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369|回复: 1

[转帖]浦汉健:浦传太极拳是怎么技击的?(武魂2004.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浦传太极拳是怎么技击的?


                                    浦汉健(武魂2004.10)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拳术都可以技击。这是从理论上讲。其次,从实践上讲,太极拳技击主要是用势法打人。
  什么是势法,势法又是怎样打人的呢?
  我在《传统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中已经披露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十三势俱为势法、势是动作的过程等等。
  换句话说,太极拳打人是在用势的过程之中,往往还没有发劲,已将对方打倒;实际上等于是将对方撞出去的。
  太极拳原叫十三势。这是李亦畲第一个提出并写出来的。李亦畲将十三势分为两个部分,并用五行八卦来解释。
  李亦畲说:“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李亦畲在此讲的是“八卦”、“五行”、“四正方”、“四斜角”。
  有没有说“八门”、“五步”、“四正”、”四隅“?没有。既然李亦畲没有说,那么,现在为什么都说“八门五步”“四正四隅”呢?这样说,能解释得了吗?以上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在此,谨将我家传的提法公开出来,供各位参考。
  十三势,俱为势法。势,是手眼身法步以某种方法运动的过程。十三势中的每一个势,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他存在于每个单式之中。单式,是由势组成的;动,即为势。当然,静也是势。
  十三势中,定为静势。定者,安也;安者,静也。正如前贤所说:和平是两次战争中间的时日。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把定作静,其余十二势作动;则定为阴,其余十二势为阳。正如人有两手,可分为一因一阳,而其中一只手又可分阴阳一样,作为阳势的十二个势,又可分为六组阴阳:
  掤捋(坎离)可以互为阴阳、挤按(震兑)可以互为阴阳,采挒(乾坤)可以互为阴阳、肘靠(艮巽)可以互为阴阳。这是所谓八卦中的四组阴阳。在五行中,将“定”挒为静、为阴,这样,“进退”也是互为阴阳,“顾盼”也是互为阴阳。
  这里要说明,八卦,有“先天伏曦八卦”,和“后天文王八卦”,两种。在一些太极拳著作中,采用的是先天伏曦八卦,而李亦畲采用的是后天文王八卦。(还有一些著作,则往往很难与上述两种传统意义的“八卦”相符,甚至在方向上,都与传统八卦相悖,采用了“上北下南”的现代说法。)
  许多人不知道李亦畲为什么用后天文王八卦解释十三势的原因,于是凭借想象去解释八卦五行,所以,出现了诸如“八门五步说、劲力说、方向说、方位说、拳法说”等等说法。这些说法,相互矛盾或自相矛盾,使原来很清楚的拳理拳法,变得扑朔迷离,既无法统一,又难于实践。
  那么,十三势在太极拳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十三势都是势法,是太极拳所特有的打法, 它以“顾盼”为战术,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实施战术得手段,结合身法步法的“进退”,来达到”以发掷抛劲为主“、近身短打 的目的。
  顾盼,作为战术,主要指防守与进攻。拳谱上有“顾住三前盼七星”的讲法,意思是防守住三前,准备用七星打人。
  怎么进攻、怎么防守呢?
  在技击中,首先遇到或要解决的,是交手时的接手问题。
  太极拳接手,首先用“掤”。所谓“太极出手掤为先”。掤是什么?不少著作中都说,掤是向外向上的力,有的说,是掤劲。实际上,掤是接手时的迎动作,也就是碰到对方的过程,或者叫沾的过程。刘晚苍更是直接地说“掤就是沾”。可惜,很多人至今以为两人搭住手就是掤,并且以为搭着手在那推来推去就是掤 。其实,那不是掤,而是掤住以后的动作,是沾以后的动作,叫做“黏”。
  掤,在八卦中,对应“坎”;坎,为水;水,性柔;水无常形;掤,亦无常形,即不单单是“向外向上”,而且有向内、向下、向前、向后等等。
  而且掤势一般是不会发劲的,无所谓什么“掤劲”。掤势倘若发劲,就成了“挡”、“招架”;这实际不是太极拳的打法。
