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对拳经的误介:什么气沉丹田等,越讨论越深奥,受秘籍之类的毒害太深了,我以为这个『气』无非是指『注意力』和『重心』,谁能证明还有个神乎其神的内气外放、能由意识控制的、想运往那里就到那里的气,这气还能发人于丈外!这是伪科学。如果人的体表会有些可扦测的物质、那么人人都有、动物也有。否则夜视镜、红外线步枪无从发明,古代文人(往往不是拳师本人)写拳书时用词很美、很玄,但实际有科学和符合运动力学原理及技击要求的内容,只不过古代文字的精练、表达方式的简单化、用词不同于当代罢了,而现代人似懂非懂地钻了牛角尖,运动力学原理被神化了,试举一例:你站一个拳架子把胸一挺、肩一耸、肘一翻,那你体会一下你的重心一定上浮了、胸口有些憋闷、容易被推倒,古人就以气来描述这一憋闷与重心上浮感,用气沉丹田四个字来概括、岂非妙哉!但它留给后代很多后患,不但在拳门中,类似的古文也在我们生活的其它诸多方面誏人想入非非。听说杨仁辅太老师教拳时常只说架子低一点、腰挺起来点等三句话(另一句忘了),从不玄乎! 7. 关于斗牛:推手好坏也有天赋,不是人人学得好的,它是练搏击的入门功夫之一、比较友好、比较平和不太会受伤,容易推广、故经久不衰。推手总是从斗牛开始、逐渐的举重若轻、变巧了,但只是相对的,碰到势均力敌者还是斗牛,任何那个祖师爷、再怎么炉火纯青了,碰到对手还会斗牛。不斗是目标、斗是必然过程、会斗才能不斗、斗是长期的,不斗多发生在智吃愚、强吃弱、大吃小、年青吃年老、内行吃外行时。现今教推手 时 老师一边说、一边示教如何发劲、他一发劲、另一方的学生便有礼貌地去化,”默契”地跌了出去,这是示教,是”讲拳”,不是真功夫,久而久之人们就习以为常,陷入了自以为是真功夫的怪圈之中了,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学拳中与老师有长幼之别,自觉被打倒是经常发生着的,这也无可厚非,旁观者且勿当真,而以讹传讹!,真的!是有些人本人或看见他人被老师很神的这么那么打倒,我承认存在这种情况,因为这些人本身就不是什么练拳的料,连打架也不曾正式有过,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但这些人多数会讲拳,他们是忠实的支持者、宣传队、播种机。 8. 关于松、柔之说:一种拳要『又松又柔』地练出功夫是天方夜谭,可以设想要求胯与膝平还要求挺腰,能松柔吗?练久了腰腿劲大了就相对地松柔了、但随之要求架子更低更强调平衡,又不松柔了,这是一个不断转换的过程,松柔是一个境界、要练得松柔而非松柔地练。太极拳长腰腿功容易掌握些,要形于手就难些,因为腰腿还有个体重负荷、而手就没有,很多人有些腰腿劲但没手劲,怎么搏击,这还是片面强调手的松柔误了人。我自己体会练太极后,手就有二百来斤『死』力气。指器械上的!化为对付人的活『劲』、可能所作的实际功值还大些?但我是五岁开始练,多种东西综合练的,可能与成年后再练者不同。一般来说二、三十岁后开始练,是练不出什么功夫的!强身健体而巳。够了!杨、陈两个一代宗师均只在世53年,功夫再大何用?练功夫恐怕还伤身体,卫生太极与每天走半小时路更有好处。 9. 气不喘汗不出的误区:我认为太极拳架子练得不对路、是很难在大冬天里出大汗的、更不会『喘』。实际上大冬天能出大汗了,架子低得呼吸加快加深了,你才刚入门了,出汗与不出汗、喘与不喘、松与柔、斗牛与不斗斗一样是一个过程,追求不出汗不喘、软绵绵地去练是出不了功夫的,我是好不容易练到这一阶段的,推手时觉得腰腿劲大长,可惜半途而废了,只练到会打架、能防身、不怕走夜路而巳。试问那一种体育运动不喘不出汗就出成绩的,老拳师表演时架子高了、一些外表看不见的要领略去了、飘逸若仙的假像就显示了。初练者切忌模仿!拳书上拳照也都是拳师老了之后的高架子,切莫以为这就是初练者的最高标淮。10. 太极拳应分武功太极与健身太极二类,武功太极应上搏击台比赛,逐步进级,以取得资格证书,可分九团。健身太极应由拳和推手练得如何来定,分九级、也发资格证书。这是治疗空谈的一剂泻药,崇尚实战的一剂补药。我不在此行中、口轻飘飘了、别见怪。 以上为一管之见,故妄说之、故妄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