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道与术 乔凤杰*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封,475001) 摘要:道是创造性的根本智慧;武术之道,是人潜在的最为理想的有关武术实践的智慧。道只可体悟而不可认识,对道的体悟与把握,将自然地获得驾驭武术实践的真正的术。传统武术家们所追求的真正的术,其实就是道,而不是外显之术。悟道的方式,决定了传统武术的经验性质;以实用为标准的传统武术的经验思维,自然可以包容与吸纳已获得实用性证明的现代科学思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想模式,自然是传统经验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道;术;传统武术。 ‘Dao’ and skill of traditional Wushu Qiao Feng-jie   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Dao’ is creative basic intelligence; The ‘Dao’ of Wushu, is people's potential ideal intelligence about the fact that Wushu is practised. Line realize but can't know only, to realize and grasp line, control into real skill that Wushu practise naturally. The traditional real skill pursued of Wushu's family, is in fact one, but not the apparent skill outside. The way to realize ‘Dao’, has determined the experience nature of traditional Wushu; With standard traditional experience thinking of Wushu, can forgive and absorb the modern science thinking that has obtain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acticability naturally; Tradition and modern ideal mode that combines together, is traditional experience thinking and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hinking naturally. Key words: ‘Dao’, skill, traditional Wushu.
这是一个对传统武术思维方式的研究。解读道的概念特色,弄清道与术的本质联系,思考经验思维对科学思维的吸纳与融合问题,对于传统武术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1 道的含义
或许,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神秘玄妙,把“道”这个概念推向了中国思想领域的核心;也可能,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玄之又玄,使道成为了某种高深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道是一个深奥而又平实的概念。宇宙创生之道,天道、人道、武道、剑道、茶道、官道、师道,等等,充分显示了道在古代文化中的份量。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成仁赴义都是行道,凡非迫于势而又求心之所安而为之,或不得已而为之,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无论其直接的目的是仁是义,或是忠是孝,而间接的目标总是行道。┈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史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好个“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好个“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虽然金先生对道的理解多了一些客体成分而有些不够准确,但是,却是道破了道这一概念在中国人思想中的真正意义。道,早已成为中国人心领神会、日用而不知的概念。 对中国古人来说,在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中,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道。然而,道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不尽相同的。 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道的本义,是指道路。后人由此而引伸出了其他的意义。无论如何,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确实是一个使用率颇高的概念。 王中江先生在他的《道家形而上学》中,对老子之前的典籍中有关道字的含义进行了考察与归纳,认为大致有七种含义。这七种含义,分别为“道路”、“言说”、“理则或法则”、“方法”、“命令”、“正义或公正”、“通和达”。 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形上思想的巨大突破;老子的道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含义。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子》一书中所出现的所有的道,都要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来理解。 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事实来看,老子思想的形上突破,使道的含义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然而,在老子之前已经出现的道的词义,并没有因老子思想的出现而被全部抛弃。相反,倒是老子的形而上意义的道,把此前的诸多含义融到了一起,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形上思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道的各种词义的融合,使此后的思想史上的道更为神秘。正是道的词义的丰富特色,使道这一概念客观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崇高的象征,而使各个领域、各种意义上的道得以相互的沟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者,即超越经验者。从文献资料中看,在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下,道包含了两个最根本的含义:其一,是指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而言的,是指中国人反复强调的“体用不二”之“体”。这种本质意义上的道,在儒家被称之为理,在道家被称之自然,在佛家被称之为实相,等等。其二,是就智慧而言的,是指人本身潜在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根本智慧。这种根本智慧,具有对己可呈现自我本心、对物可洞察物自身的智的直觉能力。这种根本智慧意义上的道,在儒家被称为仁、良知,在道家被称为道、玄智,在佛家被称为般若、佛性,等等。这种在康德看来只有上帝具备而人类没有的根本智慧与智的直觉能力,中国古人坚信潜在于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道的词义,具有特殊的复合性。在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下,我们是无法把这种主体智慧与客体对象视之为一的。然而,在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思维模式下,把主体智慧与客体本质作为一种东西,却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在坚信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中国古人看来,本质即是现象的依据,本质即是一种根本的智慧。