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萍 于 2011-10-14 20:05 编辑
《太极拳选编》拾贝
——初探“阴掌”与“阳掌”在拳架中的运用
杨公澄甫等著《太极拳选编》(光华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第五章“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中,第三十一页有云:“突掌:此言手掌表示前推时,须使掌心微有突意,以为引伸内劲之助,论其生理作用,则有舒展臂腕肌腱之效,故不可忽然,亦不可误为发劲而过于用力。”(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较长时间按此“突掌”要领练习,有感其阴阳开合之理。但意外之处在于所见若干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名师中却对此“突掌”均无表现,为此而迷惑不解。
1983年出版的《太极拳术》(顾留馨著)29页所述:“初学拳时,出掌和收掌都应以自然舒展为主,手指不要并紧或用力张开,掌心也不要做成窝形。到功夫较深时,已经懂得动作的虚实,在手掌上也应有所表示。例如向前伸手,在未伸时,手掌微带窝形,蓄而不张,这是虚掌。在前伸过程中,逐渐舒展,即逐渐减少窝形,这叫做由虚而实。到终点时,窝形近于消失,微微展指,使意惯注于指尖,这叫做实掌。”
1986年在“全国第一届太极拳学术研讨会”期间,笔者有幸当面向顾老请教,顾老不吝将“突掌”与“虚掌”显示赐教。为此既有古籍经典教训,又有近代先辈如实诠释,更加坚定笔者探讨个中奥妙。经长期实践,确有切合拳理存焉。唯时至今日,笔者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太极拳比赛及学术交流,在我杨式太极拳界未见“突掌”踪影,亦无同好提及。今在《武当》杂志“挖掘整理功理功法”之感召下, 鄙人不知进退,斗胆将三十年“突掌”不成熟之体验,初次探讨,与我志士仁人共同商榷,能否在现有手形手法基础之上新辟一隅,重现太极先贤“突掌”之原来面貌。
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37个架式中,除“打虎势”、“双锋贯耳”、“上步七星”是用双拳之外,占绝大部份的34个架式中,都是以手掌的形态出现。故此,“掌”在套路中所显示的手型手法,占有显赫地位,是鉴定拳架质量好与差的重要标志。
关于组成手掌的各部份名称,已辞世的杨式太极拳前辈中,对笔者有如此教诲,腕关节以下称为手,手有手心、手背两个面。手的各部名称分为指、掌、拳三部份:五根手指称为“指”;除拇指之外的四根手指与掌骨在手心面的结合部称为“掌”;五根掌骨与腕关节在手心面的接合部称为“拳”。当前一般习惯将五指握拢称为“拳”的手型,太极先辈们称之为“锤”,如“搬拦锤”、“撇身锤”、“指裆锤”等,故在拳谱中不能称之为“搬拦拳”、“撇身拳”、“指裆拳”等等。本文所探讨之“突掌”者,实为先辈所称除拇指之外的四根手指与掌骨在手心面的结合部之“掌”,向外微突是也。
杨公及先辈们称之“突掌”者,实指每式定势时掌心微有突出所形成之“实掌”,依据拳理应称之为“阳掌”为宜。由此而引伸“突掌”之先,必有相应对称之“窝掌”形成,此“窝掌”当称之为“虚掌”,依据拳理应称之为“阴掌”为宜。
“阴掌”的形态应是: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向内凹,五个手指之间相互距离较小,其表象属阴柔。“阳掌”的形态应是: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有凸出,五个手指之间相互距离较大,其表象属阳刚。无论“阴掌”或“阳掌”五个指尖都应在平园弧形线上,活象一片摇曵生姿的荷花叶子,所以称之为“荷叶掌”为宜。手心向下之掌型称之为“俯掌”,不应称之为“阴掌”;手心向上之掌型应称之为“仰掌”,不应称之为“阳掌”。“俯掌”与“仰掌”应和“阴掌”与“阳掌”明显区分,以宜规范,方谓之善。
经现代医学测定,人体肌肉在静息状态下,其静息电-70— -90MV而在活动状态下,其动作电位幅度逐渐上升,约为110—112MV。一般在静息状态下肌肉电位与动作状态下肌肉电位之反差幅度约为200MV。所谓肌肉电位者,乃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流中之生物电,生物电在流动时,必产生“磁”,即所谓“电磁场”。例如人在日常生活中,误将手指触到烧红的铁块,由该指尖末稍神经传递信息给脊髓神经,即刻发出指令该手指快速离开铁块,这种生理反映只需几十分之一秒的时间,便要传递这样长度的距离,倘若不是电的传导,绝不可能有如此快速的反映,故此,神经传导事实上是电传导。在此“生物电”的传导中必然产生磁场,即所谓人体“电磁场”,民间常称“十指连心”之“心”实指大脑中枢神经组织及其生理功能。