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2 16: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董氏六合枪序
董氏六合枪,又称“王堡枪”,为明末道人董老先师讳秉乾所创传。据谱载,董老先师乃怀庆府武陟小董人,生于明万历庚辰年,寿九十有九,逝后葬于怀庆府河内千载寺旁之道士坟茔。
老先师曾南游湖北荆门,后自北之太行山而来,隐身于千载寺之道观太极宫。曾传河内唐村李仲、李信及温县陈沟陈奏挺三姑表兄弟十三势软手、通背拳,又传河内王堡王公仲锦先师六合神枪。
董氏六合枪数传后至清乾隆年间王堡王先师讳安民公,安民公传孙王先师讳景苍公,景苍公与族兄霖苍公曾赴京传清道光皇帝。景苍公又传子王公讳万选,万选公传河内西庄吴先师讳华林,华林公于清同治年间传怀庆府修武县上白作李公讳隆延、李公讳克富,隆延公即吾亲祖父。
余李氏先祖乃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叔伯兄弟共五人移离祖居,一落户于河内唐村,一落户于河内李洼村,一过黄河落户于巩义,一远赴安徽,另一落户于河内柏山。余先祖即柏山一支,而此支一世祖半道染疾身亡,由余一世祖母携三子入居柏山,后二世祖兄弟三人又各分开,一迁清化城(河内县城),一迁杨中道村,余二世祖则留居柏山村。
柏山村一支至余七世祖,又迁出四支,一赴沁阳王召村,一去河内黄岭,一迁修武县上白作,一支仍留柏山。余即明嘉靖万历年间迁上白作一支之李氏子孙,迁上白作一支,过了四、五代,又有一支迁李封村。自明初一世祖至余已十七世,家谱至今尚存,而村中已有李氏二十二、三世孙矣。
余父辈伯、仲、昆亲兄弟三人,余伯父早亡,叔父受命专攻文,而余父专习枪。余父李讳维彬,排行老二,聪敏灵慧,自幼刻苦练枪,枪法绝伦。十八岁时在一次械斗中,以一杆枪同时缠翻十八根枪杆,惊散数倍于我之众,保护了家乡,并一举成名。后曾于孔村传武术成手枪法,并曾受聘于冯玉祥将军部队任武术教官。
在清朝末年,博爱王堡王三岐老师前来上白作李家走访王堡枪传流情况,余父热情接待王老师来吾家传授枪艺,了解情况。王三岐老师给吾父招打十六回缠捉棍,练到十五回脑后取宝,吾父一枪翻把王三岐老师头上的帽翻到地上,王老师急忙讲:功夫练成这样程度,是很难的,是要流很多汗、吃很大苦的。
董老先师之枪法以里三合、外三合之六合,而名之为六合枪,演习时,时时不离此六合之身法及劲意。此枪讲阴阳二气,秀如伏猫,长如纵虎,藏头伏尾号胁肩,藏脉伏头,伏头藏豚,斜正身,弓马步,每动必以身法劲,而非胳膊之劲。前臂为豆角弯肘,前手不出尖,后手肘不离肋,三尖相照。既要虚实闪设,又有威风杀气,气发哈咦二声,讲心动眼合、身到步落,脚落手合,内外一时俱到,即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此枪无门,当地流传有“陈沟拳尽圈,王堡枪无门”之语,又有“枪挑黄河两岸”及“枪扎南北二京”之美誉。
此枪原传十二路,分别为:缠捉棍十六回,长打十二回,小枪十二回,小使手三十六回(择要十六回),大使手十二回,大枪歌十二合(每合文各有数回,最后三合为马上三合),盖枪十回,滴水枪八回,斜穿枪六回,十情法十回,十上法十回,接枪十二回,而每回又有数招与十余招不等。
吴先师讳华林又曾综合则要十四回。至于“王樵捆柴”则为一法,“神枪八法”只是神枪之辩,今人以为是二路枪法,误矣!
余先人除上述十二路原传董氏六合枪即王堡枪,并吴先师之综合择要枪法外全部学完,另创有“富棍十六回”。盖上述枪法均为二人定式盘枪之套法,而“富棍”则为散扎,无定型套路,只有每回定式之开始。每回招数往返次数如遊场之交手比枪,全无定数,唯凭当场之情形。余先人另传有董先师之六合刀,然主练枪。
据载此枪乾隆年间曾传陈沟,又有黄河南岸苌乃周来王堡学枪,清末太极忽雷架创始人李景彦及陈沟陈同等俱曾在王堡学枪,而王堡先师们也曾在怀庆府各地传授枪法,然迄今为止所有传承之地,唯吾上白作李家仍能保持枪法原貌。
家严维彬公生于1885年,卒于1957年,余为独子。家严虽中年得子,爱余深切,然于枪术,则督教甚严。余自幼习枪,迄今已近七十年,仍每日必练,未曾稍懈。一则为强身延年,二则唯恐怠懈而遗忘。如今热兵登峰,此冷兵之遗技,百无一是,然于强身自卫,其功尤在。余父偿言:何为捶?丢枪即为捶。
而于文化之研究,此枪价值似尤甚焉。余徒子颜紫元早年曾另随名师习原传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阴阳八盘掌,而软十三、心意捶之身法、步法等,无不与董老先师之六合枪相契合。尤其是心意六合拳,诸多招式亦无不源自此枪,而此枪较之则更为完整原始。故紫元徒子据此及心意六合门残存之原传枪法招式等,断言心意六合拳鼻祖姬公龙峰先生,亦为董老先师入居太极宫之前,即于北之太行山修练时之传徒,姬氏后化枪为捶,开创心意六合拳。
余曾传董老先师枪法予村中及博爱义沟赵庄年轻人,然得余之真传者,唯太江、太海二子、本家孙国战、族侄太喜、及爱徒紫元。紫元徒子虽于年半前始从余习枪,后又请余至其家中长住半年,早晚分二时督教传授,因其有坚实之武术根基,悟性超凡,肯下苦功,故进步亦非常人能所及。
董老先师之六合神枪,历经数百年,真传一线未断,如今后续有人,老夫可告慰历代先师在天之灵矣。
河南省焦作市上白作七十七叟李正府谨誌 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二日于新西兰爱徒颜紫元之阆圃书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