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473|回复: 2

徐皓峰武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皓峰武林


《武林外传》狂扫荧幕的时候,曾有人戏问:武林“内”传有吗?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注意到一部新书:《逝去的武林》。书里的内容是形意拳传人李仲轩口述、自由职业者徐皓峰整理的,记录了近代武林事件以及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等老一辈武术大师的思维意识,还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中华独有的武功训练体系。几乎所有的武术类网站上都有网友对这部书的关注与评议,波及海外,好似一场关于形意门的论争峰会。


  人们的关注当然是有道理的。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高温不退,但是金庸封笔了、古龙辞世了、温瑞安失去了神采、黄易陷于神怪的情势之下,谁还能为我们继续描绘武林的风云变幻?更何况,真实的武术和武林究竟什么样一直迷雾重重。武术真的那么厉害,武林真的那么神奇?


  据说《逝》中有诸多难得一见的传统文化口传诀窍点缀其间,更有诸多奇人异士的生死悲愁,展现出民国时代的一方隐秘天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网乐》找到了徐皓峰,听他讲自己是如何抓住那些几近消逝的传奇。


  拳法非想象中好看


  网乐:你刚出了本武侠小说《道士下山》,被称为“硬派武侠”。什么叫“硬派武侠”?


  徐皓峰:武侠小说最早是民国时期武术界的发明,开山之作是在国术馆任职的向恺然先生写的《江湖奇侠传》。影响非常大的还有姜容樵先生,他也曾在国术馆任职,有《武侠奇人传》等二十多部作品。这些武侠都是写民国的人和事,而且因为是内行人写,所以对武术动作的描写准确,一招一式的比拼专业真实,被后人称为“硬派武侠”。


  网乐:你练的是什么?


  徐皓峰:武功?我完全不会。


  网乐:那你怎么认识李仲轩先生的,还能写硬派武侠小说?


  徐皓峰:我小时候非常偶然地跟李先生相邻而居。姥爷接了个老头儿来,白天在家里住,晚上这人会去一单位给人家看大门,他就是李仲轩。我逐渐发现这人有点神,他会点穴,邻居膀子脱臼了,他一下就能给接上,谁受凉了,他点几下人家立刻不疼了;能开(药)方子;我还亲眼见到有人跟他不对付想上来动手,他的手往那年轻人腰肋的地方怎么一放、一架,那人顿时动不得还身不由己跟着这个70多岁的老头儿趔趄了七八步,不得不服……


  网乐:你就认定李先生一定是个武林高手?


  徐皓峰:我那时候上初一,《少林寺》之类的电影电视剧正火,看着武打片长大的,我的心就动开了。我家里很讲写老理儿老规矩,小孩一般不敢在长辈面前多说话,特别是我姥爷那样的,在小孩面前很拿派的,我就去缠姥姥。可能是出于多方面考虑,我姥爷沉默了几天,还真跟李先生谈了教我的事。


  网乐:“老家儿”的开口,没不给面子的。要行拜师礼吧?


  徐皓峰:不年不节的,姥姥那天专门包了饺子。可话一说出来,李先生当时就摇头。我这才知道,李先生跟他师傅尚云祥(形意拳大师之一)发过誓,不能收徒弟。我那时候小啊,特愣,一脑门子《少林寺》里觉远和尚的神态,当即跪地上磕了三个头。


  网乐:你这叫逼宫。


  徐皓峰:反正李先生后来说只是教教,不做师徒。


  网乐:开始练上了,很苦吧?


  徐皓峰:苦?把我烦坏了!一开始根本就不是教功夫,是让我背书,《武穆遗书》(岳飞留下的关于武功的卷本,形意拳的镇派之宝)的习武口诀、中医基础、金木水火土和经脉之类……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乐:师傅让背就得背。


  徐皓峰:没办法。等背完了,练桩功,站着不动,站桩。那时候我不懂,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天,土地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站桩能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对练武有无穷益处,但是我当时完全不明白,兴趣已经转移了。


  网乐:拳术完全没领教呢,就退场了?


  徐皓峰:李先生也跟我比画过拳,我那时一看,这拳不好看啊!跟电影上不一样啊!怎么都是小步蹭?!我没多少日子就不找李先生去了。他也没什么反应,其实是没拿我当徒弟。


  网乐:是因为看出你心思。


  徐皓峰:那时候不懂事。


  武者有不变的风姿


  网乐:后来又是什么时候去找李先生了?


  徐皓峰:过了好一阵,有次李先生在八大处意外出了车祸,造成腰椎骨折、小脑萎缩,医院当时基本放弃——必死之人了。但是没想到,过了一两个月,李先生能下地了,73岁的人啊!李先生那时搬到门头沟去了,中间我去看过他几次。我后来一直不在北京,再见他差不多过了10年。


  网乐:练武的人到底比一般人有些神力。


  徐皓峰:出了那样的车祸能活过来,奇迹。


  网乐:80多岁了,还是老样子?


  徐皓峰:找到他费尽周折,他住的那地方算个贫民区,一大片石头房子,10年,路都找不到了。绕来绕去,后来还是到居委会查了大半天才找到,几乎没人知道他。铁皮包的院门早就锈迹斑斑了,但是一进他的院子,他一眼就认出我来了。重伤之身,人弯了,衣服也有点破,但是手和脸,他自己能够照顾到的体面,都很干净。


  网乐:李先生以前很讲究?


