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274|回复: 0

郭骏:王培锟老师创编“飞云十三刀”定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6 14: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沧海横流龙韬客

11月18日上午11时许,我解除了手机的飞行模式,开始查阅留言。不料,我看到了师父在微信上几段留言。师父特别分享了原创的“飞云十三刀”的刀法特点等文章,以及一段他演示刀法的精彩视频。
早在今年8月13日,师父在微信里和我提及过,上海精武会邀请他去开设“飞云十三刀”的培训班。当时,我曾经和师父约定,择日将这套刀法的分解动作拍摄下来,作为今后研习者的参考视频。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16.png
2018年少龙二十周年庆典合影
我与师父以武结缘已经二十年了。2000年8月,为了更好的发展复旦少龙拳术俱乐部,我在少龙社团指导老师花妙林教授的引荐下,盛邀师父担任少龙社团总顾问。2018年12月,在复旦少龙社团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之际,师父为我的第一部文集《养拙江湖外》欣然作序,赞誉有加。他录制了祝贺少龙二十周年的视频,并亲临复宣酒店庆典晚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二十年来,师父提携晚辈、化育后生的武学大家风范,时时给予我莫大的激励。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20.png
复旦晏海林教授题写文集《养拙江湖外》
近几年,师父不顾年事渐高,为传播中国武术文化频繁奔走于海内外,有求必应,倾囊相授。每次我看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参会动态,我无不为他的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万分感动!

“沧海横流龙韬客,江湖激荡封侯骨”。抚今追昔,感念师恩,我特此作文纪念《飞云十三刀》的正式出版。

一、化育才俊  推崇尚武

今年9月21日,我参加了96国政毕业二十周年的同学聚会。毕业二十周年了,同学们都有话要独自说一说,也都想彼此听一听。于是,班委策划了每位同学五分钟的自由发言。

轮到我的发言时,我特别强调了,要感谢当年辅导员“不杀之恩”。因为大学四年,我就开始“不走寻常路”,沉浸在大学社团的洪涛巨浪之中——先后投身了五个大学生社团。其中担任两个文学类社团社长,即复旦诗社、命运文学社;担任一个武术类社团的创始人&首任主席,即“复旦大学少龙拳术俱乐部”。

1998年我创立复旦少龙社团之时,我不曾想到它会如此深远的影响到我的思想发展、毕业后的社会活动,乃至未来的事业发展。而我更没有预见过,自己会与中国武术界的“武学大家”——王培锟先生结下深厚的师生之缘。因为,论武术的功力和修养,我与师父简直是云泥之别。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22.png
少龙拳术形象海报
确实如此!作为武术业余爱好者,我的武术段位暂时还停留在国家武术三段。唯一的获奖记录是,1997年参加上海市高校武术比赛的长拳第二名。有时候,我的朋友们会打趣说,“你就象韦小宝,师父武功盖世,自己一窍不通”。我经常和女儿豆豆宝说,“你有一个王爷爷,武功是最好的!你快快长大,就可以向王爷爷学习武术了”。

当年,师父以国家武术九段的显赫身份,屈尊担任创立时间仅两年的复旦少龙社团的总顾问,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恰恰是师父一以贯之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之道。

首先,师父推崇尚武,有教无类。他尤其重视中华尚武精神在非武术专业的大学生中的积极传播。

2001年11月22日晚,我熟悉邀请师父到复旦3105室开设武术讲座。当时,他就特别提到了复旦大学和上海精武会的历史渊源。

早在1910年,复旦校友陈公哲就直接参与了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创立。他是当时精武体育会的核心领导、“精武三杰”之一。霍元甲去世之后,陈公哲将自己住宅卖掉,捐钱支持精武会的后续发展。

师父在讲座中指出,复旦大学的前辈先贤们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尤其是培养尚武精神。那时候,上海精武会定期派出自己的武术教练到复旦公学来教习武术。

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年师父长期担任着上海精武总会的总教练职务。原来如此!或许,当初师父答应我做少龙社团的总顾问,也是出于“精武人”对于复旦大学与精武会深厚历史渊源的淳朴情感。我无形之中受益于前辈先贤们的崇文尚武的前缘。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25.png
2008年12月少龙《功夫报》特别刊
那次晚上讲座结束后,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和几位社团骨干想为师父叫出租车送他回家。他说,你们学生搞武术社团哪来钱啊!原来他是自己骑自行车来的。我依依不舍的把师父送到了国定路东门外,他就不让我再送了。在深秋之夜,我望着他骑车远去的背影,感到十分羞愧。为了在复旦学生的心中播下“尚武精神”的种子,师父是多么的用心良苦,而又坚定不移。

