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600|回复: 4

岭南太极有传人――小记陈、吴太极拳师单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2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期:2004年3月13日 星期六 天气:晴朗 作者:Jeff Zhong岭南太极有传人――小记陈、吴太极拳师单颖 by 钟东 发表:2004-3-13 14:31:43 出处: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
单颖先生是国家海关的教育人员,业余钻研太极拳。他说:"上班是为了国家的应尽之责,研究太极拳则是我个人的事业追求。"可见他对太极拳的痴迷。

    结识单颖,已近十年。起初我和他一同住在广州桂花岗,因为向来也喜欢太极拳这项体育活动,所以有不少交往。自此以后,单颖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单颖对于太极拳的"发烧",令人感动;多年以来的交情,也让我难以怀。这两方面,都让我总想为他写点什么。今以人物专访的方式,成此一稿。希望太极拳爱好的读者,通过本文对单颖有更多的了解,也从中对太极神功窥豹一斑。

一、初识单颖见绝技

    1995年秋天,有一天,拳友林师兄来电话约我一起去广州海关学院,说北戴河来了一位拳师,邀请了陈家沟的某位陈先生过来,一起去会会面。当时我正在中山大学(南校区)读研究生,离海关学院很近,于是下午做完手头的工作,就骑单车赶往广州海关学院。当时,海关学院有学生科长龚先生一批人,互相介绍以后,便先后演练各自所学的拳术套路。我与本门师兄自以为得太极之正,至少亦得其余意。单颖也表演了陈式一路二路、吴式传统套路。

    大家表演完了以后,我觉得每个人的拳都不一样。对单颖的拳没有细细分辨,也没有觉察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但是,感觉到其气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如龙蛇巨蟒变化万千,在形式风格上的确可以开阔眼界。单颖因赶校车回家先走,我练拳的时候,他没有看见。

    后来,单颖有位学生说我打得好,他特意找时间约我出来看拳。记得那次是在中大图书馆后面,我打了一段拳之后,他说拳不能这么打。我不太以为然。于是他让我摸手(即推手),叫我推他,我使劲推,也没奈他何,进不了他的防线内。我还以为他的力气大,后来他推我,感觉到像老叟戏顽童那样,我开始觉得有异。退而反思,自己的拳是如何练的,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也许是他的功力比我好的原故吧?

    然而,此后因为家住与单颖很近,故时有来往。又因为当时在中文系有张连顺老师,他是精通先秦典籍,而又对佛学深有研究的奇人,他很早就拜单颖为师,通过他一起与单颖有更多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发觉拳艺的差距,不是功力一方面的原因,更多可能是功法的原因。这必须首先从单颖的师承说起。

二、情深义长述师承
    单颖说他的学拳经历,是先学外家拳,再学太极拳内家拳。他说,青少年时,曾师从多位武术家习通背拳、螳螂拳,六合拳、岳式散手,30岁时,幸遇一代太极宗师李经梧先生。从师三载后,被正式接纳为陈式、吴式太极门入室弟子。1994年从北方调来岭南,成为李经梧在岭南的传人。单颖转益多师,有一位前辈对他影响最为深刻,那就是太极拳一代名家李经梧(1911-1997年)老先生。提起李经梧老师,单颖总是一脸的敬爱和追念之情。他说在拜识李经梧老师之前,曾经也学过陈式太极拳,据说传自陈家沟的式子。李经梧老师看过后,只说了一句话:"很好啊,你跟着咱们学,不就更多了一套拳了。"现在看来,李老先生是那样的有涵养,没有立即叫单颖说不要练过去的式子。后来,单颖习练了李经梧老师的拳架功法之后,以前所学,通通都被忘记了。李经梧老师的陈式与吴式拳,风格独特,细腻而丰富,过去所学,相比之下,显得单薄而缺少深厚的意蕴。单颖说:"练了李经梧老师的拳,其它的都不想练了。"      

