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3954|回复: 4

阴阳八卦(盘)掌简介 颜紫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8 12: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在向刘老学“阴阳八卦掌”时,深深体会到它的古朴、至简、至深。

它是一个非常科学,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至关重要的功法是第一式:身法桩夹马式,必须站三年才开始教第二式,这与戴氏心意的身法桩蹲猴要先站三年,才能再传步法一样,练功顺序要求有着惊人的相似。

三年夹马式练成,身法(臀收堰月三张弓与太极、心意的一身备五弓完全相同)已固定,内劲已养成,八盘九节归一。

接着练第二式“鹰翻式”,专练中盘及下行之阴气;第三式“穿掌式”,专练上盘活华盖及上行之阳气。这第二、第三式都是在原地不动步,站着夹马式练的,下滚丹田、中拧转曲折压放中节、上束张中节之上节,而全体又练先天脑筋之灵、尾盘九尾翻裹之劲及两臂之出入退、翻转拧抹按捺穿拓格捋,以验自胯以下之下盘根节,勿论中、上盘及先天如何翻转曲折束张压放拧直斜正,均能保持稳固扎实,尤如金字塔或如善奇者坐于马背上,双膝夹住马之两侧,下盘与马身合为一体,中、上盘自由解放,可拧曲于各个角度而旋转之根在丹田之滚动,曲折于腰盘、收放于胸盘两臂、领动于头盘先天,自丹田而上的整个中、上盘犹如另一倒立的金字塔,与自胯而下的下盘金字塔以丹田为转结处,故能上金字塔灵活而下金字塔稳固如山。如此犹有不足,因金字塔虽稳,却不能移动行走盘旋冲锋陷阵,于是着开始动步,但不是跑圈,而是来回直线运动称为第四式“自行式”,专练下盘运腿、滚腿、金鸡独立之能、地悬空之提击收放之力、训练与前三大式阴扣胯相反的外翻阴踏腿胯,及一翻身探掌、穿掌、虎照掌,并验中、上盘在下盘运动时是否整体合一,而不致松散失控。

有了上四大式的人体内外各部的锻炼及精气神的培养,然后才是跑圈的阳扣阴踏步的第五大式“地盘式”。而这一式就是董海川先生所发明的八卦掌根源,他让弟子都直接跑圈,无论是基本八掌还是六十四掌,都是在这跑圈中完成,只是第一掌的阴阳手的“一掌劲”改成了不分阴阳的两手心均向下的方式,阴踏阳扣步也改成阴阳分别不明显的摆扣步。同时,阴阳八盘掌的阴踏阳扣步也与八卦掌后期与形意交流而产生的趟泥步很不同。

阴阳八盘掌的阴踏阳扣步与跑圈时的阴出阳入手相合,其阴出阳入手也称为“一掌劲”,即前手是第三大式“穿掌式”的阴手,手心向上,后手是第二大式“鹰翻式”的下手阳手掌心向下,而每次阳扣步后均成第一大式的夹马式。而每次二翻身时又含第二大式“鹰翻式”,二翻身后在转换成反方向跑圈时先是第三大式“穿掌式”,接着提膝独立,上手一手是虎罩,下手是穿掌的后手,即提膝独立时是第四大式的变化。因此,这第五大式既有自己特点,又包含前四大式内容,可见阴阳八盘掌编排,何其慎密!这第五大式是专练步法的(吴式太极拳中,二人二路缠杆,亦称粘杆,分上、中、下三盘,也是跑圈的阴踏阳扣步,其中第二路悠杆带着坐步与弓步的交替,并伴随着身子的束与长),也是阴阳八盘掌有手、眼、身、法、步的第一个拳式,前四大式是针对身体内外各部的专门练习,无步法,均为第五大式及后几大式服务的。第五大式始练时需缓,除练阴踏阳扣步外,尚需练阴提膝与阳提膝,比第四大式的阴提膝多了一个阳提膝,如同心意六合拳溜鸡腿的顺拗提膝。胯也分拧、顺阴阳,并因跑圈离心力的关系,开始练身体向圈内的微微倾斜,逐渐到发步疾快,二翻身迅速、换势平稳,这种疾快的阴踏阳扣步,也称小碎步,同心意六合拳的踩鸡步。

