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899|回复: 3

漫谈大枪 之一 造枪 [ 胡亦庄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9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大枪 之一 造枪 [ 胡亦庄 ]
大枪是冷兵器,结构也简单,就是木杆上面镶个枪头。有的连枪头也没有,美其名曰“圆头”。


枪头制造相对简单,因地制宜,有啥技术就上啥枪头。冶金不发达的时候就用青铜,反正甲胄也都是皮甲藤甲。等甲胄造成铁的了,枪头相应进化更轻更快更强。


有古人说“枪头不过两”,以求轻便。我觉得有点玄,大概是上古的古人,或者那时候1两比较沉。如果放在今天,1两钛合金枪头倒是可以试试。再镀个啥膜,那真是,寒森森,冷凛凛,惊人胆,丧人魂啊。


既然枪头与时俱进,没什么品味可言,那要想讲究大枪,我们该攀比些什么呢?


假如说一个大枪名家,真想讲究一下,或者说门外汉要装模作样讲究一下,也就是讲究这枪杆子。别看只是一根木杆,里面大有学问。


按照明朝几位武艺名家的记载,第一好的枪杆材乃是今日安徽省南部——古代徽州出产的牛筋木。这牛筋木里还分颜色,赤色最佳,白色其次。


如果搞不到牛筋木,其他木材也能将就。比如吴殳提到过剑脊木和红棱木;程宗猷提到了檕条木,茶条木之类的。产地不详,大概是明朝东部地区常见树种。


上面说的树种,成材后树径都比较细,做成枪杆难免表面有些节疤。所以还有人用打家具的硬木材做枪,比如檀木。一棵树放倒之后整根劈刨,只要中间的芯材,打磨光滑,不但好看,还散发着好闻的


一般来说,如果古书记载中提到了木材产地,那么这木材多半是质量很到家的木头。就好比说,一个品茶名家,一提到喝的茶叶,不可能说“只要龙井就行,产地无所谓...”这桔生于江南,至江北为枳的道理古人是很明白的。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白蜡木呢?当今最流行的就是白蜡杆了。当年,俺还没开窍的时候,也以为白蜡杆是通往大枪的唯一正道,毕竟从武术比赛,到民间传习,白蜡杆都是能买到的质量最好的木材。但后来才逐渐明白,这白蜡差不多是最次的枪杆子。


翻阅历史,白蜡杆风评不高:笔下宽松的,在众多枪材树种的最后,提它个名字;笔下严格的,就直接把它归在“余木不可用”的余木里面了。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杆质太软。


又有人要说了,那不叫软,那叫有弹性。俺要说,这就叫软,不叫有弹性。


往大里说,世间万物,各种材料都有弹性。差别就是弹性大小,就是中学物理里面那个k,现代科学叫弹性系数或者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练硬气功的人,表演银枪刺喉,可以把插着枪头的白蜡杆顶弯掉,就是因为白蜡杆软,换成一样粗细的不锈钢的杆子试试呢。


当然,中国古人不知道啥弹性,啥模量的。弹性大的木材,就说它“劲”,或者直接叫“硬”。有说要“其劲似铁”的才叫好枪杆。不过,也没说是生铁还是熟铁。
说到这个份上,其实还没有完全说透,因为不明白怎么用大枪,怎么能设计和制造大枪呢?怎么能对木材产生偏好呢?所以以后俺可能反复从用枪提及造枪,进而回到材料上,希望广大白蜡木同好们做好心理准备。


搞到了枪材,咱们开始造枪。


大枪的名字,是为了今日和小花枪区别开来。其实大枪也分大小,长的能到能到两丈四,短的九尺七。这里都是明朝的尺,假如按照1明尺=32厘米算,最短的枪也要3米开外,长的7米多。咱这里就取3.5米。莫嫌长啊,嫌长的都是白蜡杆。


装枪头的那端叫枪梢,直径要达到半寸到一寸,也就是2~3厘米。相反的一端叫枪根,要“逾握”,或者叫“盈把”。一般来说,对于亚洲黄种人成年男子,要直径6~7厘米,大概就是饮料易拉罐的直径。


大枪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配重,要求从枪跟量起大约3尺。也就是说,四平式端枪时后手握枪跟时,重心大约要落在前手附近为佳。