在神经系统指令下产生的“生物电”和 “电磁场”是构成人体能量流中相依存的物质。道家炼丹术称之为“炁”者,实乃人体能量流在大脑指示下正常的流动,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人体能量流的消失,亦是人体生命的终结。我拳经所云“意气相随”者,即有意才能有气,这种“意气相随”与一般生活中本能的神经反射有其根本的区别。古道家内丹术称之“导引”者,实指练功中在大脑中枢的指令下,将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流调整到最佳生理状态以期健康,亦正是我太极拳修炼之核心内容。为此,《太极拳选编》第三十页有云,“手指之姿势,在练习太极拳时,应视为全身之导引”,其“导引”者乃道家内丹修炼术之专有名词。据此,“阴掌”与“阳掌”在丰富多彩的手法变换中无疑十指尖端的“十宣”穴与掌心的“劳宫”穴应视为主导。
我传统医学中人体每只手的五根手指具有三条阴经络和三条阳经络,此六条经络称手三阴和手三阳,盖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上通头顶下达足趾、五脏六俯四肢八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这些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故此,我传统医学临床常采用此六条经络在肘部以下的49个穴位针灸治疗全身多种疾病。“阴掌”与“阳掌”相互间之变换,必然增强手、腕、小臂所有的肌群和缓相对的收缩与舒张,可调动肘关节以下所有经络和穴位气机,使其局部肌肉电位与全身肌肉收缩与舒张电位升降幅度同步,如此肌肉相对静态电位幅度下降为之“阴”,肌肉相对活动电位幅度上升为之“阳”,唯切合道家内丹术“阴阳相生”、“二气交感,万物生生”之论述,对于人体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医疗健身作用致关重要,正是前文先辈所言,“论其生理作用,则有舒展臂腕肌腱之效”,意即在此。
杨公澄浦在《太极拳术十要》有训,“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一气。则浑然无间矣。”从此拳训,“处处总此一虚实”、“俱合”谓之“阴”,“俱开”谓之“阳”的要领所示,占有重要组成部份之手型手法,亦理所应当体现阴掌与阳掌与整体阴阳开合之拳架同步方谓之道。
拳架中“阴掌”和“阳掌”的转化如下图所示:
正是阴极之“太阴”经“少阳”渐而生阳;正是阳极之“太阳”经“少阴”渐而生阴,阴阳互为其根。如此生生不息,盖切合太极阴阳之变换乃尔。试举杨公澄甫从“搬拦捶”定势,过度到“如封似闭”定势拳架中,阴掌与阳掌之变换如下图所示:
搬拦捶”定势为“阳极”,左掌应呈“阳掌”
逐渐过渡动作为“平掌”
“阴极”两掌随之呈“阴掌”
右如封似闭”,定势为“阳极”两掌应复归为“阳掌”
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整个套路中,由上一式拳架过渡到下一式拳架,正是太极图象阴阳之变换所示,有如地球每天自转一周那样,午时由阳极渐而生阴,子时由阴极渐而生阳,每一定势为阳,过渡动作为阴。由上一式定势过渡到下一式定势,应是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复归太阳,盖此“阴掌”与“阳掌”正是切合拳架阴阳变换而变换,舍此别无他义。
《太极拳论》有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所谓“处处”者,包含手、眼、身、法、步代表着人体外在表现的每部份,手型手法表现出的”阴掌”与“阳掌”,必须随全身整体阴阳开合变换而变换,方得称之“完整一气”,才能符合恪守古籍经典、切合技击格斗、演练道家气功、体现武学艺术四项准则,兹将其内涵分述于后:
一、 恪守古籍经典:从《老子》有“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经》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到明清两代所著经典,上下两千多年间对太极之论述,连篇累牍无不充满阴阳学说,故而有人将太极拳亲善称之曰“阴阳拳”,太极拳架中,凡举手投脚的每一部份必须切合太极图阴阳两仪之表象,“阴掌”与“阳掌”在拳架中,虽属不显眼的微小变化,实为阴阳学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是遵守拳经所云,“周身练成一家”的重要举措。
