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查看: 4066|回复: 0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1)来源: 太极养生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19: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37首拳式歌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不重复动作的技术内容和要领的集中概括,他与杨班侯传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在技术意义上一致,还有互通互补之益,且更具针对性,读起来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对指导和研究太极拳架及技术内涵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人将这37首拳式歌诀了释义,也结合自己的认识糅进些看法,是一种兴趣,不代表先师原著歌诀本意。同时也作为杨氏太极拳的后学,向各位同道谈心得,以期交流、学习、互进。



  一、预备势

  歌 诀: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释 义:

  预备势也叫无极势。在太极符号中的表象是个空心圆无形无象,空泛虚极,里边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其间什么也都可以有,可包罗万象,内容无尽,变化无穷。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预备势在态势上可理解为:“绵绵若存”宇宙之象,蕴 “有无相生”阴阳之机,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机变之神。

  歌诀开篇表述了鸿蒙开启前的混沌状态。预备势是静、是守、是蓄、是合,同时也孕育着动、攻、放、开之意、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存在,就叫“混沌未开太极前”。行拳之首,先需一个澄心净虑,调意、调身、调息的过程。所谓“静”,净化动意之谓也。在静态中(也包括在动态中)习者意守丹田,使体内精、气、神互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孕化过程就叫“摄得真精顶内煎”;心意上做到了这样的要求,身形要领协调得当,精神就提得起。但还要自然合度,不要强势。动作的精神和自然,是建立在姿势正确与否基础上的, “提神顶劲精神注”与“平腕坠肘势自然”相辅相成。故预备势的总体要求是:心静势宁,宁静致远;静中寓动,一动即变。在技术上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守我之静,待彼之动”的意识状态。

  《全体大用诀》之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也含此意。

  二、起 势

  歌 诀: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释 义:

  起势也可以说是预备势动作之一,它是身形由静启动的起始,又是太极拳十三势行功架的开端。通过“起势”这个动作的起落开合,要达到周身骨节开张、内外气血舒通、四梢劲势贯串的效果,以利后续动作技能顺达,滔滔不绝。

  双手举时气沉丹田,勿使劲浮,以利身势沉稳;起落双臂切忌直去硬来,松肩以开活双臂,使其黏缠柔顺;双手按下腹部要松实,根基自固,劲由脚跟起,蓄放任丹田,且须“顶头悬”。丹田乃元气所存之地,故为气息劲势启之源、蓄之谷;起吸落呼顺应自然身势,吐故纳新滋生万般轻利。

  在技击上两臂以掤劲为主,腕含沉挫劲,起落间双臂有黏缠敌劲之意。设敌于我前方双手按握或推我臂腕处,我腕部以松劲接住对方双手,用掤劲向前伸举,随举随旋臂,则对方直推之力自卸,下落亦可缠采。

  掤劲可直掤,亦可挫掤,旋掤,视对方劲变而势变。

   三、揽雀尾

  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揽雀尾”三字是将人体两手臂比作雀尾,形容与人推手粘连黏随,往复不离,以起到协调自己、控制对方、相机取胜的技术效果。其掤、捋、挤、按是核心动作,习惯上称四手。按《全体大用诀》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接“掤捋挤按雀尾生”句解。太极拳各式变化皆由掤、捋、挤、按四式而生,因此也称总手,或称母势,如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干变万化皆由此四式演化而来。所以“揽雀尾”一势在套路和推手中是首位重要的动作。一般传统太极拳套路也皆由“揽雀尾”作为开始的动作,是较难掌握和练透的动作之一。

  总诀对掤、捋、挤、按四式劲点作了点化,是技法要点后面分解动作再述。

   1、左掤势

  歌 诀:

  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释 义:

  前面提到预备势是鸿蒙未开前的无极状态,符号表示是个空心圆。那么,太极的符号则是一阴一阳两个半弧形的合成,类似黑白双鱼首尾相合的太极图。这些符号反映了前人对物质世界运动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观,表达了事物矛盾对立的同时存在而又此消彼长的变化发展关系,且万变不离其宗,这种阴阳关系在太极拳动作中,则表现为:静与动、虚与实、合与开、收与放、柔与刚、慢与快等两个基本运动性质并存及互变的意识与技术运用规则和机理。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句,正是对“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最明白和最恰当的诠释。所以从揽雀尾动步开始就要注意“处处分虚实”的做法。至于“预备式”“起势”分不分虚实,如何分虚实等,在后面“十字手”势再谈。

  后面两句是对左掤动作和技术含意的概括性描述。“掤”字的基本含义是掤阻,架御对方的进攻,如推手时的搭手即为掤法。“掤”在十三字中占第一位,也是所有技法中的第一技法。设对方左手击我,我右手接住对方左腕向右掤捋黏化,同时进左步用我左小臂向对方胸膛横掤占位。同时左小臂起到防护或封锁对方右手的推拿作用,以成左掤攻势。

  2、右掤势

  歌 诀:

  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释 义:

  右掤与左掤一样,都是搭手防御与进攻的要手,为第一防线。如设对方用右拳,拟或左手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右手腕关节截击对方的肘腕关节,左手助之可采其腕,可击其胸。此势劲点在右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在掌,手臂暗含沉劲,以助右手之掤势。

  接手可进掤,亦可回掤,随感而用。若意在引进落空,则掤劲勿走勿丢,须旁引侧化,避免自缚。掤劲最忌滞硬顶,须有伸缩回环粘连之意,凡此进退走化之机皆在用腰。

  掤势要柔活浑厚,周身弹簧,如水负舟。劲蓄于筋出于骨,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是为掤法。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