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424|回复: 2

大家进来看看!!!!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6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 2003-11-16 07:58:38 人气:438 楼主

满好看的故事,有和孙氏父子动手,和孙老学太极的原因.

问:先生所传的原始太极拳广博精深,无论拳架、推手还是技击都与现在流行的各家太极拳有所不同。请问先生,令师尊是哪一位武术名家?

答:先师并非武术名家,而是一位武林大隐。

问:这二者之间有何区别?

答:武术名家是有名气的武术家,而武林大隐是身怀绝技、武功卓绝,却埋名隐居于民间的武林高人。武术名家并不一定非要身怀绝技、武功卓绝,只要能著书立说,经常在媒体上曝光,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就可以了。

问:武林大隐可不可以理解成是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的世外高人?

答:“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常年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的人至多只能算“小隐”,真正的“大隐”应该是生活在常人社会之中。

问: 先生为什么说令师尊是武林大隐?

答:因为先师虽身怀绝技、武功卓绝,却一生淡薄名利,不以武术谋生;虽一生精研苦修武术,却只求“唯传其术,不传其名”;虽一生比武较技,赢人无数,却守口如瓶,从未张扬炫耀,未影响过任何一人的生计和名声。这样的人难道还不是武林大隐吗?

问:令师尊既然淡薄名利,为何一生还要比武较技,赢人无数?

答:先师比武较技并非为名为利。他曾对我说过:武术是实践的学问,即使你学的东西再好,如果不经过真正的实战训练和检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和空中的摆设。技击必须通过实战才能学成。我一生比武较技无数,就是要印证和完善本门的武术。但我从未因比武较技而影响过任何一人的生计和名声。

问:既然比武较技,就必然有输有赢,如果赢了人家,怎能不影响人家的生计和名声?

答:正因如此,先师找人比武较技时,总是暗地进行,并且言明:“我与你切磋,决不是为名为利,更不是要踢场子,砸你的饭碗,只是想印证和完善我本门的武□c。如果我输了,你可以大肆宣传;如果我侥幸赢了,这件事决不会让第三个人知道。你有什么绝技,尽管使,不必留情,把我打伤打残了,与你无关,我决不怪你。”先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未违背诺言,虽然在比武较技中赢人无数,其中不乏名家、宗师、掌门,但却一直守口如瓶,毫不张扬。

问:令师尊可否跟太极拳各派有过切磋?

答:有。先师自上个世纪10年代起就一直找人较技切磋,因他所学的是太极秘传,所以,与太极各派的切磋是理所当然。

问:令师尊对太极各派的评价如何?

答:他说在他接触过的太极各派成名人物中,只有三个人有真功夫,会技击。很多人名气很大,但一真正接触,推手尚可,一旦技击实战,就手足无措,不堪入目。

问:请问令师尊所传你的原始太极拳创于什么年代?到他这一辈是第多少代?

答:据先师讲他所练的这一脉太极拳创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到他这一辈是第三十一代,他是本门第三十一代的唯一传人。这一脉武术原本的名称就叫太极拳,“原始”二字是他加的,目的是与其他各派太极拳有所区别。

问:令师尊可有妻室后代?

答:没有。先师为完善本门武学,终生未娶。我曾向先师问过此事,他告诉我,他技成之后,为印证完善本门武学,经常外出与各门各派较技切磋,每个能与他切磋的人都是他认为有真功绝技的人,每次切磋时没有人会给你手下留情,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伤残致命。另外,尽管他从未因比武较技而影响过任何一人的生计和名声,但每次切磋赢人后,对方都有可能来复仇。这种特殊的经历,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家室,他不想拖累任何人,也不想妻儿因他惹来杀身之祸。

问:令师尊武功如此之高,为什么不出山,广收门徒,光大本门?

答:这是原始太极拳的传统门规决定的,这一脉的太极拳自创拳以来一直以隐密的形式相传,不许失传,也不许广传。如果走我师父比武较技来印证完善本门武学的路子,一是不许影响武林同道的生计和名声,二不许娶妻生子,以免给家人惹来灭顶之灾,三要埋名隐居,不许以武谋生,以免惹来仇家追杀。

问:原始太极拳既然是历代隐密相授,为什么你会公开办班教拳呢?

答:这也是先师的嘱托。他虽然一生都在印证和完善原始太极拳的武学,但直到97岁时,才找到我这个传人,用他的话讲:“我要是早死几年,原始太极拳不管多么好,也要随我一起进棺材了。”所以,他要我打破传统门规,公开传拳。

问:令师尊对你传拳有什么要求?

答:一是尽量不要在国内传;二是我的衣钵传人必须是华人;三是唯传其术,不传其名,必要时可不用原始太极拳的名称,甚至可以说这门武术是我自编自创的。

问: 为什么令师尊让你尽量不要在国内传拳?

答:因为他本人多年埋名隐居就是为了躲避他以前比武较技时赢过的很多门派,避免受害,让原始太极拳能够完整地传下去 。他说如果我在国内传拳会受到很多门派的打压,尤其是太极拳界不会让我生存,可能拳还没传完,就被迫害死了。公开传拳一定要到海外,等海外有了衣钵传人后,可以再回国内传。

问:令师尊为什么让你必要时可不用原始太极拳的名称,甚至可以说这门武术是你自编自创的呢?

答:先师说本门自创拳的宗师起历代都有“唯传其术,不传其名”的师训,他们都十分淡薄名利,只求把本门的武学完整地传下去,而不传自己的名字。名称只是一个形式,无论叫原始太极拳还是叫其他太极拳,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只要能真正地把这门武学完整地传下去,可以不必去注重表面的形式。他对我说如果你说你传的太极拳叫原始太极拳,又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他的太极拳门派就会对你打压,惹来不必要的争端和麻烦。如果你说你的太极拳是自己创的,年限很短,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由此可见先师的用心之苦和广阔的胸襟。

问:那么你为什么没按令师尊的要求去做,传拳时仍叫原始太极拳呢?