第六大式称为“龙行式”,是跑圈步法上的步法的纵深拓展与手法上由固定的“一掌劲”,变为活动的左右穿行的单一掌法。其步法可视作左右四分之一的跑圈,即忽而左四分之一的跑圈,忽而右四分之一的跑圈,而掌法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则由第三大式“穿掌式”的阴手穿与第二大式“鹰翻式” 阳手的拓所组成,即从第五大式换势时同一手的半虎罩掌变“一掌劲”,到此第六大式阴穿阳拓的同一手变化,且非仅换势时,而是主体练习,与第五大式换势时才同一手的半虎罩掌变“一掌劲”进了一步。同时身法上也由第五大式单一的向圈内的微微倾斜,变成倾正互变,犹如节日里的舞龙,且回身换势远较舞龙灵活。不仅如此,阴阳八盘掌的“龙行式”与心意六合拳的龙行步不有所不同,虽然两者在前行时路线相似,但前者有顿挫,与心意六合拳的过步相似,也与吴氏太极活步推手的“七星步”相似。而后者是连续不停的带着掂腿掉步的步法。前者以足跟为拧转支点,后者以足掌为支点。第六大式称为“龙行式”由于两足斜向四十五度平行,故其步型又称“鱼鳞步”,为以后第八大式及刀枪钺的直线进退步法作准备。

第七式为“猴纵式”,有了第一至第四大式的基本功,又有第五、第六大式的圈步、龙行步的闪避冲撞步法,及一翻身、二翻身的盘旋翻转,于是到了“猴纵式”,则专门扩展手法及腿法、手法配合的练习。前六大式主要练手掌的阴掌、阳掌的运用及反阴掌,是上下纵向的阴阳掌的变化及掌根的运用。到了“猴纵式”,则是练手指及及手腕的运用,是两手左右横向指腕的阴阳变化。这种手型称为“猴头手”,与前面六大式练阴阳掌的托抹拧按推滚捋掌根击等不同,是用五指的戳点抓钩搂叼拿如抖手猴掏心、五指戳面封外五行等及腕击,其功用与洛阳心意中单把连五阴爪功及买壮图心意板凳四把中的鹰捉功有异曲同工之妙。手法、腿法较前六式的古板而言,显得多样化,非仅左右连手,且与腿法同时出击,各种腿法包括里外滚腿、正斜倾侧、明暗腿均与“猴纵手”配合出击。

上述七大式中随正斜倾侧的身法而含有先天头打、退入盘肩肘打、九尾空盘胯打、悬盘膝打,合之出盘手打、地盘腿打,共八盘一先天,合九节都能实施击打。其中上盘的击打,仿佛是坐在凳子上,胯及两腿绑在凳上的击打。其下盘击打犹如烈马、战车的冲撞,战马之掀踏、车轮之滚碾。至此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于是自然地发展到第八大式。

第八大式称为“穿林式”,如鹞子穿密林,穿梭盘旋翻转扑捉。有歌曰:“入林三穿掌,穿林打八方,坐林后退步,出林地盘响。” 与八卦掌基本八掌都是跑圈时不同的八个掌法很不同,阴阳八盘第八大式“穿林式” 不是第八个掌法。它是在前七大式已“万事俱备”的基础上,练随心所欲的变化!只是开始是龙行步的“入林三穿掌”,及收势前的连环“坐林后退步”,到收势时回到跑圈的“出林地盘响”,而千变万化则在“穿林打八方”中。

“穿林打八方”由前七式任意组合而成,即前七式完全为它服务的,可根据个人的领悟随意变化组合,步中含手法、腿法,在穿梭盘旋翻转扑捉横冲直撞的不停快速运动中,随时随意以八盘一先天之九节实施击打。步行路线忽而左穿右行,忽而绕圈我顺人被,忽而直进如虎扑食、连续直行鹞子捕鹌,忽而连环直退如巨浪回撤,忽而左盘右旋鹰翻猴纵…,不拘泥形式,不受缚于时间,自由自在,任意翱翔,尽性思归,归于“坐林后退步,出林地盘响”。三十余小手可尽溶入其中,也可任意取舍,全赖当时心情,一时兴致,月影三人,长歌当哭,英雄落泪。第八大式称为“穿林式” 也称“盘拳过手”,与八卦掌完全不一回事。

