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浦东优太极拳馆,有一个小团体十分引人注目——一对小姐妹花跟着妈妈习练太极。在安静的成人太极班里,姐妹俩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姐姐葛蓓尔今年9岁,性格外向,戴一副眼镜,扎两个羊角辫,走路时一甩一甩,俏皮又可爱。 活泼的蓓尔已经颇有一番“小大人”模样,说起话来有条不紊,更是对探索世界充满好奇。“我有很多爱好,除了太极,对科学也很感兴趣,尤其是天文,我现在最喜欢听我的MP3里的史蒂夫·霍金的《宇宙简史》。”
姐姐葛蓓尔 妹妹葛蓓妮今年7岁,相较姐姐的大方开朗,蓓妮则显得有些内向。看见姐姐在跟人聊天,也会好奇地跟过来,同款羊角辫垂在大脑袋的两边,躲在姐姐身后害羞地笑着。 图下妹妹葛蓓妮 初遇 · 缘结太极 姐妹俩学习的是“陈式太极”。姐姐练习已有三四年,妹妹则从四岁半开始练习,到现在也有了两年半的时间。 回忆起最初是怎么开始学习太极的,蓓尔说刚开始是妈妈推荐她去的:“妈妈跟我说,学太极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我同学中有很多学习跆拳道的,我就想你们会的我也要会,但又觉得空手道和跆拳道有一点暴力,还是太极更适合我。” 就这样,在妈妈的推荐和自己的偏好下,蓓尔选择了练习太极。她表示自己学了太极拳后,身体真的变强壮了,性格也变得比以前更加“沉着稳重”了。 也许是太极平衡和谐的境界对姐妹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练拳后“好动”的蓓尔比以前多了一份“沉稳”,“文静”的蓓妮也自信开朗了许多。
姐妹俩的变化给拳馆的陈佳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觉得两姐妹有点像太极拳的两个方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互相弥补、互相影响。 陈佳说:“妹妹的性格相对内向一些,练拳以后慢慢多了自信。姐姐呢,平常很活泼,现在就沉稳了不少。” 陈佳老师指导葛蓓尔练习 成长 · 进步飞快 和女儿们一样,两姐妹的妈妈周璜同样是零基础开始学习太极的。为了和女儿们保持进度一致,她需要在工作之余抽出大量的时间练习。三个人一起上课一起回家,也会经常在课后练习讨论,比一比谁学得更好。 姐姐葛蓓尔在这个三人小团体中俨然是一个排头兵——小小年纪便早早完成了少年班的任务,升级进入成人班学习,同班同学都已经是像妈妈那样的大人。说起这个进度,蓓尔神情笃定,十分自信:“跟大人们上课的话,我就觉得学的东西丰富了一些,因为在少儿班学的都是前几段的招式。” 葛蓓尔跟随成人班练习太极 当然这样的自信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蓓尔刚进入成人班时也有些许的不适应,她回忆道:“第一天上大课,我觉得有点紧张,因为旁边都是大人。”但蓓尔凭着自己不服输的力量,课后暗自练习,再加上妈妈的耐心督促,很快便跟上了成人班的进度。 妈妈对于大女儿的进步亦是给予了肯定,她认为就现在的学习进度来说,姐姐葛蓓尔排第一位。“姐姐的坚持度是我们三人中最好的。”周璜说。 姐妹俩演绎太极情景剧《闻鸡起舞》 教育 · 文化熏陶 如今,姐妹俩打起太极来已是有模有样、气韵十足。从一开始只学个一招一式,到现在也开始琢磨太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让妈妈周璜感到十分欣慰。 在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周璜也是不遗余力。她认为,除学习太极外,孩子们也可以由太极延伸,学到很多的传统文化,她表示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且作为家长,她也理应“给孩子们多一点这样的熏陶”。 比如姐姐蓓尔还是一名沪剧爱好者,前段时间还登上学校艺术节戏剧比赛的决赛舞台,表演了沪剧《芦荡火种》里的唱段《芦苇疗养院》。 姐姐葛蓓尔演唱沪剧照 践行 · 迎难而上 坚持练习太极绝非易事,姐妹俩也曾有过畏难情绪。尤其是在暑假集训时,蓓尔和蓓妮几乎每天都要跟着妈妈早早起床,顶着炎炎烈日出门,在不开空调的练功房一呆就是一上午。面对孩子们的小小抱怨,周璜会平和地与女儿们沟通,鼓励她们持之以恒。 两姐妹与陈氏二十世太极拳嫡宗传人陈自强合影 在妈妈周璜看来,和女儿们一起学习太极拳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机会,唯有“太极”是她和姐妹俩一起完全同步开始学期的,“能够耐心地陪着孩子共同进步”是她眼中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她将与孩子们的相处模式总结为一句话:时光不语,静待花开——“‘静待花开’这个词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中经常出现,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做到。因为在整个教育体系、社会环境中压力是很大的,包括兴趣班的选择,我可能就是像钢琴啊、画画啊我也都知道一点。可是当我都知道一点的时候,我就会涉足到她们学习的过程中。但是唯独太极拳,我跟她们都是零起点学习的,我没有办法去涉足,所以可以陪着她们去'静待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