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822|回复: 0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0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正气浩然 根植太极
—缅怀太极宗师李经梧先生
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 王大勇


每当我操演起陈、吴太极拳架,每当我课徒解析拳理、拳法,每当我同弟子演练太极推手,脑海中总不免悠然掠过恩师李经梧先生教导我时的音容笑貌;每当我气定神凝追忆与恩师朝夕相伴的35度春秋风雨,心中就会油然升起无尽的眷念和敬仰。


少小罹疾 结缘武术


1912年农历十月初八,恩师经梧先生出生于山东掖县(现莱州市)挝西村。当是时,那里民情淳朴且延袭着世代习武之风,这无疑给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上了第一记尚武的烙印。而在齐鲁古域,地少人多,年青人“闯关东求闻达”,也是当地人承传了几辈子的习俗。读了几年私熟,刚满二岁的李经梧也毫不例外地跨上了那种背井离乡,闯荡世界的漫漫长路。在哈滨,他受雇当了一家商场的小伙计(当时称“学买卖”)。时值数九隆冬,塞外朔风怒嚎,滴水成冰。可他却在御寒条件极差的商场里,加上从老家带去的铺盖单薄透风,不久,他的双腿就被冻出了毛病。他两腿酸疼,干不了重活,就连空手走路都已是步履维艰。尽管没少寻医吃药,却总不见好转。正在他苦恼万状的时候?晃缓眯娜烁嫠咚?盗啡?梢灾尾 ?7岁那年他拜在秘宗拳名师刘子源先生门下,开始学习秘宗拳。经过十度寒暑、晨昏不辍的磨练,顽疾终于败在他的脚下,而他的武技却有所小成。这一因祸得福的缘份从此伴随并造就了他著名太极拳家风云龙虎般的一生。


多师博学 广研太极


恩师生前不止一次地向我谈起,他年轻时候寻访太极名师的经过。他因疾病与武术结缘后,除学习秘宗拳外,也从他人口中得知当时最风靡武林内外的是太极拳。对于太极拳至为精妙的理法,以及太极先辈们出神入化的搏击武技,他心驰神往已久,然而,在关东塞外的大都市哈尔滨却找不到一位太极拳师傅,他因此苦闷彷徨,并下决心,熬到学徒期满,一定要找到太极名师,以遂夙愿。三年学商出徒,为了生计的经梧先生告别了他的武术启蒙老师刘子源,告别他人生的第一驿站哈尔滨,先是去了人烟稀少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海拉尔,后经数年辗转奔波,终于落脚在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北平(现在北京市),时年27岁。凭着他学徒时练习练就的经商之道和洗染手艺,在北平骡马市大街一开办起属于自己的“五洲百货洗染店“。在衣食有了着落之后,他就用工余时间开始寻访名师,以期深造武功。当时的北平城中武林各派名家云集,诸八卦拳,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戳脚翻子等等,可谓藏龙卧虎。经过探求比较之后,他仍然坚持对太极拳情有独钟。经人介绍他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师赵铁庵门下,学习吴式太极拳。赵铁庵是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之子吴鉴泉和全佑的高足王茂斋两位大师最早期的亲传弟子。经梧先生每周二次请赵师到自己寓所教授吴式拳。赵师慧眼发现李经梧不仅是个至诚的青年人,而且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武学璞玉,遂将自己的全部拳技和推手功夫悉心相传,并把自己珍藏的《太极拳秘笈》传给了经梧先生。而经梧先生也确实不负老师厚望,很快就成了赵师门人中的佼佼者。并于三十年代未就成了当时北平最高太极殿堂—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太极拳研究会最年轻的理事。他练功至诚至勤,每天清晨到太庙练拳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日从傍晚闭店到深夜,他都悉心钻研太极拳理。在太庙练拳的过程中,他又得到了王茂斋大师的另一位高足杨禹廷先生的指点传授。杨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细腻,为人正直诚恳。由于经梧先生敬幕杨先生的拳技和武德,遂于赵师谢世后,又拜在杨禹廷先生门下,再加上经常得到以推手见长的王子英师叔(王茂斋之子)的悉心指点,经梧先生的太极拳技和推手功夫有了质的飞跃。而立之年,他已名噪燕京,并与王培生、孙枫秋、李砚之、韩秀峰并称(太极五虎上将)