  李经梧老师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拜吴式拳名师赵铁庵、杨禹廷为师,后又拜陈式拳宗师陈发科为师,为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代、吴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分别承继了吴式、陈式太极拳的真谛,深获太极拳的精华秘奥,最后融会贯通的一位杰出太极拳师。李经梧老先生年经时就是武术迷,后来由于一心向学,又有良好的机缘,得以拜深明学理的大师,而又能博采众家,潜心研炼,各派功法,融为一炉,终于成为集诸家为一身的太极拳神人。

    据李经梧老先生自己说:"就本人来说,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陈式的缠抖刚发之力、杨式的舒放洒脱之势,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余均博而采之。尝有友人观余之行拳和推手,谓余:身架工整、柔韧、雄浑而潇洒;听劲至灵,应变之速,已屋臻应物自然之境界。此或过誉之辞,若谓得其一二,则全赖四家拳技之共同滋养也。"(见其所着《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一书《前言》)李经梧老师建国以后,除了长期为国家培养武术人才之外,还有不少功法著述。如,论着《太极内功》(60年代)、论文《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60年代)、著作《陈式太极拳》(50年代)、著作《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90年代)。这些,都是重要的太极拳理论遗产。

    五十年代以来,李经梧老先生一直在北戴河气功疗养疗养院任太极拳教练。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祖国各方面都带来了新的风气,李老先生虽已退休,然而几十年如一日,依旧对年轻的人传授太极功法。越到晚年时候,李老先生的拳越趋老成而精湛。武术讲师承,也讲缘份,改革开放,政治清明,李经梧老师重开山门,单颖有幸成为入室弟子。当时,由李经梧老师口传身授,并亲自讲解摸手技法,然后由师兄引领练习。这样,几年之间,单颖得到了李经梧老师太极的真传。后来,到广州以后,单颖还多次回北戴河与老师、师兄请教切磋,不断提高。


三、诲人不倦授门徒

    单颖老师先后在秦皇岛等地方院校以及广州海关学院从教20载,在得到太极拳真传之后,便随工作调动来到岭南。先在广州海关学院做副教授,后调入现单位。多年来,曾为学生武术队总教练,秦皇岛市武协,广州市武协会员,国家级武术裁判。为地方尤其是海关学院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

    在广州,单颖曾应邀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汉语培训中心,广州黄埔开发区,地方海关等举办了太极拳康体健身和技击防卫讲座或培训班,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工会举办的太极拳学习班中,中文系许多师生参加学习吴式传统拳与杨式简化拳,其中不少教授曾跟班习拳,强身健体,获益良多。

    芬兰留学青年朋友迪莫(Timo)先生专门来中国研求中国功夫,曾找单颖老师试手,领略太极神功。南斯拉夫友人董伟(Victor)先生,在中大读中文的时候,也曾经讨教过太极真义。单颖老师太极拳风格,继承了李经梧先生拳架工整规范,气势雄浑潇洒,注重推手实战的特点,陈、吴、杨、孙各式太极广泛涉猎,不囿于一家,颇有李老先生的风范――对"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陈式的缠绕刚发之力,杨式的舒放洒脱之势,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均博而采之。近十年来一直在海关教育系统默默耕耘,偶遇有识之士前来切磋较技,来者不拒,以诚相待,认真研讨,倾囊相授,体现了知识分子武术家的崭新风貌。其弟子谷任利、关小梅(香港)均在国内赛事有上佳表现,其学生邓顺英还以一套带有北派浓郁风格的吴式太极拳,勇夺香港国际功夫大赛金奖。


四、逸以作文探玄理

    在工作的余暇,单颖总是和同事、学生在一起练拳,既注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注意不断总结,近年在理论上颇有心得和创获。这一点,有乃师李经梧先生的风范,即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早些年,他就曾经参与李老先生的《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著述工作,目前,他已经将练拳心得计划写成一本书,作为探讨太极拳养生、推手、技击的专集。笔者在与单颖的交往过程中,感觉到他对太极拳的理解,体会较为全面,尤其在推手技击方面,有独到之处。

    最近,他将自己的练拳心得,整理成系列论文,包括《太极拳的精髓――松》、《谈太极拳的三挺》、《太极拳的内功新说》、《太极拳的外形与内劲的关系》、《太极拳的体与用问题》等,拟先在期刊发表,然后合编成一本专集。

