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互访、互察,相互都有意向,权利平等
有道是:“三年徒访师,三年师访徒”在此阶段,大家的权力都是平等的,你有权利对师父功夫、武德、为人处事等进行走访和考察。走访的目的是——这位老师是不是值得我去拜他为师。
同样,师父也会在平时的练功中对你进行全面考察,比如家庭情况、人生经历、政治面貌、工作表现、人品作风、习武勤惰、才智天赋等,以及各方面的练功表现和入门动机等。考察的目的是——一是考虑能不能收你;二是入门后如何针对你的个性因材施教。
因此,找好老师难,找好徒弟更难。
都说名师出高徒,因此,很多人都想找个好老师,这想法没错,但,一是名(明)师难找(都是能人高手,也就不存在难找了),二是,不知道天下还有“有状元学生,未必有状元老师”的说法。可见老师虽不是状元(不成名不成家,或者是还未成名未成家),只要他有技术,明拳理,善教学,这样的老师未必不是一位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未必就不能去拜!
都说名(明)师出高徒,但对老师来说,找不到好徒弟,高徒一样难出。因为你不是那块料,更因为你懒散不肯吃苦,加上你学了一点就翘尾巴,所以,不是老师不好,更不是老师不教,像这类人,再好的老师也不能把他的功夫凭空就给了你。所以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入门引进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经验总结,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所以,互访互察,相互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相互了解了,互相之间皆有寻找对方的意向了,那么,水到渠成,一切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在拜师收徒方面的要求
徒弟要向师父递交拜师帖(姓名地址,生辰八字,自愿拜XX门XX老师为师等),要当众宣誓继承并发扬本门武术,辅助师傅完成事业等。还要当众宣读你拜师帖内的拜师词,要表明拜师者愿意拜某人为师;要表明自己对师傅和本门功夫的认同。要表明自己入门后学习弘扬本门功夫的决心。并附上心意红包一个,以示对师父的感恩与孝敬(当然,师傅不收那又是拾另一回事)。
师父要向新入门的弟子当众宣读门规师训并对入门弟子提出入门后在遵纪守法、尊师重道、做人做事、武德武风、文明礼貌、刻苦练功、继承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并给入门弟子发纪念品(衣服、刀剑等)。
在仪式中,请客办大的,叫“开大香堂”;反之,低调不声张,只请内部几个重要人物参加的叫“开小香堂”。大香堂一般是人比较多,请得起,所以给入门的弟子面上争光;小香堂,一般是人比较少,或入门之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不便声张,所以,只能悄悄地进行。
过去在举行入门仪式时,徒弟是要给师傅磕头的,所以叫“磕头师父”,现在移风易俗,很多人都改为鞠躬了。
拜师时,要先拜师祖,再拜师父、师娘;后拜同门、见证人(来宾)。拜过过后,还要给师父、师娘敬茶。
三、入门与不入门的区别
简单地说:未入门的是“学生”,入了门是“徒弟”。
学生,你对老师和老师对你,都只是钱、艺方面的“契约”(你出钱,我有义务和责任教你)关系,你可以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一点不用在意老师的感情和感想;老师也可以只教你点基本功和套把拳,对你以“宁教十口,不教一手”的方法处置,对门内的“拳功心法”“绝技绝招”可以是闭口不谈,也可以是凭高兴露那么一二手。但这你也不能怨老师,因为你和他只是“契约”关系,而没有“情缘”与“衣钚”的传承关系,没有这种关系,门规是不允许他私相传授的。
徒弟,在过去,你就是他的衣钚传人,你就像他的家人(子女)一样,故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老师有什么事你要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你的事老师也会向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去关心,所以,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父的方方面面,故而他不能不尽力把他的东西都教给你。不会像给学生上大课一样,几十人讲完了之,拍拍屁股走人。进了门老师会对你负责,会尽心传授。对学生保密(好拳不传六耳)的东西,对自己弟子就不再保密了。弟子对老师也得负责,出去以后你的行为表现、你的功夫展示,社会对你的口碑等各个方面都代表着师门,关系着师门的荣辱。
入门后徒弟要对师父拜“三节”,即:八月十五、阳历年、春节;“两寿”,即:师父、师娘的生日。有条件的还应该常到老师家中去探望师尊。
师兄弟妹之间:也应亲如手足。在武艺上做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在生活方面,要做到:相互关心,相互体贴。
总之,进门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所以大家就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四:收徒基本标准
我的收徒标准是:1、爱国拥政,遵纪守法;爱武爱门,谨慎言行。2、尊师重道,亲善同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3、羞于持强,耻于凌人;文以品心,武以观德。4、明辨是非,勿信谣言;定心轻色,非礼勿为。5认真学习,刻苦专研;潜心体悟,陶冶性情。6、戒骄戒躁,百炼成钢;天下武术,视同一家。这就是我的收徒标准,也是我们日常在一起修炼的行为准则。我希望我自己的弟子日后都能成龙成凤,为国家争光,为本门添彩!
五、师兄弟之间的排序
师兄弟之间的称呼排序,一般是是按进门先后排列的。但师父第一次“开山门”集体收徒弟时,是按年龄大小排序的。即:谁年龄最大,谁就是师兄。以后再开山门,就按这个顺序依次往下排列了。
六、可不可以同时拜两个师父
原则上,只要老师在世就不再拜其它老师。
一个徒弟进两个师门学同一种拳术是武林大忌。但,如果不是同一个门派的可以另当别论。
然而,不管怎么说,拜其他老师之前都必须取得老师的同意。并且要老师手书字据以证首肯,以免闹成两师门之间的不愉快。
但也有少数老师,高风亮节,不但不反对自己的弟子再拜他人,有时候还会为自己的弟子推荐别的好老师。所谓“一处磕头,百处学艺”是也。但这话虽然道理很在理,我个人却认为不是非要易学的话,还是尽量自律为好。
七、为什么非有拜师
这是一个传统文化,它涉及到建立势力团体与核心力量,也是师父衣钚依靠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当然现在已不再需要),但它却真的是本门武术与本门香火延续的传承问题。
师父与徒弟,进了门以后,一个有权利依门规传徒;一个也有权利以及有义务与责任进行继承与发扬本门武功。这关系很微妙,就像是伯乐遇上千里马,没伯乐,千里马不会被人发现,但没有千里马,伯乐也不会因此而出名。也更像是导演与演员,导演依仗演员的高超技艺来展示导演自己的意志,演绎导演的逻辑构思。反之,演员也需要高明的导演来导演自己充分地发挥演员自己的精湛技艺与表演天才。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所以,组成这样的一个非血亲关系非常必要,这个关系,不是血亲胜似血亲,这就是——师徒。
所以,它的传承人又叫“传人”,是正宗的“血脉”关系,因此,徒弟都为自己是正统的“嫡传”而感到骄傲,外人更为你是“嫡传”而称赞与羡慕。
——2013年7月5日 邓正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