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師與倫理散談
吳麒紳 2008/03/04
一、 前言
「學者必有師焉」。既然有師,尊師二字始有話可說。而倫理的規律也就從尊師延展開來。古今言談尊師與倫理的文獻可謂浩瀚如海,只可惜的事,論說者眾,而篤實者少之又少。為何如此?一、對於「師」之認識不夠。二、淺嘗即止,不知師藝得之艱辛。三、急功近利,以師為名、利工具。四、人心不古,社會現實,船過如水無痕。五、時代遷移,師師徒徒、徒徒師師,師生古今認定不同………。因之,談師色變,甭說倫理。
本文不擬深論「尊師與倫理」課題的是非與得失,同時也將所言範圍縮小,即僅述及武壇上有關「師」與「倫理」之一般認知,且由此認知釐清兩者之可貴性,必要性。
二、 老師的類別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可知,為人師者甚為不易,學問、道德均要具有相當修持,否則,學生有疑惑不能解;道、業不實,行為不檢,何足為師?古有「名師出高徒」之言,一個有才學肯努力的學生,若沒有得到好的老師指導、傳授,恐怕將來的成就也是有限的。師的類別,普通可分為「啟蒙師」、「業師」、「客師」三種。啟蒙師是引入某門派或某種領域的老師,雖然所傳無多,但在一個學生的學程上,卻起了足一生的重大影響。業師是主要的、專門的傳授者,古人說:「明師難遇。」一般來說,學者都很在意,甚有千里尋師者。至於客師,那是學拳的人不可少的。ㄧ個人總不能「閉門造車」隔離於群眾、社會吧!「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就是師兄弟們相互切磋,亦有我可師者呀!因此,客師可有很多人,甚至於跨越領域求學者。以上三「師」,凡為師者應該自知,某人為拜師者,某人為我之啟蒙者或客(代)授者。而當學生的,也應當認清自我,某藝得之何人,某藝是我之專攻,拜某師之指授也。否則,最易產生師不師、徒不徒,師徒倫理不清的糾葛。
三、拳師的層次
在武學裡,可為師者,生前、死後的工夫成就亦容評定。所謂拳手、拳師、拳家、宗師、大宗師、祖師、祖宗師等,其尊稱不同,工夫成就亦各異。茲願引吾師(王公嘉祥夫子)之言,略而述之:所謂「拳手」即是某家某派名手,一般來說凡經公開競賽而得名次者,均可稱名手。「拳師」,某拳手成名之後,擔任老師其所傳授的學生而有成就者,經社會公認即為「名師」,這種名師最受學生青睞。「拳家」亦稱名家,是獨得一家之秘,鍛練有成者。「宗師」為一代明師、大家,其武藝、德望兼備,萬人景仰者始可稱之。「大宗師」者,逝世之後,無論其功、德、言、行均對本宗門有重大的貢獻,足以傳世者,始可尊稱之。「祖師」是開門立派,已逾百年,世有傳承,宗門不衰者,才能配享為祖師。「祖宗師」為開宗、創派者,源遠流長,已歷十世以上而不衰,為廣大社會公認、敬重者。
現今社會,街頭巷尾,到處多的是大師、宗師。言之者與被言之者,無不自詡之,殊不知「言過其實」是一種假相,很容易渾淆視聽,使學者在求師之時,有難以取捨之虞。認「師」之不清,談何「倫理」之有?
四、生、徒的種類
師徒名分,是經過投帖正式拜師者而言。除此之外,一般學習者也有幾種說法,例如大眾之學: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學校社團、機關團體以至於社區等教學均屬之;師生之學:這是未經過拜師等儀式,而執經問難者,通常稱呼某某老師者是;師弟之學:是指正式拜師而言,稱老師為師父,老師壓帖認收為弟子者;友誼之學:朋友或世交,相互傳授、切磋、研析者,如楊露禪大宗師稱呼武禹襄大宗師為「老禹」,武禹襄大宗師稱呼楊露禪大宗師為「老祿」,他們沒有師弟之實,亦沒有師生之謂,純是兩家友誼之學。由是觀之,當學生的也是要認清本分,以免落人「攀龍附鳳」之嫌;盜名自欺、欺人之譏。
五、師徒倫理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這是道德的規範,也是秩序的建構。還有一種所謂天、地、君、親、師的說法,把「師」列入五倫之一,師與友之間的倫理關係更為周延,是師是友在為人處世上,也更多了一份尊重。
有道是「嚴師出高徒」,徒弟接受師父嚴格的教學、訓練,當然,對於本門的內容、技藝會具有更深入的領受。今天我們談論師徒之間的倫理,我會這樣想:一個尊敬師長的好徒弟,往往是一個好老師所教授出來的。換句話說,有好學生才有好老師;有好老師才有好學生。由此可知尊師的倫理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認同上的。
然而,時到今日,老師詛咒學生者有之,學生不認老師的也很多,甚至有些人在某拳套裡改了幾招或換(加減)了幾式,遂自鳴得意曰:「這是我的自創」。嗚呼!像這種人,欺師不臉紅,還自個兒當起「宗師」來了。世風日下,還有一種現象,他們把老師擺在一邊,師兄弟彼此搶學生,彼此數落師兄弟的不是,眼中既沒有老師的恩,也沒有師兄弟的情,真是目中無人呀!
江湖殊多恩怨,而恩怨之起,雖有某門與某門的過節尋仇,但也有許多是起於師徒之間、師兄弟之間的。為何如此?江湖是非,如果只論強弱而不講倫哩,當然,恩怨情仇就更多了。
六、結論
今天在此談論尊師與倫理,下列三項是值得我們注意或遵守的:一、當老師的要認清自己,瞭解自己可當那樣的老師,對於自己的身份、能耐也要有謙讓之心,這樣對學生才能有個清楚的交代。二、對於要收的學生先去作觀察,何者可教何者不可教,謹慎取捨,以免教了後悔。三、學生對老師也要有觀察、選擇、辨別的智力,千萬不可亂投師門,莫以多為喜,到處炫耀,亂人門庭。
倫理是建立在尊師上的,換句話說,不尊敬老師,那來倫理。有倫理才能「嚴師出高徒」;沒有倫理,縱然出現「高徒」也是江湖敗類而已,何值論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