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322|回复: 7

[转帖]孙式太极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5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氏太极拳的源流(周世勤教授)



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孙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自幼喜好武术,曾拜于李奎垣门下,但随师祖-河北省形意拳鼻祖郭云深习拳历时七年余,后又拜程廷华先生、郝为桢先生习八卦拳、太极拳,得其真髓,自创一家。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为振兴中华武术,设教于大江南北。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宗师把武术前辈所传拳术套路和拳意真髓与自己的习武心得整理成书,出版“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术经典著作,使传统武术免换原貌,拳之真意不入歧途。孙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孙剑云老师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先父、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宗师创立的孙氏太极拳。孙老师七十多年来,守武德、远名利、重洁行、自强不息,以其年近九旬的高龄奔走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桃李满天下,热心推广中华武术和太极拳。孙老师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艺和健康的体魄,当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和健康老人,被国家体委授予中国武术高段位、八段武师。前几年,孙剑云老师曾和北京武术院吴 彬院长一起出访香港。当孙剑云老师在体育馆出场表演孙氏太极拳时,香港各界观众为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热烈鼓掌,惊叹她不仅身体健康,而且表演孙氏太极拳,精神抖擞、潇洒自如,真是一位“武坛明星”。许多观众感叹地说:经常练习孙氏太极拳,确实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为了把孙氏太极拳继承、发扬和推广,孙剑云老师摒弃家传的约束,在弟子当中优选出品德高尚、技艺精湛、办事精干、团结众人的孙永田老师作为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代掌门人,在北京梅地亚饭店隆重举行了仪式。孙剑云老师的高尚风格和孙永田老师的年青有为,受到了与会领导、老武术家和新闻界人士的好评。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孙永田老师非常敬重孙剑云老师,视同父母、关心备至。近年来,孙永田老师与研究会的同门协助孙剑云老师,重新整理出版了孙禄堂宗师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术经典著作,并且,在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武术协会组织的多次大型武术表演中,代表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表演和推广孙氏太极拳。他还在其任职的中国航天神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中,选拔基本功好、品德优良的年轻人,积极推广孙氏太极拳,并在今年三亚举办的首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获得特等奖。现在,孙永田老师正在协助孙剑云老师,在新世纪开创继承、研究、推广和发展孙氏太极拳的新局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5 10:54:0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太极拳的源流(孙剑云老师)


孙禄堂先生12岁始学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先生近三年,后经李举荐,又随李之师郭云深先生深造。见面时,郭云深看到孙禄堂武学天赋极高,异乎他人,故郭云深要孙禄堂弃业,随己精研形意拳(当时孙正在随一亲戚学徒制毛笔)。这样孙禄堂随郭去了深县,后又随郭一同迁至西陵,相从近八年。其间孙禄堂还尽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之真传。在这八年中孙禄堂随诸位先达潜心修武不及其他,故孙禄堂的形意拳功夫已至登峰造极的冲空化境,逢人较技未尝负之。他体验到形意拳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气合一,化至虚无。卷之、放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过是体内真气之流行。体也罢,用也罢,不过是体内真气变化的不同形态。因此,功至化境已无所谓形意、八卦、太极之分,此时无形、无意,可感而遂通。因此,在他跟郭云深研修形意拳的后期,他已认识到通过拳术的修习,可使习者感受到超出拳术内容之外的深远内涵。从这时起,他开始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拳与道合的修悟上和拳理的研究上。在研究中他真切地感到拳术需要哲学的指导和理论的依托。于是他试图以易经为指导,来进一步揭示拳理。后经郭云深介绍,孙禄堂赴京城从八卦拳名师程廷华习八卦拳。他希望通过这种与易经关联紧密的拳术的学习,能搞清拳术与易理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揭示拳学真滞。孙禄堂从程师学习八卦拳仅数月后,便技艺精深,得其精微,体验出形意拳与八卦拳之间的互补关系。但限于当时习武者的理论水平,使孙禄堂在拳理的研究方面仍未尽人意。