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忽雷架到底有多少层次与功法
陈庆雷先生在文章中写道 ," 此拳是以阶梯 式逐步加固加深的功法 , 它分为十五个层次十 五种功法、一套架路 o 笔者并不否认有明显的 层次之分 , 分层而练的确是忽雷架的一个显著 特点 , 也是忽雷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李 景延先生创编传下的忽雷架到底有多少层次与 功法呢 ? 笔者自幼学练忽雷架 , 近些年尤重视忽 雷架形成发展史及拳理研究。在武防县、温县相 继成立的忽雷架协会与研究会组织上 , 笔者被分别推举为秘书长和副会长之职 , 有幸拜访接 触过许多忽雷架前辈与传人。无论是杨虎先生 亲传弟子孙庆富、杨兴森先生 , 还是杨虎曾孙杨 兴靖 , 杨绍舜先生之子杨兴中先生 , 以及张国栋 之子张宝成先生等 , 凡谈到忽雷架的层次 , 他们 也只说最多有十一层次 , 从未听说还有十五层 之多。
实际上忽雷架的十一个层次 , 从九层就已 进入高深境界。自忽雷架形成后的一百多年间 , 能练到十层 " 朝 " 者已不多见。而能功达无形无 象 , 空灵虚无的十一层 " 哲 " 化极顶境界者更是凤毛麟角 , 非极具天赋与非凡毅力者而不能达 到。真不知陈先生所说的十五层次 , 还能练到一个怎样的高深莫测的 " 超人 " 境界。至于功法 , 忽 雷架是以套路与推手练习为主 , 传下的辅助性 功法仅有几种。所谓十五种功法 , 纯属无稽之谈 , 根本没有那么多。其实陈先生在《忽雷架源 说》一文中 , 也只说有十一层 , 并未说十五种功 法。记得 1991 年徐纪先生来访时 , 陈先生也是 积极主动地向徐先生介绍有十层练法 , 也未说 十五种功法。
这在徐纪先生后来发表于日本的 《武术》 (1992 年夏季刊 ) 及《少林与太极》 (1992 年 6 期 ) 上的有关介绍忽雷架的文章里可得到 证实。然而事隔几年却忽然又抛出十五个层次 与十五种功法。是当时为了藏秘有意不说实 话 ? 还是陈先生近几年又有新的发明创造呢 ? 是 陈先生的 " 家叔 " 所秘传 ? 还是杨绍舜先生独传 于陈先生 ? 即便是 " 家叔 " 会忽雷架 , 传于陈先生这些高层功法绝技 , 那么从 " 家叔 " 再往上追 , 不 也追到了陈铭标先生之师杨虎先生了吗 ? 杨虎 先生的后代传人怎么不知道这两个 " 十五 " 的高 层功法呢 ? 难道杨虎先生会心地无私地将这些 高层功法独传于陈铭标先生 ? 若为杨绍舜先生 所传 , 估计老先生也不会只传给陈先生这个爱 徒 , 而不传于其子侄后代。最后 , 笔者还是非常 想听听陈先生讲讲十五层次中的后四层名称 及练法。至于十五种功法 , 陈先生只要能讲出其 中的七、八种确实属于忽雷架先师传下的功法 , 笔者将会完全信服 " 十五种功法 " 之说是千真万确的。同时也将会重新考虑再次拜师学艺的问 题。
五、故弄玄虚的所谓 " 秘传秘练 "
陈庆雷先生在文章中曾两次谈到忽雷架的 流传情况。在首段中写道多年来在我王吃堵村 ( 陈家沟东邻 ) 仅极其少数人家秘传秘练 , 被人 们鲜闻鲜见 " 。而在末段再次重复 " 因老一辈保 守被人们鲜闻鲜见 , 只在陈家沟王圪垱村极少数人家秘传秘练 " 。这两段话 , 陈先生莫非是为了增加人们对忽雷架的神秘感 , 突出只此几家 , 稀少为贵 , 别无可求 ; 而极其少数人家 " 中 , 又 以陈先生所练的 " 陈氏世代家传忽雷架 " 为正 宗 ; 要想学练忽雷架当然要找 " 正宗传人 " 这样 一个目的。陈先生这种急于将 " 家传秘练 " 的忽 雷架发扬光大的精神实在可佳。笔者本不应该 对此再说三道四 , 但仅只在王挖堵村极少数人 家秘传秘练 " 的说法 , 又实在与笔者所知道的忽雷架流传情况有着不小的悬殊。故每读此两段 总有如镀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况且实事求是也 是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基于此 , 笔者不 得不对忽雷架的传播情况说上几句。