    这里,必须特别提及的,是单关于"三松"的提法、"三挺"的要求,可谓其独得之秘,是其太极拳内要的总门。太极拳作为学说,最忌讳的是纸上谈兵。也即是说,谈太极拳,要尽可能避免从理论到理论,因为那样是没有实际用处的,甚至有时会误导太极拳学习者。为了避免这种误区,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真切的体会总结出来,又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这种理论,才是有用的,所谓"实践出真知" 者也。单颖的理论,就是根植于长期的太极拳演练和教学的实践之上的,是一点一滴的亲身体会。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他论太极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朴实无华的,而又是能够指导太极拳爱好者"批大却、导大窾"(《庄子》语,即找到规律之喻)的,每为真知灼见,极含智能哲理。


五、以武会友有痴情

    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单颖的太极拳功夫日益精湛,现在已经接近其所崇尚的松空境界。所以四面八方前来求学、交流之人,络绎不绝。单颖在工作之余,最为快乐的事情就是以武会友。有趣味相投的朋友,在许多人的一生中,是梦寐以求的,而有些人则永远也求之不得的。单颖的家,住在广州市里的一处小区,这个小区有一小块空地,虽然周围很是繁华,但小区中依然安静,因为离主干道保持着一定距离。每当节假日,单颖家门口那块空地,绿树荫下,就会挤满太极拳爱好者。除了是单颖的门徒之外,还有各地包括海外的一些武术家,前来切磋请教。

    海外的例子,如迪莫(Timo),他是芬兰人,专程来中国访求中国功夫真谛的一位武痴,本身的功夫已经颇为不错,然而在单颖面前,无法进得分毫,最后让迪莫敬服。国内本地的有识之士,不远千里来求学的人,也为数不少。单颖的小区,常常停着一些远道而来的汽车,就是一车一车的太极拳爱好者登门拜访。对这些想试探、想学习、想交流的人们,单颖总是那样友善和霭,热情接待。

六、骨气超逸传古风

    古人说,未曾习武,先备武德,又说德艺双收,把德放在艺之前。这些,都强调"德"在武中的位置。单颖是有很好的武德的,这包括平时为人处世的基本品德,也包括对武术事业的态度和观念。                    
    在平时,只要接触过单颖的人,都能够得出一个印象,就是单颖总是那样温和、平易,对别人从不作过份的要求。有一次,天气很冷,他到我这里来。练完拳时,已经到了中饭时间,我留他吃饭,他只吃了一碗面条。我想那时他已经因为练功、气温低的原故,应当十分肚饿了,应当到饭馆去吃好些。但他说不用浪费,所以就那样简单地对付了一顿。可见他总是为别人着想,不愿麻烦别人。同他交往的其它朋友,也都知道他是一位极其平易随和的人。      

   对于拳艺,本来单颖有许多是花费了不少功夫与时间学来的、练来的、悟来的,是独得之秘。然而单颖对于诚心诚意去求教的人,从来也不会保留,不会秘而不授,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的观念里,拳艺是与有缘人共同分享,所以他总是对好学的人倾囊相授。单颖也没有门户之见,他总是那样博取众家,又与不同流派的拳家共同切磋交流。由此可见,单颖生活在现代,是思想开放而又保留古代大武术家的传统美德的武术家。

    余言武术古来就有人把它当作修养之学,到了当代,在如今社会和平、国家昌盛的时代,更不能再单纯用作是技击实用的保命功夫。武术之称为家,意或在此。单颖就是这样一位明学理、重修养的武术家,是李经梧老先生在岭南的传播种子。


【声明】你的博客网刊载此文并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流量统计
{codestart}<SCRIPT src="../Hits.asp?DiaryID=17710">

<script>{codeend}
暂时取消统计 评论:0 [大 中 小] 推荐 打印 举报 关闭 相 关 评 论
发表于 2006-1-9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


发表于 2006-1-14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了解一下:吴式有何特点?

发表于 2006-1-14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推手会会长陈铭佳师傅就是练吴式的,推手会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在中央公园有个聚会,可以去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