答:我不能贪天功为己有,把明明是先师传授的千年古技说成是自己创的,自己来做开山宗师,拿历代先师看作比生命还重要的宝贵武学换取自己的名利。我之所以传拳时还叫原始太极拳就是要纪念教我爱我的的先师!即使这样做,能给我带来天大的麻烦,我也决不后悔。

问:可否公开令师尊的姓名?

答:先师让我称他“太极翁”,他说本门创拳的祖师都不传下自己的姓名,他又何必留名呢!他说他能在有生之年把本门武学完整地传给我,心愿已足,如果我能把本门武学继续完整地传下去,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未完待续)

刘官任先生谈先师“武林大隐”太极翁(续一)
问:令师尊教你时已经有97岁高龄了吗?

答:97岁不是他的真实年龄。因为在他教我的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都说自己是97岁,并且也从没过过生日。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一直是97岁,他说97岁是他晚年中最好的一年,所以,他到97岁以后年龄就不再增长了,也不再过生日了。

问:令师尊教你时年事已高,那时他还能技击实战吗?

答:不仅能,而且技击已臻化境。每当向他进攻时,有时是全空的感觉,有时是触电的感觉,都会莫名其妙地被抛出去。和他搭手时,一用力就是空的,一点也使不上力,想撤手又象被粘住一样,撤不回来。尤其是他的眼睛,用“目光如电”来形容,毫不过份,与其交手时,被他两目神光所视就如同被什么东西突然罩住一样,会突失知觉。

问:你见过令师尊和其他人真打实战吗?

答:见过两次。第一次是他在教我练拳时,有两个不三不四的年轻人在旁边出言不逊,被我打伤。结果,没过多会儿,这两个人带着七、八个人,拿着匕首和木棍跑来了,师父叫我在旁边别动,注意看着,只见他在这些人中间穿过的功夫这些人就都躺下了,并且没有一个人当时能再起来。他告诉我:如果一个人和多人械斗时,绝不能纠缠,必须一下解决一个,否则,倒下去的可能就是你自己。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师父和人动手。我看见师父和人的第二次交手是在这件事发生后的一个星期,还是在我们练拳的那个地方,来了一位四十多岁的教硬气功、拳击和散打的师父,非要和我师父比武,他说他听一帮年轻人说我师父是世外高人,正好他也是从未碰到过对手,所以,一定要和我师父比。他说着还做了两手硬气功的表演,一是用铁条击头,铁条断了,头却没事;二是拳击鹅卵石,把鹅卵石抛向空中,一拳将鹅卵石击碎。他死缠乱缠,不比不行,我师父只好答应比试,那人拉开了拳击的架势,可是刚一接近我师父,还没有挨上,突然象触了电一样,咕咚一声坐到了地上,半天爬不起来。他起来后问我师父:“老师父,你眼睛怎么能放电呢?我还碰到你,就被你眼睛放的电罩住,动不了了。”我师父只笑不语。自这件事以后,我们就再也不在原来的地方练拳了。这两件事是我亲眼所见,也彻底坚定了我放弃原来所学的武术,专修原始太极拳的信心。

问: 令师尊在晚年高龄之时,武功还能如此之高,确属罕见,如何才能修到如此境界?

答:先师的武学成就非常人所能比是因为他放弃了常人的所不能放弃的一切。他说要想在武学上有所成就,除了自身的学武条件、用功努力和明师指点外,还要不断地在技击交流实践中领悟提高和丰富完善自己,尤其是要淡薄名利,能放下一切。可是淡薄名利,放下一切非常人所能为。

问:令师尊晚年时身体如何?

答:十分健康。他的太极内功已经练到了极高的境地,身体所有的气脉都是通的。他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多日辟谷不吃而照常练拳教拳,并且他冬天从来都是单衣过冬,连毛衣都不穿。他告诉我:练拳练到中医所说的经络都通了,相当于“练精化气”的层次,也就是武术中所说的“易筋”的层次,这时身体的表现是十分健康,不会生病;练拳练到内脉通了,相当于“练气化神”的层次,也就是武术中所说的“易骨”的层次,这时身体的表现是不仅十分健康,而且会出现自然辟谷的功能,多日不吃可以和往常一样地工作、运动,并且会感到精力、体力异常充沛;练拳练到根本脉通了,相当于“练神还虚”的层次,也就是武术中所说的“易髓”的层次,这时的身体表现是不仅十分健康,能自然辟谷,而且可以单衣过冬,睡冰卧雪,这时已达到人天合一。练拳练到那个层次,内功如何,看身体的表现就可以知道。

问:从没听说过有那位太极拳大师或太极名家练拳能练到辟谷和单衣过冬、睡冰卧雪的层次,请问令师尊除了太极拳外,是否也练气功?

答:先师从没练过气功,他只练太极拳,但太极拳中有太极内功。先师告诉我:练太极拳只要能得到真传,练得正确,都能练到这个程度。原始太极拳的历代祖师都是只修练太极拳,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他说:一个人的武功修为如何,不能唯技击而论,要看他的整体修为和素质。武功修至化境者,身心必然产生质的变化,超越常人,这就是所谓的超凡入圣。练武的目标是向生命的极限挑战,使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最大的极限。

问:你也能辟谷和单衣过冬、睡冰卧雪,是不是练太极拳练的?