解释了上面的设计标准,才刚刚能说清为什么白蜡木软不可用。要说一种材料软,那还可以通过增加粗细来弥补强度。但是“逾握”这个要求导致枪杆直径有个上限。


那么能不能让枪杆不要跟粗稍细,变相增加前半截的强度?不行,因为重心必须在前手附近——枪跟三尺远处。


能不能搞个配重呢?也不行,后手握枪不能露出枪跟,两手之间必须光滑,才能扎枪。


白蜡杆当枪使,唯一的出路只有缩短长度,这在枪场上,天生就吃了亏。


不过,军队里都用顶级木材是很不经济的,而且古代军队确实大量装备了白蜡枪杆甚至是竹枪杆。那都是技术训练强度不甚高,官兵文化素质较低的条件下的权益之计。


据说,竹材做枪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容易磕裂,只有用盐水处理过的才堪用,还要挑竹节密的“苗竹”才行。这到让俺想起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杠老根儿,当时有无良同学,为了增加老根儿强度,竟然把老根儿藏在鞋里用脚汗腌制...现在看来是有依据的。


说了半天,突然想起来,枪缨子还没说,俺觉得这就是个装饰品,不知道说啥。谁要是有研究,欢迎补充发言。


下一次讲讲怎么用大枪。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大枪 之二 持枪 [ 胡亦庄 ]
上篇枪制讨论,引出来很多有趣资料,让俺大开眼界。其实俺就是想围绕明朝步兵用枪写一写,既不是贵族武士用得宝器,也希望能比白蜡杆竹竿稍微讲究一些。当然白蜡杆和竹竿这些较为廉价的材料绝对是可以用来制作兵器的。


另外,上次关于杆子粗细,有一条忘写了:杆子生材制成根粗梢细的形状之后,对根部还要“削之就手”,这是个因人而异的“削”。说易拉罐粗细恐怕误导大家,应该说比易拉罐细一些。制杆过程中让根粗一些,主要为了使4米左右的枪上重心能靠近前手。


给前一篇打上了补丁,现在开始说用枪之第一步:持枪。


此处用图来自湖北武术教练温庄出版的六合大枪视频,尽管视频里的枪长度只有2.5到3米间,但是姿势还是很标准的。(俺和温老师不曾谋面,要是用图不妥,还请有关人士给俺西西河站内发信息,必从善如流。)



上图为中平式持枪,或者叫中四平式,还有外号叫四夷宾服式。持枪手法称为阴阳把,也就是前手手心向上,即所谓阳把;后手手心向下,即所谓阴把。握定后枪贴腰。这个上身姿势跟握吉他有几分相似,是最常用的持枪法。此外一般还要讲究鼻尖枪尖脚尖三尖相照,头顶两肩枪身两脚的四平。大多数人以右手为后手,左撇子可以左手为后手,军队里面全以右手为后手。
此外还有一种双阴把握枪式:前手手心向下,两手虎口相对,类似举重的开始动作。双阴把在大多数活把棍术里面都属于最主要的把法,于枪是非常少见的。现在国内比较有名的是内蒙古吴秉孝的阴把枪,俺不了解就不乱讲了。


既然两种握法,为什么阴阳把最多见呢?下面看图分析。



假设枪的中心在前手略为靠前的白箭头处,重力为G,那么持枪者前手需提供绿箭头所示向上提力F1,后手如红箭头处下压力F2。那么前阳后阴,恰好能让前后手都用手心及四指指根对枪身施加压力,对手来说是一个用力比较舒服的姿势。
明代程宗猷设有三种型号的枪,一号一丈八尺十二斤,二号一丈七尺九斤,三号一丈六尺七斤。明一斤据说合今日595克,俺估算三米五的枪合今日3.5公斤不算有意添重,那么枪杆重就约为一加仑水的分量。


假设重心距离枪根一米五,图1中双手距离也一米五,根据物理学可知F1=G=3.5kg, F2=0。大家可以单手平举一加仑水桶玩玩,看能撑多久。
有人可能要问,这个跟把位有什么关系。其实把位对于握力影响很大。尽管持枪要求握枪如“管”如“锁”,而且指力腕力都会随着锻炼而增加,但是人的手劲终究有上限,谁动作更自然就更占便宜。握枪时,手掌和四指根部在一侧(下图左),拇指和四指尖部在相对侧(下图右)。枪脱手从来都是从四指尖那边,除非手掌被劈开...最好不要裂开,想一下都很痛苦。



