形,手、脚伸展出去的幅度不必太大,手、脚、躯干之间有一种呼应关系。合则“紧凑”嘛。否则即使手脚伸出去很小,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强,那就叫“局促”了。“开展”是指你的神意要高远,以有限的身躯容纳无限的自然。 余功保:要“紧凑”必须要稳定,架式无论大小,一定要“正”、要“稳”这样才能“定”,才能实现有限躯体对无限自然的辐射作用。武式太极拳中是如何实现“稳定”的呢? 乔松茂:这要从两个方面解决,身行要稳,中气要正,一个诀窍就是在脚跟。武式太极拳动作在出脚时,总是出半步,后脚跟上总是跟到脚跟部,不要过前。往回退时幅度一样。转身的时候,步子先调过来,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虚腿的脚掌为辅,以脊柱为中轴,上下同时扭动,就完成了动作的转换。这是转身动作,比较典型的说明了脚跟部的作用,其他动作原理相同。另外一个诀窍就是气要下沉,下部要稳。不管什么动作,转换可以灵,但气不能虚浮。 余功保:首先从养生、健康上来讲,根在脚、气沉稳是你的整体重心下降,人的思想完全想到了脚跟中心上,这是一种“静”,对于人的身体好多疾病有康复效果。许多人通过练习武式太极拳身体好了,解决了很多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等。从技击上来说,当你身体成为一个轴的时候,当你在这个轴上转动的时候,你的重心就很稳,劲力很有基础。而且你的力点在那儿,对方难以琢磨,彼不知我,我与大地融为一体,所以称“干枝梅花”或“落地梅花”。 三、内修太极拳 余功保:您刚才也介绍了一下,武禹襄老先生本人也是个文人,这种现象很具代表性,就是很多非常有成就的太极拳的大家在文化方面的素养非常高。您觉得文化素质对于学练太极拳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乔松茂:文化素养对于太极拳习练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把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练习。第一就是初级,按拳论说的,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着熟”。在这个阶段,你文化水平低、文化素养差还能勉强跟得上,这时候练架子,练表面的东西。武式太极拳的架子只是很少很少的一个部分,不是说我学会了一套架子,就懂武式太极拳,那是离题万里的事。等你进入“懂劲”的阶段的时候,中级阶段,你没有、不具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一定基础,自己对事物没有一定的独特的看法和把握合乎自然界的那种规律,绝对练不好武式太极拳。所以说,我建议练习武式太极拳的朋友,一定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汉语,古代哲学、艺术都要学习,从而丰富自己,吸取经验。学古文化也是内修的一种方式。因为武式太极拳创编于清代,它的很多语言都是以古汉语形式出现的,如果我们学习武式太极拳用现代语文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事情。 余功保:古汉语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跟现在的语义有所差异,特别是放在特定的拳学环境中。 乔松茂:对古拳论的理解是个很高深的学问,要下大工夫,不要从表面上望文生义。比如说武式太极拳拳论当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好多人把它们分开来说,以为对方刚来了我就要柔。实际上这两句话必须连在一起理解,就是在人刚我柔的前提下,必须是我顺人背,而且说得很明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又比如说,一句很常用的拳谚“四两拨千斤”,很多人理解错误,都以为是我用四两去拨你的千斤,这怎么可能?在这里实际上忽略了一句话,古人说话很简捷,“四两拨千斤”前面有一个“牵动”,是“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通过我练出的太极拳的内劲,集中精力打击对方的关键部位,很微弱的那一点,致命的一点,这一点就是“四两”处,从而达到牵动对方全身的局面,就是他的“千斤”。好像作战一样,我用我的一个团,集中兵力打掉敌方司令部,它有一个军、十个军也完了,就是这个意思。“四两”不是言己,“四两”和“千斤”都是指的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