答:不是。我是练“心功”练的。正因为我有这个基础,先师才会选我做他的衣钵传人。从他的身上我感悟到无论练武术、气功,还是修佛、修道,只要方法正确,修练到一定层次,身体上产生的变化应该是一样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这是不分门派的。一个人不管多么能打,有什么特异神通,如果练来练去,不仅内脉、根本脉没通,而且连身体都练不健康,说明练的东西肯定有问题。

问:令师尊除了武功之外,还精通什么?

答:易理术数和医道。先师说:易理术数和医道都和太极相关,如果能精通此二道,对太极修练者完成由术而道的转化具有很大的帮助。

问:令师尊的太极是否练到了最高境界?

答:我只能说先师的太极练到了很高的境界,不能说是最高的境界,因为太极本身就是大无外、小无内的,没有极限。先师曾说: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太极的修为是没有极境的,在武功修为上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问:令师尊的太极是否练到了最高境界?

答:我只能说先师的太极练到了很高的境界,不能说是最高的境界,因为太极本身就是大无外、小无内的,没有极限。先师曾说: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太极的修为是没有极境的,在武功修为上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未完待续)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07:58:54 第2楼

刘官任先生谈先师“武林大隐”太极翁(续二)
问:令师尊一生钻研武学,是否只以比武较技求证真伪?

答:武学修证分技击、养生、证道三大部份,比武较技只是印证技击实战水平的一个方面,并非武学修证的全部。

问:令师尊在一生比武较技所遇的名家高人之中,以何人的武技最高?

答:若单以技击而论,是一位生活于山野之中以野猿为伴的“野人”;若以武学修养而论,是一位比武曾输于这位“野人”的白须白发隐士。

问:令师尊的武技与此二人相比,如何?

答:先师技成之后,在比武较技中,所遇名家名人无数,未曾一败。但与此二人较技时是一负二平。

问: 令师尊与二人较技,为何是一负二平?

答:先师共与此二人较技三次,所以,是一负二平。

问:能否详述一下当时的较技经过?

答:可以。先师在比武较技中曾听几个人说过有一白须白发的隐士武功奇高,与名家高手较技,如同老叟戏童,当今之世无人可与之匹敌,只是此人淡薄名利,早已隐居。先师为求证武学,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山下的茅屋找到此人。当时正值冬季,天下大雪,可茅屋之中并无任何取暖设备。这位隐士白发白须白眉,身着一身白色单衣,仙风道骨,气质非凡。先师说明来意后,这位隐士说:“你远来是客,先小住三日,我领你观赏一下这儿的风景。”三日之内,这位隐士白天领先师上山观看雪景,晚上二人同住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茅屋之内,虽是三九严寒,大雪纷飞,二人均是身着单衣。更奇怪的是二人三天均是不吃不喝,用这位隐士的话说:“敝舍简陋,老夫又不会做饭,只好请先生将就了。”先师知道这位隐士是在考核他的内功修为,看他的气脉通到那个层次,是否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日之后,二人开始切磋较技,先比拳术,后比兵器。比拳时这位隐士身如游龙,快似闪电,先师感到四面八方都是他的身影,好像整个身体都被他罩住了似的。先师气定神闲,用混元太极护住自己的身体,把这位隐士的每次进击都给破解了,并且在每次破解时都能进击对方。这位隐士多次进击都不奏效后,忽然变换了打法,身形慢慢地慢了下来,当先师和他四目相对时,发现他目光如电,好像突然射出了很强的电流,周身骤然一颤,动作开始变得有些迟缓了,慢慢地这位隐士开始占了上风。比拳结束后,这位隐士告诉先师很多武林高手被他目光一射,会顿失知觉,胜负立分,跟他交过手的,几乎无人能逃,这叫“目击制胜”或“精神笼罩”,这是拳学技击的上乘境界。他并说先师的武学修为和技击水平均可进入一流境界,只是输在内功修为比他稍逊。先师自技成之后,所会名家高手无数,这是首次败北,当时确实心有不甘,内心想比拳虽输,但比兵器未必不能取胜。因为先师随身所带的短剑乃是祖传宝剑,该剑削铁如泥,无论什么兵器,削之立断,这把剑曾随先师经过无数生死恶斗,帮先师逃过多次死劫。先师自信这把剑可以弥补他内功不如这位隐士的不足,在兵器比试上定能取胜。先师提出再比兵器时,这位隐士说,他兵器上的修为要高于拳术上的修为,不比也罢。言外之意是先师比之必输。先师听后顿时火气上升,说道:“我这是一把削铁如泥的祖传宝剑,如果比兵器我赢不了你,哪怕是打平,我这把宝剑就永远归你了。”这位隐士仔细端详了一下这把宝剑,随手拿起了一把木剑,说道:“我用木剑和你比,如果你赢不了我,就按你说的办,不许反悔!”先师说:“一言为定。”说完,二人开始比剑,这位隐士的剑法果然比拳法更胜一筹,其“化”字诀已经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先师的宝剑只要一沾上他的剑,就会被他把力化掉,根本削不断他的剑,更沾不着他的身。二人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整整比了一个时辰,后来突然二把剑完全沾粘到了一起,二人都是双手握剑开始比拼内力,最后先师还是稍逊一酬,输了宝剑。这次比武,先师虽输给了这位隐士,但二人相约三年后的今日再来比试。三年后先师重来故地,茅屋依旧,但这位隐士的武功已经更加精湛了。二人比拳时,目光一对,好像神光融为了一体,彼此起心动念,举手抬足,都心领神会。二人相互一笑,同时罢手。比剑时,先师手持一根树枝,这位隐士手持先师的宝剑,二人象闲庭信步、观花赏月一般,一举一动均含有高深的剑法,攻守之中都不假思索,好似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最后,二人以打平结局。比试后,这位隐士留先师住了三个月,二人相互交流,无所不谈,遂成忘年之交。这位隐士告诉先师,他一生较技,可谓战无不胜,和他同代的无数名家高手均输在他的手上。后来他在山林之中遇到了一位与猿为伴的“野人”,常与野兽相搏,身法奇特,迅猛无比,出手凶残怪异,遂生好奇之心,与之较技,那知自己打败无数名家高手的武技根本施展不上,对方完全是反常态、超常规的打法,结果,自己输给了这位“野人”。自此,他开始隐居茅屋,潜心钻研武学,多年来虽大有长进,但仍无把握能胜这位野人。他对先师说:“当今之世,除你以外,恐怕无人能有希望是这位“野人”的对手。你再有针对性地苦练三年,有希望能与这位“野人”一较长短。” 先师离开这位隐士之后,有针对性地苦修了三年,开始前往这位隐士所指点的地点,寻找这位“野人”。大概寻找了半年多,终于在野猿经常出没的山林中找到了这位 “野人”,先师说明来意后,二人开始较技,这位“野人” 蹲、跳、躺、滚,抓、挠、戳、扑,勾、蹬、踢、缠,身形奇快,怪异凶猛,完全是超常态的打法,忽然滚踢你的身体,忽然从树上扑向你的身后,变化万端,飘忽不定,让人防不胜防。这位“野人”力大无比,体能极好,打上一天也不累,第一天,二人互有击中,都受了些轻伤,晚上相约第二天再比。第二天二人继续打斗,几天之后,二人逐渐适应了对方的打法,每日白天打斗,晚上休息,如此这样打了一月有余,互有胜负,打成了平手。这就是先师一生较技中“一负二平”的经过。