董海川先师即以第八大式称为“穿林式” 中“穿林打八方”的自由思想,按第五大式“地盘式”的跑圈形式,先以自己早年所学的“八番拳”中抽出八势变掌而成八卦基本八掌,又据各带艺投师者自己的拳技,随编八卦六十四掌。由于各投师者的拳技不同,故除了基本八掌大同小异外,余八卦六十四掌各不相同,遂在海川先师的第一代弟子中便形成不同八卦掌流派。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2: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董海川隐去的,就是这个递进过程及功法,而以阴阳八卦掌第五式的跑圈地盘式,来演练所有的八掌,也就是说同一个跑圈步法,不同的掌法而已,是根据不同的弟子自己先前所学,创编不同掌法,而这些只是掌法上的区别,无功法上的递进与区别,此既为董海川先师之创造发明,同时也是其不得已之举。
同练形意拳直接练五行拳一样,八卦掌也直接先练基本八掌(都是跑圈的)。因此八卦掌与原传“阴阳八卦掌”(亦称阴阳八盘掌)有极大差别。这种差别从任致诚的动作照与八卦门前贤的动作照上,无论是身法还是劲力的表现上都是斑斑可见,一目了然的。
李振清传的阴阳八卦掌的手拳就这些,在桩法练习后,由腰而腿而身,逐一通过锻炼,再练习手法的运用,直至最后行步活变(即‘穿林式’),一环接一环地前后程序,表现了整个拳技动作组织结构的严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就是任致诚为了表现其用法而演示的二人过招二十四式,其器械只是四尺二寸全名为“阴阳八卦藏身梅花点路刀”的长刀及长九尺两端按枪头全名为“阴阳八卦五虎穿林枪”的双头蛇枪。
枪法歌诀有:一杆九尺双头枪,十八兵器他为王。吊龙虎坐人难晓,摇头摆尾敌人降。缠丝转环截扎式,横栏扁卡拥挫忙。参透此枪奥妙法,万马营中姓字香。枪则五式为吊龙式、虎坐式、虎捕式、青龙摆头式、青龙绞尾式。
刀法有歌诀如下:四尺二寸八盘刀,吊推缓扎最为高。劈败转进刀一点,敌人退快亦难逃。撩截拉剪俱属点,分鬃护腿蛟龙削。参破此刀奥妙意,临陈冲锋逞英豪。刀共八式,分别为吊刀式、推刀式、拉刀式、缓化刀、劈刀式、撩刀式、扎刀式及分鬃式。刀走四隅、左右龙行、直线进退,及一二翻身,与八卦刀走圈不同。
其刀法、枪法也甚简单,练熟后可任意变化,而变化无穷。
其子母鸳鸯钺犹如双手戴有利刃尖钩的手盔,也如鸡爪猴头手,演练与穿林式相似,除起始与收势有一定格式外,中间随心所欲地演练,可以看作是双手被钢铁保护,又带利刃尖钩,不仅增加了裸手的威力,且可挡格别拿钩搂削割刀枪的阴阳八盘掌。刀钺招式均主要为破枪而设。因此枪刀钺是阴阳八卦(盘)掌最初也是最终的三样兵器。与八卦掌后来引进了许多兵器不同,阴阳八盘掌则始终是这三样兵器。
从现存的资料看,阴阳八卦掌堪称中国武术拳派中训练递进体系最科学、内容最简洁扼要的拳派之一,也是阴阳最平衡的拳种。董秉乾祖师之董氏六合枪,太极十三势软手及心意六合拳(此一枪二拳三门武术绝学身法、发劲要求完全一致。乾隆年间王安民先师枪谱上说:董秉乾老道怀绝技有二:一为十三势软手,一为六合枪棍。道光年间的王者玉先师枪谱上又说:董老人传软十三与陈沟陈奏庭,传六合神枪与王堡王仲锦。与唐村康熙年间家谱所载一致。事实上董秉乾先师还传了其父辈董成所创的通背拳给陈奏庭先师与李仲、李信。怀庆府董氏后人于乾隆年间又创阴阳八卦“盘”掌及双头枪、双手刀、子母鸳鸯钺。三传至董梦麟祖师,董梦麟祖师于道咸年间先后传董海川、李振清先师)虽已非常强调阴阳,然身体右侧着力还是多于左侧,而阴阳八卦掌左右都是均等的,只是此拳发力时因无腿弯蹬直之举,故略逊于十三势软手与心意六合拳,但阴阳八卦掌绝大部分步法为龙行小碎步(几同心意六合拳的基本功步法踩鸡步,只是足尖踩入方向较内扣,成阴踏阳扣的斜平行“鱼鳞步”。然心意六合拳使用时则以寸、垫、过、践、快五步为主),同时也是其使用时步法,因其忽入忽出运走速度疾快,如鹞燕,增加了其冲击力,也就弥补了在威力上相对十三势软手(讲:粘黏连随)与心意六合拳(讲:粘黏随合)而言的稍稍逊色。阴阳八卦(盘)掌(讲:缠丝棉软,粘化忽缓)要练“七年始成”。
李振清祖师原传的阴阳八卦掌无六十四掌式其它拳套。
