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150|回复: 0

预览十五载传武熏陶心得,倾情奉献,立志发扬传统武术,弘扬国粹(十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9 14: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逆缠法:俯掌钻拳或下挂压制为顺缠栽拳,仰掌钻或后勾压制为逆缠上勾戳拳。(前钻则挤挟按,后挂则撕分偏勾。)

内三合:指心与意合(修炼之心志合于拳理真意),意与气合(拳意合于完整而灵活如大气的身形结构),气与力合(灵活的结构合于四正罡气之力)。此即意无拙意,形无拙形,力无拙力,无力之力是真力即"S形支撑力"的道理。形意拳谱所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说练成以后,每个动作都做正确了合于规矩了,就不再需要从主观上再刻意的以意导形去完成某些动作了,因为经过千锤百炼的拳法动作早已经定型,既使无意为之,所展示的形也必然是正确的。练是练,要用意练形,用心练形才能练对练好;用是用,所以练成以后根本就不需要用意念支配身体,就可以自然的用出方圆交变的无拙力弹抖技术,随意挥拳打击就是真法,此随意挥拳之意已经不是先前那个指挥肢体如何动作之意了。而不僵不滞(松活弹抖大爆发),动作和落点快速准确就是真正的打法。要抢(动)在人前0.1秒使人不觉,但总比别人快一点儿,别人刚要动时你就已经变化了,这和拳击时的出拳收拳非常注重连续性的节奏几乎一致,不同的是一个是在接触中实现,另一个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实现的。所以,推手时一定要加入实战的节奏感训练。在训练中有时总会感觉别人比自己变化快就是这个原因,而如果自己动作慢半拍就很难打到别人。

太极拳谁都可以练,也可以传承(至于传承的真假及技术含量有多少是另外一回事儿),但太极拳绝对不是一个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粗人可以靠突发奇想就可以随便发明出来的。太极拳的技术的出现,不是由高深的数学几何理论而形成就是从朴素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总结而来。至于仿生学方面,当然也有从一些动物的行为中受到启发而发展出来的技术,但也绝不会脱离物理与力学的范畴。拳乃力斗,太极拳不是会道门,其技术也不是宗教与神秘,而是饱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只不过一般人搞不明白,无奈之中只好盲目迷信古人心法。但由于这些人没有真正心法的传承,所知道的都是一些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或从拳谱中淘来的或局部或片面的理论,从而造成真正的技术理论的断层与缺失,也就无法从实际操作的手法方面印证真正的技术。另一方面,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大多是由于体质不好或疾病缠身,再有就是老年人,他们为了能够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而走上练习传统武术的道路。所以,他们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不会像青壮年人一样,可以直接走上竞技体育之路。这些人有可能努力一辈子也练不出强壮的体魄,永远也无法和顶级的、优中选优的专业运动员相比,但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也绝不会毫无所获。更重要的,别人无权对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说三道四,信口喷粪,那样做的话既不道德,也不客观。毕竟不能指望人人都能成为职业打手。

叶金山谈人体弱点:
1.仰倒的弱点:粘住对手头部以鼻子为中心的头颈中轴线,前进的对手便会仰倒,这个中轴线上的前后都是弱点 ,这是一般武术比较能理解和运用的弱点;但技术上必须能够练到脱身换影,才能够无形无相地入侵,否则不会流畅,王兰亭太极拳的单鞭是其本手。
2.旋砖的弱点:侧掀对方的手臂,前进的对手便会旋转,这时他侧面和背后的要害,会自动送到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省去入身进攻的手续 。这需要精熟于串子的开门技术,王兰亭太极拳的再按和如封似闭及低穿高探马是其本手。
3.倾斜的弱点:以粘拨转令对方的肩倾斜,对方的腰就会被破坏,这时只要用一指之力轻按其腰,对方就会瘫倒 。这需要精熟连环术的协调运用,王兰亭太极拳的搂膝拗步是其本手。
4.曲关节的弱点:順着对方关节的弯曲,就能够轻松地令对方自动弯曲。用在手关节上,可不用力摔倒对方,用在胯、膝关节上,一指之力就能够令对方瞬间倒地 。这需要精熟于不用力而走粘的技术,否则就会用硬力而强压,遇到高手会被反粘。
5.绊子的弱点:重心的实脚受到阻碍,人就容易摔倒,这是一般武术都知道的弱点。
6.开翅的弱点:这是粘住手部,造成对方肩关节和腕关节完全无法对抗一指之力的弱点,技术详情暂不公布。
7.別翅的弱点:这是粘住手部,造成对方手臂完全无力,只要一指之力就能加以压制的弱点,技术详情暂不公布。
8.乱劲的弱点:轻粘对方手臂,一接触就能令对方的手臂无法順利回到「太极生命点」补充內劲的能量,而失去罡气力量。如此能够造成对方手法散乱 ,无法打出律动整合的串子重拳,而形成胡乱挥手,力量不足、效益极差,却又速度很快,很能打中人,自我感觉超良好且自我感觉超厉害的「乱拳」,技术詳情暂不公布[开翅别翅的双环套月]。
9.小臂的弱点:手心向下时,小手臂外侧力弱;手心向上时,小臂内侧力弱;手心向内时,小手臂外侧力弱;手心向外时,小手臂外侧力弱。
以上概例举出八个(9个,我给补充了1个小臂的弱点)只要轻轻粘控,人体就会形成「弱点」的例子,王兰亭太极拳尤其以控制人体手部弱点为「 无力技术」的最高层技术机密。现在我们在馆內不再保密这些技术,但由于有些「弱点」技术,技术复杂,言语无法详述,只能在道馆内口授心传,所以技术详情暂不公布,以免读者按文字摸索练习而造成偏差。[苗注:手的弱点就像两人握手,对方伸出右手,你也理应伸出右手,但你却伸出了左手并握住了对方的手背,此时对方的右手就被你的左手从背面抓住了,如果你再加上右手,就可以用两只手同时控制对方的一只右手。这也是意拳推手划圈方式暗含的秘密之一。因为手背是人体上肢最薄弱的部位之一,而且也是所有薄弱部位的总梢节,即最最无力反抗的地方。意拳的那种双推手方式就是利用整劲从对方手背开始一直控制到对方肘尖、大臂、肩膀、后肩、后背到后腰胯、腿弯、踝、足的技术。这也正是太极拳"我顺人背"的真实技术内涵。也就是说,对力量的控制是从手背就开始的,一直到脚下。因为对方的反击力量是从脚底至膝、至丹田、后背、头、肩、手臂外侧、最后传至手背手指尖的,所以控制手背就是压制对方之力。但打击点是不固定的,凡事不能教条。道理是这样的没错,但要活学活用才行。]。