二、 切合技击格斗:阴掌与阳掌的转换虽是微小动作,却关系到是否切合技击格斗的重大表象,试举一例如下:从“按势”定势的阳掌过渡到“单鞭”的伊始,《太极拳体用全书》云:“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既然敌人从身后的东方来击,理所应当“按势”定势的阳掌为阳、为开、为实、为刚的起点,应即刻向阴、向合、向虚、向柔转换方为理也,而常有所见者则不然,从“按势”定势的阳掌微有向西向前按出之后,不分阴掌与阳掌的变换,才向东抹去,尽管只有微小向西继续向前按出之举,则违犯“阳极渐而生阴”,亦有违犯“无过不及”之理,应称之为妄动。传统杨式太极拳架的每一细微的动作,极富有巧妙的攻防含义,其显著的风格特征之一是“舒展简洁”,“简洁”者、乃简练清洁是也。进攻和防守的每一招一势,必须“动必有由”干干净净,不能拖泥带水,无非是切合阴极渐而生阳,阳极渐而生阴变换之理而已。正如《太极拳论》所云:“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掌与阳掌是通体阴阳变化不可分割之组成部份。
三、演练道家气功:张三丰祖师是“以道入武,以武演道”创立太极拳,“道者”乃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是道家内丹术的核心内容,所谓道家内丹术,当今通常称之为道家气功,三丰祖师是将道家气功溶汇技击格斗而创立太极拳,每一拳势都含有道家气功内容,是以手掌作为导引的主要表象,试举“右野马分鬃”定势之“阳掌”经“阴掌”过渡到“左野马分鬃”定势右手之“阳掌”为例:“右野马分鬃”是随右脚跐向乾卦方位而呈定势右手之阳掌,其仰掌的“劳宫”穴的高度在操术者“上丹田”水平线上採天之阳气下降,是为“太阳”;过渡到“左野马分鬃”之伊始,由此阳掌渐向坤卦方位盖掌呈“少阴”,继而下採与左手“劳宫”穴合气于“中丹田”,其掌型为“太阴”;继续下採之手型为“少阳”;呈“左野马分鬃”定势手型,其俯掌“劳宫”穴高度在操术者“下丹田”水平线上之阳掌,呈饮地之阴气上升之势,复归为“太阳”。如此右掌由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复归于太阳之掌型 ,其掌之“劳宫”穴经“上丹田”拢气、“中丹田”合气,“下丹田”拢气,以及採天之阳气下降,饮地之阴气上升,由此而构成奥秘精微之道家气功内涵。仅此右掌在“右野马分鬃”过渡到“左野马分鬃”阴掌与阳掌变换之一势,可见道家气功深藏于传统杨式太极拳之一斑,不明此理,即不会用“意”,则不能得“气”。正所谓之“意到气到,意气相随”。若将“右野马分鬃”过渡到“左野马分鬃”阴掌与阳掌变换之气功内容详实描绘,没有相当篇幅论文难于阐释清楚,之所谓太极拳奥秘精深乃尔。我操术者投入一分,必获得一分回报,或投入一分,甚至可获得十分丰厚之回报。但此术必经明师亲口传授方得此艺,正是《十三势歌》所言“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唯具有一定素养之同道,稍加入“阴掌”与“阳掌”于拳架中,即可使两掌气感更加明显,将此太极先哲实践科研之成果,传播开来,让更多道友受益,正是张三丰祖师所训“修身利人”者也。唯可惜当前对于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饱含道家内丹修炼术之理,尽管古籍经典记载不少,却知之者不多,只因上世纪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古老的道、儒家文化倍受冷落,甚至惨遭否定,受道文化孕育而成的传统太极拳亦遭受危难,已濒于消亡。在当前提倡民主法制的形势下,我太极拳苑有识之士,当以与时俱进,携手并肩潜心挖掘,探求正本清源,反璞归真之道,以利世人,让我太极之光永照千秋。
笔者有幸近期得到成都戚建海先生所著《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一书,在台湾太极拳学者徐憶中先生主持下,在台北市出版,拜读之后,受益良多。倘若三十年前笔者能得此高论,不知在杨式太极拳修炼中,要少走多少弯路,但愿我大陆早日亦能出版此著,泽惠我太极同好。
四、 体现武学艺术:人体形态是最自然,最完善,最原始的艺术,人体动态的美高于静态的美,太极拳在流动中所表现出的形体艺术,折射出典型的东方文化内涵,具有丰厚的形体语言与独特的韵味。所谓特殊“韵味”者,如象乐曲之音韵,由高音阶与低音阶、强拍与弱拍所组成。“阳掌”表象为高音阶,为阳为实;“阴掌”表象为低音阶,为阴为虚。“阳掌”表象为强拍,为阳为实; “阴掌”表象为弱拍,为阴为虚。如此阴阳虚实方能组合成美妙的乐章。“阴掌”与“阳掌”表现出的阴阳虚实,在拳架中最富有代表性者,裸露的两手因其手型手法在拳架中运行轨迹最长,定势拳架的手型处于明显的最远端,且最为突出,是衡量拳架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难怪美学家所言“手是行为技巧的代表”。《太极拳论》有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又有拳谚所云“像浮云遨游于太空。似波涛腾跃于大海。”拳架的每一定势为“阳极”,正如波涛之巅峰;向下一式过渡动作为“阴极”,正如波涛之低潮,然后逐渐转化呈下一式定势,复归为“阳极”。如此波澜起伏循环不息的整个套路,大有神气鼓荡、波澜壮阔之势,然“阴掌”与“阳掌”理当为推波助澜之主因。