2011年,复旦少龙社团复刊报纸《功夫报》,我明确了报刊的口号为,“尚武,是爱国的力量”。我专门撰文《论尚武精神》为复刊作纪念,系统的阐述了自己对“尚武精神”的全新解读。这些无疑都是师父播种下的“尚武精神”的种子,在我和社团兄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我想,自己能在此后的二十年时间里,以非武术专业人士的身份,长期关注和传播尚武精神,这是与师父最初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其次,师父高瞻远瞩,因材施教。他认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走群众路线,要多渠道传播,不能孤芳自赏。

2001年11月19日,复旦少龙社团首次出版纸质刊物《功夫报》,发行了2000多份,覆盖了全校学生宿舍。当时,我应邀写了创刊词《历经风雨 终见彩虹》并填词《满江红.寄语复旦少龙诸君》。此时,师父已经应邀担任了社团总顾问,我就专门把纸质报纸送到他家里去。不料,他非常鼓励我们用报刊的方式传播“尚武精神”。当时,他还特别给我打比喻说,公园里的老年人打舒缓的太极拳,各种民间武术流派的交流,这些可能都与高校学院派的武术技能教学有所出入,但是我们不要去轻易的否认别人功夫好坏。我们要尊重大家爱好武术的热情和参与武术交流的积极性。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28.png
2012年《精武风云》义演海报
正是在师父这种多渠道传播尚武精神的思想指导下,我在毕业后依然关注和支持复旦少龙社团的发展。2012年6月,我支持复旦少龙社团骨干们出品了原创的功夫话剧《精武风云》,请师父担任了剧本创作的总指导。由于师父的高度支持,上海精武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相关的人力资源都积极配合着这台功夫话剧的圆满举办。

2012年11月20日,为促进更多上海高校武术类社团交流,我策划了复旦少龙社团主办“上海高校武侠金曲歌手大赛”,以歌唱比赛的娱乐方式来传播“尚武精神”。该项赛事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年。所有的经费来源,都是由少龙同学会来赞助。我和复旦少龙社团骨干们自筹资金,自己搭台请人唱歌,在上海高校学生中寓教于乐的传播“尚武精神”,这一切的精神动力都是源自于师父在复旦少龙社团成立初期,给予我的精神鼓励和教导。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31.png
2014年第三届武侠金曲歌手大赛海报
师父播下的种子,在我思想里开花,并在复旦少龙社团发展中得到结果。2018年12月,为纪念复旦少龙社团二十周年而做征稿,我收到了海内外十六位少龙社团校友的近十万字的纪念文稿。这些真情实感的文字,记录了尚武精神对于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与改变。

一名武术业余爱好者结缘“武学大家”的武林故事,在我的世界里就这么真实的发生了,并且还在延续。如果当年,我的邀请被师父客气的拒绝了呢?——那样的话,何止我的命运会完全不同,而是此后二十年间的数百名复旦少龙社团成员的缘分,都将因此而改变。

然而,历史无法假设。正是因为师父一以贯之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育人思想,他才没有嫌弃我们这帮柔弱书生,给我们天性崇文的生命注入了强大的“尚武精神”之给养。

正可谓是,一念善缘起,万水千山情。

二、遵奉先法  创立新著

2002年10月,我邀请玉山县书法名家黄达老师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赠送给师父。我和少龙社团第三任主席杨周龙一起将装裱好的匾额配上绸缎红花送到师父在浦东源深体育馆巨龙搏击俱乐部的办公室。书法匾额的落款写了“复旦大学少龙拳术俱乐部全体会员敬赠”。

随后,为了鼓励我们少龙社团的会员练习传统武术,师父专门指定了两天时间,传授我一套精简的长拳八式套路,并命名为“少龙八式”。这八个长拳的经典动作招式,是师父早年去访问日本武术界的时候,与日本空手道黑带九段高手切磋技艺时选用过的拳法招式。切磋后,日本武术界的友人叹服,中国武术精髓还是在不断传承发展啊!

