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8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那时刚改革开放,武术热持续升温,而好的教练比较少,无法满足大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大家仰慕我父亲骆兴武的威名。
我是吃武术饭长大的孩子,能重新去教学生当然很兴奋,不过,那时国企干部不能在外兼职,此外,停了20多年,担心功夫生疏了。
我给厂党委打了一个报告,结果领导很支持,于是,我白天上班,晚上教武术,回来还得自己偷着练。
停了的功夫,恢复起来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大的辛苦,但我乐在其中,就这样,边教边练,先后带出了周利霞等一大批弟子。
许多人问我,停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还能把功夫捡起来,而且更上层楼?我觉得,这是因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使我的视野更加宽广,对形意拳的理解也更深入,武术与人生的修为是密不可分的。
初学形意拳,每个人都是想战胜对手,但越深入你就越会感到它其中包含着很多人生的道理,比如“站三体式”中,要的是中正,什么是中正,就是要不偏不倚,如果你自己都倚里外斜,没个规范,你怎么提高?
形意拳讲“势简意繁,学易习难”八个字,招式简单,但内涵非常深刻。你别看武侠小说、武打片里的那些武术,打起来跟跳舞似的,那是瞎编的。其实战场上就是一刀,谁先中刀谁就完了,所以作为一个武术家,对方还没动手你就要知道他打算干什么,他一靠近你就要知道他的来意,如果没有这点修为,他不可能成为武术家。好的武术家,必须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理解越深刻,你的修为就越深,功夫才能进步。
对人对事对时代,都要负点责
武术没能成为北京奥运正式比赛项目,作为老一代武术家,我感到非常遗憾。
国际武联前主席徐才先生说,中国武术在普及上有差距,以北京为例,目前能真正教武术的大学非常少,中学生接触武术的机会就更少了。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你看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普及到了中小学,有了好的群众基础,尖子运动员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反观国内,目前能看懂武术比赛的观众都不太多,许多观众只能看看热闹。
徐才曾说,抗战时,中国士兵和日本士兵在肉搏时往往处于劣势,因为日本兵从小接受柔道训练,相反,练过武术的中国士兵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过去都说武术是国术,为什么?它是国粹。我记得解放前中央国术馆的《早起歌》中,有这样的两句:“壮我种族,壮我国魂。”这说的就是武术,武术就有这样的价值。
我父亲38岁才生了我,我一直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传给后人。我去山西,看到很多人在练形意拳,我感到很欣慰,中国武术正在一个好的发展时期。
今天大家都在保护文物,因为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必须尊重。武术是一份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加大力度,真正让武术走进学校,让我们的孩子也能练习起来,真正做到“壮我种族,壮我国魂”。
练武要为实战服务
我见过我父亲和别人过手,一掌就把对方打到凳子上,硬木凳子立刻粉碎,可见其中的功力。练武一定要过手,否则没有意义。中国武术要做到真正普及,必须加强实战方面的内涵。
形意拳练习是有规范的,但实战是没有规范的,战胜对手就是规范。解放后,中国武术偏重套路,老一代的技击经验缺乏传承,如今正在逐步恢复中。
今天的武术散打比较接近自由搏击,这是因为对中国武术理解不够深入,还没有把老一代的经验融合进去,所以打出来不像是中国武术,成了拳击加脚踢,不过,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走向成熟。
形意拳是内家拳,没有2-3年的积累,很难用于实战。当年《少林寺》热播,大家都来学武,一下报名1000多人,可一学期下来,剩下的不到几十人。相比之下,许多外国学员的态度反而更认真,能坚持下来。
形意拳适合所有人
去年,我恢复了我父亲当年开办的“北京兴武武术社”,它曾是京城四大武术社之一,我已经76岁了,希望有生之年为武术的普及再做一点工作。
复社一周年来,总共只有39名学员,每个人每月只收100元,武术社没有自己的场地,靠自身经营很难维持,好在武术圈重义气,有互相帮助的传统,现在我的弟子帮助建了网站,并通过各种方式在支持这份事业。
其实,形意拳对养生有很大帮助,练过形意拳的人大多中气充沛,形意拳适合所有人,不论男女老幼,只要你能坚持,它就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我们的学员中很多都在从事IT行业,不少是软件工程师,他们都很年轻,非常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现在社会工作压力大,形意拳不仅能强健他们的身体,而且会给他们的精神带来很大的快乐,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人生的道理。 骆大成:
骆大成,中国武术7段,著名武术家骆兴武先生的长子,193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黄埔军校23期毕业生。前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著名的形意拳教练,2006年恢复了当年京城四大武术社之一的“北京兴武武术社”,目前骆先生的养子贾永安担任该社社长,胡耀武任副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