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起陈式太极拳的近代发展,现在一般都从陈发科1928年进京说起,但发科公当时授拳的具体情况,以及早期授教于哪些弟子,媒体上却鲜见介绍,仅在洪均生先生的回忆录、田秋茂先生的博客、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的部分文章中提到过一些早期弟子的名字,如:刘子成、刘子元、许禹生、李剑华、刘慕三、杨益臣、李鹤年、刘亮、赵仲民等等,具体情况也未尽详述。了解陈发科在北京早期传授老架以及l940年代后传授的拳架之间的过渡情况,对于研究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很有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段史料加以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 笔者在西安市兴庆公园曾看到有人练一种和现在陈照丕传授老架相似又略有不同的陈氏太极拳,从练者那里了解到,他的老师白悦本是陈发科早期弟子杨益臣的学生。此套拳是抗日战争期间,杨先生从北京迁居西安后传授的陈发科1928年所教的老拳架。 这一情况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如果通过详细了解杨益臣先生,是否有助于弄清1928年~1940年这个时间段陈发科先生授拳的具体情况呢? 2008年5月,我专程到北京拜见了田秋茂老师,田老师支持我探求和挖掘杨益臣先生的情况,通过田老师的介绍和联系,我有幸在京见到杨益臣的弟弟杨德厚先生。杨德厚先生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的机电设备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开始学拳于杨益臣,后随兄学拳于陈发科先生,文革后期在北京月坛公园陈氏太极拳辅导站义务授拳多年,现为北京陈氏太极拳研究会荣誉理事。德厚先生已九十高龄,但精神矍铄,通过对他的拜访,较多了解到杨益臣先生的一些情况,以下是笔者与杨德厚先生的谈话记录: 我二哥杨益臣(名德福)生于1904年,卒于l959年。我们家是满族人,隶正黄旗,先祖杨古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额驸(女婿),军功卓著,封超等公、武勋王(见《清史稿》卷226列传l3)。我家历代都有习武传统,我小时候家境较为殷实,我 父亲要求我们要从小习武。家中有习武的院子,有石锁、杠铃、靠墙架子上放着刀枪弓箭等,我家当时住在西单商场后面的前马馆胡同一个大四合院,里面有正院和东西两个跨院,离长安街很近。 我们家兄弟五人,我行五,哥五个从小都喜欢练武、三个哥哥都在北京电报局工作,电报局主管叫刘慕三,无锡人,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高足,学习吴式已有二十多年。刘当时约五十岁,吴式和杨氏太极拳都打得很好,在北京很有名,对国术非常痴迷,每天带着电报局的十几个人练拳,我二哥杨益臣和李鹤年(字曾者,我三姐夫)就在其中。我二哥和李鹤年起初随刘慕三学习杨式和吴式太极拳及推手,我二哥在十几个人中学得是最好的,刘慕三常带着我二哥去西斜街国术馆,找馆长许禹生推手(许行意拳、吴式和杨式太极拳都很好,常和刘慕三一起切磋)。刘知道太极拳是从河南陈家沟传来的,一直想去陈家沟看看,但苦于无暇终未去成。 1928年听说河南陈家沟有人来了北京教拳,刘慕三就让杨益臣去打听,得知来人叫陈发科(字福生),刘慕三很高兴,对我二哥说我知道太极拳都是从陈家沟那里传来的,过去秘不传外,我们能不能将陈福生先生请来给咱们看看陈家拳是什么样。这时候李鹤年就自告奋勇说:“我去”,坐着刘慕三的汽车,去请陈发科了(陈发科当时是由陈绩甫推荐来京教拳的)。陈发科到了刘慕三家中,寒喧一下后,就在院子里演示了一遍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连着打完后,刘就派车将陈发科送回中州会馆(骡马市大街)。当时在刘家有十几个人,送他走了以后大家都议论纷纷呢,说这是太极拳吗?太极拳舒展缓慢,以柔克刚闻名。一套拳怎么也得二十分钟,这二路拳打完,也就不到十分钟,不对吧,这个人其貌不扬,言语不多,练拳时又震脚、又蹦跳、还有出声。一开口说着“我不中”,这么个木纳人。练得对吗?这时有人说这不是太极拳,这是民间拳术。这时刘慕三讲:“你们没注意,动作虽然快,却是旋转的圆:虽然有发劲,仍然是松的,且发力有声,脚下有根,这个人打完拳后不吁不喘,面不改色,这个人有功夫。可能就是真正的陈家拳,我们既请了人家来,便应学下去,等学完拳式.再请教推手。如果比我强,就继续跟他学,先看看再说吧”。这样就定下来学了。于是叫人去陈发科那讲好,每人每月2块大洋,有的人嫌贵,不想学,刘慕三讲:“这个拳好值,以后你们练久了就知道了”。 大概l928年下半年晚些时候开始学拳的,第一批学拳的人大约有十个人左右,都是电报局的。我只记得有刘慕三、杨益臣、李鹤年、刘亮、赵仲民,罗迈敖等人。那时学的叫大架子和现在架子不太一样,很简洁,没有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等一些招式。 听我哥讲,刘慕三先生学完一路后,单独请陈发科老师教其推手。我二哥他们都认为:刘慕三习练吴式太极拳已有二十多年,拳法在北平武术界很有声望,与陈发科推手应无太大差距。一接手出乎大家意料,刘慕三步法大乱,跌跌跄跄,如同三岁小孩被大人拨弄,而且关节的韧带被挫伤,疼了好长时间。陈发科事后说:“我太大意了。刘先生有一点顶劲,以至失手”。从此大家都不敢请陈发科教推手。陈发科笑着说:“只要松开转圆,便能化解,我和你们试着推,注意些是不会有什么损伤的。” 开始时,陈发科每星期到新华门对面栓马桩胡同刘慕三的家中来教一两次。平时我二哥每天早晨都到中州会馆跟陈发科老师学拳。早期除了电报局跟陈发科学拳的人外,在此之前还有几个人(包括刘子成、刘子元二人,陈发科初来北平时,就住在他家里。他俩原来跟陈绩甫未学完拳,陈去南京后介绍陈发科来京,替他继续教那些未学完拳的一些人,这些人大都坚持得不太好,主要是做生意的老板,忙一些,用心练的不够)。 我插话问杨德厚老人:洪钧生先生是不是当时一起学的?他讲:洪均生学拳比我哥晚两年,后来电报局学陈氏太极拳的人多了,刘慕三又忙经常到中州会馆练拳不方便,就每次派车接陈发科到家里来教拳,洪均生在这时候开始学的,而沈家桢、赵炳南(北京数一数二的骨科专家)则是更晚一些时候开始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