阴阳把除了手掌用力合理之外,还有一个便于调整身型的优点。这样持枪胸部基本向前,保持视线顺着枪的方向比较舒服。双阴把持枪相对于阴阳把,脖子略拧向后手的方向,不信您试试。俺不是说阴把枪的坏话,实在是器相异而法不同。持大枪的姿势一般就是中平式。


持枪时还有一条,就是后手要把枪根藏于手中,也就是说枪根不可从手后露出,这是大枪所有技术的基础。如果漏根,都是因为要使用棍的技术,只见于一些夹枪带棍的短枪法。
持枪先说到这里,大家帮俺挑挑问题,下次可以接着打补丁。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大枪 之三 扎枪 [ 胡亦庄 ]
上次贴图,似乎国内的朋友们看不到西西河的图。所以俺在sina上弄了一个相册,以后看不到的朋友直接去那里找图。(其实国内看不到图不见得是件坏事,至少俺不容易被高人鄙视,胡扯起来更随意...)


链接出处


先来道思考题:


有道是“棍打一大片,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好懂,扇形是线段绕定点扫成的。但枪扎一条线是哪条线呢?
A蓝箭头,持枪时的大枪;B红箭头,扎到尽头时的大枪。


大家可以先不向下翻,猜一猜,文末有解。


 


这次讲扎枪。扎,是枪最主要最可靠的进攻方式。扎枪跟现在枪械射击所关心的东西差不多,一个是杀伤力,一个是准确性。


先说杀伤力,不能伤人就不能叫兵器了。但是在步兵战场上敌方士卒也不会傻站那儿配合你扎,一般还都有盔甲保护。所以大枪的杀伤力基本等于你这一枪扎出去的穿透力。


据说明朝有一位,叫张君玉。他“御流寇于江北,十三发,杀十二人,其一急跌下坡得逸去”。扎了13下,除了一个滚走之外(被枪捅翻?)用肌肉的力量能捅穿有盔甲的12个人,这是何等的杀伤力?!在连杀猪都逐渐机械化了的21世纪,很多东西已经不容易体会到了阿。


连杀12人,也许前面几位说的挡血的枪缨子就能派上用场了。不过不知道那些血会不会被敌人自身的衣物铠甲拦住呢?俺见过屠宰牲畜,可惜它们都不穿衣服。


让咱们接着考察兵器的穿透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枪头坚硬锋利,不用说了,显然是第一重要的。那第二重要的因素是啥?


答案是:枪的份量。越重的枪杀伤力越高,不信你去看看古代攻城破门的东西。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枪要够硬。你想,几米长这么一条枪,想捅穿甲胄,不能软绵绵晃悠悠的,那样一戳枪杆就会弯,没法用力。具体科学原理,可参见梁失稳挠度理论之类的(日文查“座屈”,英文查“buckling”)。到百度上wiki一下,或者到google上“知道”一下立即就能出来。



有了锋利的枪头,又沉又硬的枪杆,咱们看看怎么搞训练。吴殳说,“平日能洞墙壁,则破甲矣”——这个标准可是够吓人的,俺不知道这是砖墙呢还是土墙,估计后者可能性大些。吴殳还说,练习这种扎枪方法需要每次尽力,后腿蹬直,后手使劲推枪根,甚至要超出前手。听着像是投铅球。不过,这种扎法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为什么持枪不能露把(露根)。


对于初学者来说,能连续扎出较为准确有力的三下就可以休息了,初学重在动作准确,宁缺勿滥。练到体力能支撑连发50次就停止增加数量,避免手法流于形式,甚至为了凑动作数量而损失质量。


当然,现代武术套路里大多不是这么玩命一扎,但是尽力扎远,后退蹬弓步,腰身挺直,一气贯穿这些要领还是一致的。下面还是用温庄录像演示里的截图,4桢图截取于一个完整的扎枪动作,这杆枪也就两米五的样子我们可以把从左上到右下的四图分别标号为图1到图4,便于后面再引用。



