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3 19: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先从苌乃周《三十六枪谱序》中来着手。 苌乃周(字洛臣,1724-1783,明初四川迁河南十二世)在乾隆四十五年,即其卒前三年时写的《三十六枪谱序》中说:“……明季虎牢关张氏,善枪,邑志所载稍稍可考……五世至禹门,余幼慕之,冀学一二,即可满志。及长而访问,罕见其踪;弱冠后,遇人演二十一名枪,名不称实,鄙怀未惬。于是静心揣摩,就原势而更进一层,易宽为仄,易斜为正,易远为近……”。 《三十六枪谱序》中又说:“枪之始世称勒马。明末有虎牢张八,梦得张桓侯法,盛行于时,以传汜水禹家,洛臣习之,知其有弊,后与王定(守)一,互相印证,编为三十六枪……一枪变六枪,共为二百一十六枪……”
由此可知,“洛臣习之”的枪法,并非虎牢张八传禹家的原传枪法,而是苌二十岁后学的是当时流行在河南的“二十一名枪” (笔者按:这应是他最早学的枪法)。虽然张八的枪法传了“五世”,传到了禹家,但苌年长后去访,禹家已基本失传了(笔者按:故所谓“禹让传苌乃周”之讹传,即出于此。苌乃周自己晚年的序,自然是最为准确的)。 苌乃周大概也未正式拜师学“二十一名枪”,序文中未提向谁所学此枪。或是因为传苌氏“二十一名枪”的禹家人,技术水平在苌眼中不值被尊为老师;或是苌乃周向非禹家的人学来此枪。而所学的“二十一名枪”,也与传说中虎牢张八枪法之神妙毫不相符,且有不少弊端(笔者按:这应是苌乃周在壮年赴怀庆府王堡、唐村、陈家沟,及彰德府安阳等地学枪后,对枪术的新认识)。 苌乃周遂与友人王定一一起“互相印证”,将二十一名枪“重编为三十六枪”(笔者按:苌乃周可能闻安阳有正宗三十六枪,曾往学,或未得传,故自编三十六枪,苌自编的三十六枪与原传三十六枪不同。另,陈家沟文修堂本有乾隆四年即1739年署名王得炳的《枪法自序》一篇,而与苌乃周共同重编为三十六枪”的王定一,也有《枪论》一篇,只是王定一的《枪论》比王得炳的《枪法自序》晚了几十年)。 苌乃周弱冠后在当地学了“二十一名枪”,后来又从王堡、唐村、安阳等地得知有“四枪”、“八枪”、“二十四枪”,因古人保守,难窥真面目,于是不仅与友人自编“三十六枪”,又自创“四枪”、“八枪”等。 《三十六枪谱序》中,苌乃周还清楚地说明了虎牢张八的枪法是“梦得张桓侯法”,这大概是为什么后人将明末的张八杜撰为桓侯张飞之后的原因,故有将“四枪”、八枪”、“二十四枪”、“三十六枪”等,也讹传为“桓侯枪法”的。 由此可知,明末清初的虎牢张八与汉代张飞无任何关系,禹家与张飞也无任何关系,苌乃周的枪术不仅与张八无直接关系,与禹家是不是有关,苌乃周也不愿说。可见,即便“二十一名枪”是苌乃周学自禹家的,可从张八到苌乃周学时的禹家,已传了五代,并已失真“有弊”。 苌乃周“二十四枪谱”或抄自禹家,或更可能他自己得自河南民间(笔者按:与明末戚继光得来的途经相同或相似,清末河北刘德宽也得自这一支传授,笔者在山西、河北也见过一些抄自《纪效新书》的六合枪谱,均同时抄录有书中的“长枪总说”。而苌乃周所得谱中无“长枪总说”,但多了“二十四枪歌诀”、“二十四枪练法”)。 在“二十四枪歌诀”最后两句“若问此枪名和姓?杨家花枪二十四”,已说得很明白,是杨家枪,非张飞枪。且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说是来自杨家。