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沾粘连随是用于推手中互相喂劲找感觉的规矩和要求,是需要双方配合的,在实战中一定要忘掉这四个字,千万不要刻意去追求,切记!沾粘连随在警察抓犯人的时候还能管一点儿用。因为推手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别人打趴下,而是要通过推手练出可以控制人的技术——粘控。沾粘连随实际上是一种若即若离、斗而不破的格局,是在推手交流时人为营造的,比较友好的对双方都比较公平和没有伤害的交流氛围,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争斗而是为了交流切磋和找劲儿,一般不允许脱手打人。推手的双方就好像是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慢慢的丝丝入扣、齿齿错综的练习各种开门技术。若要实战,穿上护具直接去打就是了,何必这么麻烦。打架多了自然就会打了,根本不用学什么狗屁拳术。而不愿意打架又非常喜欢武术的人们,可以在推手这种慢速和缓的运动中去寻求和体会拳法里边的力学道理并找到一些搏斗的窍门,获得运动锻炼的乐趣,但一定要明白,这种和谐的状态离真正实战状态还是差的太多。因为实战中的格局是千变万化而又无法提前预知的,所以战斗中的两个人有可能像齿轮碰到齿轮,也有可能是齿轮碰到沙轮,更有可能沙轮碰到沙轮,双方速度快力量猛,打人的角度又很刁钻,这时就要看谁能随时捕捉机会,把握战机打中敌人的空当或要害才会得手。而沾粘连随是一种劲还没有真正落实在肢体上的感觉和状态,被打中了就晚了。所以,沾粘连随实际上只是求变化求适应求劲顺的一种游离之劲,是一种双方在进行技术交流时最舒适最得力的感觉和状态(如两个齿轮间的相互配合),是控制人的方法而不是打法,而实战当中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状态,因此也就不可能把沾粘连随的推手控制技术和感觉应用于真正的实战打斗中了。如果非要说在实战中能用上控制技术,那也是在双方肢体能够接触在一起时才能使用这种技术。实战中用的最多最广泛的其实是脱手打击,很少人愿意互相纠缠在一起。一旦被力量实实在在的打到身上、脸上或压制住自己时,就晚了,摔跤手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街头打架虽然也有近身搏斗时两个人揪在一起(控制住对方)互殴的情况,但既使这样也还是脱手打击的时候占多数。谁都害怕被别人控制住了重心,尤其是摔跤手。为什么太极推手不怕摔跤的,原因就是沾粘连随脱胎于跤法,是两个人纠缠在一起时控制人重心的技术。沾粘连随就好像在沙轮上加工元件,是需要双方配合的,双方的力度大小、角度、工艺需求、加工目的都要适应才行。而实战则是两个沙轮之间的火拼或者齿轮与齿轮之间的乱斗,即不会那么合拍而且还非常激烈。电光石火之一瞬间,如果以元件对战沙轮,那么被加工好的元件就会显得匠气太重,不太实用了。比如:冲床、铣床、沙轮等是不同的师傅,用它们可以打造出各类精致的元件,各有各的用处。徒弟就像是原材料,就看你有什么样的需求了。练传统拳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好功夫的,首先要选材,即挑选适合的人(健康而强壮的人),人要身高马大筋骨强壮且结实无病,然后练习换劲并增加体能训练,练出整劲以后还要提高身体的抗击打能力,训练身体的灵活性以及练习如何提高出拳速度和准确性,这和现代搏击的训练方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拳于人来说,高手的每一动,都必须要具有鲜明而简洁的目的性,且具备拳拳服膺的能力才行。真打起架来谁有时间和你找劲摸手探讨拳技呢?至于别人说你什么你这手做的不对,那么做也不行,这是因为你的功力还不足,在某一个方向上的力还不够强大,所以使整劲出现了缺口和空隙的原因,听听就行了,别太当真,因为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漏洞总会有的。即便别人说的都对但不适合你也是白搭。间架的整体力未到圆满无缺时,手法再好也有缺限,会感觉抬手即错,不抬手更错。而整劲能够上听了以后,在接触中怎么动都是对的。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对于武术格斗来讲,只要能打上人的,能把人打残打死的重手,或者能降服对手,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的方法就都是对的。绝对不能过分强调技巧,更不能厚此薄彼非要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断然割裂而分出孰优谁劣,没有传统的积淀何来现代之说?太匠气会害死人的。现代搏击绝不是空中楼阁,而传统武术也绝不是酒囊饭袋。