这几招看似普通的长拳招式,连贯在一起,如能活学妙用,还是可以发挥很高实战效果的。当时,师父就在巨龙搏击俱乐部的一楼训练场地,分两次教我这八个长拳招式。有一次,我的弓步动作不够标准,师父看见了就一个鞭腿过来,我的大腿一阵发麻,颤颤巍巍。他常说,练功夫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个被罚的瞬间场景,虽然过去了十几年,但是至今我记忆犹新,增添对师父的崇敬之情。

师父自幼习武,曾受教于蔡龙云等老一辈的中国武学宗师。他受恩于中国传统武术,始终遵奉中国武术“技击精神”的先法,强调武术不能舞蹈化、不能故弄玄虚。几十年来,师父就是这样遵奉先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武术界后继传人,名满天下,蜚声海外。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33.png
2008年少龙十周年庆典大合影
由于中国武侠小说风靡华语世界,此后中国影视剧中的武侠人物都是飞檐走壁,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小时候就崇拜影视里的大侠们,双脚蹬地,飞檐走壁的功夫。但是,真实的中国武术是不能那样去过分宣传的。师父曾经参加过国家组织的专家团,到民间各地去收集武术拳法,隔山打牛,天外飞仙等各种浪漫主义故弄玄虚的民间传说,亲眼所见,亲身验证的着实不少。最终,师父强调要回到中国武术是建立在“人”的生命体能和技能的物质基础上,客观研学中国武术的技击功效和尚武精神。

2008年10月,为纪念复旦少龙社团成立十周年策划一场庆典活动,我和社团骨干兄弟们提前两个月做了各方嘉宾联络和积极筹备。事先,我将十周年庆典活动专程告知了师父,希望他能预留时间出席庆典。那时候,师父还兼任了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精武总会总教练等重量级的武术界职务。对于我这么一个大学生武术社团的活动,其实未必有亲临现场的必要,拍摄一段祝贺视频足矣。不料,在我当面汇报的时候,师父说你们学生武术社团能坚持十年办下来,很不容易啊!我尽量来支持你们。

师父是言出必行的。首先,他与我约好时间,在虹口区精武总会的门口,专门拍摄了一段祝福视频。其次,他说,要再教我一套剑法以示表彰!他希望我学习好这套剑法后,再传给少龙社团的会员。师父还特别细心的补充说,你叫几个在校社团会员一起来,一起学。这样的话,互相可以切磋和琢磨,更加完整的掌握这套剑法。于是,我叫上了其羽,向彪、亚龙三位小兄弟,和我一起练剑。

创立这套剑法的缘由,是此前不久师父应邀到法国出席其弟子创办的某中国武馆的重大庆典。师父在飞机上编写了这套剑法,作为现场演练的一个重量级节目。恰逢彼时,正好是复旦少龙社团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他就率性而为,将这套原创剑法传授于我。此后,师父依我恳请,将它命名为“少龙无影剑”。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36.png
藏剑赠少龙(2008年12月)
作为武林中的无名小卒,喜获师父的亲自传授剑法。彼时彼刻,我的心情澎湃可想而知,何止是受宠若惊!

2008年11月开始,我和三位兄弟按照约定的时间,每次上午7点左右到师父寓所的小区花园,开始学习剑法。在师父的严加管教下,我们每次学习前要训练正踢腿、外摆腿,精武潭腿等基本功法,我自认为非常辛苦!但是,当我得知师父自己每次在花园里锻炼身体的时候,至少要正踢腿两百个,我就叹服了!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由于我在初高中时候就有武术基础根基,初步学过太极剑、群羊棍、太极拳、长拳等基本套路,这次对剑法套路的学习掌握还算较快。但是为了能很好掌握动作要领,我向少龙社团的骨干周龙兄弟借了一台单反相机,拍摄了师父传授剑法的视频,用于回家后大家对照复习。