问:请问和令师尊较技的“野人”既是野人,如何能够沟通?

答:“野人”是先师和那位隐士对他的称呼,据先师讲其实这位“野人”和人一样,也会说话,也食人间烟火,他只是长在山里的村落而已。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是他自幼就常与野猿为伴,常与野猿戏玩打闹,所以,练就了一身怪异的? '5c夫和本领。

问:请问那位白须白发的隐士后来是否归还了令师尊的祖传宝剑?

答:没有。所以,以后先师与人比兵器时总是随手折一根树枝做兵器。

问:请问和令师尊较技的那位隐士所练的武功是何门派?

答:据先师讲此人的武?c是内家拳的路数,但又不是太极、形意和八卦。那位隐士告诉先师他的武功是祖传,无门无派,但又无所不容,凡是武功,一有门派,便有局限。先师则不以为然,先师对我讲:无论什么门派,只要是真传,练到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可惜的是中国的武术过于保守隐密,越传越假,现在很多门派的掌门练得都不是真传了。怪不得很多武术名家单打独斗,连绿林强盗都打不过。

问:武术名家打不过绿林强盗之说从何说起?

答:先师讲他一生游历之中遇到过很多次绿林强盗,每次都是生死搏杀,死里逃生。绿林强盗练得是一击必杀的杀人技术,武术名家包括实战在内练得大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表演武技。一旦二者相遇,采用无保留搏杀,武术名家鲜有不败者。所以,绿林强盗往往对武术名家嗤之以鼻,非常藐视,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问:请问比武较技和与绿林强盗搏杀有何不同?

答:比武较技是有规则的,比拳就是比拳,比兵器就是比兵器,并且都是一对一的比试,如果是友好的比试,大都是点到为止。先师与人比武的规矩是比武时不许有比武以外的第三者在场。与绿林强盗搏杀是毫无规则的生死搏杀,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也无道义可讲。

问:令师尊与人比武时为什么不许有比武以外的第三者在场?

答: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先师比武较技只为证道和完善自己的武学,毫无名利之心,不想因此而影响任何人的声誉和饭碗;二是比武时防止遭比武以外的人暗算。

问:请问令师尊比武较技时遭过暗算吗?

答:遭过。先师讲武林中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守规矩的,但有一些人的武德不好,比武时总喜欢对人进行暗算。先师讲遭暗算时跟遇上绿林强盗没有什么区别,这些人对你都是无所不用其极,毫无道义可言。比武较技时,先师遭过多次埋伏和暗算,也吃过亏,所以,他比武的规矩是不许有比武以外的第三者在场,凡是比武时有第三者出现,一律先打死再说。

问:令师尊凭什么逃过多次埋伏和暗算?

答:除了一身过硬的技击实战功夫外,宝剑和暗器帮了他不少大忙。先师讲他的宝剑锋利无比,碰到兵器,兵器断,碰到手脚,手脚断,碰到人头,人头断,可谓无艰不摧。他的暗器功夫并不比他的拳术和兵器功夫差,尤其是在输了宝剑以后,他在暗器上就更下功夫,他使用暗器从未失过手,可以说是每发必中。我曾见过先师飞石打鸟,他说打左腿,就决不会打到鸟的右腿,可谓武林中一大绝技。但先师每次与人较技时,都是严守规矩,除非遭到埋伏暗算,否则,决不使用暗器。

问:令师尊可与人比过暗器?

答:在比武较技中先师没有和人专门比过暗器。他说:很多武术名家高手都不会暗器,即使有些人会使,也都是只会打一些固定不动的死靶子,表演尚可,一旦用于瞬息万变的生死搏杀,很难派上用场。先师讲他比武较技都是和人比试别人最精的东西,从不和人比试别人不精的F西。他曾与一对牧羊的父子比过打鸟,这对牧羊的父子不会武术,但父亲飞石打得很好,儿子弹弓打得极准。父子俩一个飞石打鸟,一个弹弓打鸟,两人一下打下两只飞鸟。而先师一手同时飞出三石,一下打下三只飞鸟,一只打中左腿,一只打中右腿,另一只打中的是鸟嘴,令这父子俩□为观止。

问:为何令师尊能练出如此绝技?