四十年代初,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到北平传艺。经气功大师胡濯贞引见,并征得杨师的同意,经梧先生又带艺再拜陈发科先生为师。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他除了按时到陈师处学拳外,还是每周两次专接陈师到自己寓所传授武艺,陈先生对李经梧也是厚爱备至,于是将自己的家传绝学倾囊相授,直至1957年,陈师仙逝,历时十数载。
经梧先师常对我们这些弟子说:“我没有门派思想,凡是好的,我都要学,你们就更不应有门派思想了”。经梧先生不仅从学于多位太极名师,而且还利用一切机会向其他流派学习。解放后,由于工作需要,他深入研究了杨式太极拳,并对国家体委组织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整理编创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和“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有深厚的造诣。因此,国家体委特别邀请他示范演练“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并拍摄了这一新中国第一部《太极拳》示范教学片。他的示范动作精确到位,舒展潇洒,内涵浑厚,气势恢宏,韵律优美,赏尽悦目,一直被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奉为经典。
60年代初,孙式太极拳名家李天池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习气功。天池先生的父亲李玉琳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门徒。李师同天池先生一见如故,互相敬慕对方的德艺,常在一起切磋武技。天池先生将家传孙式拳传给李师,李师则以陈式拳转授相赠。我做为经梧先生的徒弟,是两位老武术家这一段武林佳话的历史见证人。经梧先师集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于一身,融会了吴式的粘随柔化,孙式的灵巧紧凑,创造出独有的行拳推手劲路,这在当代武林中堪称第一人。


妙悟拳道 著述诠真


恩师经梧先生一辈子虚怀若谷自谦自律,总是说自己“不谙太极理论,也不懂力学,生理学……”(语出《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可是,我作为他老人家几十年的弟子,时时处处能够聆听到他那深入浅出,发聋振聭而又极其精妙准确的太极理论。并且,他的理论同太极拳的体和用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听了便茅塞顿开。我所知道的经梧老师不仅是一位行、走、坐、卧“不离这个”的太极拳道研究专家;还是一位深谙中医经络穴理论和实践的针炙大家。
解放前有一年,他回山东老家探亲。母亲对久别的儿子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娘俩在自家小磨房边干活边说话。那牛挺有灵性,两人一说话,就停下不走,母亲吆喝一声,它就迈动脚步。母亲生气地让儿子打牛几下。经梧先生一只手扶着磨盘边缘,另一手操起草料叉子。他手中的叉子刚举起来,那牛见要挨打,便突然拉动磨盘往前走,李师扶在磨盘边上的手受力,顿时失去了平衡,顺着磨盘转动方向,踉踉跄啮向前跌去,险些扑倒。立时他的心灵之窗被豁然打开,这不就是赵铁庵老师授给自己的《太极拳秘笈》中的“太极圈”么!“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这段太极拳秘笈》中第(十一)歌诀,李老师不知读了多少遍,可以倒背如流。经过老牛这一拉,磨盘这一转,却使他从中妙司了太极拳道的精奥:太极拳练的就如同磨盘的轴心,磨在原地转,轴心没有动,然而磨盘的转动就会把与它相反的任何力量倾刻化去了。象这样从平常生活事物中悟出太极拳道的事,在李师身上还有许多 ,他也常常用这种活生生的例子把古奥难懂的拳经浅显直白地解析给我们这些弟子听,这种理论传授对于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福份和享受!