“天行健,天地位”,自然是一种宇宙现象的本质规律,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宇宙的根本智慧。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规律,即是最理想的方法,也就是最根本的智慧。因此,虽然从客体的角度看与从主体的角度看并不完全一样,然而,我们都可以把道作为一种智慧,而且使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根本智慧。现在看来,也只有当我们从根本智慧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超越的道时,道所包含的众多含义,才能得以圆满的解释。本来,所谓的道,包含了人本身所具有的可以洞察本质规律的根本智慧,以及由这种根本智慧所洞察到的客体的本质规律,然而,此时,由于中国古人所坚信的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观念,又使两者完全统一起来。在人看来,作为客体的天地万物之本质规律,是人的效法对象,是人的根本智慧所洞察的对象;然而,如果我们从天地万物的角度看,它又何尝不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智慧呢?天地万物的根本智慧,即是我们竭力洞察觉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的智慧的来源。如此,人的智慧与万物的规律,也就属于同一性质,皆可作“智慧”解。这样,我们对道,即可理解为一种根本智慧,而无论这种智慧是来自于对人潜在能力的开发还是从天地万物的表现发现的。中国古人坚信,这种根本智慧即是宇宙运动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既然道是根本智慧,那么,古代各家学派对道的本质的描述,则可能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根本智慧的不同理解。这样看,各家对道不同的描述,很多就可以圆融起来了。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智慧,是圣人表现出来的根本智慧,更是潜在于普通人身上而有待开发的根本智慧。如此,道必然可以融合规律、状态、形象、道路、命令等含义,因为这些内含都可以被示为对道的不同描述而已。另外,从崇尚智慧的人的角度看,对于未能开发出来而不能运用潜在的根本智慧普通人来说,这些由前辈先贤们阐述的代表着实然方式的规律、状态、形象、道路、命令等的道的内容,也就是普通人应然的法则、方法、依据、规范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道,已经包含了实然的规律、状态、形象、道路、命令等与应然的法则、方法、美、规范等意义。对道的内容,我们无法理性地准确表达,却可以无尽地换角度描述。道是万物万事的本质规律,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根本智慧,道是圣人之生活方式,道为普通人类提供了各种行为的依据。实然,是对天地万物和得道之圣人而言的;应然,是对未得道的普通人来说的。 传统文化中这个颇具特色的道的内容,在知识的领域中,常常是难以让人理解的。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指向了一种信仰。正是这种信仰,实实在在地引导着古代中国人展开了对宇宙人生之大道理的永久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古人在实践中悟得的这个作为大智慧的道,是一盏永不熄灭的导航灯,对于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与探索理想的实践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古代占据主流的“天人合一”观念,乃是以道的客体意义与主体意义的接合点。人道以天道为依据,实际已把知识与意义完全融合到了一起。虽然,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曾有理智的思想家们明确地把天道与人道区分开来,但是,这并没有妨碍“道蕴含着实然与应然”这一主流观念的深远影响。即使在强调天道与人道相区分的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作为道这个概念的含义,也绝不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就可以概括的。天道与人道相区分,只是强调天与人不能完全等同,而并非要改变道这个概念本身的内在含义。在人们认识道的过程中,实然与应然,是同时呈现出来的。 最崇高概念的道,最基本的原动力决不是空的,决不会像式那样的空。道一定是实的,可是它不只是呆板地实像自然律与东西那样的实,也不只是流动地像情感与时间那样的实。道可以合起来说,也可以分开来说,它虽无所不包,然而它不像宇宙那样必得其全然后才能称之为宇宙。自万有之合而为道而言之,道一,自万有之各有其道而言之,道无量。 道是无处不在的,道又是统一的。实然与应然,其实只是对同一东西的两种表述。实然标志着道的真实意义,应然标志着道的理想价值。无论是实然的生活方式,还是应然的人类依据,理想的道是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领域的。道即根本智慧。所谓的宇宙之道、为人之道、茶道、官道等,即是宇宙的根本智慧、为人的根本智慧、茶艺的根本智慧、为官的根本智慧等。 从根本智慧的角度讲,传统武术的道,即是最伟大的武术家在武术运动中所表现的最佳运动技术与为人方式等。武术之道,即是人们进行武术运动、处理武术文化范畴内的一切事物的最理想的方式,是最伟大的武术家进行武术运动的根本智慧。 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其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越女论“击之道”,大致有三层意识。其一,“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道不是别人教授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其二,“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揭示了道的真实自在性。其三,“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是对手战之道的自我体悟之所得。 很明确,越女的“击之道”,是对武术技击之道的描述。自然,技击之道,是武术之道的核心内容。 武术作为一种防身自卫的工具,是不言自明的。然而,我们切不可忘记,在传统社会中,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武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武以载道” 。在中国古人看来,作为一种工具的武术,是必须顺应于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观念的。除了传统武术运动本身所必须遵循的规律与执行的法则外,其他的一切价值观念,均要受制于传统的主流思想。这样,所谓的武术之道,除了自身所固有的技击之道以外,还承载着表演之道与为人之道等内容。当然,正因为传统武术承载了传统文化主流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这些附加的思想观念客观地成为了武术运动本身的智慧内容之一。 乔永香先生在授徒讲拳时,经常强调,“武术之道,在于做人,在于表现伟大的思想”。这个做人与表现思想的道,也是武术之道吗?这牵涉到对武术概念的界定问题。从狭义处讲,武术即是技击;武术之道,自然也就是技击之道。正是这种原因,笔者常把技击之道作为本然之道。然而,从广义处讲,武术,包括了习武者的所有行动与思想;这样,武术之道,也就包括了诸如做人之道、艺术表现之道等内容。 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传统武术之道,必然是一个复合之道。在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师道、茶道、官道,等等,可能都属此类。 总的来说,这一古人坚信为真实存在的武术之道,既是实然的最佳的武术运动方式,又是习武者最理想的应然依据。无论是优秀的武术家,还是普通的习武者,都在竭尽全力地苦苦追寻着这一至上神秘的武术之道。最优秀的拳种,最伟大的创新,都意味着对这一神圣的武术之道的真切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