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极拳既然是叫拳,习练者必定要学会打拳——实战。虽然社会上如“老梁”都讲冷兵器时代已经结束,太极拳以及传统武术已经是黄昏落日,唯一存在的意义在于养生,但几千年文化发展演化的瑰宝怎么可能就此尘封档案馆呢? 姑且不谈传承、历史责任等等,仅就健身养生而言不懂实战的演练太极拳,谈不到什么健身效果,甚至可以说不如扭秧歌,遛鸟儿,栽花。
近年太极热风席卷全球,相应实战技法也不断涌现:各类有关技法解密音像制品、书籍杂志以及名师培训层出层出不穷,让人大饱眼福。似乎是否太极功夫已登堂入室关键看习练者是否已掌握实战技法。单式应用及太极拳相关的一些实战技法是习练者深入理解架子的重要过程,按老辈对太极拳修炼所分阶段,应该归类于“拆架子”与“定架子”过渡阶段。相比整个修练过程算是中级层次。因此实战技法应该给予重视但不能锁定为终极目标。
就内家拳及太极拳技法来讲同外家拳相比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甚至是特色可言,而各派武术区别于他派的“独门绝技”在于“功夫”,既习武者身体机能:柔韧性、灵活性、抗击打力、以及运劲方式等训练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劲方式。对于太极拳来讲实战要义也在于“劲”。太极拳理论尤其强调“由懂劲而阶进神明”,对此也以“牵动四两拨千斤”作为其会的标志——既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的胆魄、豪气,更有使自己悠然不败的巧妙技法。
学懂劲的前提是会“听”,如推手就是练听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推手都是俩人搭手后再进行走化,这种训练的好处在于安全,而弊端在于训练出来的选手只能在实战中“按照套路来”。因此常被人笑话:太极拳好手都是师傅跟徒弟比划,或者上了擂台就是摔跤。太极拳三年不出活儿,散打三月就劈砖。亦或耍太极的式子走少林的劲儿。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名号是打出来的,那么当今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细察太极拳功法修炼体系,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并不是一些技法的遗失,而是本身练法上的缺乏。
推手是太极拳实战技能重要训练手段和检验方式,那么就推手本身剖析其实战训练。推手无论单推还是双推,也不论定步还是活步都是双方搭好架子进行喂劲与化劲。乱踩花类似散手技击但也基本上是重在搭手后的走化练习。在实战中不同门派的技法不同,不会有对手主动跟你搭手成架再比试走化的功夫强弱。在快速攻防中太极选手如果不搭住对手来力那么自身技法就无法施展。而大多太极擒拿、摔法都以推手打轮为前提设计的。
传统说法走架如有人,推手如走架。亦即走架是自转太极,推手是合转太极——终究是运转于一个封闭系统之中。对于掌握一定推手技法的习练者来说之所以在不同门派交手中不占优势就是因为这种定性模式的训练。太极讲究随曲就伸,走化无常,而其实战训练却又相对僵化,这种训练结果是习练者脑子里缺乏实战意识。对于来力(力源、大小、方向以及作用点)的判断能力较弱——缺乏接手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