经梧宗师于上个世纪60年代编创的《太极内功》最能代表他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的治学精神。他老人家在精研《易经》黄帝内经》和中医经络理论,针灸学基础上,参考前人留下的一则《太极阴阳颠倒解》,并结合自己的武学实践创制了独树一帜的太极内功。这个内功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部完全同太极拳体和用紧密结合的功法,突破了前人只守前丹田的修持方法,主张“命门”是锻炼太极内功的关键—穴。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练腰健肾,练气强身,驱使往来之内气都要经过“命门”并充实带脉(腰部)以清气(由涌泉穴吸入之自然之气)引动元气(即“命门”蕴藏之先天之气),以元气推动卫气(即经脉之外皮肉之内的正气,,属阳,脉内为营气,属阴),以卫气指挥经筋(起于“四梢”结于脊背),从而增强太极技击能力。这种由“命门”直达“四梢”,又由“四梢”复归“命门”的开合有致的内气运动是与古代拳经上“力由脊发”“气贴脊背”“腰为第一主宰”的要求相辅相成的。确是一种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阳萎、早泄、胃下垂、肠胃溃疡等有确切的气功疗法。同时又是一种能够大大提高技击能力和抗冲击能力的科学功法。李老师治学是非常严谨的。60年代以前,他自己秘练多年后才慢慢的传给少数弟子,在门徒中进行非常有意义的中试,直到证实这个功法的有效性和无害性后,才在北戴河疗养院的疗养员身上进行较大面积地应用。后又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才于1986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著作《太极内功》。这部书与1993年出版的《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是经梧老师留给我们的十分珍贵的财富。


1964年,在太极拳界推广“简化太极拳”过程中,曾有人提出应在“简化太极拳”中加上缠丝观点,从而引发了一声关于“三种劲”(即螺旋劲、缠丝劲,、抽丝劲)问题的的学术争鸣。当时的不少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都参与其中。顾留馨、徐致一、洪均生、罗基宏等名家各持已见,俨然形成两派对立观点,又加之全国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加入了争鸣讨论,一时难分伯仲。当时,国家体委武术处,武术协会(由李天骥先生执笔)写信给经梧行先生,让他这位融会贯通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且为新编《简化太极拳》第一科教片做示范的武术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李老师应约撰写了《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一文,发表在1964年10月21日第十期的《体育报》体育研究专栏中。李老师根据太极拳理论和自己对四家太极拳劲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缠丝劲、抽丝劲(运劲如抽丝)和螺旋劲是三种不同的劲别,他认为“劲”太极拳运动的原则要求之一,是陈杨吴、各家都有的一种,它是“式断意不断”,“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功夫的重要体现;螺旋劲则是“呈螺旋运动发出的劲,只击打对方一点,令对方失势或扑倒,都可以称之为螺旋劲。这种劲也存在于各式太极拳中”;而缠丝劲“则是陈式太极拳的特色之一,就是拧麻花劲”。他认为源于杨式太极拳的简化太极拳,是不能表现缠丝劲的。并明朗地表示不同意见把缠丝劲硬加在简化太极拳上,这种精辟的学术观点和干脆利落的学术态度,一下子就为太极拳的劲路实质做了诠释,就在老师文章发表不久,这场争鸣就风平浪静了。


技臻化境 应物自然


在当代中国武术史上,太极拳技真正臻于化境的人物并不多,而恩师经梧先生则是其中佼佼者之一。我所知道的李老师,其太极功夫确已达到应物自然之境。
他最早表现出太极上乘功夫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中叶。日本鬼子投降之后,设在太庙的太极拳研究工作十分那活跃,经梧先生已是这个研究会推手研究组的组长,很多师兄弟和研究会中的委员们都希望与他过招试手,而每当正面交锋,没有不败在李师手里的,因此,朋友们都说“唯经梧的推手独步北平,无人能出其右”。一次,当时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要来给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挂“健康乐园”匾额。研究会的委员们都集在院子里等着张的到来。经梧先生站在那儿翘首望着门外,这时,一位姓张的委员趁李经梧毫无防备,突然抓住他的一条胳膊往后採带,要跟他开个玩笑,也想试一下他在无防备下的功夫。哪知就在他双手欲发劲的一瞬间,李经梧猝然借力撒放,把这个人高马大,体重有200斤的张委员打得腾空跃出,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大家把他扶起来,急着询问伤着没有。这位委员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今儿个就是摔死了我也高兴,我真地探出了经梧师弟有这么深厚的功夫。
还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正当经梧先生与师兄弟们刚练完拳,王子英师叔从后门进来了,王师叔是最受大家敬重的推手大家,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他身上。这时,一位以力气大而出名的刘姓师兄弟冷不防从身后将李经梧拦腰抱住,想把他摔倒。经梧先生在不经意之中下意识地沉身转腰,只听“叭“的一声,对方的肘关节脱臼了,这位刘师兄吊着膀子疗了一个月的伤才见好转。
1988年4月,76岁高龄的经梧先生又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住在大儿子树椿家。听说老武术家回来了,远近的乡亲友好都不想错过这个好机会,纷纷前来请教。县里有位中医大夫,练太极拳40多年了,对经梧先生十分敬仰,专和从县里赶来拜访。当时,经梧先生在自家的门厅里,这位中医快步上前,而李先生想站起来迎接他。那位医生用双手轻轻一按,意思不让经梧先生客气,可是李老师在触及对方双手的一刹那,身子已经站起来了,而且那位中医却腾空飞出,撤在了院子里,李老师赶忙上前几步把来人扶起可对方的两个胳膊肘都撤破了,随那中医来的武术爱好者们和在场的乡亲们见了这一声面,都大大地吃了一惊。