姚宗勋先生的健舞为什么好(其气势如神龙当空、巨鲸游泳),就是因为姚先生不像别人一样,只重视模仿外形以致匠气太重,更是姚先生率先主张把现代搏击中的科学训练方法融入到了传统武术训练当中,意拳才得以发扬光大,并最终走向实战技击的道路。姚先生的神气是由内而外自然洋溢出来的,而其他人做出的健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总之与姚先生相差甚远,且表演成份大大多于内涵。据我所见,能把健舞做出姚先生的神髓的人一个还没有出现。当然,芗老的健舞我是没有见过,理应不在姚先生之下。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有可能的,毕竟时代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而老师的任务就是为了培养出类拔萃且胜过以往的学生,这才是作为老师的精明之处。意拳之传承,任重而道远,我辈当不负之,以此自醒、自警、自励。
真有本事的人无门户派别之偏见,就像拿着金饭碗,守着好差事,还用到处跟别人抢饭吃吗?那些自立门户的人就像一个个的乞丐,每人手里拿着一只破碗到处要饭吃,碗还要越破越好,碗越破就越能找到知音施主博得别人的同情,越能骗人,因为好善乐施的好人都是被洗了脑的人间活菩萨。嘿嘿,有意思吧。有的时候老师把金碗给了徒弟,徒弟却说是捡的甚至说是祖传的,人的劣根性由此可见一斑,陈杨吴武孙无一例外。而用破碗化斋,无人愿捡,因此大多自立门户,也因此离真法大道越鹜越远。太极和形意本是一脉所传,形意拳是鼻祖,是武化之拳,后来传给了文人,就演变成为太极,太极拳套路的普及及陈杨吴武孙等分门别派的行为,是造成太极拳没落和技击灵魂丧失的根本元凶。慢慢的就连形意拳都受其影响变得理论上似是而非的丰满,而实践中却总是充斥着空洞的骨感。意拳也是脱胎于形意拳而且还吸收了太极拳与八卦掌的长处,现代人练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如果不学正宗的意拳(大成拳)的话,永远也寻不到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的根脉。因为形意拳的理论是根茎、树干、枝叶、果实,其实践是整颗树;意拳的理论是根茎、树干、枝叶、果实,其实践是整颗树。而太极拳的理论则是树干、枝叶、果实,其实践是空心大萝卜,八卦掌现在的情况和太极拳也差不多,略微强一点儿而已。为什么造成这种状况呢?因为武人求务实,能打才行。文人求花梢,外面要光彩照人,至于里边,嘿嘿,少特么跟我谈实战哲学,老子是谁?我现在把持着内家拳理论的“制高点”,能听你们普通人的瞎BB吗。呵呵……这就是文人化后太极拳与八卦掌、形意拳等门派的历任'掌门人‘的普遍尿性。真相基于了解,言语基于坦诚,不喜勿喷。以上弊端是由于传统武术比赛多年来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检验实战的技术标准造成的,所以上不了奥运比赛项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功夫均等的情况下,大匠与凡夫之高低比较在于大匠成竹在胸,临阵时不必思虑,一狠心,出手即是。而身为弱者的普通人在动手前总是左思右想,前怕狼后怕虎而顾虑重重,不但贻误了战机,还会被人所乘。若双方强弱差距太大,实力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要通过练功让自己强大起来,第一要务就是“换劲”。真正的实战中你不将对手扑倒打倒,就不可能像推手中那样轻易掌控并摧毁对方重心。而有些人即使被打倒在地,仍然能发挥出地面格斗的技术。
松是手段而非目的。松是养生,可以健身和减少运动中的伤害。而在用力时必须使用筋骨之力,所以筋必须强劲有力,骨必须端正沉稳。
赤手空拳打架时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接触战<如摔跤推手>,一种是在闪避和格挡中同时进行还击。
推手中要学会用丹田这个中心带动整体身法的移动、闪避和发力,并且利用五心合一的技巧才能一动俱动。手撕脚也要撕,手合脚也要合,但全部都要靠腰来带动才行。小手臂向前钻向后挂时不仅要有螺旋,还要有翻板劲的手肘互动才能换点制敌而不会产生丢顶。膝盖要上提前顶不能软,如果膝盖一软力就卸了。发力时意要放在远处,要把对方完全罩在里面才能打得远打得透打得狠。手法要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练习:1.别翅。即向心力式的挤打重心进攻技术。2.开翅。即离心力式的勾挂重心牵动技术(引进落空)。最后,再把这两个技术合二为一的整合在一起进行推手的训练。
五心合一的实现:以头领手,头手互争(崩劲);以腰领腿,腰腿合一下沉;头尾互争,手脚互争,手脚与腰互争。上气沉下,下气返上,水火既济,混圆一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