从其理论上看,其“九诀一身”之理论显然是受到董成老祖三三九节理论的影响,只是换了一下名词而已。身法及劲意上,一身备五弓,缠丝、棉软、粘化、忽缓、猴纵、猫扑、虎罩、鹰翻及其胯以上的束(秀)长,似乎也参照了董秉乾祖师之董氏六合枪、太极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劲意的理论(董成老祖也有“一身备五弓,五弓为一弓”之说)。步法上进、退、斜、横、盘、旋、闪、转,并以神速连贯著称,似乎也参考了董氏六合枪(枪法“小使手”中“鸡子钻林”的步法即被董秉乾祖师六合枪的另一弟子姬龙峰先师引为心意六合拳中的“踩鸡步”,而阴阳八卦掌中的跑圈“地盘式”步法及其他式子中的小碎步,都是从“鸡子钻林”步法里引进,略作变化的。阴阳八卦掌中的龙行步与董氏六合枪中的过步一致)、太极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的步法,技击上,以专走偏门,出奇兵而制胜,与太极、心意的正门及正斜相演而相互辉映。从笔者多年对上述“一枪三拳”的演练中,深深体会到:董氏六合枪、太极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身法以正斜为主,以偏斜为辅,而阴阳八卦掌则相反,以偏斜为主,以正斜为辅,与前几者互相弥补。这与笔者习过的、并与上述““一枪三拳”有密切关联的“勇战十三枪”与“五步十三枪”两枪情形十分相似。在“长枪李” “勇战十三枪”基础上变化成的“五步十三枪”,其演练方法与“勇战十三枪”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
阴阳八盘掌除前文已述之外,其第一式夹马式专练丹田内气与身法;第二式鹰翻势专练斜正、曲折中节;第三式“穿掌式”专练胯以上身子的束长与偏斜;那么第四式自行式犹同周口河西心意六合拳的狸猫上树虎扑把(周口的起腿不过膝,专打迎面骨及两膝,手法是双掌向上挫的虎扑把;而自行式起腿除了打迎面骨及两膝外,高度可不断变化,可打丹田、心窝、膻中、下颏,与吴式太极的金鸡独立腿法相似,自行式的手法是双掌向下的虎罩掌)
阴阳八卦掌的第五式地盘式跑圈阴踏阳扣步都是脚跟先着地,脚掌再踩地,是脚部的阴阳变化。暗含着刮地风、卷地风、钩腿、挂腿,以及截腿、寸腿,并带着踩意。与心意六合拳的踩腿的含义是一致的,几乎是心意踩腿的跑圈练习,与八卦掌无脚部阴阳变化的平起平落的趟泥步不同。(注:据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弟子刘纬祥1934年出版的《保定中学形意拳术讲义》  第一章“形意拳之历史”中说:“……距今四十年前清光绪年间,余与同盟兄弟太极拳家刘德宽、八卦拳家程庭华、形意拳家李存义、耿继善等会于北京后门,共商合太极、八卦、形意三门为一家。自即日起,此三种拳术即不分畛域,消除界限,练一种者拳可以兼学他拳,并可互相授受…… 故每集会集数十人。”此后,八卦拳的步法中,才兴起了走“趟泥步”。)

如果说第五式地盘式跑圈是同心意六合拳的踩鸡步、蹓鸡腿(第五式地盘式初习时极力提膝,同蹓鸡腿)一样,是练步法得基本功的话,那么阴阳八卦掌的第六式龙行式则是同心意六合拳的龙行步、鸡步调步,是步法上的纵深拓展。这一式中虽然主要的步法轨迹呈S状前行(不是跑圈),然变式中却毫无限制,横冲直撞、闪展腾挪、纵横交错、四面八方、翻转反侧,进行穿行冲撞,与心意六合拳的龙行步、掂腿调步、拧翻小拓几乎同出一源,而仅是不同的手法与玩法。同时,第六式龙行式的手法犹同心意六合拳的束身单把。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2: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多年来对拳术及拳史的研究中,越来越发现阴阳八卦掌(即阴阳八盘掌)与八卦掌的区别,就同戴氏心意拳与形意拳的区别一样。“八卦掌”是对“阴阳八卦掌”的创新,创始人是董海川(1816-1882)。这就同“形意拳”是对“戴氏心意拳”的创新一样,郭维瀚及李洛能(1807-1888)是创始人。