忽雷架宗 师李景延先生 , 由于家境贫寒 , 在未出师前为了 谋生 , 恩师陈清平就将他介绍到陈家沟之北邻 村南孟丰村一赵姓富户家教拳护院。他出师后 终身以保镖教拳为业 , 但早期弟子基本上还是 以赵堡架为主。晚年创编忽雷架后 , 名声更大 , 求学者日众。在旧治怀庆府一带教过的地方很 多。现在温县、武陟、博爱等县还有不少人仍在承练着李在清末就已在当地传下的忽雷架。李先生去世后 , 其著名弟子杨虎除受师之托代师传艺于李所开创的各武场外 , 又在各地新设了许多拳场。如武陟县的渠下村、高村 , 怀庆城 , 博爱县的杨庙、许良、砖井等村镇。杨虎先生晚年 , 正 值民国时期倡导国术 , 武风颇盛。其著名弟子谢功吉、陈铭标、杨绍舜、陈应德、王立贤等拳艺日精。他们或助师巡场教拳 , 或执教于官府乡村。据杨虎先生的孙子、现已年近八旬的杨绍尹先生讲 ," 当年来请我爷爷教拳的人很多 , 有抬轿的 , 有车接马送的。在怀庆八县教下的拳场不下几十个 , 加上徒弟教的拳场就更多了。我爷爷每 巡视一遍拳场 , 大概需月余 O 当年教过的地方 , 现在还能承练并与杨家有联系的村庄还有十几 个。
祖籍沁阳县徐堡村 ( 现隶属温县 ), 后移居台湾的著名忽雷架传人王晋让先生 , 系杨虎再传弟子。他经常在台湾向弟子讲述杨虎当年携弟 子陈应德、谢功吉等到徐堡村巡场传拳情景。可 以说 , 忽雷架于清末形成以后 , 以其独特的风格 和较强的技击特色 , 享誉武林 , 并迅速盛行于怀庆府一带。它的发展势头 , 不次于当地任何一个拳种。不但如此 , 忽雷架在 20 年代前后 , 还走出了怀府一隅之地 , 逐渐流传于国内一些地方。谢功吉先生在袁世凯当政期间 , 曾被袁聘为武师 , 教过袁之子袁克定、袁八宝等人。陈铭标先生于民初曾南下湖广 , 任湖广总督杜严的护卫 , 并教总督之子杜毓泽先生。陈应德先生在 30 年代前 后曾在陕西兴平县教拳。李景延先生族孙李福周先生 , 于 40 年代在西安市著名律师李玉峰帮助下 , 在西安开办武馆 , 教有咸阳公署专员之子及王学宾等人。陈应德先生弟子李玉章先生 , 也 于 40 年代开始在西安市教拳 , 传有马和、康立 法等人。李景延另一著名弟子张国栋先生 , 居住 于王挖堵北邻村陈新庄村 , 在 20 年代前后曾在 温县、武防教有不少弟子 ,1929 年在温县举行的 武术比赛中获胜 , 同年被推举参加在开封举行 的河南省武术大赛 , 夺冠后被河南大学聘为武 术教练。 1933 年病故后 , 其子张文成继任在河 大教拳。
50 年代以后 , 忽雷架著名传人杜毓泽、 王晋让先生 , 开始在台湾传授忽雷架。二位先 生的弟子又相继将忽雷架传播于日、美及东南 亚诸国。这怎能说忽雷架只在一村几家 " 秘传秘 练 " 呢 ? 难道陈庆雷先生真的对这些传播情况一 无所知吗 ?
六、醉翁之意
对于在按语中出现的问题 , 笔者不能怀疑 是编者带有某种个人偏见所造成 , 只不过是受 蒙骗而已。不知者不为过 , 只需提高警惕就是 了。而陈庆雷在文中多处出现的歪曲失实介绍 , 却并非偶然。其实 , 陈庆雷先生对李景延先生创 编忽雷架这公认的事实并非真正不知。对他本 人与陈清平、陈铭标的确切关系也不是不清 楚。对忽雷架到底有多少层次与功法也并非不 了解。对忽雷架的流传情况也并不是不摸底。对 他本人的忽雷架业师更不会记错。醉翁之意不 在酒 , 将忽雷架归为陈清平所创 , 是与谎称自己 是陈清平的后代、陈清平为其十五世祖相联系 的。要告知人们他实属 " 忽雷架摘系传人 ", 正宗无比。将自己说成是陈铭标的后代及以 " 家叔 "取代 " 业师 ", 则是为了证明忽雷架在自己家根 深叶茂 , 绳绳不绝 , 世代相传。至于编造忽雷架 层次之多、功法之繁 , 莫非是为了突出 " 正宗陈 氏家传忽雷架 " 的神秘之感。显而易见 , 陈先生 为了达到成为 " 陈氏家传忽雷架正宗传人 " 之目 的 , 可谓用心良苦 , 绞尽脑汁。然而 , 历史是公正无情的 , 它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希望陈 先生能够尊重历史事实 , 摸弃私心杂念 , 摆正自 己真正的位置 , 团结同门 , 为把忽雷太极拳这一 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 造福人类而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来源;《武当》2000年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