2008年12月12日,师父叫我到他家里去。他取出一把年代久远的龙泉宝剑交给我。这把龙泉剑的剑鞘由竹编装饰,剑柄朴实,剑身雪亮。师父说,这是我平时自己练习用的龙泉剑,我们习武之人没有什么好礼物,这把佩剑就赠送给少龙社团做个纪念吧。为了彰显祝贺的喜庆,师父还在这把宝剑的纸质外盒上面,贴了一张红色的纸,上面写着“藏剑赠少龙,剑技授拳友——王培锟 曾美英 零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宝剑的纸质外盒上还系了红色的丝绸,相当温馨。受此厚礼,万分激动,我为师父和师母的勉励和支持而深受鼓舞!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39.png
2016年11月功夫表演大会请师母为舞狮点睛
2008年12月20日,师父和师母果然亲临复旦卿云宾馆二楼宴会厅,出席了复旦少龙社团举办的十周年庆典晚宴。此外,我们邀请了复旦少龙校友代表、上海武术界前辈师长、复旦兄弟社团代表和上海各高校武术社团的代表汇聚一堂,隆重庆贺。社团指导老师花妙林老师、上海精武会秘书长方婷老师、上海体院武术系王三老师、上海龙武功夫馆郭亮馆长,佛山耀保咏春馆麦耀明先生及其弟子吴俊辉教练,少龙社团曾睿教练等武术界的各路嘉宾出席庆典晚宴。可谓是上海高校武术社团的一次盛会。晚宴现场,在我的盛情邀请下,师父拿着这把龙泉宝剑再次演练了“少龙无影剑”,令全场武术界亲友们大开眼界,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42.png
2012年《漫步武林》出版
师父先后亲自传授我的“少龙八式”以及“少龙无影剑”,拳法与剑法都是在传统经典武术技法上的优化与提炼。例如,“少龙无影剑”的套路就融汇了太极剑法,八卦掌步法等经典招式。近年来,我在观摩师父的“心剑”以及“飞云十三刀”的演练视频时,我都能找到它们与“少龙无影剑”在招式上的异曲同工之妙。师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几十年的武术功底,如果不能对中国武术各门派的技击特点烂熟于胸,我们要谈武术技法和套路创新,谈何容易!

随着我和师父的交往加深,我更是体会到他在弘扬中华武术事业上以求实探索的态度,遵奉先法,创立新著。师父在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任教期间,作为国家武术九段,“中国十大武术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在中国武术界开疆拓土,笔耕不辍,可谓著作等身。即使在放下学术教鞭之后,师父依旧从未停止过弘扬武学的推广和探索。事实上,由于师父德高望重,宅心仁厚,国内外武林界各路朋友托请他出席武术赛事或盛会的事务,常常是有求必应,事务更加繁忙。

如今,师父独创的“飞云十三刀”在武术界朋友们的热切期盼下将要正式出版发行,令人振奋!

这套刀法以太极刀的经典动作为主干,融汇了其他十三种刀法的精髓,编排成五十二个刀法动作。师父依据太极拳法的“圆、柔、缓、匀”等动作特点,创新于这套刀法体现为“刀法顺变、弧行寓直、蕴柔显刚、身形矫健”,将“刀如猛虎”的恢弘气势融入在全新的演练套路之中,真乃是遵奉先法、创立新著的成功典范。

结束语:为而不恃  功成不处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45.png
2012年漫步武林.浦江之夜
2012年8月16日晚,师父新著《漫步武林》问世,近百名中国武术界前辈们自发在浦江游轮上隆重庆贺。我与少龙社团核心兄弟们有幸受邀参加了此次庆典活动。

这次武林庆典活动热烈而温馨,让我和少龙兄弟们感受到,什么是“德高望重”。在我看来,半数的中国武术界中流砥柱的前辈们都在这艘游轮之上了。师父的历届学生代表也从各地飞到上海来相聚。

当晚,我与在场的前辈师长们唯一的纽带就是“武术”。最大的区别是,他们都是扬名天下的各门派武术大师,而我是只是一介书生、毫无专业建树的武林晚辈。但是,为表达感念师恩,我特别创作了一首诗词《满江红.漫步武林》,请李关庸老师书法抄录成为书法作品,卷轴装裱之后,作为一份独特的贺礼带到现场。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48.png
贺词《满江红.漫步武林》书法
当晚庆典活动的下半场,我在众多中国武术家的注视之下,将词作的书法作品铺展开来,在师父面前朗诵全词。“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的原创诗词朗诵与当晚的其他武术类节目相得益彰,乃文乃武,为庆典活动增添祥和景象。在此,特别抄录《满江红.漫步武林》全词,如下——