上面说的是自己单练扎枪。如同日本刀要试砍一样,大枪必须试扎。让大家真都去扎墙是不经济的,不是损害公物就是侵犯私有财产,真要拆房的又轮不到练家子们。其实最常见的是扎木靶。木靶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做成标明要害的立体人形,搞个1:1模型。什么手臂,脑袋的位置可以和真人一样,甚至搞点盔甲,有实战感,比墙上画简笔画真实得多,还可以同时考验一下准确性。这个传统其实一直没有丢,或者说丢了随时都有人能想出来,八路在刺刀和红缨枪时代不就是扎草人么。
手头上的穿透感是用枪者必须的素质。但在战场之外不会这么狠的扎,毕竟在社会上一旦搞出人命,那是要负责地。于是枪术较量会有更多防守技巧,攻击上也多针对非致命部位进行精确的打击。


现在,咱们就不得不专门说说扎枪的准确性。毕竟准和狠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在史料和民间传说里,用枪的牛人大都能准确地停枪于对手咽喉。这侧面说明了枪杆不能过软,不然手停之时,枪头还乱颤,喉节上还不得一片红色模糊啊。


有人要问了,不是有碗大的花么,还有“枪尖乱颤”呢。其实,这乱颤能是真的“乱”颤么?敌人看着乱,用的人自己不能乱,不然帕金森患者用起枪来就无敌了...枪花和枪尖的动作必须是精确控制的,大枪说停就停,不然双手上功夫再精妙,也都被软枪抵消了,不能手停了枪头还柳枝摇摆...反正,硬枪就是好。俺都快成祥林嫂了。


如果我们已经用了很硬很沉的枪,那么身体素质上需要什么准备呢?类似上篇《持枪》我们可以再作一番计算:


假设温庄用了3.5公斤的约三米五的大枪。那么,在图2,3中双手距离分别为0.5和0.3米。根据计算,前手提力要21和35斤。国内常见的饮水机用桶是5加仑,即35斤...所以用大枪这兵器,要下真功夫。


话说武术力量训练也有举石锁之类的活动,和西方负重类健身运动有相通之处,都通过在恒定负荷下,肌肉较长距离伸缩做功来实现锻炼。因为这样能较快的增加肌肉块头和力量。而大枪练力,前臂其实位移没多少,但是从手到腰身上的绝对负荷在扎枪的过程中迅速增大了。一般来说这样练的肌肉让人看着饱满而不僵硬,不是健身房里出来的那种棱角式的饱满。这种增长力量的训练方式,算不算咱中国的专利呢?


现在是解答枪扎一条线的时候了。


答案是:C黑箭头,从初始枪尖位置到结束枪尖位置


 


说棍打一大片,是因为一旦棍抡起来,根据棍打出的扇形上任何一点上都可能进行防御,扇形之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躲避。而枪的这一条线,在扎中你身体之前,你不知道它的轨迹,没法找那么一个点去挡;躲就更别提了,扎不中你,对方一般不会轻易发枪,一旦发扎,顺着枪看又很难判断对方到底能扎多远。于是不同的落点,就可以连出不同的线段,可以说有点变化无穷的意思。


更何况,这条线可以不是直的。


有人要问,这么牛的兵器,没法防么?要是两人都用枪呢?
能防,当然能防。但怎么防呢?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大枪 之四 防守技术初探 [ 胡亦庄 ]
在田连元老先生的《隋唐演义》里面有个单枪破双枪的密诀,叫“双枪发,单枪扎,双枪不发,单枪拉。一字定枪法,回身盘肘扎”。和金庸的《九阴真经》相似的是,这句双枪密诀也有一个现实中的版本,不过是大枪破大枪的。


明朝有本《武编》,作者唐顺之,讲解六合枪时记载了这么一段:“尔枪动,我枪拿,尔枪不动,我枪发。中间一点难招架。”


是不是很像?