八卦掌流派因董海川的不同弟子而形成,就同形意拳流派因李洛能不同弟子而形成一样,两者的演变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阴阳八卦掌亦称“阴阳八盘掌”。
此“阴阳八盘掌”名,是处于闭塞村落的河北文安北斗李村人、阴阳八卦掌宗师任致诚先师(1878-1967),当年见到1934年天津出版的孙锡坤著的《八卦拳真传》一书时,感到与自己练的“阴阳八卦掌”有相似处,似乎是同源异流,为了避免混淆,便于1937年以“阴阳八盘掌”之名自费出版其书。而任至诚大师的师兄刘宝珍之表弟肖海波(1863-1954)的一弟子程友功的传人,至今还保持着原称“阴阳八卦掌”。
任致诚先师有二位师兄:大师兄刘宝珍(1861-1922),固安县红寺村人。刘宝珍后又从董海川先生练,刘向董海川先生学时,董先生已年迈;二师兄是任邱县梁召人任树南。前一位在任致诚学艺时早已离师,据说二师兄任树南的功夫最纯,(任树南比任致诚、任致忠、任致和受艺早,功夫也大些,只是所学不及任致诚先师等完整),惜一生未传人。(笔者注:固安县独流村人肖海波之阴阳八卦掌学于其表兄刘宝珍,因非李振清祖师直接传授,故任致诚先师未列肖于李振清祖师直接传授的弟子名单中。程友功是程廷华之二子,因程廷华故世时程友功尚年幼,后曾从肖海波练)
大师兄刘宝珍一支的传人郭振亚先生于1983年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卦刀》一书中述其源流时道:“此刀术为河北固安县著名拳师刘宝珍先生授予郭梦深,郭传其长子郭振亚,得以保留至今。刘宝珍受艺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和李振清,刘既获真传又融合两师之刀术精华,乃衍成这一风格独特新颖的‘八卦刀’术的表演套路,为中华武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笔者按:李振清祖师传下的阴阳八盘刀,只八大式,走四隅与中心线,十分原始古朴,与刘宝珍“融合两师之刀术精华”而创编的“八卦刀”不同)
刘宝珍因兼师董海川,故与任致诚一脉的“阴阳八卦掌”有区别了,又因刘宝珍去拜董海川为师时“董已年迈”,且刘宝珍已有相当深厚的“阴阳八卦掌”功夫,故他这支的风格与董海川的其它弟子(投师前,大多学的外家拳)的八卦掌的风格也很不同。
据肖海波先生一支传人刘学正、卢正文二位先生所述:肖于1881年在北京以“四尺二寸八盘刀”的器械,为门户标记,会见了一个旅京的河南温县人陈仆其人。肖、陈二人互演拳法,由此认了同门。当时陈仆已年届八旬,可见陈学此拳至少要早于李振清学此拳二、三十年。肖海波先生当年会见河南陈仆时,陈已告知肖氏原在河南秘传阴阳八卦掌的人士,已经转移到“热河侧坡”,并由此引起肖氏去“热河侧坡”又学了“阴阳八卦掌”八年。
因肖海波在刘宝珍去拜董海川为师前随表兄学艺,故其一脉的传人与任致诚一脉传人的拳艺大都一致,只是多了不少内容,变得有些复杂化。
任致诚先师尚有师弟霸县苑家口镇赵廷之、苏景田,但任致诚似与这两位师弟未曾谋面。据刘师说,其师叔赵廷之、苏景田之几位弟子曾来访过刘师几次,想将未学全的阴阳八卦掌学完。  