东南形胜。更昆吾,欧冶曾铸。看湛卢,君临天下,世间英物。沧海横流龙韬客,江湖激荡封侯骨。莫相忘,壁上清风剑,论经书。
奉先法,立新著。育俊才,崇尚武。扬中华神功,此身谁属?旌旗云舞降妖魔,战鼓雷动驱狼虎。待潮头,樽前明月刀,作新赋。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51.png
2018年少龙二十周年庆典师父为舞狮点睛
2020年新年以来,在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我与师父至今未曾约见聚会。有一天早晨,我骑车送豆豆宝上幼儿园,途中在等红绿灯的时候,豆豆宝突然说了一句,“爸爸,我想王爷爷了”。当时,我心中真是千般滋味,难以言表。我和豆豆宝说,“那我们找时间去见王爷爷好吧。”我明白,在豆豆宝心中,师父就是她的超级偶像,武功盖世又慈爱亲切的王爷爷啊。

记得某天晚上9点多钟,未满四岁的豆豆宝伴随着《精忠报国》的歌曲,在客厅里自编自演了一些只有她自己看得懂的武术招式。不料,她强烈要求我拍摄视频给王爷爷看。我认为她简直就是和我开玩笑!然而,她不但要我和师父视频,还要让师父来点评她的武术动作!她以认真的求学态度,倔强的哭了起来。我只好在拍摄一段豆豆宝“练武”的视频后,给师父拨通了微信视频。豆豆宝得知“王爷爷”在视频关注自己后,她的武术招式也没有那么犀利了。最后,师父给了豆豆宝一番鼓励,同时很认真的告诫我,小孩子起步学习武术一定要动作标准,不要学歪了,武术基本功学歪了,长大了很难矫正过来的!听了师父这番教导,我真是感激涕零!——他的心里已经装着多少武术界的人和事,还要为一个乳臭未干的豆豆宝操心。

噫吁!《道德经》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54.png
怀抱豆豆宝的师父师母(2018年11月)
师父己年近八十高龄,杖朝之年,仍然不辞辛劳,殚精竭虑的为了中国武术的传承发展,支持着武术界各路朋友的事业。师父以“有余以奉天下”,真乃是“有道者”。这岂不是中国武术界之幸!

每当得知师父辗转世界各地为武术界朋友讲学授课,加油给力;每当我想起师父年近八十高龄,依旧终年辛劳不得静养,我们同在杨浦区生活,但是咫尺天涯,我亦无能为他分忧;每当想起师父时常在微信里对我和豆豆宝的鼓励和关爱,而始终以不愿“浪费我的时间”来回绝我再三约请,我的心里唯有默默的为他祈福,祝愿健康吉祥!

微信图片_20201126143156.png
少龙社团二十周纪念海报
此前独创“飞云十三刀”之时,师父的初心只是为来帮助一些太极刀爱好者更好的参加各类武术赛事。然而,在他长年累月“以有余奉天下”的无私传授下,各地武术研习者已经将“飞云十三刀”奉为武学至宝,并广为传播出去,翘首以盼能获得此套刀法的正宗解读。为此,师父拨冗编写了这套刀法的招式要义,演练精髓。我想,这也是师父遵循着自己的内心信念,为中国武术推陈出新续写新篇。

为而不恃,功成不处。——这是表达我对师父二十年来提携关爱少龙社团恩重如山而功成不居的无限敬仰!这是师父鞠躬尽瘁把一生奉献给中国武术界的真实写照!

最后,特别献上新作贺词《江城子.飞云十三刀》隆重纪念,全词如下——

飞云直渡万重山,啸猛虎,驱豺狼。宝刀出鞘,风雷扫平川。犹藏经卷平戎策,振旗鼓,战沙场。

莫道世间行路难,披风霜,又何妨?执鞭富贵,千金似黄粱。会当凌绝青云志,鹏北海,凤朝阳。

在此,我衷心祝愿师父的“飞云十三刀”能启迪更多的中国武术爱好者,愿人们由此受益。衷心祝愿师父和师母吉祥安康,乐在其中!

2020年11月20日-22日
写于 玉龙堂.龙兰馆

【附注】:作者简介
郭骏,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国政系。复旦少龙拳术俱乐部创始人&首任主席,国家武术三段。曾任复旦诗社第十八任社长,复旦命运文学社社长,复旦电影编剧俱乐部荣誉主席,复旦MBA电影人俱乐部荣誉主席等社团职务。目前,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本站编辑:太极网安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