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本階段的練習對演練者身體各部位的要求更嚴格了。必須處處解決矛盾,力達貫通,並把身體各部分調整到位,而且在訓練時對內氣運行做一定深度的體會。 演練者必須清楚,第二階段的訓練不但要完成中圓功夫的修煉,而且要完成由中圓功夫向小圓功夫的過渡。在中圓功夫時,演練者的內氣已較爲充足,動作比較輕鬆自如,幅度大方適中,使內氣與動作默契配合。練拳之時,演練者每一動作的一招一勢,舉手投足皆爲意到、氣到、形到,無處不有虛實,且又無處可見虛實。然而,這一切功夫的長進都與苦練是分不開的。 懂勁階段暗勁的訓練完成之後,演練者會感到丹田發沈,膀胱發熱,腳跟發重,頭頂發懸,肌膚發脹,手指發麻,這一切均爲內部有充足內氣的體現。 第二階段初期,演練者內氣雖然已經能夠貫通,動作也比較協調,但是內氣尚且薄弱,肌肉與內臟器官之間的配合仍不十分融洽。因此,當演練者推手或技擊時,若遇到一般性的進攻,尚能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取得勝利。但一旦遇到勁敵,就會自感內氣發虛,棚勁不足,左搖右晃,足步難以立牢,即使勉強向對方擊去,也會因自己的內氣剛性弱,力量不足且比較生硬、牽強而拖泥帶水。 但是,到了第二階段中期之後,演練者經過艱苦的訓練之後,逐漸克服了初期階段所存在的弊端,體中之內勁十分充足,無論是意、氣、身、手、足等變化也自然靈活,周身各部位攻防機敏,進可以攻人,退可以防己,隱於內而不顯於外,開合虛實隨人之動而動。意在拳先,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動作漸小,落點愈准,威力更大,化勁容易,發勁利落。一旦演練者與他人交手,身體稍動,即可發人於外,自己卻截然站立不動,重心穩如鐵塔,牢不可撼。 太極《拳論》說:太極拳法本陰陽,晝夜交往奧妙藏,不可同視一日月,得失俱在意彷徨。所以,練拳站樁行功采氣,必須得順應日月之變化。在天氣寒涼之時,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在天氣溫暖之時,不可失去鍛煉的良機。月亮初升之時,控制自己行功采氣時間;月亮正圓之時,風清氣靜,要充分利用練功時間。若日隱晦暗之時,要求得而不可有所失,且影有長短之變,月光有虛盈之分,這是日、月等天體運行的規律。在地有冷暖,在江海有潮汐,在空有風光,在物有消長,關係十分重大。懂氣階段的內氣修煉,一定要順應日、月變化。 此外,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中國的遠古文化中,久已存在著對生殖神崇拜的風俗。這種對生殖神的崇拜對於歷史和文化的産生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古代哲學家正是叢男女性愛的交合過程中體驗到了陰陽兩性的範疇,,從而制定出了判斷陰陽的標準,研究陰陽變化的規律。於是,他們制定和總結出了陰圓、陽方、陽泄陰收、陽能陰體、陽剛陰柔、陰陽對待、陰陽交感、陰陽交合、陰陽互補等一系列規律和理論。太極拳術本著陰陽自然等理論,明確地歸劃出了運用於動作之中的陰陽範圍。太極拳動作中,將吸、合、虛、蓄、屈、退、起、仰、來、入、收、化、引、松等歸類于陰,將呼、開、實、發、伸、進、落、俯、往、出、放、打、擊、緊等歸類于陽。然後古代哲學家根據雄不獨處、雄不孤壓之人性原理,又提出了物無陰陽,違背天理之說。於是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歸屬於陰陽兩者的變化之中。太極拳創造之中原來就本著陰陽學說的原理,自然也得在懂勁階段中進行陰陽之研究。 太極《拳論》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太極求自然,順時方歸真。首先要把握春夏秋冬四時的陰陽變化,這是懂勁階段訓練所必須懂得的知識。《黃帝內經》講,對於人體影響最大的變化,是晝夜的長短、月份的大小、春夏秋冬與二十四節氣的回環。 太極拳家對於陰陽在節令上的變化作用於人的能動性與中國古代道家及醫學家對養生、保鍵功能的認識相同。他們認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當春夏之時,渲染者可蓄養陽氣;而當秋冬之時,則可蓄養陰氣。如此,收效甚佳,在演練者習拳站樁的行功采氣上想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爲大自然春夏之際外界陽盛,自然界萬物處於生髮盛長階段,若逆春氣則少陽不生,逆夏氣則太陽不長。所以,只有人體養陽氣方能與萬物生長之勢相適應。而秋冬之時,則大自然外界陰盛,自然界萬物處於斂藏狀態,若逆秋氣則太陽不收,逆冬氣則少陰不藏。所以只有人體養陰氣方能與萬物斂藏之勢相適應。故此,太極拳理論中方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秋冬四時之變化爲萬物生命之根本,演練者只有順應了生命發展的根本,才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相反,如果逆反了生命發展的根本,就必然會戕伐生命力,破壞真元氣,甚至走火入魔,神智不清。所以太極《拳論》說。能應四時方知萬物。 同時,一年之中,陰陽變化隨著二十四節氣的交替而轉化;一日之中人體陰陽盛衰與晝夜日照、光熱的周期變化相關。