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定傅钟文拳架,是指傅钟文拳架守规矩,比较接近杨澄甫的拳姿,这是社会公认的。先看看几位拳家的具体评说:王旭东说傅钟文:“拳剑各术谨守师传”;陈微明说傅钟文:“得师之传授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故人称为太极拳之正宗……发扬光大舍钟文其谁耶”;杨振基说: “太极拳名家傅钟文先生编著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的一招一式是按照老爷子过去教的架子编的,每一式的定式没有改动”,保证原样不变。这才叫传统。选定傅钟文拳架,除了社会公认的原因以外 对于澄甫公所指定的要求,神文老师都是严谨遵守的,他也经常说:“杨式太极拳不可任意改动,如有可改之处,前人都已改好了”。傅钟文老师一生传授的太极拳都是以杨澄甫拳姿为标准的,而不是以他自己的拳姿为标准,也不存在有什么傅钟文风格的太极拳。傅钟文老师用澄甫公的124张拳服(包括重复的)按动作顺序制作了一幅图,叫”永年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架式”,成为他一生学习的目标,教拳的依据,以此标准直接要求学生,这就叫直传,不是转传。 在傅老师去世的前几大,我去医院看他,他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筹办永年太极拳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计划活动的奖品问题;一等奖是永年太极拳社成立45周年的一本彩色纪念刊,二等奖就是那一张杨澄甫拳照图,从成本费看,一本纪念刊的价值远大于一张拳照图,奖品等级是合理的。但是,从意义上来说,杨澄甫拳照图却远大于纪念刊,本末倒置了,故取消了原计划奖品等级的方案。这件事倩说明;杨澄南拳照图是钟文老师毕生之宝。他还经常庆幸地说:“幸好我保留了杨老师的这套拳照!”、杨澄南的这套拳厢很小每一张只有一寸照片那样大。我制作了一套杨澄甫的拳照,每一张有小四寸照片那样大,傅老师看了非常高兴,大加赞赏:“你给杨式太极拳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希望我把这套照片卖给永年太极拳社。我送给傅老师一套,后来他又向我要了一套,说要寄给永年的杨禄禅故居,这都说明了杨澄甫这套拳照在傅钟文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傅老师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共绘制了251图,其中有76幅是按杨澄甫拳照所绘,175幅是按傅钟文拳照所绘,都绘成杨澄甫的体型和杨澄甫的形象,并注明了按杨澄甫照所绘的76幅图的图号。我在跟傅老师学拳时,把书中的这76幅图下方都做了标记,表明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以它为准,像临摹汉字书法一样去临摹杨澄甫拳架;同时,像书法描帖那样,选出一白多幅重要的拳架图反复描绘;同时,如书法读帖那样,精读杨澄甫拳架图、拳架照,把图、照熟印脑中,按图、照作动作,像钟文老师那样,力求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我教拳三十多年,从来不存在有我自己的什么风格,我的拳架只供学生参考,并允许学生用杨澄甫的拳架来核对我的拳架。 傅钟文老师的经历和性格使他有机会与澄甫公密切接触。1991年3月25日,台湾《太极会讯》载文说:“傅钟文十八岁时与赵老大妹贵珍联姻,早年常由上海去杭州,在西湖白堤与赵老同由杨公指导下练习推手,但苦于筋骨不松,辄被杨公发劲跌地之厄,后来终于兼练他拳成中外扬名的外家功夫。”这个评说显然是真伪杂陈,但钟文老师常作为澄甫公发劲的靶子确是事实。一位国民党军统少将邓葆光先生,解放初自香港起义回来,有作家给他写了一本传记小说《少将情报官拂晓归来》。邓先生也是杨澄甫的太极拳学生,在澄甫公家常遇到傅钟文,他说:“傅钟文不但是杨澄甫的靶子,而且,杨澄甫的其他弟子,谁都可以把傅钟文当靶子。”靶子是被打的人,是推手中的副手.这是傅钟文的身份决定的,他在杨橙甫的弟子当中年龄是最小的,他比杨澄甫小25岁 又是杨澄甫的侄外孙女婿,虽属远亲,但在辈份上.毕竟是又小了一辈。如上所述,在杨澄甫的身边,有不少是军界、政界、商界、文化界、艺术界,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把傅钟文当靶子是常有的事。可是,这个“靶子”却是一个金钱难买的角色,他能够亲身感受到各人发劲的特点,能够亲身承受对手发来的各种功力,都是难得的学习、锻练机会。总之,傅钟文在澄甫公身边的学习、锻练条件是十分难得可贵的,尤其是傅钟文随杨澄甫的广州行。 1932年,杨澄甫应陈济棠、李宗仁之邀去广州教拳,傅钟文随行南下,这里有两张照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一张是1933年在广东法学院门口,共七人,傅钟文紧靠澄甫公右臂;另一张是1934年12月23日,在广州市政府国术组仝人欢迎杨澄甫先生合影,共41人,杨澄甫自然是在照片的前排中央,傅钟文依然是紧靠澄甫公的右臂,傅钟文在照片中的位置就反映了他在杨澄甫身边的地位,如人们常说的”左膀右臂”。有人说傅钟文随杨澄南去广州是护送,其实,恐怕不只是护送,而且还是护卫。如果只是护送,不可能如照片上,站在那样显要的位置上。还有人说傅钟文没有资格给杨澄甫当助教,其实,傅钟文不仅是给杨澄甫当助教,而且是直接参与教拳。因为,在教拳中,杨澄甫只是指导,动作示范多是傅钟文演示。从两个人的年龄上着,当时杨澄甫是50岁左右,傅钟文是25岁上下,完全是“父子”搭档,虽辈份差异,但毕竟是远亲、杨澄甫1931年首次公布的拳照,又是他最满意的拳架,傅钟文的演示是杨澄南所有弟子中最能让他满意的,前面众人的评说就是证明。在与对方交手时,傅钟文常多退让不敢发人,澄甫公坐在场外指挥:“钟文,我们是外来的人,让两三招就可以了.”澄甫公话音刚落,对手就被傅钟文发出场外。钟文老师虽然未让澄市公失过面子。但却是带着伤回来的,他的阴囊肿大,使几个弟子疑惑不解,后来才知道,在与对手较量时,因发劲过猛而引发的毛病、傅钟文老师的广州行是澄甫公对傅钟文的实地锻练和培养,在澄甫公的弟子中。甚至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影响的。有拳家说:“如果傅钟文没有跟杨澄甫去广州见过市面,他是不敢于1944年10月1日在上海创办‘永年太极拳社’的”。在一次全国的武术家大会上,傅钟文当众说:“哪位举家能够让我后退三步,我就跪下给他磕头”。1992年,首届温县国际太极拳节,大会评出三位太极拳大师,头一位就是傅钟文。 杨式太极拳面临湮没的危险,除了上面提到的“风格”说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