答:首先是因为先师的暗器功夫是历代太极掌门才能学到的真传,而这种真传的典型特徵就是可以直接用于瞬息万变的生死搏杀,而不是只能让人观赏的表演。另外一点用先师的话讲这是逼出来的,你不刻苦练出这样的绝技,在生死搏杀中就会丢命。现在的习武之人既没有先师的学习条件,也没有生死相搏的压力,所以,很难练出这样的绝技。

问:令师尊一生精研苦修太极,不知和其他各派太极有无交流切磋?

答:有。

问:能否谈谈切磋交流的经过和令师尊对各派太极的评价?

答:这个问题牵涉到其他门派,我不谈为好。

问:先生只转述令师尊的观点,不参杂自己的观点,有何不可?

答:先师向我讲述他的这些经厉和他的观点只是为了让我增长武学见识和经验、增加对其他各派的了解,并无半点炫耀自己和非议其他门派的意思。我不想因我的转述而节外生枝或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问: 令师尊是一位“武林大隐”,穷一生之精力和心血求证武学大道,我想他的经历和观点对我们这些武林后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先生是“太极翁”的唯一传人,有责任如实转述他的经历和武学观点,这是您的责任。

答:既然如此,我要事先声明:第一我只是如实转述,这里并没有参杂我的任何观点;第二我并没有见过事件中的任何一位武林前辈,对他们也没有任何不敬,我只是如实转述先师的叙述而已,至于所叙述的是否是史实,我不做任何评论。

问:很好!请问先生,令师尊通过和太极其他各派的交流,对它们的总体评价如何?

答:重空谈、理论,少实战、实践;重宣传、表演和表面形式,少实质修练;徒有虚名者多,有真材实学者少。

问:令师尊为什么会如此评价各派太极拳?

答:先师讲太极拳一向清高,在武术中以内家拳自居,但真正有真功夫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先师所接触过和交流切磋过的各派太极拳名家之中,称得上会技击的不过只三人而已。

问:请问先生,这三人是谁?

答:陈延熙和孙禄堂、孙存周父子。

问:令师尊的年代,太极拳各派的名家高手很多,为什么令师尊只说这三人会技击?

答:先师讲在武林中的名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名过其实;第二种是名副其实;第三种是是实过其名。在太极拳界的太极名家之中,名过其实者多,名副其实者少,实过其名者就更少。

问:请问孙禄堂、孙存周和陈延熙三位前辈属于这三种人的哪一种?

答:先师讲:孙禄堂、孙存周父子基本属于名副其实,而陈延熙前辈则属于实过其名。

问:为什么这么说?

答:先师讲:孙禄堂、孙存周父子的功夫虽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奇,但名气和功夫基本相当,而陈延熙论技击不在孙禄堂、孙存周父子之下,但名气却比他们小得多。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07:59:23 第3楼

问:令师尊何时何地与孙禄堂先生有过交流?

答:据先师讲是1910年在北京,当时还是大清朝,当时孙禄堂已年近50,在武林中声誉卓著、极负盛名。但孙禄堂先生当时是以形意、八卦立身,并没有专习过太极。先师说他刚见到禄堂公时,禄堂公内心深处在技击上并不是很看得起太极。但两人切磋交流后,禄堂公完全改变了对太极的看法,一心想学太极。

问:令师尊对孙禄堂前辈的评价如何?

答:先师说禄堂公武学修养极好,有大家风度。就其人品和武功而论,堪做武林领袖。

问: 令师尊为何对禄堂公评价如此之高?

答:先师讲他与禄堂公交流切磋时年纪很轻,而切磋后禄堂公一心想学太极,坚持要拜先师为师,令先师大为感动。先师讲:论年龄,禄堂公是我的长辈,论身份、地位,禄堂公当时可谓德高望重的武林领袖,连北京王府的王爷都与他有结拜之谊,禄堂公如此一心求道,在武林中很难找出第二人。

问:令师尊教禄堂公太极了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

答:先师讲:他这一脉的太极只传给传人,而禄堂公的年龄比他还大一辈,不可能做他的传人。另外,以禄堂公当时的武学修为,即使学了太极,也不可能只修太极,必将太极与过去所学的武学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太极也就失去了原貌。还有一点,先师所学的这一脉太极向来是隐密相传的,而禄堂公以教武为生,学后难免不外传。

问:我对禄堂公将自己的武学命名为孙式太极拳,一直存有疑问。禄堂公是以形意、八卦立身,他在武林中的声誉和地位也是靠形意、八卦打出来的,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五十多岁以后还要拜比他名气和地位小得多郝为真为师学习太极?并把他的武学命名为太极拳?而不命名为形意或八卦?这是否和令师尊与禄堂公的这次交流切磋有关?

答:先师只说他和禄堂公的这次切磋改变了禄堂公对太极拳的看法,其他的事情我不清楚。

问:令师尊和禄堂公之子孙存周先生的交流是在什么时候?

答:是20世纪50年代初。

问:令师尊对孙存周先生的评价如何?

答:就技击而论,孙存周先生不在其父之下,但武学修养不如其父。

问:为什么这么说?

答:先师讲孙存周与人交手时出手奇快,用出手如电来形容毫不过份,但此人过于清高、狂傲。先师说孙存周身板瘦高笔直,留着长胡须,和他切磋时,身穿米色风衣,头带鸭舌帽,眼带大墨镜,一付目中无人的模样,穿衣打扮根本不象个武术家。交手时,不但一点客套没有,而且连一点起码的礼貌也没有,不脱帽,也不摘墨镜,连风衣也不脱,说打就打,招招直指要害,毫不留情。但先师说孙存周虽然孤傲,但为人还比较坦诚、直爽,并且确实有过人的功夫,在武林中也是难得的奇才。

问:交手后,孙存周先生是否对令师尊还是那么无礼?

