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劲”
“寸劲”是需要相当技巧的。相对与整劲来说,寸劲原理是一样的,同样是腰胯发力。只是整劲是慢发的,而寸劲发力非常短促,而且是粘到即发。这样说还是很多人不明白。打个比方,拿踢球来说,如何才能把球踢得更远?不是力大就可以的,要会踢: 第1点、发力是用大关节,其实也就是用腰胯发力。 第2点、踢之前身体梢节,也就是脚踝不能用力紧绷,要放松(放松不是松懈,不是不用力!),否则胯就甩不起来,力量发不出去。 第3点、发力时身体向前冲,胯随之甩起,而不是脚直接向后甩!打寸劲也是:手收回再打,而不是身体向前手随之直接出去,是打不出来的。 第4点、接触一瞬间,脚踝要绷紧,否则脚踝有可能受伤。而且由于脚踝不绷紧而往回收,造成缓冲,施加在球上的力量就被削减了。 第5点、接触球后,身体要继续顺着方向向前冲,增长脚背与球接触的距离。根据力学公式:做功=力×距离,增长接触距离使力量持续作用在球上,可以增加对球做功。 第6点、发力完成后重心不失。踢完球人不会一个狗吃什么扑倒在地上,要站得稳稳当当。 把以上六点换成梢节是手,那就是寸劲!寸劲并不是什么特别神秘的东西,用现在的话一解释就通。开始可在原地练习向前发力,体会如何发力在足底,如何用大关节发力——拳头用不着收回了才能再打出去。手直接就出,比收回再打要快当得多。身体向前,手自然就收起,自然就有了发力的距离;拳快接触到对方再发力,前后脚撑住劲,身体应该前冲,并且发力时向下坐,增加力量和稳定性。最后的发力方向,应该是乘着身体下坐而向“前下方向”打的——如果向正前或前上方打出,则对手可顺势后撤,或向上跃起以缓冲你的力量;如向“前下方”打出,你的力量与地面形成夹击之势,第一他不好逃,第二力量可以尽可能的打在他身上。试想一下,一个人背靠着墙挨一拳,换成没有东西阻拦而顺势后撤,那个好受些? 接着可练习向各个方向发力,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向各个方向发力较难些。最后可练习活步发力,道理完全一样。其间应该辅助以力量训练,练发寸劲与你做俯卧撑之间并没有矛盾,力量是寸劲的基础,力量越大,你能练成的寸劲也越大,特别是腰胯力——功夫不好,其病多在腰腿!三十岁之前不把力量练出来,三十岁后就很难了。
太极拳发劲
发劲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打出去的拳没力,打着也没用。(发劲发好了,当然也得打得着人才有效)按拳谚上说法,发力要象鞭子抽出去一样。但是怎么发劲,怎样练习发劲,很多人都不明白。徒然练得咬牙咧齿,横眉竖目,却还是浑身僵硬。什么是寸劲我已经解释过了,那么怎么练发劲呢,我自己的体会,得有下面几个阶段: 注:以下内容其实就是武术里面的心法,不传之秘,老师轻易不说的,希望大家自己好好体会。同时每一阶段的力量练习必不可少,寸劲也是要用肌肉力量的,不练力量是练不出来的,特别是腿和腰的力量! 第一阶段:打拳架,体会怎样放松。这个阶段不主张用力,打拳是为了熟悉套路,增加身体四肢的协调性。所以即使老师告诉你招式怎么用,练习时也不要想怎么打人,尽量以柔为主,把平时肌肉僵硬的力量化掉,体会“以身带手”四个字。同时要压腰胯和肩关节,增强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其实就有点象练跳舞一样,协调身手就好了。这个阶段大概要半年到两年,依人而定,打到动作柔顺为止。 第二阶段:初步练习发力,练整劲。这时你的动作协调性已有了一定基础,打拳时可以开始加力了。也就是练“硼”劲,身体四肢开始均匀的加力,不要只加手臂力量或上身力量。