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753|回复: 1

太极拳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9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鼓荡之解释  
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呼之。吸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缓之。急之。此种混合之劲。乃是鼓荡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乃生鼓荡之劲。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云行水流。如鸷飞鱼跃。兔起鹘落。载沉载浮。忽隐忽现。   
大气鼓荡。风云莫测者也。太极推手。最后工夫有烂采花者。“又名采浪花”。全以鼓荡之劲。.鼓动对方。使之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眩晕无主。顷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鼓荡之作用也。  

双重之解释  

双重者。无虚实之谓也。双重之病。有单方,与双方及两手两足之分。经云。偏沈则随。双重则滞。又云,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用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故双重之病。最难自悟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能融会贯通焉。脚踏车之所以能行动弯转自如者。均力学也。人坐于车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视之。身随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顾盼,以手辅助之。其轮盘置于车之中心。两足踏于脚磴之上。一踏一提。则轮齿绞练而带动前进矣。若使两足同时用力踏之。则车即行停止前进。此盖双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对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则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也。若我或彼。各顺其势,不以力抵抗。而顺对方来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进。然须不丢不顶。则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拟攻对方之侧面。使其倒地。若以两手直接推之。而对方气力强大。不可挫其锋。须以虚实之法。双手抚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时我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之两手作交叉之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形。则彼可侧斜而倒。因彼同时不能上下相顾。而失利也。此即吾发劲偏沉所致也。学者悟一而知十。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助也。  

重心之解释     

凡人有四肢躯干。头为首。其站立俯仰。亦各有姿势。姿势立。则生重心。重心稳固。所谓得机得势。重心失中。乃有颠倒之虞。即不得机。不得势也。拳术,功用之基础。则在重心之稳固与否。而重心又有固定与活动之分。固定者。是专主自己练习拳术之时。每一动作。一姿势。均须时时注意之。或转动。或进退皆然。重心与虚实本属一体。虚实能变换无常。重心则不然。虽能移动。因系全体之主宰。不能轻举妄动。使敌知吾虚实。又如作战然。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太极拳以劲为战术。虚实为战略。意气为指挥。听劲为间牒。重心为主帅。学者。应时时揣摸默识体会之。此为斯道全体大用也。重心活动之谓。系在彼我相较之间。虽在决斗之中。必须时时维持自己之重心。而攻击他人之重心。即坚守全军之司令。而不使主帅有所失利也。  

感觉之解释  

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  

一切动静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  

所以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义入微。以致用也。  

推手初步。专在摩练感觉。感觉灵敏。则变化精微。所以无穷也。  

听劲之解释  

听之谓权。即权其轻重也。在推手为侦察敌情。  

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手。  

所谓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  

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理论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中定之解释  

伸屈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  

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  

   

虚实之解释  

兵不厌诈。以计胜人也。计者虚实之谓。拳术亦然。姿势,动作,用意,运劲。各有虚实。知虚实而善利用。虽虚为实。虽实犹虚。以实望虚。避实望虚。指上打下。声东击西。或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吾之虚实。而吾处处求敌之虚实。彼实则避之。彼虚则望之。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如医者视病而投药。必先诊其脉。观其色。察其声问其症。故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也。  

问答之解释  

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  

既有动静。虚实分明。在推手则以意探之。以劲问之。俟其答复。再听其虚实。  

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也。  

虚领顶劲之解释  

顶劲者。即顶头悬。  

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  

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没之意。  

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攒。凭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授受之解释  

夫人之性情。各有不同。大抵可分为两种。曰刚,与柔,是也。刚性急而烈。上者为强。下者为暴。强者喜争。故其学拳时多务于刚。以其性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也。柔者性和而顺。上者心气中和而笃敬。故其学拳时。多务于柔。以其性喜和平多涵养也。暴者性燥而鲁莽。故其学拳时。专务于猛。而无精细之趣。柔之下者。性柔而弱。意志不强。少进取心。故其学拳时不求甚解。  

然武人贵志刚而性柔。有智,有仁,有勇。方为刚柔相济。如此乃能进德修业矣。上述性别。关乎学者之本性。应注意之。学者以性情之不同。而所得结果亦异。间尝窃观。学太极拳者。虽同一师承。而其拳之姿势。与理论之解释各异。因而遗下多少窦疑及误会。凡此盖亦教授者因其人之性情而授受之耳。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特表而出之。以解释群疑。而资参考焉。  

量敌之解释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故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量敌。而计其胜负之情也。诚哉斯言。胜负之机。在知与不知耳。   

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计。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取胜之道。在得失之间。故量敌最关重要也。   

太极拳之所谓问答。即问其动静。目的在听其劲之方向与重心。即侦察敌情之意。所谓量敌也。彼我在未进行攻击以前。吾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毫无成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贵在彼我相交一动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此均由于感觉。听劲,虚实,问答,量敌,而来。学者应注意致力焉。  

知机之解释  

机者。阴阳未分。虚无缈茫。谓之机。先机之谓也。即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在应用时。是未有动静。未成姿势。是无机会也。工夫高者。皆能知机。能知机。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下者。不知机。故不得势。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此为吾道之三大境界。凡属吾门。一经推手。自然领会。彼我之高下。无须相角胜负。譬如围棋。高者每下一子。皆有用意。眼光远大。着不虚发。气俱联贯。而占局势。其胜负之情已定。下者。眼光浅近。心无成竹。不得先手。随人摆脱。而自顾不暇。其必败也已知。推手之理亦然。高者。心气沉静。姿态大雅。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下者。进则无门。退则无路。攻之不可。守之无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