答:不是。先师讲交手后,孙存周主动摘下了墨镜,先师才发现原来孙存周先生有一只眼是失明的。孙存周告诉先师他开始并不是不尊重先师,而是武林中有太多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不能装能的武术家,他实在看不惯,他开始时把先师看作了这一类人。他跟先师讲:他一生较技,赢过无数名家高手,从未败北,今日和先师交手,真没想不到武林中还有如此高人!

问:令师尊对孙式武学的评价如何?

答:先师讲孙式武学确有独到之处,从禄堂公和其子存周的武功修为可见孙式武学在技击上可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只可惜自孙存周去世后,孙式再无能传承衣钵的成就者。

问:禄堂公之女孙剑云现今仍还在世,令师尊为何说孙式武学再无能传承衣钵的成就者?

答:先师在80年代曾在武术观摩大会上看过孙剑云老师的表演,先师讲孙剑云的练拳风格和其兄孙存周大不相同,孙剑云虽能传其家学,但就技击功夫而言,和其父兄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问: 令师尊和陈延熙公的接触是在什么时候?

答:是在1902年,当时延熙公正在山东袁世凯府上教拳,先师拜延熙公为师,学拳4年,后又被延熙公收为义子。先师讲太极拳原本只有一家,并无分支流派,但传至清朝时由于特殊原因太极拳被分成了两个部份,分成两支流传,其中一支由王宗岳继承,后又传给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而另一支由先师的太祖继承,一脉相传至先师这一代。陈家沟在陈长兴以前虽有祖传的陈家武术,但并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是由陈长兴传入陈家沟的,这也是陈家的五路拳法、108式长拳等武术为什么会在陈长兴时突然失传或所谓的“由博归约”的真正原因。陈延熙是长兴公之孙,是长兴公的嫡系传人,也是长兴公一脉太极的代表人物。先师之所以要拜延熙公为师,就是要学全太极拳的另一分支,全面继承太极拳。

问:延熙公传授令师尊拳法时是否知道令师尊是太极拳另一分支的传人?

答:开始时不知,但后来知道了。

问:延熙公知道后对令师尊有何要求?

答:延熙公说:你即已拜我为师,你学全太极拳可能是天意。延熙公告诉先师他生有三子,但前两子因瘟疫去世,第三子发科是他六十岁后所生,因其自幼多病,所以习武懒惰,至今尚无功夫所言,将来恐怕也难以继承家学。他年龄已快近八十,再不把东西传下去,他这一脉的武技恐怕自他以后就要失传。他可以把全部东西传给先师,但他要先收先师为义子,并嘱托先师将来如果其子发科找到先师,要先师一定好好照顾他。先师一一允诺,拜延熙公为义父,得延熙公悉心传授,尽得所学。先师得延熙公授技完毕时已是1906年,当时延熙公已年过八十,延熙公完成授技后即从袁府请辞还乡。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08:00:33 第4楼

问:令师尊为何说延熙公技击不在孙禄堂、孙存周父子之下?

答:先师从延熙公学拳时不仅经常与延熙公实验技击,而且多次目睹延熙公与人较技。先师讲延熙公八十岁时,曾有当地名拳师三人同来找延熙公较技,此三人皆是能打善战之能手,延熙公让三人同上,结果延熙公一转身的功夫,三人皆倒于地。后来先师分别曾与孙禄堂、孙存周父子有过切磋,禄堂公当时年不过五十,孙存周当时年不过六十。先师说此二人当时的功夫绝不在八十岁时的延熙公之上。先师还告诉我:学拳并不一定是学得越多、越全,功夫越好,而是练得越精越好。从延熙公只得太极拳一支的真传,功夫就能如此,就是最好的证明。

问:后来令师尊可与延熙公之子陈发科见过面?

答:见过,是20世纪50年代初。

问:令师尊对发科公评价如何?

答:先师讲发科公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功夫并不象延熙公说的那么差,可以说基本继承了家学,如单以技击而论,在先师接触过的太极拳界名人之中,除了延熙公和孙禄堂、孙存周父子外,其他人均非发科公的敌手。但陈发科和其父延熙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08:01:30 第5楼

问:令师尊何时何地与孙禄堂先生有过交流?

答:据先师讲是1910年在北京,当时还是大清朝,当时孙禄堂已年近50,在武林中声誉卓著、极负盛名。但孙禄堂先生当时是以形意、八卦立身,并没有专习过太极。先师说他刚见到禄堂公时,禄堂公内心深处在技击上并不是很看得起太极。但两人切磋交流后,禄堂公完全改变了对太极的看法,一心想学太极。

问:令师尊对孙禄堂前辈的评价如何?

答:先师说禄堂公武学修养极好,有大家风度。就其人品和武功而论,堪做武林领袖。

问: 令师尊为何对禄堂公评价如此之高?

答:先师讲他与禄堂公交流切磋时年纪很轻,而切磋后禄堂公一心想学太极,坚持要拜先师为师,令先师大为感动。先师讲:论年龄,禄堂公是我的长辈,论身份、地位,禄堂公当时可谓德高望重的武林领袖,连北京王府的王爷都与他有结拜之谊,禄堂公如此一心求道,在武林中很难找出第二人。

问:令师尊教禄堂公太极了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

答:先师讲:他这一脉的太极只传给传人,而禄堂公的年龄比他还大一辈,不可能做他的传人。另外,以禄堂公当时的武学修为,即使学了太极,也不可能只修太极,必将太极与过去所学的武学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太极也就失去了原貌。还有一点,先师所学的这一脉太极向来是隐密相传的,而禄堂公以教武为生,学后难免不外传。

问:我对禄堂公将自己的武学命名为孙式太极拳,一直存有疑问。禄堂公是以形意、八卦立身,他在武林中的声誉和地位也是靠形意、八卦打出来的,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五十多岁以后还要拜比他名气和地位小得多郝为真为师学习太极?并把他的武学命名为太极拳?而不命名为形意或八卦?这是否和令师尊与禄堂公的这次交流切磋有关?