  徐皓峰:李先生原本是书香门第的少爷,因为练武,父亲与他断绝了来往。他很讲究的,即便是后来给人家守夜看大门,他买裤子也都是屁股带兜的那种西裤(当年,一般劳动者是不穿这种裤子的),他有风衣有墨镜,出门从来不会随意邋遢。


  网乐:见到你,老人一定很激动。


  徐皓峰:有点“武侠”。10年过去,已是风烛残年,但他头脑很清楚。我们没说多少话,老人抓住我的手拿起筷子,给我说剑法,与以前我爱学不学的听任态度完全不一样。


  网乐:老人是要把自己的东西赶紧传下来?


  徐皓峰:以前我们住在一起,不是我缠着,从来没见他露过自己会武功的底,从34岁开始,老头儿隐退了几十年。但是在人生的最后年月突然开口,应该是要将自己的毕生经验和盘托出。


  网乐:所以你就有机会记录下他对几位武术大师言行和武学的回忆。


  徐皓峰:其实建议老人收徒传艺的不少,凭他的师承关系,一亮身份绝没问题,有钱有名,但是他不同意。我根据李先生讲的故事写的头两篇文章没跟老人打招呼,结果发表出来震惊四方。我后来把文章念给老人,他眯眼听,过半天说:行吧!许可了这种方式,我从那时候起每周三两次来回4个小时车程往返于公主坟和门头沟之间,听老人给我讲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当存武术神器


  网乐:一篇篇文字写下来,你对武术、武林是不是有了很多了解?


  徐皓峰:李先生完全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能让人窥见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而我,属于意外地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我整理的时候对自己有要求:拿武术当祖宗遗产看。武术是祖宗留下的“神器”,李先生从来没有拿它去挣钱的想法,他开口,纯粹是为了祖宗的宝贝不失传。其实,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三位大师收李先生为徒,是有深意的,而李仲轩先生能留下文章,也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做这件事,也正好。


  网乐:正好?是说你可以不搀杂门派之争?武林确实有很多门派之争?


  徐皓峰:其实旧武林(清朝民国时期)中基本没有什么门派之争,各门派之间互成兄弟连结成片,比如形意拳的人到了南方,一报家门,你就可以在鸿拳人的家里吃住。如果说有争斗,一般都是门内的,争的是真东西——武功秘籍什么的,师傅喜欢谁不喜欢谁,闹出些事来是有的,惨烈的有,但不多。门派内部一般也只有大师兄,没有所谓掌门。大师兄相当于议会主席,有事大家愿意听大师兄的,但是也可以提自己的意见,可以不听。


  网乐:大师兄也要靠功夫好服众吧?


  徐皓峰:还主要靠声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林中人起的是地方治安、维护道德秩序的作用。一说武侠就会与“行侠仗义”联系起来,也是有传承的。练武之人一般会给一些人当保镖、看家护院,而一个镇上有几个武林中人,土匪一般都会给这些人面子,少侵扰或不侵扰这方土地。


  网乐:这就要求武林中人最好德高望重?


  徐皓峰:武林是一种名声。所以练武的人,特别是那些大师,往往洁身自爱。你名声要是坏了,你有多大本事也没人买你账了。


  网乐:那现在的武林是什么样?为什么很多人一直有武侠情结?


  徐皓峰:现在没有武林了,叫武术界。而武侠情结一直不断,也因为它毕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大概是人们穷凶极恶地争名夺利一阵过后,发现那些实在没有一种尊严和文化感受,国学热就这么来了。但不管怎么说武术也不是民族精神的最主流文化,当国画、古诗词等再起来一些的时候,民族精神的境界才会真的出来。但是目前,皇帝没长大,先用个亲王吧。


  网乐:如今练武到底还有什么用?


  徐皓峰:说来说去,中华武术与琴棋书画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境界。武术实的地方当然能用于格斗、打架,但是虚的地方包括气魄、毅力、浩然之气、领悟人生等等,不重要吗?练武的人也许没你有钱,但在人格上决不输给你。眼下是有点不一样,古代总有布衣傲王侯的记录,富贵人家往往知道钱不是什么,文化传承才是宝。以前经常可以看到万贯家财的人跟在个糟老头儿后面持弟子礼,现在可是很难见到了!


  孙聿为文李刚摄影


  采访印象


  电话预约采访时间地点的时候,听到徐皓峰很有底气的浑厚嗓音,便认定那是属于有功夫的人——当然也应该是高手的特质。


  徐皓峰显得高大魁梧,向记者走来的时候步履稳健,但通体竟没有一点想象中“练家子”的敏捷与灵巧!没说话前,你只能猜测那该叫做“真人不露相”。


  在一间普通的教研室里,徐皓峰先给记者拉开座椅,看着记者坐好之后,从肩背的大挎包里取出两瓶矿泉水,拧开其中一瓶的盖子推过来,说一声“请喝水”,然后坐下来直视记者。整个过程,规矩中透着一股温和之气。


  徐皓峰是有问必答,但只要感觉说清楚讲明白了,就绝对没有多余的引申或者发挥,而说话时,你可以感觉到面对初相识者,他竟有些拘谨。很明显,他的稳健与拘谨是出于那种“老家儿”教养中得来的惯性,沿袭得自然、入骨。


  听徐皓峰说自己不会武功的当时有些失望,但是以记者的水准,我们之间注定了只能做一次武林“外”传的谈话。网络上对于《逝》、《道》两书有不少争议,但是想到有那样一大批忠诚的研究者,他们对于某领域的历史、知识、发展、传承等不计个人得失的专注探究,想到徐皓峰曾为著名道家学者胡海牙先生整理多篇论文(其中针灸论文获得1999年度世界华人知名医家卓越科研金奖),想到他为整理李先生的回忆几年里往返于城郊之间,钦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