恩师对我说,我们对我都不存在恶意,我对他们也没有恶意,不论是他们想试试我的功夫如何,还是无意识的身体接触,而我的自然反应却把人打出去了。假如他们是在多有准备的时候攻击我,我可能还不会那么七就把人打出去,这可能就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吧。
武德高尚 淡泊名利
恩师经梧先生一生崇尚武德,并身体力行他要求我们这此弟子也应时时处处注重和谨守练武人的“口德”和“手德”,即不出口伤人,不出手伤人。他老人家的武德修养永远是我们的楷模。我跟恩师左右35年,去过不少武术协会,从未听过老师贬低过本门任何一位师兄弟,他都是告诉我,他的哪位师兄弟在哪个方面见长,有值得他学习的地方;他也从未在任何公众场合和报纸刊物上贬低过任何一个门派的拳术,而是常常说起要尊重人家苦修苦练得来的功夫。他老人家能够遍学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并说自己之所以练有所成“全赖四家拳技之共同滋养也”。
(语出《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前言)。这不仅是他没有门派之见,而且也是他高尚武德的具体体现。


1950年,在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上,恩师获得了最高荣誉全牌奖。就在获奖后的推手表演会上,一位老武术家与恩师欲图用大捋方法牵制李师双手,使之掀脚跟,再顺势前挤令其向后跌倒。就在对方施用捋势的一瞬间,李师顺势随进,只见对方双脚拔跟浮起。如此时李师微微一放,地方将立时跌出,但经梧教师却就此收手,围观各方各派名家立时用热烈的掌声对先生的高尚武德表示赞许。
50年代中,经梧先生经常去北京锥子把胡同河北省省驻京办事处去会他的朋友赵衡,并向他传授陈式拳。当时,《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先生正在那里写这本书。冯志先生本人就是一位深谙武术的老敌后武工队员,见赵衡学的是太极拳,就说你们练的那拳实战用处不大。赵衡说:“那你跟李老师试试”。冯志使出自己拿手的功夫直取李师,但李师只用棚劲封住他的双手,无论冯先生如何变换招法,都近不了李师之身,而经梧老师却不用自己得机得势之时发放人家。冯志自知不是对手,同时也对李师的武德佩服得五体投地。
1962年,河北省医学界专家团到北戴河疗养。有一医院的外科医生,颇有些功夫,曾与诸多名家推过手,特提出与李老师试试手,李师奈于对方苦求,答应过两招,两人搭手,经梧先生就用粘劲盖住对方,使其不能动弹,然后轻轻一动,就在对方即将跌出时收了手。事后,老师对我和师弟们说:“人家练的不错,他心里明白了就行了,非难堪于人干什么?!”
1958年,受国家体委委托,李老师同当时几位名家李剑华、李天骥、唐豪、顾留馨、陈照奎等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中“陈式传统一路”的动作说明由李老师和李剑华先生执笔,本应由经梧老师作示范拍摄拳照,但他谦和不肯,非要推荐陈氏后代,自己的师弟陈照奎拍照不可,并亲自指导拳架。该书完稿后,因李师工作调动,转由他人出版,可出版的书中只字未提李老师姓名,武术界知情况的同志们都对此表示不平,而经梧先生却淡然一笑置之,不与人计较。老人家这种坦荡的胸怀,淡泊名利的人品,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吾辈。