推手的两种形式:1.单推手(左左互粘、右右互粘、左右手互粘)2.双推手(左手粘对方右手,右手粘对方左手。)【太极拳正向反向绕圈推手的方式,其反圈的目的是用单手走下弧裹对方肘后再往上掀对方肘,用肩靠发人或从肩至肘至手攻入对方内门。其正圈的目的是用双手的擒拿法从上往下压制对方肘部从而制服并擒住对方。这就是太极拳的单双缠打。栽捶即击地捶,是用螺旋力从上往下进行打击,太极拳里叫"下杀"。反圈为上戳<上勾>前钻发力,正圈为下砸摔打拿踢。】。
双推手一般用在两人面对面正面攻守时,单推手一般用在两人正面相对但已完全向左右错开时那种斜身法中。还有一种是两人分别处于脱手位置,即两人的身体虽然是正面相对但已向左右错开却又没有完全错开时形成的即有错也有综的状态,这种身形既不属于正面相对(的前后上下相综),也不属于身体完全向左右错开后的斜面对抗,而是各占一半,一半是正的一半是斜的,正也不彻底,斜也不彻底,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很难粘住对方,而且身体上都会暴露出许多空当,极易遭到对方重击。这种错误的身形会导致身体出现"W、V、M、∑、3"形漏洞或空隙。所以,身法必须要单独练习,尽量避免这种身形的出现。

卦爻错综的变化:上下为相综,左右为相错。以身法相综作为对攻,以身法相错作为闪战。

主动肌群与被动肌群交互工作,肢体自上向下用的是重力倾斜后产生的惯性力,因此是被动肌群在作功;肢体自下向上用的是反作用力产生的刹车力,因此是主动肌群在作功。而自身向下的重力是主动产生的,自身向上的反作用力(抵抗力)是被动产生的。

支撑结构:180度直线支撑是圆的直径,圆有360度(条)直径;半圆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方形内角之和等于360度。三角形和半圆形一致,方形和圆形一致。直线在立体型中的作用就是各个方向、各种角度的对角线。所以说,人体运动的每个动作都是对的,只不过对于对抗的拳法来说,每个动作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一定要含有力。2.一定要符合180度支撑。3.一定要能灵活快速变化。4.最好还要符合斜面杠杆的省力原则。5.要把曲面当直线用(方圆交变),这样才能使发力效益最大化。6.利用单重进行运动和变化。7.小臂向上斜倾会出现刹车力,小臂向下斜倾会出现惯性力。8.小臂向左右运动身体就会出现旋转力。9.小臂向前后运动身体就会出现前俯后仰。对于圆的中心点(或目标)而言,两点之间永远具有直线关系,即离向聚裂。

形力须归一 神意不着象【注:即先后天合一、内外合一、知行合一。挥打自如,无任何有意支配的迹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总结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全面浑圆型)”。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拦拿扎)三拳,作成一个动作,即三种力之归一也。我青年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学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桩,将钻(进退钻挂的直劲)、裹(左右的横劲缠裹挤撕)、践(上下提按劈穿的直劲发力)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下如气锤,观之大有震地欲鸣之感,功力实臻化境也,有见于此,故大成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于一(十字型),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腰背丹田的劲);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到人翻矣。(注:所有动作最后都要统整于三体式这个立体十字型之内,上下左右前后的力都要合在丹田这一处。)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察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简而意繁,当初形意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单双换掌。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大成拳也不例外,学者本人须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之拳术进行一番筛选工作。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方法,都要用“奥砍(奥卡姆)剃刀”原理削减一番,以求归一。姿势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姿势若繁多,则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果速,故对于姿势应提出下列质疑:一,能不能将这姿势取消?二,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姿势取代这一姿势?昔日我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过筛选,结果倡出大成拳,习学大成拳者同样也可用此法对大成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一也,形力能归一,又须求神意不着象。要使归一之法出之无念,成为惰性本能之反应。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其机其秘全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耳。有意为之即是法,即是局部;无意为之即是本能,即是混噩。拙形呆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真,无固定之局部打法,却有惰性之本能反应【点点是法,无点不法。】,此即大成拳断手之化境也【熟能生巧】。

四肢在外,躯干在中,头为躯干之主,属土,土运四维。头乃中央之土,万念产生之源,冲开中土,全体皆糜。用拳脚干扰对手的意识属于监脑之法,只要对方意识<主帅的心思意志>一乱,四肢就会丧失战斗意志,所有动作就都乱套了。所以说,就是意念在指挥动作,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没有形也没有意“的技巧,要不为什么还叫“形意拳"呢。被一些人所津津乐道的“无形无意"实际上另有所指,根本就不是不用意也没有形的意思。真实的战斗中,你必须用心用意观察现场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一心应战,其他则一摡不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