年余后 (约1885年),程师对孙禄堂说:“吾授徒达数百人,其天资聪慧专心潜学未有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立于弟,弟亦有宿慧,始克臻此。现弟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可以行矣。”(见北京《世界日报》1934年2月3日)因此,孙禄堂从程师学习八卦拳后,一方面使他进一步感受到形意、八卦两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功至化境者可自然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使他认识到仅从修拳中想达到通易之奥蕴并行之于拳是很不容易的。于是,孙禄堂决定只身徒步云游南北诸省,一方面增广阅历与见闻,另一方面,留心寻找在易理、丹经方面造诣有成者。经过二年多的游历生活,孙禄堂大大地丰富了他的武林阅历,并在拳理上也得到显著收获,写下了大量笔记。尤其在内丹功法和易经方面,他相继从武当隐道、云游隐士及蜀中高僧学习,获益匪浅,为他在拳术方面进一步研究,最终形成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获得了深刻的经验感受。


孙禄堂云游归乡后,闭门研究武学,并创办“蒲阳拳社”,使研究与教学互辅,相互印证,得以总结拳理。孙禄堂认为拳术的本质是拳与道合。作为一切拳术的基础是内劲,即人体内中和之气的顺、逆、合、化。孙禄堂根据易经和丹经先后创立“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和“以内丹修为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论”。前者揭示出人体内部功能系统间的协调育化与外部运作系统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人体生物场与宇宙场之间的对应关系。后者则揭示出拳术修为进阶的基础和本质。因此,孙禄堂根据他的研究对形意拳、八卦拳都进行了提炼和创新。由此产生的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都具有深刻而鲜明的内涵和风格---中和。而中和也正是太极拳的本质。虽然那时孙禄堂尚未系统学习太极拳,但他通过对形意拳、八卦拳的深刻掌握和对丹经、易经的深入研究,以及他那登峰造极的内功基础,使他已经能在内劲上完全修悟到了太极拳的内容。1912年,当孙禄堂与太极拳大师郝为真接触时,郝为真深感惊讶,对孙禄堂说:“异哉!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其原因就在于,三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孙禄堂通过对形意、八卦、太极长期深入的研修,感到有创立新拳的必要。其目的是使习拳者少走弯路,速悟拳术之真谛---练出体内一派纯正的中和之气---圆满的内劲,直至拳道相合的境地。
  孙禄堂认为形意、八卦、太极是一个有机的拳学整体,三者的关系是互补、互融,并将此精辟地比喻为“天”、“地”、“人”。他说:“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因此,他所创造的孙氏太极拳是以太极阴阳互济,极尽柔顺之至为体;在运作的过程中参以内外八卦相合之理,求以动中之静,内外合一,以极尽中和灵变之妙;在运作的每一时刻,则以形意拳之桩步蕴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在运作的状态上,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法则,统驭起钻落翻之义;在运作的心理上,以无为养神为本,虚中以求中和为用,达致“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之能。故孙氏太极拳的功能具有如下三大特征1)极尽柔顺中和之至。(2)极尽灵活巧变之至。(3)极尽整实猛烈之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5 10:57: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孙禄堂大师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情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至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乔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quot;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可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欲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合,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纪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在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也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两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提丹田,而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至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合合,如沐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熟睡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也,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但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者,未能详其姓氏,故未能录之。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在医学上的应用(王爱玲学生)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界的一个流派,由孙禄堂先生所创,我年幼时体弱多病,曾患肺结核等病,卧床两年后,骨瘦如柴,于十八岁(1959年)拜徐铸人、吴章淮(孙老先生在国术馆的学生)学医习武。我行医32年,练习孙式太极拳32年,深感孙式太极拳动作柔软,缓慢均匀,犹如行云流水、雁群起落,非常适合体弱者和老年人。在我行医的几十年临床中,有不少颈椎病、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肠胃功能紊乱的患者,我用孙式太极拳的导引吐纳术,使患者不但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并使动作和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协调,从而增强了体质