任致诚十三虚岁时即1890年,与亲兄弟任致忠、任致和一同拜霸县苇家营(大魏家营)李振清为师,将其请入家里教拳。据肖海波及任致诚二支传人记载:李振清约出生于1830年左右,自幼习武,其舅曾任某镖局经理,故其十六岁就担任镖行工作,至十七岁时,随舅运镖于河南,投贴拜师于怀庆府董梦麟祖师门下,乞求授业,学得“阴阳八卦掌”奇技。艺成后拜别师傅前,祖师对他说,数年前有文安县朱家坞董姓者,曾学得此艺,若以后有不明处,可去问彼。后李振清弃镖行而云游天下,以访友谈道为乐,并在河北固县、任邱、文安、霸县等地授徒。李振清能纵身擒鸟,速度极快,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于1900年投身义和团运动而牺牲在八国联军的枪口下。(注:与‘燕子李三’不是同一人,李振清是清末人,燕子李三是民国时期人)
许禹生在其著作中谈到董海川时就曾指明董海川初入京城时是带着谋刺清帝的使命,这就不难看出董海川、李振清不怎么愿直说其师姓名之原因。由此可见,不言师名,或用“仙传”二字,乃是多有苦衷的隐言。民国开启后,不再担心前清政府的阴阳八盘掌大师任致诚在叙述此支源流时说道光年间的董梦麟传董海川、李振清,李振清晚年传任致诚兄弟。并说:此艺在董梦麟家已传三世。由此可知阴阳八(卦)盘掌的第一代应在乾隆年间,河南的董梦麟完全可能是怀庆府人(详见本人“通背拳祖董成的生活年代与籍贯”、“通臂《背》拳与心意六合拳的密切关系”及“怀庆府通背——天下武艺之总源”三文),且是董成的族裔,在熟知董成晚年拳艺理论的基础上,改进其双膝内扣的“马步双推掌桩”(见所附董成一支传人许伟战先生的站桩照)而成双膝内夹的夹马式,并以董成的“小势步”(见许君拳照)为运动技击步型(称为鱼鳞步),以董成的三三九节(三盘九节)及三个丹田之说(笔者发现唯阴阳八盘的三个丹田位置与董成晚年所说的三个丹田位置同)为理论,在董成老祖老年时创的“阴阳八步捶”基础上,参照董秉乾祖师之“董氏六合枪”、“十三势软手”太极拳、及姬龙峰祖师 的“心意六合拳”(据“董氏六合枪”而化成的)而创阴阳八盘(卦)五虎穿林枪、阴阳八盘(卦)掌及以破枪为目的的阴阳八盘(卦)藏身梅花点露刀(双手长刀)、阴阳八盘子母鸳鸯钺。走的路子与姬龙峰祖师极相似,皆由博返约,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注:姬氏精于董秉乾祖师之“董氏六合枪”,且熟知董成老祖所创的内容庞大的通背拳,其“丢枪为捶”时,未走通背拳式的庞大体系,而以“十二大势”、“二十余小手”、辅以心意六合内功及枪、刀、棍三样兵器的简约体系。而阴阳八盘掌也是“八大势”、“三十余小手”、以及枪、刀、钺三样兵器所组成的简约体系。心意六合门后来又引进不少兵器,然阴阳八盘掌仍只保持三样兵器)
任致诚先师说这祖师是李振清先师在江南遇到,肖海波的弟子说是在河南,董海川的弟子也说董在江南遇到黄冠(即道人)传授。在清代,就河北而言,河南可能就是江南了。从1881年肖海波在北京与一位旅京的河南怀庆府温县人陈仆相会,互认了同门,及1955年一个自西安旅天津的刘君武所说其演的“阴阳八卦掌”(同李振清所传得一模一样),是学自河南的一个旧镖行武师中可知,其“江南”可能确实是指河南,这与肖海波一支传人所说的李振清学艺于河南,完全一致。这也与当年的河北大枪刘德宽在河南南阳学得“六路方天画戟”、后人却说刘氏学自江南、或湖北武昌、或河南淇县等情形相似。当然,也难排除因某些原因,那些人故意将河南说成是江南的可能性。
从与肖海波认同门的河南怀庆府人陈仆,及学自河南一个旧镖行武师的刘君武,及肖海波又去热河侧坡学“阴阳八卦掌”看,这位在河南阴阳八卦掌祖师(道家高人),不仅仅传有其它传人,更多的可能是传了秘密抗清组织的人物。如董海川第一代弟子中马维祺(江湖人称‘煤马’,常出手伤人),所遇被董海川认为同门的沙某的致命一掌,说明当时如陈卜、刘君武等那样传、练拳的隐士、高人还不少,后来肖海波去的热河侧坡金丹八卦教练拳的反清组织人士,就不可能少。
发表于 2010-3-12 14: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温县人!