有教无类 桃李芬芳


经梧恩师是一位跨越新、旧社会,与时俱进的武术大家。他不仅突破了旧武术界的门户之见,而且开创了一代清新的门风。全国解放后,他有感于共产党把中华武术当作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民族素质的大事去做,毅然放弃了原有的工作,而专门从事太极拳事业终生。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致1997年5月辞世。跟随他老人家学习太极拳的人不下二、三万人计。
从容不迫1956年到1959年,在国家体委的安排下,经梧先生在铁道部、卫生部
中国科学院,铁道学院、北京市体校等单位担任太极拳教练。期间从学者上至省部级老干部,下至青春少年的莘莘学子,无不从他那里得到悉心真传。而老人家一直坚持有教无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从不把学员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一视同仁,诲人不倦,有疑必解、有问必答。


1959年,他调到北载河气功疗养院任太极拳师。这个疗养院是国家专为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积劳成疾的县团级以上干部疗养、恢复健康而设立的。经梧老师把自己的太极拳、太极内功,针灸医术全部投入到这项医疗保健事业上来。除了教授住院疗养员学拳外,他还开办了数期太极拳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普及太极拳的师资和骨干。他的学员中有原华北局第三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委组织部长尹吉吉、河北省重工业部部长赵衡、国家建筑工业部玻陶局局长高志、耀华厂党委书记李越之等一大批高级干部,李老师和他们之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李老师在太极武苑中辛勤耕耘70余载,自然桃李满园。在全国各地有他的入室弟子80余人,如再算上再传弟子,已逾千人。其中,成就了一些出类拔萃的武术人才,还有一大部分弟子,以老师为榜样,不求闻达,而在太极学苑中默默地耕耘、收获、造福一方热土。


李老师的入室弟子周树生是当代著名武术家。他是原广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十一届亚运会时,周树生任中国武术队的领队兼教练。当他胜利完成祖国交给的重任之后,不是先回已阔别半年的老家,而是奔赴北戴河向经梧老师报喜和求教,由此可见,李老师在弟子心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崇高地位。树生师兄的夫人,多次全国武术冠军获得者潘淑仪则是先于丈夫拜在经梧先生门下;武汉市体委高级教练,国际级武术裁判陈湘陵;中国书画研究院著名书画评论家梅墨生等,都是经梧先生的得意门生。


中国当代武林百杰之一的中国体育大学门惠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德印教授虽未投贴拜师,却也都曾多次求教于经梧先生,并以老师事之。
自1984年至1989年,我的师弟吕德和、谷平海、徐翔、冯志明、师侄柳军珂等多人分别在全国太极拳剑比赛,全国工人运动会及河北省工人运动会上夺得了太极拳推手、陈、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太极剑的冠军、亚军、季军。


自1991年至1999年,经梧先生的再传弟子,我的门徒王立春、李凤君、付沙莉等人分别在河北省传统武术观摩赛、河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以及河北省群众体育艺术节武术比赛上获得多个项目的第一到第五名。


2002年到2003年上半年,是经梧先生门内再传弟子在全国和省的各项赛事中大显身手的年头。我的弟子刘明夺得中国.焦作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26—35年龄组75公斤推手第并列第一名;我的弟子岂鹿天,张贵勇在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交流会上共夺得竞赛套路(24、42、吴式)和传统套路(吴式)四块金牌一块银牌。


2003年河北省首届武术太极拳锦标赛暨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选拔赛上,我任领队,由我的弟子组成的秦皇岛市一队、二队和三队,分别夺得集体项目的第二名和第五名,在吴式、孙式杨式竞赛套路,42式、24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比赛中共夺得3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11个第四名至第八名;在自选太极拳、械比赛中共夺得6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并有王文清、刘明、岂鹿天、孟湘荫四人入选由十人组成的河北省代表队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


今天经梧大师传的太极拳在我辈中发扬光大,可以告慰恩师在天之灵,他老人家开拓的太极武苑又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