  一、孙式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协调。
  人体的无限复杂的多样活动是依赖大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调节的。在太极拳运动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人体在活动中用意不用力。 “调息”,就是心息相依。“心”是指意念,“息”是指呼吸。练习时要心清、脑静 手到意到,呼吸与动作密切配合,动作由意识作导引,安祥中带有全神贯注,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都能更好调整。我们在一般工作及劳动中都是以右手为主,左手辅助之, 而练习太极拳是二上肢都交替活动。如“玉女穿梭”是两上肢、两下肢交替动作于四个方向,能调节大脑神经的灵活性,对失眠和神经衰弱者是非常适合的。因为采用“心静用意”的练法,“意守丹田”使大脑皮层在运动中休息,中枢神经既指挥了全身器官机能的调节动作,又训练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虽然是慢速度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则是灵敏的,当我工作疲劳头昏脑胀时练一趟孙式太极拳会有脑清神灵之感。此拳对脑力劳动者消除大脑皮层的疲劳起了良好作用。
  二、孙式太极拳能增强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的功能
  练习此拳能增强人的“宗气”。祖国医学认为“宗气”聚于胸中,支持肺呼吸和心脏血液循环。《内经》<灵枢·客邪篇>曰:“五谷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坠,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呼吸焉。”说明了胸中宗气,可借呼吸氧气以养之,又须饮食营养以补助之。宗气不但是肺呼吸的纲领,也是全身血液循环之纲领。在练拳时对脑桥和延髓,对呼吸和血液循环运动起了促进和调节作用。如当练拳“开手”、“合手”时,要求两手抱球。合与面宽,开与肩宽,要求松肩坠肘。两下肢站立之时,略下蹲与肩同宽,就是,培养人练习“宗气”。当开掌与合掌时锻炼了胸大肌,增强了肺活量,在练习时要求呼吸绵绵,“意守丹田”达到了“腹实胸宽”状态,使呼吸逐渐调节到深、长、细、匀,增强了人体从外界摄取氧气,使之进入循环血流,二氧化碳则从血流转移到肺泡排出体外(这肺呼吸过程叫外呼吸),与此同时又促进了组织内所进行的氧化过程,增强二氧化碳向血流中排出以及从血流中吸取氧气。(这种呼吸为内呼吸)。在练习开合手时还能促进胃肠功能加强蠕动功能,再配合腹式呼吸,并协调了肝脾等功能。当患者感胃胀疼痛或肝区疼痛,胆囊炎疼痛放射到背肋疼痛时,教他练习开合手动作加上搂膝拗步等动作后,患者感到易接受此简易动作,更感练后舒适疼痛缓解,胸部闷胀消失。当练习左右搂膝拗步这些缠绕旋转的运动时,使动脉血管得到了柔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不仅提高肺部及血管的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功能,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所以这几个动作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肺气肿、肺结核、肝胆脾胃疾病是非常适合的。

三、孙式太极拳畅通经络, 强健肌肉关节。
  练习孙式太极拳以腰为轴,螺旋式的圆形动作比较多,如揽扎衣、云手、转身蹬脚、倒撵猴、三通臂等,使全身各部分的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参加活动,肌肉均匀丰满,柔韧有弹性,全身关节都有多方面的、幅度较大的柔和活动。关节受到肌肉牵引而旋转、收紧,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有助于骨骼的强健,保持了关节的灵活性,韧带柔韧的弹性。
  由于祖国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从腰部活动可以反映肾气盛弱,肾气旺盛则精气足,精神充沛则能保持身体健康。所以此拳是以腰为轴,根在脚,发于腿,力由脊发。要求二腿进退转换,虚实分明,稳健松灵。这种柔和松软、刚柔相济的缓慢运动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肥大、坐骨神经痛、 颈椎病、肌肉萎缩等疾病是非常适合的。练过一趟拳会感到周身轻松,柔和舒适。
  再从肩周炎、颈椎病来说吧,由于长期低头工作,使肝肾不足,筋骨懈惰,引起颈部项韧带肥厚钙化,颈椎生理曲变消失,而颈椎疾病,经拍片检查颈椎间有骨质增生。由于有骨质增生影响椎间孔变窄压迫颈神经根而造成疼痛,颈部活动僵硬,且肩臂。肩胛放射疼痛,上肢麻木等。我以拳“云手”,“左右倒撵猴”动作,使颈部肌肉松弛、放松,特别是左右手交替从耳边推出,不仅扩大了颈椎间隙,促进了动脉供血于颈椎,而且在画弧形时就锻炼了两肩部的岗上肌及肩臂三角肌,肩部旋转活动,使肩部外展内收动作的幅度加大,解除肩关节沾连后就能缓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转自《太极名家谈真谛》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周世勤教授)