肖于1881年在北京以“四尺二寸八盘刀”的器械,为门户标记,会见了一个旅京的河南温县人陈仆其人。肖、陈二人互演拳法,由此认了同门。当时陈仆已年届八旬,可见陈学此拳至少要早于李振清学此拳二、三十年。肖海波先生当年会见河南陈仆时,陈已告知肖氏原在河南秘传阴阳八卦掌的人士,已经转移到“热河侧坡”,并由此引起肖氏去“热河侧坡”又学了“阴阳八卦掌”八年。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4: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本人对阴阳八卦掌作出如下推断:
创始人为一隐士高贤,祖籍是怀庆府武陟县小董,与怀庆府武陟县小董的通背拳创始人董成老祖、董氏六合枪创始人董秉乾祖师有族脉关系,很可能也是千载寺道人,而且至少其第三世子孙董梦麟与秘密的抗清组织有关。
地点为河南怀庆府及洛阳黄河两岸的区域。
形成时间约乾隆年间。
理论:借用了董成老祖、董秉乾祖师六合枪、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的部分理论。
技术:借用了董成老祖的阴阳八步捶,参照董秉乾祖师六合枪、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变化而成。与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似乎存在着互补关系,其枪也与董秉乾祖师六合枪存在着互补关系。(笔者注:八卦掌是于同治年间形成的,晚于阴阳八卦掌约整百多年)
由于阴阳八卦掌少为人知,因其与当时的秘密抗清组织相关联而未言明祖师姓名,故一百多年来,有不少人对其历史胡编乱造。
首先是董海川与李振清二位先师的生卒。
把董海川先师寿命改成八十多岁的,大有人在。
董海川先师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冬,这一点在旧文献中出入不大。鉴于尹福等于光绪九年春为董立第一座碑,可以肯定董的卒年无误。
至于董的生年,北平《体育月刊》1932年一卷五期中《记董武师》一文载:董海川卒时“年六十又六”。(笔者注:故此,董应生于1816年)
另据载:董海川同治四年来京,六年开始授徒,五十余岁。这与《尹福轶事》中说:尹从董学八卦时,“当时董先师五十余岁,盘腿坐在炕上”,是一致的。
毓慧《八卦转掌汇览》中指明:“(董)太师同治四年北来”。
李子鸣《八卦掌悟通》载:“自从八卦掌的首传人(董海川),约在五十多岁,在1870年左右,在北京开始收徒……”。
因此董海川先师年66岁是正确的,即其生卒为1816年至1882年。
李振清:据肖海波、任致诚先师二支传人的资料显示:李振清生于1830年前后,卒于1900八国联军枪口下,即1830年—1900年。李振清回河北开始传艺应是1870年以后的事,倘若此时刘宝珍始从之学,因要“七年始成”,故待其学完时已近1880年,此时他再去京城向董海川学,与“董已年迈”相吻合,1882年董海川亡故。
然而,康戈武先生,为了给自己弄出一份“武术研究生毕业论文”,在文中武断地将李振清先师推断成1855年生。试想任致诚先师的“自序”中说“余幼好武术,十三岁受艺时,李师年已古稀”。如果说“古稀”有些夸张的话,那么六十来岁时贴切的,董海川六十余岁已被称为“年迈”,任致诚十三岁时为1890年,此时李振清为六十岁,因此与任致诚的描述相符。如果按照康戈武的说法,1890年李振清才35岁,就被任致诚称为年迈、古稀了,岂不是笑话?康戈武的推断论据非但不科学,同时也难排除其为了达到“有效论文”的目的,而进行的自我更改,故不足为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康先生还特意说了一个故事,即:“1900年李振清参加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由于他从小眼睛近视,一次,见到一列人进村,误认为是义和团队伍,就一边喊着‘师兄’,一边迎上前去。不料对方是‘洋兵’,当即将李振清枪杀于村头”。这种刻意贬低李振清的做法,就同陈家沟人说“杨露禅是老病鬼,学太极是为了治病,功夫不行”的目的一样。试想,一个纵身能擒飞鸟,被武林界称为“燕子李”的武术大师李振清,岂能连比飞鸟大无数倍的人,而且是一大队人都看不清?这是制造笑话,这种借托“是当地村庄人说的”来进行贬低的做法,想必也是康氏的创造之一。
其次:旧时代武林上最重师承,难道李振清的直接弟子刘宝珍、任树南、任致诚等都不记得谁是自己的老师?就同尹福、程廷华记不清自己的老师是谁一样,可能吗?如果李振清不是练阴阳八卦掌而是练少林拳的话,为什么刘宝珍、任树南、任致诚等要说是他的徒弟?还不如说是董海川一支传的,不然拳法上如何去吻合?