赘 言
太极拳古籍经典,乃古道家、儒家修身养性文化之沉淀,历经两千多年,无数代太极先哲殚精竭虑所铸就,虽有待更加完善,但数百年来倍受世人公认为太极之真谛,已成为当今人类共有之宝贵财富,其中每一要领是检验太极拳的最高标准,任何太极拳修炼者或传播者,必须经受其检验。
笔者出于医师职业,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作为临床医学的自然疗法,为得太极健身之真谛,读古籍经典,拜明师、访拳友,三十春秋,苦尽甘来,实践体会到太极拳古籍经典的每一要领,都是为医疗健身所设计,是最为理想的医疗体育项目,无不敬佩太极先哲在数百年前尚无现代医疗检测方法条件下,竟能创造出如此奇特的健身之术,惊叹我中华祖先太伟大了!故而,笔者对太极拳古籍经典有着深厚的感情,见到不符合古籍经典的太极拳演练者,未得到应有的医疗健身效果而惋惜。
关于经过一些教授,专家整理的杨式太极拳专著,无论如何自称为传统套路、新编套路或当前流行于市面众多VCD教学光盘,亦必须经受古籍经典所检验。试举新编套路“单鞭”一式,供我爱好者共同探讨:当左掌向前推出的同时,右脚向后磨转一势,有违拳经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其中“其根在脚”之“根”,乃树根之根,树在生长过程中,树根不容许任意挪动,脚底无根难于“形于手指”,在太极拳谚语中称之为“拔根是太极拳一大禁忌”。当右脚为“中土”称“中央戊已土”属“脾土”,左脚从此“中土”向东上步,正东为“东方甲乙木”属“肝”,在内丹修炼术称,以“脾土滋养肝木”。右脚磨转无根,在拳谚中称之“脚底无根神无主”、“中土不保”乃太极拳一大弊端。再者,脚跐五行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之“中定”乃十三势中之核心,唯此右脚向后磨转,脚底无根神无主,有何太极技艺可言,如此严重违犯古籍经典,已伤其神髓,动摇其根基,于医疗健身及技击格斗作用所不容。为此,笔者数年前针对此拔根一势撰文探讨,曾在国内、台湾、新加坡、美国等专刊发表,在欧美常有爱好者在电脑网站“太极论坛”探讨,未见不同意见反馈。最近在国内又见流入市场新出版经过一些教授、专家整理的八十八式VCD教学光盘,脚底无根,愈磨愈凶,类似这样违犯拳理拳法者多多,全国千万太极拳练习者,只认教授、专家为权威而错误效仿,如此误导大众,我流传久远闻名于天下之太极拳将向何处而去?在我中华武术史上,民间流传一句世人皆知的谚语:“手似两扇门,脚下一条根”,被当今作家编入流行歌曲,一般顽童都会传唱,作为专职教授不会充耳不闻。笔者对“拔根”一势,大损拳理,事关重大,曾多次撰文探讨,良莠如何,无从澄清,枉费工夫。嗟呼!
笔者赞同上海奚桂忠先生撰文称:“在太极拳界要法制,不要人制,在拳理拳法面前人人平等”之论述,在太极拳蓬勃发展之今日,至关重要。然无论教授、专家、太极段位之高低、比赛金牌获得之多寡、师从何人、几代传人、名声多大、拳龄多长、专业或业余等等,人人均应自觉接受拳理拳法之检测。当今商品市场上,无论标笺注明如何,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尚有质量检测部门,严把商品质量关,以免赝品流入市场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是我政府关爱人民大众健康之举措。可惜我太极界无质量检测机构,笔者曾在海内外授艺万众,未曾受过监督检查,为一憾事,只得时时警戒用拳理拳法自我框束。一般未受明师指点,为探求健身者,拳理拳法错误难免,情有可原。若是太极拳传播者或导向性人物,凭心而论,是否以古籍经典为基础,继承传统而发展提高,自知技能一般尚不能弘扬民族文化,但也不能损害民族文化。切不可你违犯一势,我也违犯一势,或明知一些太极拳权威损害古籍经典,也不敢论及,唯恐有相轻之嫌,明哲保身,保持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对太极先哲创造的经典著作而不顾,错将先哲遗留之宝贵文化遗产,在我辈手中丧失,我有良知的拳师将何以面对渴望健康的人民大众,我炎黄子孙又将何以面对祖先。
在我太极拳沿革历史上,两百年前曾有黄山为中心的南派和中州大地为中心的北派。北派太极拳恪守古籍经典而流传至今,唯南派太极拳违犯古籍经典而妄加增损,致使南派太极拳遭受泯灭之灾,我辈当以此惨痛教训为戒,否则,若干年后,太极经典沦丧,只剩下广播太极操,岂不成为我太极文化一大悲剧耶。
电话:02887445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