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孙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一代宗师孙禄堂曾反复训论说:“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这段话十分精确地讲述了如何练好孙氏太极拳的道理。
孙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
孙氏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行拳盘架要守规矩。
  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孙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孙氏太极拳中有十二个开合手,将套路分为十三节。每逢转身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称为圆研)。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开合手的安排,在练拳时,还有利于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孙氏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习练孙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总之,孙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高级拳术,具有防身、健身、养生、修身的作用。孙氏太极拳把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相结合,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引气血运转,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的修炼,可以使习练者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太极拳的形成和特点(孙剑云老师)

孙氏太极拳是先父禄堂公于民国初创造的,以先父的名著《太极拳学》的出版为标志。孙氏太极拳是先父以他自己登峰造极的武功为基础,通过遵从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髓发明了孙氏太极拳。
  先父幼习形意拳,先从李奎垣复从郭云深前后十一年。二十多岁时先父的形意拳已功臻化境。他体验到拳术之道无它,惟神气合一化至虚无而已功臻化境者可感而遂通,与人交手时无形无意,无人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因此在先父禄堂公跟郭云深修习形意拳的后期,他己经开始试图运用《易经》来研究拳与道合之理。为此,先父赴京城访程庭华先生请益。先父曾回忆说:“余自年即研究拳术,每欲阐易之奥蕴一一形之于拳术。如是者有年。嗣来京获见程先生庭华,始知有八卦拳,因从而受业焉。……”(见《八卦拳学》自序)由于先父那时己功臻化境,故修习八卦拳虽仅数月,便己得其精微,体验出八卦拳与形意拳之间即一理相通又互补相承的关系。年余后,程庭华先生评价先父之艺“黄河南北已无敌手”。(见《世界日报》1934年2月2日)但限于当时习武者的理论水平,先父认为在拳于道合的理论研究上仍未尽人意。于是,先父决定徒步云游南北诸省。一方面,先父闻有艺者必访至,与各地高手广泛交流切磋、相互印证,而先父末学负之(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另一方面,先父留心寻访在丹经、易经方面造诣有成者,以期在理论上能有所收获。期间,先父相继从云游隐士、武当隐道及蜀中高僧修习丹、易二经,获益匪浅。
  为先父在拳理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完成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并获得了深刻的实践经验。
  先父云游归乡后,闭门研究武学,并创办“蒲阳拳社”使研究与教学互辅,相互印证,得以总结拳理。先父认为拳术修为的本质是拳与道合作为一切拳术运用的基础是内劲。作为一切拳术修习的关窍?quot;中和",先父揭示道:“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原妙也。”据此,先父创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的拳学修习理论及技术体系”和“以内丹成就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论和技术体系”,并据此对形意拳和八卦拳都进行了提炼和创新,完成了使《易》之奥蕴一一形之于拳术的任务。由此形成了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都具有深刻而鲜明的内涵风格一中和。而中和也正是太极拳的技术内核。因此,尽管先父那时尚未学习过太极拳,但先父根据拳与道合的亲身经验和对丹经易经的深人体验与研究,使先父在内劲上己经完全修悟到了太极拳的内涵。1914年秋,当先父与太极拳家郝为桢接触时,郝为侦先生深感惊讶,叹服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通过与郝为帧先生的交流,先父验证了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实乃一理相通。确认三家拳术形式虽异,其理则一。至于应用,三拳有所得,不分轩侄。先父在《拳意述真》中写道:“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至于其应用,先父据自身经验体验到,若能合三家并用,则能超越一般‘不丢,不顶’的原则,达到‘丢而不丢、顶而不顶’(见父《太极拳学》下编),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因此,要使拳学修习体系臻于完善,需融合三家之长为一体。于是,先父根据郝先生传授的武式太极拳并与形意拳、八卦拳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参丹经、合易理,使三拳提纯升华、集之大成、浑融为一,创立孙氏太极拳。因此孙氏太极拳有以下八大特征:

1、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一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求以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一神气合一之内劲。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
  2、以易经为导,指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形意拳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使拳式合于易理。使习者能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作为拳学进阶的基础,将丹经窍要融会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使习者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融入八卦拳行拳的“九要”法则,从而涵盖了《易筋》、《洗髓》两经之精义,使习者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引人形意拳拳式简约而内意弥深之理,使孙氏太极拳的拳式至简精纯又引人形意拳三层呼吸之道理,不刻意追求呼吸;以自然呼吸为始,式正气从,以致真息。
  6、以形意拳三体式为整套拳式技术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机体一触即发之本能。
  7、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整套拳式的基丰移动方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换协调、浑融周身的阴阳、虚实,求中和而达至空、至灵。
  8、以太极拳之连绵不断、沾黏相随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为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并以先父的化劲练法为其行拳之内意。从而将形意拳之实中、八卦拳之变中自然融蓄在孙氏太极拳之空化之中。便习者在运用中能极尽整实、灵变、空化之能。
  以上就是孙氏太极拳主要特点,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是将传统武学集之大成后的结晶,使拳术通于道,将拳学的研修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的是学习孙氏太极拳对武德有极高的要求。先父禄堂公常训诲我们:“练拳者务以德为先,要恭敬谦逊,以涵养为本。”我亦以此为座右铭。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活巧变的孙式太极拳(孙剑云老师)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所创。孙禄堂(1860-1933),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东任家瞳村(今属望都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李奎元为师,实从郭云深(李之师)习形意拳,后从程廷华习八卦拳,并得太极名师郝为真所习太极真谛。禄堂公以毕生精力钻研 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术,融会贯通,冶三家于一炉,独创了卓然自成一家的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有如下特点:
  (1)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以求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神气合一之内劲,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
  (2)以《易经》为指导,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浑融一体,使拳式承接变化合于易理,使习者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并融合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并精炼出行拳的“九要”法则。九要为: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提(提肛,决非用意识去提),三要扣(扣肩,扣膝),四要顶(舌顶上额,顶头),五要裹(裹膝、裹胯、裹肘),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从而涵盖了《易经》《洗髓》两经之精义,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之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浑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以开合作为左转身之接,以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所以,孙式太极拳既有形意拳之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之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6)孙式太极拳在单练整套路之功底上,并有对练、推手之技。推手对练之中不可执着成法,要集中思想,掌握自己的重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上下相随,灵活运用,不呆不滞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沾连粘随。
  练拳对练之要,德字当先,德艺双修。
  总而言之,孙式太极拳,极尽柔顺中和之至;极尽灵活巧变之至;极尽整实猛烈之至。是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浑融升华后的结晶。
         转载自2001年《中华武术》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