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太极侠客的“太极技击之我见” 在下有个想法,恐怕要贻笑大方,权当抛砖引玉。 在下很赞同多了解、学习其他传统拳法、现代技击。所谓兼听则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比如形意的手、八卦的身法步法、鹰爪的擒拿、洪拳八大手法的防守、、跆拳道的腿法、巴西蹴技的刁转、拳击的直拳和勾拳、泰拳的肘膝、柔道的锁制、咏春的讲手、散打的摔法……等等,不足片言一一全点。 每个人的体质、身形、悟性、反应皆不一,只有多接触其他搏击之法方能知道适合自己的拳法之路,如李小龙、孙录堂……实在不必说“我只练某支某派的某拳”。或说“只有太极讲八劲、后发制人、四两千斤”,很抱歉的告诉你,中华武术中还真的没有几家不讲劲的运用、后发制人、四两千斤!! 抛开成见,放眼中华、放眼世界,子曰:博学而笃志!在现代搏击规则下要求太极拳,就有如中美对抗赛用拳击规则,用生理学考老中医一样荒唐可笑。“有规则”的无规则搏击,多好的抗打击能力都是没多大意义,谁去打那有肉耐打或易卸力的地方?柿子当然是挑软的捏! 古代一开始的战争是全民为兵的,当小兵的谁想活命就要把武艺学好,虽然未必能活下来,但最起码有个保障。而战争活下来的或为将军、或为小兵,他们多少次的实战经验由他们的子孙继承。战争频乃的历史,上千上万次的战争使得我国的技击术比其他国家更全面、拳种更丰富,从而升华成中华武术。这里面当然还包括保镖、护院、斗殴方面,但武术的最终形成和重大质的飞跃应该是战争…… 由武术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出武术是最终是讲求尽可能一击倒,而再对付下一个目标,以一敌多人故也。而现代搏击为一对一,故现代技击技法讲求简单、直接、搏击战术等。如果把他们放进古代战争可能就是一副死相。哦!不是,是很多副死相。千军万马的战场,一打起来,什么搏击战术、抗打击能力和一身横肉等统统都是垃圾!可以保性命的是超群的勇气、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高超的技击技巧、劲的运用。 各家武术都有讲求一招制敌,快刀斩乱麻的思想,都讲求四两拨千斤,不晓得各位前辈、拳友留意没有。非指传统武术不能一对一,但就算多高明的太极拳师带上拳套,规定攻击部位,这当然一样是死相!太极拳师不行,但有实力的外家拳师、形意拳师应该可以吧…… 回过头,我们忽略了一点根本问题,规则在最大限度保护参赛者的同时,也把技击引入抗打击和体力的方向。 1.有一点是很多拳友忽略的。时间!是否看过中国散打以拳会友走世界的各场比赛?很多场比赛如果再比下去,中国选手肯定会因体力不济而败。现代搏击很多时候是利用时间的短暂而定出不同的战术,比如摔法是很浪费体力的,但比赛的短暂使摔法得到发展,如果用拳击的时间和场数,很难想象散打选手的“累”! 2.因为打击部位的限定,再加上拳套,一击倒的可能性就变得低了,而抗打击能力在擂台上则变得可行和异常重要,而体力则更放在一个新的层面。 3.由1点和2点可以推出第三点,太极拳师带着拳套在一个绷紧肌肉以提高抗打击能力的散打选手前,还真是老鼠拉龟,无从下手!虽说“遇硬则打”,实际是“遇软则打硬处”,遇到一个一身硬绷绷的人,在规定时间内我个人除了也学他们打散打就实在是无从下手了,不晓得各位前辈会如何处理,请指教…… 由是,真的要比就肯定无法用现有散打规则,不用又容易伤和气。所谓点到则止,就还真看比武者当时的一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