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年时间的杨式太极拳练习后,逐渐明白了杨式太极拳的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原理,大凡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拳友都知道,杨式太极拳用的是抽丝劲,曾有拳友形象的表述棚劲就是抱孩子挤公交时的状态,再用力挤别人不会挤到孩子,别人再挤自己孩子不会因为拥挤而受到伤害,这就是胳膊上的棚劲,在向外用力的时候自己和孩子是一个整体,身体外沿的所有细胞均在平衡的用力,这就是形象的棚劲,也是杨式太极拳的精髓。
再反过来说杨式太极拳的抽丝劲,也就是说杨氏太极拳的发力在于以柔克刚,在于连绵不断,不能用齪力导致丝线缠绕,也不能不用力使丝不能抽出,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的行拳诀窍,只有做到运动如抽丝,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棚劲,才能达到太极的强身健体功效。
杨式太极拳来源于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行拳要求是缠丝劲,就是双手随腰的逆缠和顺缠发力,达到攻防目的,通过多年来的学习锻炼,自己深刻领悟到,杨式太极拳中对缠丝劲的运用只是先辈为了与陈氏太极拳区分而没有提出,斗胆提出杨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与诸位拳友商榷,有不到之处敬请海涵。
以杨式太极拳揽雀尾为例说明对杨式太极拳中对缠丝劲的运用。
左掤式动作讲解内容,一般的大师级授课作品都这样描述,“两膝微屈,两胯根微收,身体略沉,两掌微起,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小马步。随着身体渐沉,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屈膝坐实。随之左脚渐起,左脚尖向右至右踝内侧。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至右胸前约三个平拳,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个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此时,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神随体平视,稍先于右臂领前,并要顾及双臂”。
左棚主要是以左臂的动作命名,左臂在行拳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外旋翻掌使掌心朝上,这一外旋翻掌,实则是小臂劲点由下按的发力方向转为上托外撑的方向,这个力点转换的过程实则为缠绕。
当完成左棚转换为右棚时,右臂同样有外旋反掌的缠绕动作,手臂外旋翻掌在其他诸如单鞭的左手,蹬脚分脚的摆掌,野马分鬃前面的手等动作中几乎都存在,如果说这一点不能充分说明是缠丝劲的话,我们再来分析右棚接捋式的转身动作,当右棚结束转为捋式时,往往都是先松左胯,腰有向左的趋势,但手臂按照欲左先右的太极行拳原理边往右边翻掌,腰和手臂之间实际是一种缠绕的关系,只有这样缠绕才能使棚与捋之间保持连绵不断,如果棚完后停止不动直接转身向左走捋式,这样,棚和捋之间就有一个停顿,就达不到太极拳要求的连绵不断,整个行拳过程棚劲不丢的效果。同样捋式变挤式的顺手缠动作,是最明显的缠丝劲的运用。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教材叙述手、眼、身、法、步之动作时虽有先后,但身体各部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太极拳每一式的变换,或者虚实的变换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是为了动作做得细致,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每一个动作接下式都要求意不断,劲不断,式式相连,形随意动。有行云流水之形象,意趣横生之妙感。这就好比有的拳友形象的描述劲力好比太极图的黑白鱼一样,有大变小,再连绵不断地由小变大,在杨式太极拳中这样连绵不断变化中的衔接都是用了缠丝劲,而不是一味的抽丝,抽丝抽到一个动作的外展极限需要收回来的时候,必须是通过缠丝转化,而不是停顿直接转换。
太极拳行拳的主导在腰,《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又曰:“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在杨式太极拳中正确的使用缠丝劲,必须做到以腰带动全身,手臂的摆动犹如车轴上的辐条一样,当腰轴没有转动的时候,手臂主动转动发力就不正常,无论是抽丝劲还是缠丝劲,劲发于腰是关键,只有在连绵不断抽丝劲完成后通过顺缠或者逆缠才能接下一次的连绵不断抽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