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臻化境本亦少 敢破樊篱有几人
——纪念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洪均生先生诞辰100周年
李驻军>>
>>
已故太极大家洪均生先生,师承名门,艺高德劭,遍植桃梨于天下。然而,他隐身民间,淡泊宁静,不喜张扬,故世人对其生平、拳学思想知之不详。近些年随着先生的武学体系被众多有识之士发现,遂成世人求武者竞相追逐学习的法门。今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作为先生的拳学后人,笔者不揣浅陋,慨然撰文对先生的生平及武学成就作一简介以资纪念,以飨后学。>>
世人大都知洪先生为河南禹县人,其实先生祖籍乃浙江宁波鄞县杨家桥。>>
先生自言:“清咸丰年间,因避乱,由曾祖芑生公携全家来山东兖州投亲。祖父讳之霖,历任河南祥符、汤阴、宝丰、鲁山、商丘等知县。祖父工书法喜吟咏,著有诗词数百首,因爱禹州风俗淳朴,遂入禹籍。父名宝寿,字梦松,幼读经书,曾以第一名毕业于禹州客籍学堂,后在法部(原名刑部)充当主事。后经京试,竟然考中,分发河南。当时河南巡抚使田文烈公爱重父亲品学,留充秘书,旋作机要秘书。后赴京在农商部和‘华威银行’等部门任职。”先生幼年体弱多病,终日以药为食,生命根基如同垒卵。家人为之寝食难安,多方奔走,四处求药,可是收效甚微。所以,先生虽然天资聪颖,学业出类拔萃,但迫于身体健康之窘境,17岁就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段多难的经历使先生改变了无意身外、痴心苦读的生活习惯。自知病源为懒于运动,乃力纠旧习,每晨外出散步两小时。北京先农坛、天坛,济南大明湖、趵突泉都成为他常游之地。自是身体略略转健,但每逢换季仍感不适。>>
由学拳健身,走向专业研拳之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洪先生由一个体弱多病的“药罐子”到一代名师,是他最初所没有想到的。这是偶然机会的赐予,更是他把握机会并树立了远大理想的见证。
1929年冬天,先生忽染冬瘟,卧床三月,至次年年初病愈。同年,经同院邻居周怀民先生介绍,洪先生认识京城武术名宿刘慕三先生,并随其学习吴式太极拳,以锻炼身体。数月后,又经刘慕三先生结识了后来被京城武术界誉为“太极一人”的陈式太极拳17代宗师陈发科先生,从而踏上了献身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事业的道路。
先生的学拳之路颇有特色,在脚踏实地练功不辍的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六多”的思路,即“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改、多试验”。所谓多听,即多听老师讲解的拳理拳法;所谓多看,即多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所谓多想,即把所听、所看的形式,甚至老师的神情都清清楚楚地印在脑子里;所谓多练,即多练拳式;所谓多改,就是要多向老师求教,让老师为自己纠正拳架;所谓多试验,即将所学的拳式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从而熟练掌握拳式的技法,亦是对拳理拳法进行验证的手段。发科公对先生的做法颇为嘉许,曾对洪先生言:“你要好好地用三年功,就可以等于别人练十年。”(洪先生巨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语意亲切,对爱徒抱有很大希望。果然,而后短短的二十年,先生就在拳学上取得了很深的造诣。1956年,先生离师15 年后赴京拜谒,自是2月至6月,与发科公相处聆听教诲。每逢试验,先生都能一一化解,间或被发,腰裆劲并不散乱。轻轻退出,稳稳站住,刷刷有声,自是从容自若,如沐春风,发科公甚感快慰。他告诉爱徒说:“我教拳这么久(即很长时间以来),能化了我的劲力的就你一人。”(洪先生自转中所述)并叮嘱先生莫要止步,还须认真用功。
但先生对拳艺的追求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已有成果的继承上,在对发科公所授拳法长期揣摩体悟及与武林各派高手交流中,他发现原传拳法虽然不失缜密、细致、刚柔相济,但在练用结合的实用性上还有略欠完美之缺憾。他很想将师授、己悟之技法,融贯于套路之中,企冀为学拳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捷径。于是先生在发科公的允许下,依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开始潜心于对陈式原传套路的革新和改造,以及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上的结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17:23: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