答:先师只说他和禄堂公的这次切磋改变了禄堂公对太极拳的看法,其他的事情我不清楚。

问:令师尊和禄堂公之子孙存周先生的交流是在什么时候?

答:是20世纪50年代初。

问:令师尊对孙存周先生的评价如何?

答:就技击而论,孙存周先生不在其父之下,但武学修养不如其父。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08:03:45 第6楼

问:为什么这么说?

答:先师讲孙存周与人交手时出手奇快,用出手如电来形容毫不过份,但此人过于清高、狂傲。先师说孙存周身板瘦高笔直,留着长胡须,和他切磋时,身穿米色风衣,头带鸭舌帽,眼带大墨镜,一付目中无人的模样,穿衣打扮根本不象个武术家。交手时,不但一点客套没有,而且连一点起码的礼貌也没有,不脱帽,也不摘墨镜,连风衣也不脱,说打就打,招招直指要害,毫不留情。但先师说孙存周虽然孤傲,但为人还比较坦诚、直爽,并且确实有过人的功夫,在武林中也是难得的奇才。

问:交手后,孙存周先生是否对令师尊还是那么无礼?

答:不是。先师讲交手后,孙存周主动摘下了墨镜,先师才发现原来孙存周先生有一只眼是失明的。孙存周告诉先师他开始并不是不尊重先师,而是武林中有太多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不能装能的武术家,他实在看不惯,他开始时把先师看作了这一类人。他跟先师讲:他一生较技,赢过无数名家高手,从未败北,今日和先师交手,真没想不到武林中还有如此高人!

问:令师尊对孙式武学的评价如何?

答:先师讲孙式武学确有独到之处,从禄堂公和其子存周的武功修为可见孙式武学在技击上可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只可惜自孙存周去世后,孙式再无能传承衣钵的成就者。

问:禄堂公之女孙剑云现今仍还在世,令师尊为何说孙式武学再无能传承衣钵的成就者?

答:先师在80年代曾在武术观摩大会上看过孙剑云老师的表演,先师讲孙剑云的练拳风格和其兄孙存周大不相同,孙剑云虽能传其家学,但就技击功夫而言,和其父兄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问: 令师尊和陈延熙公的接触是在什么时候?

答:是在1902年,当时延熙公正在山东袁世凯府上教拳,先师拜延熙公为师,学拳4年,后又被延熙公收为义子。先师讲太极拳原本只有一家,并无分支流派,但传至清朝时由于特殊原因太极拳被分成了两个部份,分成两支流传,其中一支由王宗岳继承,后又传给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而另一支由先师的太祖继承,一脉相传至先师这一代。陈家沟在陈长兴以前虽有祖传的陈家武术,但并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是由陈长兴传入陈家沟的,这也是陈家的五路拳法、108式长拳等武术为什么会在陈长兴时突然失传或所谓的“由博归约”的真正原因。陈延熙是长兴公之孙,是长兴公的嫡系传人,也是长兴公一脉太极的代表人物。先师之所以要拜延熙公为师,就是要学全太极拳的另一分支,全面继承太极拳。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08:04:12 第7楼

问:延熙公传授令师尊拳法时是否知道令师尊是太极拳另一分支的传人?

答:开始时不知,但后来知道了。

问:延熙公知道后对令师尊有何要求?

答:延熙公说:你即已拜我为师,你学全太极拳可能是天意。延熙公告诉先师他生有三子,但前两子因瘟疫去世,第三子发科是他六十岁后所生,因其自幼多病,所以习武懒惰,至今尚无功夫所言,将来恐怕也难以继承家学。他年龄已快近八十,再不把东西传下去,他这一脉的武技恐怕自他以后就要失传。他可以把全部东西传给先师,但他要先收先师为义子,并嘱托先师将来如果其子发科找到先师,要先师一定好好照顾他。先师一一允诺,拜延熙公为义父,得延熙公悉心传授,尽得所学。先师得延熙公授技完毕时已是1906年,当时延熙公已年过八十,延熙公完成授技后即从袁府请辞还乡。

问:令师尊为何说延熙公技击不在孙禄堂、孙存周父子之下?

答:先师从延熙公学拳时不仅经常与延熙公实验技击,而且多次目睹延熙公与人较技。先师讲延熙公八十岁时,曾有当地名拳师三人同来找延熙公较技,此三人皆是能打善战之能手,延熙公让三人同上,结果延熙公一转身的功夫,三人皆倒于地。后来先师分别曾与孙禄堂、孙存周父子有过切磋,禄堂公当时年不过五十,孙存周当时年不过六十。先师说此二人当时的功夫绝不在八十岁时的延熙公之上。先师还告诉我:学拳并不一定是学得越多、越全,功夫越好,而是练得越精越好。从延熙公只得太极拳一支的真传,功夫就能如此,就是最好的证明。

问:后来令师尊可与延熙公之子陈发科见过面?

答:见过,是20世纪50年代初。

问:令师尊对发科公评价如何?

答:先师讲发科公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功夫并不象延熙公说的那么差,可以说基本继承了家学,如单以技击而论,在先师接触过的太极拳界名人之中,除了延熙公和孙禄堂、孙存周父子外,其他人均非发科公的敌手。但陈发科和其父延熙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问:令师尊可和发科公有过交流?