  在浦传拳法中,与掤势相对应,即互为阴阳的,主要是捋,但掤与捋不是唯一的对应关系,掤几乎可以和其他各势都构成对应的,即阴阳的关系。
  也就是说,掤可以接捋、接挤、接按,这是“四正方”打法;掤同样可以接采、接挒、接肘、接靠。这时,掤的势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他结合在其他的势法中。这是“四斜角”打法。
  太极拳是武术,它运用沾黏连随表现十三势、以发掷抛劲为主的、内功型近身短打拳。
  太极拳的四正方,主要是指前后、内外(远近);四斜角,主要是指上下、左右。掤捋,与前后相关;挤按,与内外(或距离的远近)相关;采挒,与上下相关;肘靠,与左右的方向相关。例如,挤,不会用梢节,即不会是用手掌,用手掌就要叫按了。挤,是在贴近对方身体后的动作。这时,手的作用实际上是没有的。它是一个近距离的势法。吴式太极拳的玉女穿梭,就是用的挤势,两手距离头部很近,用身体和中节,可以发挤劲。假如打得象拗弓步架打,就成了长拳似的梢节打人,体现不出近身发掷抛劲的太极拳打法特色。
  按,是近身后,由近向远的动势,是贴住对方后,用腰腿发的动势。如封似闭的定势,就是按。(这里要特别注意:如封似闭的“闭”,本应是“逼”。 )
  采,为乾,为天,在上;挒,为坤,为地,在下;故采势须由天入地,即由上往下;挒势须由地升天,即从下往上。一般人都知道,海底针使用采势,那么,除了海底针,还有没有采势?假如只知道一个海底针使用采,说明还不懂采的用法。
  挒势是折叠后的展开,所以是由下向上的。吴式太极拳的提手上势、野马分鬃等,都有挒势。
  肘与靠,是太极拳中两个重要的势法。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肘为何物。说的最普遍的,是认为肘是拳法。
  其实,肘,就是向内裹拧,靠是向外展开。肘,是一个古音的通假字。在安徽、山东、河北的一些地方,在说“向内裹拧”的意思时,仍旧发“肘(zhou)”音。即使在中国式摔交中,也是将向内裹拧,叫做“肘”。因此,肘,作为势,绝对不是“用肘击打”。真可谓“真传一句话,误传万卷书”。这个近百年来一直被错误理解的问题,不能再误解下去了。
  肘势,在运用时,就是身体向内裹拧。他和进步有连带关系,打的是顾法。吴鉴泉的野马分鬃作挒势前的动作,就是肘势。
  肘势,在动作过程中,一般不“用肘击打”,当然,也不是说不能用肘击打。假如用击打,就不是肘势了,成了肘打,肘打一般不会出现掷抛现象。从拳法特征上讲 ,形同心意六合拳的肘打,例如,吴式太极拳的提手上势,前面的肘势,就跟心意六合拳的鹞子入林中的肘打几乎一样。
  下面说说靠势 。靠势,与肘势互为阴阳 。是向外的展放。即先“肘“,打顾法,后靠,打的是”盼“法 。
  战术与战术手段,是紧密联系的。五行与八卦,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五行八卦,才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否则,只是盲目实践,那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编者按)
编后:记得浦汉健先生是位吴式太极拳家,怎么现在又成了“浦传太极拳”了呢?最近浦先生给本编辑部一封信,信中说:

太极拳有不同、有变化都是正常的,可以说一个老师教的一个样,十个学生就成了十个样。都是“正宗”、“真传”,关键是谁打得更好,更合理法要求。比如杨禹廷一系打的“玉女穿梭”与吴鉴泉的不一样。那么谁打得更合拳法原则呢?我以为是吴鉴泉。因为在传统老架中,玉女穿梭不是用梢节去“打”人,而是用“挤势”去挤。最近有位练吴式拳的老师出了一个光盘,不能说全错,但他没有分清推手和散手的区别,不懂势法,基本上属于望文生义,是想象出来的,没有实践意义。没有办法,我只好将自己的东西称为“浦传太极拳”了。
从信中似可感到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编者也以为:武学讨论,与其在“你正宗还是我正宗”上费唾沫,倒不如直接了当说一说自己独到的见识和练法更实在,而且说了就敢负责,大可不必闪烁其辞,玩一些“祖师单独秘传”的把戏。且不论浦先生所说合理与否,但是这份儿“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坦诚,在武术界故弄玄虚之风日盛的今天,就值得人们刮目相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20:02:1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肘”是用肘打人吗?——大家可以特别注意一下对“肘”的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