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张荣 李昌 “太极拳,缠法也。”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 “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陈鑫,生于1849年,卒于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著有《太极拳图画讲义》,书在其死后出版,出版时改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 缠丝劲和缠丝精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缠丝劲”一词,更有“缠丝精”一词,何谓“缠丝精”呢?有人曾撰文详述“劲”、“精”二者之异同,但读来还是让人不知所谓。其实事情远不是那般费解,你把“缠丝精”理解为“缠丝劲”,则一切疑问就都迎刃而解了。例如陈文讲头部的要领时,时而“顶精领起”,时而“顶劲领起”,还有诸如“内劲”和“内精”、“用劲”和“用精”、“合精”和“合劲”等等,交叉出现,可见所谓“精”者,正是“劲”也。此外还有 “手精”、“足精”、“腿精”、“腰精”、“裆精”、“顶精”、“合精”、“出精”、“用精”……等等,均从此例,再试举几例对照(笔者:下文之引文、页码,均出自《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开明版,上海书店影印): 第一例: a.第一图是出劲。此形内劲由肩臂而行于指甲(157页)。 b.由肩至指出精也(157页)。 第二例: a.第二图是入劲。此形内劲由指肚而收于腋肩臂(157页)。 b.由指至肩倒缠丝法。所谓入精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157页)。 第三例: a.合不到会阴则无裆精(326页)。 b.缠丝劲法,……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328页)。 第四例: a. 顶劲领住(211页);顶劲以中气领起全身(185页);顶劲领,胸要合,此时拳家要着(250页)。 b.顶精领起来,顶精何在?在百会穴。顶精领住中气(238页)(166页);顶精领好,必以中气贯至尻尾,胸要含蓄,用合精合住(218页)。 第五例: a.腰劲要下去(211页);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250页)。 b.腰精下去,下不去腰精,足底无力且合不住裆(420页);腰精下去,尻骨微往上泛起(340)。 第六例: a. 右手合住劲,用周身全力(213页)。 b. 右肘与左肘合住精(218页)。 《图说》讲第六十势“青龙出水”式之“内精”时说:“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精,一往直前”(399页),此处如“鹞子扑鹌鹑、苍鹰捉狡兔一样”的动作不是“扑劲”而何?在陈书的162、163页手写体内容分明是写作“顶劲”、“合劲”、“内劲”的。其实把“劲”读成“精”的,不过是陈鑫本人的淮庆府方言罢了(山西、河北等语音大略如此)。地方文化造成的误会有很多,无视这些地方差异而勉强做解,不仅误己,误人更甚。又如,在怀庆府方言中常称“力”为“气”,所以太极拳中动辄讲“气”的运用,现今人们常以医学之气、丹道之气等来理解,岂不知二者内涵的差异,已谬在千里。 缠丝劲的实质 缠丝劲有多少种呢?陈鑫在《太极拳缠丝劲论》中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其实质按运动方式只有顺缠丝和逆缠丝,按运动部位只有手缠丝和腿缠丝。 陈鑫概括道:“凡左右缠丝精,伸展胳膊向外去者皆是由肩由腋缠到指头。往里收束者引进其精皆是由指甲指肚缠至肩缠至腋。”即是说出劲是顺缠法,内劲由肩臂而行于指甲;入劲是逆缠法,也称倒缠丝,内劲由指肚而收于腋肩臂。腿的缠丝比较隐晦,不如手部的明白易见,但是道理相同。起步时内劲由胯行于脚趾为顺缠,落步时内劲由脚趾而行于裆胯为逆缠,顺缠为开法由里往外缠劲,逆缠为合法由外往里缠劲。腿上的缠丝劲要在步法中体现,静止时则难以运用,但是劲意仍然在,这个劲意就是合胯和圆裆。陈鑫指出:“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在静止中可以体察到合劲,而缠丝劲则是运动中的合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