不过,这里唐顺之所说的“拿”,是泛指所有防守技术。在其他枪术著作之中,“拿”一般特指一种防御对方用枪扎我头部的动作。再后来,“拿”这个词,又成了介于上面两个定义之间的一个术语,指防守“圈内”高扎枪和平扎枪的一个防御动作。——这个“圈内”,咱们留到大约第六或者第七篇的时候再介绍。


险些跑题,撤回来说唐顺之的口诀。这句话把大枪使用分为了两类:进攻和防守反击。


有人说,这不废话么,除了进攻就防守呗。但是对于大枪来说首发进攻和防守反击是不对称的。进攻手段其实非常单一,就是一个字——扎。手段之单调,超过了其余的兵器。比如说,刀的攻击,至少可以分为刀刃的切和砍,刀尖的扎和点,刀盘刀把还可以用来磕砸,花样很多。


而上次我们说了,扎枪和射击或者发射努箭很相近,就是扎准扎狠而已。(怪不得有人说,箭就是缩小的枪。)


当然,扎枪也可以略为细分。为上中下三路扎法,即扎头肩,手臂腰身,腿脚。


相比之下,防守反击招数就多了,吴殳总结了差不多四十多种防守方法。马家枪法里画了图谱二十四式,其中大部分是防守反击的招数。


枪的威力在于进攻方法简洁,难防。直接的结果就是枪的防守技术要求也更高。从时间上比,扎枪只要高强度地练习百日,就差不多了,而大枪防守要得功夫要成年累月,对于挑剔的门派,练上两年算是刚入了门。


看到这“两年入门”,大约很多人的脑海里已经冒出“江湖骗子”之类的词了吧。俺不是夸大,这就是经典兵器的经典之处。比如说摔跤吧,你学上一手“外别子”,反复练,那么大多数外行应该可以摔摔了。但你要想赢会不同技法的行家,想不败于特擅长某个奇招的高手,恐怕不是“一招鲜”能解决问题的。不然,现代各式的竞技体育也用不着长年养专业运动员了。


上面其实说到了一个如何从技到艺,从艺悟道的过程。不过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悟道的成本的确太高。古人有没有“一招鲜”的办法呢?


答案是:有。


现实点,假设你穿越到古代(其实一点也不现实),触发了武官剧情,得知不日就有流寇袭击本城,身为一个将官应该如何把一群乡下棒小伙训练成长枪兵呢?


程宗猷记述的解决办法是:使用一种叫“大封大劈”的技术解决大枪的防守问题。就是说,当对方一枪扎来,中平持枪的我方将枪杆用力上挑再用力下劈,以期用这种方法磕开对方的枪。这种方法和大多数枪术经典中以“圈”防守的方式背道而驰,更像是在用棍,或者耙,或者锄头...但程老先生也有他的道理,他说不这样不行,因为“斗杀之际,人心慌乱,唯以其枪击地而已”。


新兵蛋子上战场,害怕到尿裤,也是很本能的事情——太紧张了嘛。别说面对生死的大战,就连一般性的搏击运动也是如此。新手上场没不紧张的,挨上几下就进入闭眼乱打的状态,啥技术动作也看不出来了。


俺前面多次计算过,这大枪份量沉重。端着行军也跟地球重力对抗半天了,临阵心理又紧张,扎出去的枪自然就向下偏。然后新兵蛋子看到自己枪一下偏,心里更加紧张...扯回来又一扎,又偏了...


在这当口,二十四势之类的复杂技术体系的确不容易实践。


大封大劈则不然,因为人在紧张之际做小动作容易动作变形,而大动作相对要容易许多,对肾上腺素的利用效率也高。在大封大劈的一举一落之间,本来就是庄稼汉的新兵们,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在田间锄地的劳动姿势,想起了刨坑扬场的生产动作,如同身处美丽田园,忘记了紧张,忘记了恐惧。


上面这段是俺瞎编的。其实大封大劈的结果是枪砸到地上就弹起来,正好对准敌人,能够让你平着扎出去。


不过,俺觉得这招对武器本身有两点额外要求。第一是枪杆要能承受较大的弹性形变不损坏,一些本来硬挺但是较脆的枪材就不适合这种战法,比如红棱木。这时候白蜡杆倒是不错的选择。第二是枪头摔到地上肯定会磨损,不知道对杀伤力有多大的影响。


