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六祖壇經淺談學拳之心(太極拳) 兆 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危是人心險惡,因為人心最多。微是幾,幾者動之微,在念頭初起時。一是象徵的太初,謂一念之謂誠,萬事取中,是儒門不二心法。在佛說:人心即佛心,是指修行之門,所以佛有一切法,可治一切心。唯六祖惠能大師認為人心最頑固、最複雜。若直能無心,即可無法,若用無法之法,就是無心之心,說出這些定能治心定慧,因此有直性見佛。 太極拳祖師說:「以心行,以運身。」即心在先,在身先。這心是何心?就值得所有研究太極拳者,大大推敲一番,否則練太極拳是隔靴搔癢,學了一輩子,恐怕連皮毛都得不到。在江湖上有幾句諍言說:「天下是那裡經最多?一說麻布袋經多,一說老佛爺經多,後者說人心最多。」在天下萬物心最多的人心中,太極拳之心是何心?該是何心?該俱何心?實在很難找出一個合適合理的心來。近讀壇經,看看惠能大師以一個目不識丁的嶺南山頭下來的獦獠,而能成為一個佛門禪宗的六代祖師,除了他天性、慧根、福緣外,是他俱有幾個和常人不同的心。 (一)平常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無樹、亦非台、無一物、何處惹,多麼平常直接了當說明人心。比神秀首座那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身是、心如、時時、勿使,不知高明多少倍。後者是肩負重擔,一身都是包袱,那能堪比擬! 今天學太極拳,教太極拳,練太極拳,到處充滿傻練、死練、笨練、貪心、急性、學太極拳求商業化,現在我繳一元學費,最好明天賺萬元回來,虛名、門派、自負、抱殘守缺*這種重擔中加重擔,包袱中加包袱,一身裡外都是,那能練好太極拳! (二)平等心: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獦獠身和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這是六祖和五祖初會面的應對,是反問五祖的:「汝為嶺南來人,又是獦獠(小狗),未開化生番(中國西南夷人),若為堪作佛?」六祖雖為山野樵夫,面對五祖一代高僧,竟這樣平淡純樸直性的應對,若他心中無平常心,平等心,那能有此佳句。作者教太極拳近三十年,雖然在太極妙用真諦僅得皮毛,但小小勁法技末之功,已使一些人羡。 可是我遇過幾種人,一為領導級的人曾建議我說:「某老師,你可否單獨教我,我是老板、領導人,怎能和我的伙計、部下...一起學?」另一種人亦告訴我:「老師,我是老同學,我們是教練,你要專門教我們,和他們(指一般新同學...)分開學!」合理嗎?乍聽合理,在道、藝、禪、佛中,是執著偏私,甚至還有:「老師,你只可教我們幾個人,我們給你養老,不可教旁人。」乍聽亦是孝心...想想看,因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何許人?自然那懂平等心。 (三)誠真心: 誠真之心,在佛、道、藝(太極拳功夫藝術),是最直接最重要,當時六祖向五祖說:「遠來禮師,惟求作佛,唯不求餘物。」不求餘物,誠真直接了當。今人學太極拳,有些僅求健身,有些是想爭勝,也有是好奇,更有些是想學點功夫,好作為商業途徑發財,與作者昔年拜師時稟告先師時說:「老師,你老人家為五絕奇人,舉世聞名,不須多我一個學生作宣傳,我個人曾是特種蛙人突擊隊長,知道我的絕不敢和我打架,不知道我,真找我打架,普通三兩人我也不在乎,所以我也不會到處用你老人家名諱來抬高自己。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給我學三五年看看,看我天份夠不夠,到時有點出息,你老人家再正式宣稱我是你弟子...。」很多事,就那麼簡單,可惜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今日商業性的現實社會中,這份誠真心已很少見著了。 (四)自性心: 在一般學問功夫,自信己夠,唯在佛、道、藝(功夫藝術),除自信外,更要自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自信是後天的信心,自性卻要開啟先天的至性大門。後天的自信,往往會被不實、似真似假、似幻似空的人時地物事不斷的感擾打了折扣,而會出現喪失...,唯自性一旦開啟,是恆久不垂的永生不悔。就如六祖辭師,在五祖渡他時說:「迷時師渡,悟時自渡。」在船上六祖要求接過五祖之槳櫓剎那,才是六祖真正的自性開啟。接過是心燈衣缽,不是槳、不是櫓...云云眾生,千百種太極拳,似乎是拳頭功夫,肢體運動,如要得其真諦,邁進太極拳功夫藝術門檻,務須開啟自性的大門,才能找出妙契天心的寶藏。 (五)忍耐心: 若在十年前,作者對宏道心願和太極拳功夫進境方面,可能不會重視忍耐心。近些年來時時檢討、反省,總感到自己似乎缺少什麼?六十年來遭人忌妒,莫須有的扣帽子,以前會用:「能受天磨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安慰自己,其實是自己錯了,沒有忍耐心,等於自己準備請客人,煮一道上等的魚翅招待,結果魚翅雖珍貴,但是尚未煮熟就上桌了,客人吃了嘴裡謝謝,好吃,肚子一定會罵你,差勁,糟塌魚翅,唯有如六祖得道後,留在深山,遯跡在獵人群裡十五年,始下山弘法傳道,這一份忍耐心,是今日眾生最大的寫照和反照。太極拳真正得道者,宜也如是。作者雖然以微末之功夫,經常走訪各國,想想這些,確是自嘆不如,差得很遠很遠...。 恭錄數偈和心和學拳有相關者,獻給同學互勉之 (一)「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邊。」何為反照? (二)「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何為仁者?何為心動?心該如何動? (三)「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是緣心迷,不能自悟。」學拳不開竅,亦是緣心迷,何為緣心?緣心為何迷?... (四)「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佛︶,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萬劫不得見性。」何為自性般若?為何終日口念般若?... (五)「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佛道同心源,太極拳原為道家拳,若說本性是道,離性無別道,也通。何為本性?為何本性是佛、道、太極... (六)「迷人口說,智人心行,迷人空心靜坐。」若以太極拳是迷人身練,智人心練,迷人傻練、死練,智人是用心練... (七)「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道家是先學無為而後無所不為。太極拳體用歌是渾身是手手非手。 (八)「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在道,道無先後,達者為道。太極拳無早晚,學到才是。 (九)「碌碌(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闇(暗)行不見道:」神龍誓言第十條是「行事要正道」凡我同學希躬身自問,我行事正否?後問我有道心否?再問見道?...如能見道,自然到頭不自懊... (十)「人若不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則是良藥,逆耳則必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淺淺幾句話,知否?行否?
小跋 禪宗歸依是自性三寶,三寶者,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覺在改過,太極拳為改過拳。正者正道在心,正則中,允執厥中,太極拳中定是要時時在無常定中,不失中定,求中定。淨者在身,太極拳要鬆淨、鬆透,鬆到本來無一物,及吾無身。三者歸一,自性而已。自性即本性。本性即天命。天命即天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佛同心源。同學不可不知,且先切戒之慎之行之。太極拳功夫藝術自然垂手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