答:延熙公是先师的恩师和义父,所以,先师和发科公不仅有同师之谊,而且还有手足之情。二人见面之后不仅互相交流,而且倾心畅谈,无话不说。发科公告诉先师,他练拳较晚,14岁时才开始真心练拳,至17岁时拳技有了很大长进。其父延熙公还乡后对其严加督促,悉心调教,他20岁后在陈式的同辈人中已无敌手。1928年,北京同仁堂的东家乐佑申、乐笃同兄弟二人托河南的杜盛兴来陈家沟聘师教拳,发科公未出过远门,怕人生地不熟,所以,先派其侄陈照丕去打前站。陈照丕从业药材行,因15岁时就常随其父在陕、甘一带经商,所以,阅历丰富。陈照丕到京后,在《北平晚报》登报宣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后被南京市长魏道明邀请,于是陈照丕在北京向从学者推荐发科公说:“我的拳法学自三叔,我三叔拳艺高我百倍,不如请我三叔来北京教拳,我往南京就业,这样,双方都有好处。”于是发科公受邀来到了北京。发科公讲他从农村来,阅历浅,不会社交,在北京一直受太极拳界的排挤、打压,教拳教的很辛苦。本来北京的各家太极拳都来源于陈家沟,可北京的太极拳界却硬说他教的不是太极拳。共产党解放北京后,在一次政府召开的太极拳会议上,太极拳界竟有人逼他当众承认他教的不是太极拳。在登记所教拳种时,他被迫不能写太极拳,只能写教炮捶。说到此时,先师讲发科公眼圈发红,掉下了眼泪。讲到此事时,先师曾对我说:杨、吴等各家太极拳皆源自陈家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最后,陈家沟的太极拳反倒不是太极拳了,而这些经过简化改编后的太极拳却成了太极拳的原始正宗,真是人心惟危!先师曾多次告诫我:陈家沟的太极拳尚且如此,我们这一脉的太极拳就更难了!如果你将来要传拳,就到国外,不要在国内。如果在国内,你的拳还没传开,太极拳界就会制你于死地。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08:04:28 第8楼

问:发科公的如此遭遇倒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不知是否是事实?

答:是否是事实,我无法去察证,但先师说这是发科公亲口对他所说。

问:不知发科公还对令师尊说了哪些陈家沟太极拳的事情?

答:发科公曾对先师说过对陈家下一代弟子的评价,发科公说在陈家的下一代弟子中功夫最好的是其长子小龙(陈照旭),而对拳术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其侄陈照丕。发科公说小龙脑子好,身体灵,用三年功等于别人练十年。照丕是陈登科之子,因登科早逝,所以,陈照丕的拳主要是发科公教出来的。陈照丕曾在全国很多地方教拳,对陈家沟所传的太极拳的发展贡献最大。另外,先师曾问发科公太极拳界谁经常和他为难,先师想找这些人切磋拳技,看看这些人的太极正宗是何绝技?发科公只说这些人的拳技一般,不值得先师去交流。先师问发科公在他认识的人中,以何人的功夫最高,值得一访?发科公告诉先师:可能只有孙存周一人而已。随后先师拜访了孙存周先生,这也是先师和孙存周先生交流的缘由。

问:令师尊可与杨、吴两家的太极有过交流?

答:有过。先师曾在北京和杨澄莆、杨少侯兄弟有过交流,在上海与吴鉴全先生有过交流。

问:令师尊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答:推手尚可,散手技击稍逊。但先师一直很推崇杨露禅前辈,先师说,论对太极拳的贡献当首推杨露禅,没有杨露禅,就不会有今天的太极拳。杨露禅人称“杨无敌敚?? 拳技一定是练得出神入化。一个门派要在武林中打出一片天地,立稳脚跟,并不容易,这除了要有过硬的真功夫外,还要有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社交能力,杨露禅前辈都做到了,十分难得!

问:令师尊和武式太极拳的传人可有过交流?

答:有过。1912年先师在天津和武式太极拳的传人郝为真先生有过交流,当时郝为真先生已年过六十,他本想在北京教拳谋生,但遭到北京太极拳界的冷遇和排斥,辗转到了天津的中华武士会。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08:04:48 第9楼

问:令师尊对郝为真的评价如何?

答:先师讲郝为真在太极拳界的名人之中还算是有功夫的,单以功夫而论,当时应该能在北京的太极拳界立足,但一个人能否在一个地方立足,主要还看社会上的人缘关系,功夫还在其次。但后来孙禄堂拜郝为真为师,在先师看来,有点奇怪,先师说孙禄堂当时的功夫应在郝为真之上,为什么会拜郝为真为师?也许是孙禄堂太想学太极了的缘故。

问:先生上述所谈的事情确实有很多是鲜为人知的,非常感谢先生的谈论。

答:我只是如实听,如实转述而已,上述所谈并没有任何我个人的观点。

(未完待续)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tttt12345678  

级别:精灵
积分:399
经验:23946
文章:572
注册:02-06-26 00:54

 发表: 2003-11-16 10:44:41 第10楼

问:我对禄堂公将自己的武学命名为孙式太极拳,一直存有疑问。禄堂公是以形意、八卦立身,他在武林中的声誉和地位也是靠形意、八卦打出来的,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五十多岁以后还要拜比他名气和地位小得多郝为真为师学习太极?并把他的武学命名为太极拳?而不命名为形意或八卦?这是否和令师尊与禄堂公的这次交流切磋有关?

答:先师只说他和禄堂公的这次切磋改变了禄堂公对太极拳的看法,其他的事情我不清楚。  

武术万维网感谢您的参与



发表于 2003-11-17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有广告的意思,如果真有这么厉害怎么不比试,动嘴巴有什么用,武术讲究的是用,真的是打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如果你真的比别人高很多,人家也会认同你,不要光说不练。
发表于 2003-11-17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编造水平可及李洪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