鉴于程宗猷是重要的武术名家,俺就在上面介绍他的理论。估计对于训练时间较短的部队,比如古时候农民起义,或者临时组织乡勇抵御流寇,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但是程宗猷最精的是棍法,所以要说他写的枪法里面没有夹杂棍法,谁也不会相信。实际上大多数枪家就特别瞧不上这种“封劈最上”的理论,他们推崇的是以稳定的心态,娴熟的技巧取得必胜。在明朝末期世道动荡时,不少武术家主动磨练自己的技艺,相互比试学习,也就是所谓的“访高友”。其中练枪的人们会在特定的场地上较量,也许因为上场之人并不是不顾死活的拼杀,而是希望验证武艺开扩眼界,他们的竞技活动就被称作“游枪”(相对于“战枪”或者“实用枪”而言)。


下面俺正经要进行“初探”了,用几幅图介绍游枪体系里的一种防守方法。



图一



先解释一下看图的方法:在“图一”中,有两个抽象化了的大枪...你要说是一双筷子也可以...假设敌方用红枪扎我,我用蓝枪防守。
a)左图就是从我防守方的角度沿着两人连线的视角。
b)中图是有第三方站在我防守方的左侧,平视的视角,或者说是裁判视角。
c)右图是从天花板或者天空的角度俯视的视角。
abc三幅图,是同一个瞬间的三个不同视角,便于理解用枪而设定的。在图三里的每一行,就是一个瞬间的三个视角。



图二:如果你爱好看台球等体育比赛,下面几个视角就很好理解



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才搞多视角,实在是因为语言的描述能力有限。如果“枪圈”的概念就像大封大劈一样简单,俺也乐意只用文字描述,又简单又省事。实际上俺是恨不得上个视频或者动画什么的。



图三



图三这个动作,可以先叫它“封枪”,当然是简化版本的。
瞬间1:双方都中平式持枪,我蓝枪略偏左,露出防守上的漏洞,红枪发现后迅速扎枪,枪头威胁我身体所在位置。
瞬间2:我方向右用力,蓝枪向右略偏动,以拦挡红枪。此时蓝枪中部偏前的部分和红枪中间偏后的部分开始接触。
瞬间3:我蓝枪向右封枪的结果是红枪被推向我的右方,此时我蓝枪用力方向逐渐变为向下。同时蓝枪与红枪的接触区域滑到蓝枪前段-红枪后段的位置上。
瞬间4:我蓝枪进一步把红枪推开,远离我身体所在位置。同时蓝枪与红枪的接触区域进一步向前滑,并且蓝枪的枪头指向威胁敌方身体所在位置。


上面的过程中,蓝枪动作并不大,从a视角看,只画了60度的一个圆弧,只有六分之一个圈,就由防守转为进攻。可见“圈”的防御比大封大劈要快一些。俺的图画得比较夸张,这个“圈”的半径其实还可以再小一些。


对于防御的后发制人,还有一条非常有利的因素,就是随着进攻方扎枪的过程,枪对其手臂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的(参见《漫谈大枪 之三 扎枪》),此时未出枪的防守一方,中四平式相对轻松,拨挡防御可事半功倍。



脑子快的人应该已经能想了:到图三的瞬间4,红枪的位置正好是瞬间1的蓝枪的样子,双方的攻防对称地转换了。这正是大枪对练的一组动作:防守方练习防御动作,而进攻方被称为“递枪人”,也就是作为“喂招”的。双方轮流给对方递枪,也轮流练习防守。


太极拳推手练习里面有几个单推手练习,其实大枪对扎练习跟单推手道理是一样的。


俺知道这年头虽然刀具火器有管制,但是大杆还挺普及。估计有人看了俺这些东西想要亲自尝试一番,所以要多说点安全方面的细节,免得无辜伤人:在大枪对扎练习之前,双方拉开距离站好,然后双方各自慢慢把自己枪头落在地上,伸向对方。干啥?测量距离。要是其中一方的枪还能够到对方,就把两人距离再拉远点。这样可以保证全力扎出枪时,刚好互相伤不到。还有一条,一般初学的时候递枪人要手下慢些。这样可以使对扎练习更加安全。


当然,也只是“相对”更安全些。你要是扎枪时候滑脱了手,大枪改标枪...俺可就没招了...买护具吧。


大枪的防守技术俺今天就探到这里,下一篇会针对防守技术进一步展开。请感兴趣的朋友多提宝贵意见,有好的讲解方式俺一定采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