明末唐顺之、戚继光、程冲斗枪说中的杨家六合枪,俱得自民间,其中程冲斗的枪就是学自河南李克复(笔者按:李克复为明初河南“长枪李”的旁支子孙, “长枪李”的嫡支子孙曾在明万历年间传董秉乾老道、博公道长等“长枪李”六合枪,包括勇战十三枪、三十六枪、摘自三十六枪的二十四枪、合枪四十二枪。“长枪李”是宋末元初铁枪李全、杨妙真夫妇之后,枪法实为李全枪法,因李全反叛无常,世人以为耻,故以其妻杨氏而称此枪为“杨家枪”,非杨氏所创传。)。 苌乃周将“二十四枪谱”带到了陈家沟,该“二十四枪”在陈家沟又被称为“梨花枪夹白猿棍”。“梨花枪夹白猿棍”的动作名称在199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武协审定的《中国武术拳械录》有记载,与文修堂《拳械汇编》中的“二十四枪练法”,完全相同,只是“二十四枪练法”中一法包含几个动作,而“梨花枪夹白猿棍”的动作名称是分开的而已。《中国武术拳械录》第146页在“梨花枪夹白猿棍”动作名称完后有注:“此套路已失传”。 当代陈家沟人又重新编“梨花枪夹白猿棍”及“十三杆”套路,只是编者不明白什么是枪法,令人遗憾!其实,陈家沟人如要将此在陈家沟失传的、既非属于十三势枪,又非属于王堡枪的“二十四枪”(或称“梨花枪夹白猿棍”)学回的话,可以找刘德宽一脉的传人如赵鑫洲弟子万籁声、白瑞采的弟子们去学即可,就如同陈立清去找山西洪洞通背传人学108势通背长拳一般,何必胡乱自编套路,动作名称也不符。而编的十三杆套路,更是惨不忍睹,完全不懂大枪的练法,甚至连怎样选杆及大杆长短度都不明白,拿着一根四米多长的、将外皮刨磨得很光的大杆乱抖,纯为滥竽充数!(笔者按:《器械丛集》及《拳械汇编》中的“十三枪谱”,虽然来自王堡枪,但当今陈正雷的十三杆套路与谱完全不合。十三势枪谱与十三势软手谱一样,俱在陈家沟失传) 从王堡枪宗师王安民的乾隆年间序文可知,苌乃周曾在王堡及唐村学过枪。苌乃周也在安阳也学过三十六枪,由于当时人的保守,苌乃周并未得这几处的枪法真传。 既然上述陈谱中的二十四枪不是来自太极门十三势枪法,那么太极门中有否二十四枪呢?吴氏太极门中就有,是吴全佑得自杨禄禅、杨班侯的。另外,还有单练的十三枪、救命三枪。对有练的有二路粘杆(也称缠枪)粘黏四枪、粘离四枪(陈家沟的对扎三枪即是粘离四枪,只是少了一枪)、四散枪(掷、抛、采、挒),杨澄甫先生著书上还记载了上述枪法中化出的八枪。 吴氏太极门中的二十四枪与戚氏所载的二十四枪非常不同。其分上下二部分(笔者按:周口河西苏老岱的六合枪,也分上下二部分,但练法及谱与太极二十四枪很不同,与戚氏所载的二十四枪也非常不同)。显然,如原传道家十三势软手一样,太极门原传二十四枪在陈家沟丢失了,故陈家沟又引进了不是太极门的如戚氏所记载的二十四枪枪法。 “两仪堂”、“文修堂”本中记的“四枪”、“八枪”、及“十三枪”来自王堡枪,与太极门的三套“四枪”、及所化出的“八枪”、及单练“十三枪”虽有不同,但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尤其“十三枪”中不少动作与太极门原传十三枪中的动作名称、顺序相仿。这是因为王堡枪(实际上应称“董氏六合枪”)的创始人董秉乾老道与太极十三势枪的创始人博公道长都是同一道庙的道友,又极可能是“十三势软手”、“长枪李”枪法的同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