就好像你在“推一辆车”一样,脊背与后臀后撑(不是后翘),脚撑住地,手前撑。也可推推墙什么的找找感觉。平时练拳可以“柔”的和“加力”的交错着打,一旦发现自己过于僵硬时就打“柔”的拳路来化掉。“加力”打时要开始注入自己的“意识”,也就是对战临敌的感觉。这个阶段大概需要一年到两年。要打到身体能够“坐"在跨上,能够撑住劲为止。同时搞明白招式的攻防含义,打拳时有实战感。 第三阶段:等到你身体四肢已经能用力撑住,而打拳时依然流畅,没有呆滞僵硬的感觉,就可以练发力了。寸劲是怎么打的我已说过,就不再重复。最后有两个要点还没说:一就是要坐在胯上,二就是要后颈领起。坐稳了才好打人,可以多练练低架,上身同时要保持正直,来体会坐在胯上的感觉。 后颈领起,就是前辈所说“衣服架子”。要打出弹抖劲,自己得先抖起来。抖的时候后颈容易伤到。所以要有后颈上提,下颚内收而身体下坠的感觉,就象用衣架挂的衣服一样。如果姿势不对,十分发力,自伤三分。这些细节必须得知道。
太极拳发劲(续)与实战
我从打套路到开始练劲,大约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因为其间还在上学,所以进度可能不算快。练劲并不象想象的那样,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长的时间,那指的是从你小时候开始练算起。我的一位师兄只用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就可以开始练了。当然,你得遇到好的老师。 练寸劲的过程有时是比较痛苦的。刚开始发力时不协调,出去时看着好象挺有劲,但是没有落点,也就是没有最后那一下加力的抖劲,力都僵在胳膊上了,到了最后只是惯性而已。身体各个部位都别扭,一抖胯时胃就疼,呼吸也不顺畅,老喜欢憋气,弄得胸挺闷的。还有就是抖三四米长的白蜡杆,比空手挥拳更难受。胃疼就老使用胳膊的劲,发力完不光胳膊累,而且还头晕脑涨的。有时发力后颈受到震荡,就像落枕一样难受,搞得人好几天都不舒服。这些是发劲的必经阶段。慢慢我就体会出来了,其实也不难,关键还是多练,多回味一下老师的示范,多体会一下“坐胯”和“领颈”。 练劲是没有尽头的。我也不敢自夸自己发劲发的有多好,但至少已经初步练出来了。入了正道,以后就可以慢慢积累,提高。最终的目标是要在随时随地,任何姿势,任何角度,都能发出足以穿透对方的劲力来。 当然,发劲不等于实战,发劲只是基础而已。实战得慢慢的积累经验。太极拳所谓的“以慢打快,以弱胜强”,可能很多人理解歪了。所谓的“四两拨千斤”,也只是一个夸张的比喻而已。 以慢打快,以弱胜强,就全局而言可能是这样,一个力量速度稍逊对手(只是稍逊而已,差太多就不可能)的人可能会取胜。但在局部来说,力量和速度要大于对手,“避其锋芒而击其弱点”才行。关于四两拨千斤,前辈还说过一句话:四两拨千斤,自身得先有千斤力!四两是拨不了千斤的,八百斤拨千斤还差不多。 很多书上,影视上关于劲力的描写都是什么什么一发劲,对手就被打出好几米,甚至八、九、十米远。其实这样的打击效果并不好,力量在对方后退的过程中早就削弱许多了。真正打人打得狠的,对方就倒在自己脚下,但是再也爬不起来了!所以发力的最后一瞬间是下坐的,对手被狠狠的砸在地上。 再说太极拳的摔法,如果发力发得好,对方也是倒在脚下,而且应该手上扬,面部先着地,这样一摔百分之九十九都昏迷。而不是象平常摔一跟头一样,打个滚又爬起来。我老师曾经示范过,被摔后是脸先冲着地面去的!还好当时老师立即揪住背心的衣服,脸离地面也就丁点的距离。
转自《中华国术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