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節氣,爲一年之中陰陽變化最關鍵的時刻,即陰陽相挺,至陰至陽,是陰陽兩氣相交的樞機。 總之,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月有大小,天分長短,各理陰陽。以一日而論,白天爲陽,夜間爲陰。白天又可分爲午時之前與午時之後兩部分,前半日陽光愈來愈強,爲陽中之陽,後半日陽光愈來愈弱,爲陽中之陰。黑夜也可分爲兩部分,子時之前,夜色與寒氣愈來愈深沈,爲陰中之陰,子時之後,夜色漸漸消退,晨曦緩緩來臨,爲陰中之陽。當此之時,大地寂靜,萬籟無聲,空氣清新。演練者若長偷天機,養己太和,時間愈久,功夫愈深,即可豁然貫穿,階及神明。 陳式太極拳懂勁階段的訓練主要就是調劑演練者所具陰陽兩者之比例,以使之趨於平衡。但是,在大自然中,天與地分別屬於萬物之上下,陰與陽成爲人體氣血的相對屬性,左與右,是陰與陽升降的道路;水與火,則成爲陰與陽的象徵,陰與陽的運動,並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成爲萬物産生的本始。陰陽所動,五行必相生相剋,對金、木、水、火、土之功能也不可不察。 太極《拳論》說,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從無極到太極,無極爲體,本一無所有,而太極則以黑,白與陰陽相抉。精、氣、神,生於先天,長於後養。並且精、氣、神三者均有陰陽之分,且與金,木、水.火、土五形相應,關係甚爲密切。精分陰陽,水爲陰,金爲陽,水與金合爲一家,居於元精,是人體內的先天資訊,也稱原始資訊。金則代表先天資訊中可以被人類所認識的一部分。神分陰陽,陰爲木,陽爲火,木火合爲一家,屬於元神,是經過人腦加工後的先天資訊或神識資訊。木代表著人類大腦尚未開發利用的認識能力。氣分陰陽,陽爲戊,陰爲己,合歸爲土,自成一家。因形象之緣,又以寒潤下行爲水象,陽熱上炎爲火象,生髮柔和爲木象,清肅堅勁爲金象,長生之變爲土象。將五行之生克歸屬於人體內精、氣、神之變化,成爲太極拳本始之一,節制相律。而中國古代道家發明的引導、吐納等強身壯體、養生益壽之動法時,又將金、木、水、火,土五行比喻成人體五臟,並以此爲主體,外應五方.五時、五氣,內系五臟、五體、五官等五個功能活動系統,闡明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性和周圍環境之間的統一性。這一原理與太極拳之本又合歸一道。 於是,陰陽五行之變異便將人類的生命、身體素質、生衍之理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演練緊密聯繫起來,從而使太極拳這一高級活氣功的動法長進及養生益壽納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科學性更爲增強。 據五行生克之理,木生火,水克火,火形之人行功練拳時,宜春夏,不宜秋冬。應擇東方而事。因爲東方是風氣生髮的地方,風氣産生木氣,木爲火之本,木氣産生酸昧,酸味滋養肝氣,肝氣養筋,而筋又生心,肝又主於目。對於火形之人即能産生強功養生作用。 火生土,木克土,士形之人在行功練拳時宜秋冬,不宜春夏,須擇南方而事。演練者需視自身素質情況決定太極拳運動的正確方位。 水生木,金克木,木形之人習武練拳時,宜春夏,不宜秋冬,以面北練拳爲上。因爲北方産生寒氣,寒則生水,水則爲木之本,水能生成鹹昧,鹹味滋著腎氣,腎生骨髓,骨髓又可生肝,腎且又主宰耳。木形之人取水,則可成爲生命延續力的源泉,與太極拳道合和而一。 金生水,土克水,水形之人演練太極拳時,宜秋冬,不宜春夏,應適擇面西方練拳。西方産生燥氣,燥氣生金,金則爲水之本。金産生辛味,辛味又滋養肺氣,肺氣生皮毛,皮毛又能夠生腎,肺又主宰鼻。水形之人取金而補濟,可以息滅暴性,減少禍事滋生,于養生有益。 土生金,火克金,金形之人演練太極拳時宜秋冬,不宜春夏,應擇中央方位練拳。中央産生濕氣,濕則可生土,土爲金之本,土又可以産生甘昧,甘味養脾,脾則生肉,肉可生肺,脾又主口。演練者要明白其間生克之關係,自然能夠適宜地進行調節,以保利除弊,強身鍵體,增強功力。五行相生逐其本,五形相克背其末。這是必須遵守的太極拳規則。順者則昌,逆者則亡,講的也正是此理。背本逐末地練功習拳是不會收到良好成效的,更不可能再向神明階段跨進。 五形生克關係雖對不同類型人進行習武練拳做出了一系列的方位要求,然而,它與太極拳從古至今所規定的面北起勢並不矛盾,因爲一個針對正在由下中乘功夫向上乘功夫邁進的演練者,另一個針對的則是初學太極拳的生手。對於一個太極拳學者來說,他周身都充滿著一股咄咄逼人的剛勁,即陽盛陰衰,根本就無法按規矩完成太極拳動作,所以要以陰相濟。北方生寒,寒則生水,水則主陰,假陰抑陽;使陰陽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逐浙趨於平衡,來磨滅先天所生之僵、拙、剛、笨之勁,從而産生出一種陰陽互交,剛柔相濟的靈勁。在具體操練中要因地制宜,不可過於勉強。 第二階段的訓練如果嚴格遵照了上述方法,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即可過渡到第三個階段,即神明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