再看,刘宝珍的徒孙郭振亚写的书,若刘宝珍未对其传人说他有二位老师即李振清、董海川的话,郭振亚为什么把远无董海川名声大的李振清拉进来?岂不是极违背常理?郭振亚书中源流正说明无论是刘宝珍,还是刘宝珍的徒弟郭梦深都是尊师重道的,郭振亚也遵循这个传统。
第三,本人早年习武时,曾拜八卦掌大师崔振东的得意弟子纪晋山大师为师,又曾拜访过宫宝田的弟子王状飞及四川的八卦大侠吕紫剑大师,都说董海川得高人隐士传授,这就同心意拳的马学礼得隐士传一样。而其他各种八卦拳都是外家拳之形式,故董海川的八卦掌唯有来自阴阳八卦(盘)掌。
董海川的侄儿董良诚多次携子帮庆进京探望其伯父董海川,帮庆生前说他叔祖父只说在雪花山学艺,艺自 “仙传”而不言师名。此事村中老人均知(此系帮庆之孙董绍勤近证)。
除此之外,董公的第一代弟子最有发言权,请见碑文:
(一).光绪九年春二月的碑文:“先师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及长,遍游四方,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访技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技,遂精于拳勇。哀痛难忘,小议立表以伸响得忱。”
(二).光绪三十年春上碑文:“师董公……访友于江皖,迷失道入乱山中……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谓之曰:汝来何迟乎?遂日授击刺进退之法、练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平日未闻未睹者……福等久忝门下,未忍没其芳,征用特略志梗概,铭诸贞石之。”
两块碑文均无董海川为“始祖”“创始人”“创始”之字句。
第二次立碑时已过了二十年,仍说是南游时得山中道人传授。
这两个碑文都是董海川的大弟子尹福立的,最具权威性,是记载董海川生平最真实地文献,是研究八卦掌源流地第一手文字材料,与董公的侄儿良诚在董公处获知的“仙传”是一致的,说明董公从未说自己所创,自己也说是得道人隐士的“仙传”,而其第一、第二、第三代弟子都尊重这个师承。如孙禄堂于1916年《八卦拳学》序中说:“八卦拳不知创于何时何人,闻有董海川者……涉迹江皖遇异人传以此技。”
学艺于“九华山”之说,是从马贵等1930年为董公立的碑文开始出现。
1932年姜容樵根据张骧伍、丁齐锐(都是李景林部下)的编造,攥文写《太极八卦致考二》,开始出现毕云霞、避月侠、毕灯侠等名号。
同时期还出现郭济元的名号。
更有甚者,还说武当剑传人宋唯一(宋唯一于清光绪初年得其师张野鹤传授)是董公的师弟,将宋唯一与李振清搞混了。李振清先师的确曾进京谋见董公一面,董在王府为官,显赫京城,对师弟怎么那么冷淡,致使其众徒不闻有赫赫大名的“燕子李”这位师叔。说明董公有“隐言”,这“隐言”正是其初进京时所负的使命,故不愿让人知道,尽快把师弟打发走,对人只字不提有师弟来访一事。
第四,康氏文说:“刘宝珍只学于董海川”,然无论刘宝珍的传人的文章,还是其拳术风格都说明康先生的这一说,是康氏的一厢情愿。
康文又臆测,任致诚也是向刘宝珍学的。难道旧时代这些武术大师都能背弃尊师重道的社会准则,把自己的老师说成是别人,或把自己的老师说成是师兄,这种臆测太离谱了。
第五,最重要的,是拳法的技术理论组成。阴阳八卦掌简朴、精深、功法递进严谨,岂能任致诚学了刘宝珍复杂的八卦掌系,又将其精简了?如果是做出这样的精简的话,他不是比董公还高深、还伟大?
这明显是反逻辑的。从古朴、精简的阴阳八卦掌稀释演变成繁杂的八卦掌,就同戴氏心意拳演变成形意拳一样,是符合逻辑,符合科学的,也是不容个人目的所能改变的。董公的确是八卦掌创始人,但他绝不是阴阳八卦掌的创始人。
第六,康氏文说:任致诚弟子高植楷先生(生于1906年),曾于1980年12月12日给康戈武去信,证实说:“因有‘八卦拳真传’一书,所以我们在著书时才立名用‘阴阳八盘掌’做书名”。这并不说明任致诚原来的拳艺叫“八卦掌”或“八卦拳”,只能说明他原来的拳艺叫“阴阳八卦掌”,为了区别“八卦掌”或“八卦拳”,用了“阴阳八盘掌”,而不是用“八盘掌”,表示时时不忘“阴阳”及“阴阳”的重要性。
第七,当然,康戈武先生论文中的贡献也是有的,如排除了八卦教中的所谓“冯克善的八方步、离卦、牛亮臣的坎卦及田回的另一支八卦”等八卦掌传说。
同时康先生也发现了董公老八掌与其早年在家乡所学的八番掌的关系,这些都是康先生的贡献。但如果为了毕业论文而臆造,否定阴阳八卦掌的创始人及传人,那是不可取的。尽管康先生练的是八卦掌,但并不能因此而有狭隘意识,最不可取的是将个人推测变成国家体委定论,并压制不同意见。
我们要牢记所谓“陈王廷创造太极拳”的教训,才能还历史一个真面目,慰籍历代先师们的在天之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