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庆林:一代太极大师的雄风
时代法制报河北报道(记者刘为林马永军 通讯员 李新友 )这世界很古老,但又很年轻,在被崇尚而常新的理想鼓舞着,在跋涉的疲惫与不息的博击中进取,但又总渴望着收获-----
这世界渴望英雄,践行的英雄。
渴望那些不堪历史的重负,在构建和谐的社会里传承太极文化的英雄,他们在贫脊的土地上扎根,从收获丰稔的人群中走来;他们习武练功三十余年而不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开拓的荣耀和磨难中,他们便成为慰藉和激励这个世界最美的圣歌。
一代太极大师张庆林,便就是这圣歌中的一个。
张庆林,一九六二年九月,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太行山深处的庞会村,后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重点大型水利工程设施--------朱庄水库建设,现移居邢台市桥东区豫让桥办事处三合庄村。
张庆林,他自幼喜爱练武,12岁随其外祖父(注:河南原阳县人) 学习七星拳、抱门拳及其它功法。18岁经人介绍,便拜师与誉满京城及周边冀、鲁、晋、豫的太极大师石志诚门下,学习太极拳功夫。之后,又跟随其石大师的得意弟子赵世英、李黑妮学习;石大师仙逝后,他又拜秦文礼为师,继续深造。
1996年,时年34岁的张庆林,经师兄林东河引见,又有幸拜见并结识了当代“大成拳”一代宗师王选杰先生,学习“大成拳”。期间,倍受王选杰先生赏识后,又多次自费进京讨教其功法。
从此,一代太极大师张庆林,博众家之长,取精华之道,在太极推手及散打上苦下功夫,做到了触汇贯通,日渐精深。
2000年8月,在中国焦作太极拳年会上,凭借几十年从不渐断的揣模苦练,一举取得了85公斤以上太极(推手)比赛优秀奖;同年10月,在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获80公斤级太极(推手)第二名,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散手) 比赛第三名。并在担任了邯郸、永年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后,又担任了武当拳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之后,在2001年,参加的中国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获85公斤以上级太极(推手) 第四名。
2002年9月1日,参加中国焦作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上,获80公斤以上级太极(推手) 第四名;同年10月25日,又获得第七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80公斤级太极(推手) 第一名。
2003年12月28日,在河北省邢台市第八届武术运动会上,获85公斤级以上太极(推手) 第一名。
2006年9月,在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推广五十周年即2006年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传统太极拳比赛第二名。
2009年8月,在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太极(推手) 擂台赛中,获80公斤以上级第四名,太极(刀) 比赛第二名。
2011年4月17日,成立河北省邢台县武术协会,并担任常务副会长至今。同年5月15日,在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获传统太极拳比赛第一名。期间,由他所带领的邢台县武术协会参赛其它运动员还分别获得了(60、65、70公斤级) 太极(推手) 第一名;(60、65、70、80公斤级) 太极(推手) 第二名。
启蒙严教,刻苦练功
张庆林自达从小爱上太极武功后,至今都没有歇过手脚,习武己成了他全部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他回忆说:14岁那年,外祖父为了让他练好“马步蹲裆”、 “旱地拔葱”、“倒立敬天”、“鹤立鸡群”等基本功法时,一练就是二、三个时辰,几次晕倒后在站起,腿关节处多是倒地后碰的硬伤。
有一次,他跟外祖父学练“泰山压顶”时,脚勃子被握后肿得明渍渍的亮,不能伸,痛的他只想哭。这时,外祖父只是再给他做了一下简单的捏、推后,还一脸严肃的口气让他站起来继续练并说,练功夫,就不能怕苦!在擂台上,哭是不能救自己的。之后,他用手抹了一把满脸痛疼流下的泪水后,又一拐一瘸地练起了功法-----
在采访中,说到此处时,而立之年的张庆林,除了没有掉落下双眼群满晶莹的珍珠外,看的出他对启蒙武功外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
张庆林对笔者说,由于幼小初学练功受到外祖父的严传身教,至止现在,夏天烈日当空,冬季数九严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习武练功的脚步从未歇过。
吸取众家之营养,为我所用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项目,蕴含着祖国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集养生、健体、武术于一身。在习武求真的路上,一代大师张庆林,无论家庭生活多么拮据、困难、艰辛,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可遇可求的机遇。
18岁那年,改革开放的钟声还未敲响,人们还在为“温饱”二字构着太阳的光辉,去努力拚博时,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太极拳一代宗师石志诚后,白天下地干活,回家后喝碗清汤瓜蔬煮成的混合饭,就披星戴月地赶往石宗师的住处学功练法。
他说,那时,家里穷得叮铛响,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是一辆人力推车,根本就没有钱,买辆自行车骑行学功练法,全靠两条腿,每晚往返二十多里路学石宗师的太极功法。有时候,一练就是大半夜,甚至东方吐出了鱼肚白才收场。
星斗移转,春夏秋实,他完全凭着自己对传统太极拳的韧劲和追求,才得到石志诚老师的器重和手把手的指点。为日后太极推手及器械技能,炉火纯青的自如运用铺垫了扎实的基底。
说到此处时,一代大师张庆林,平静了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后,又向笔者讲述了他有幸拜见“大成拳”一代宗师王选杰的事。
王选杰的大成拳法,是太极拳的大成祖师所创,招招见实,步步有势,退守自如,刚柔兼顾,左右生风,上劈下打,可谓领略风骚无“敌”手。
为得到王选杰老师大成拳的真啼,在王选杰老师邢台工作期间,他放下手上的一切营生陪伴左右,后又多次自费进京面师请教,切措技艺。
集众家之精华,一直是一代太极大师张成林的心事。凡是他所见或听到的都要去琢磨。然后,在反复地练,从悟醒中找出要领,历数太极(推手) ,他总结出了静、动、变、势,惊、拍、诈、实,引、进、落、空12字诀,并还亲手传授给他百名弟子,进行互帮、互练、互学。
行武德,剑胆琴心
一代太极大师张庆林,虽然身手不凡,力顶千斤,在数次大赛获金、银牌打包用称称有五、六斤重,获奖证书一落又一落,
足有半背篓,周边村落老少皆知,但他生活低调,剑胆琴心,从不彰显自己。
在采访中,他常说“自已是一把火,要常照亮别人才对”。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一次, 河北任县籍一十八、九岁的孙姓年轻人,手提礼品慕
名找到家里,说明来意,要张庆林大师收为弟子,学练太极功夫。张庆林,回敬了他的礼品后告知,只要你不怕苦,你随时来我随时教,并且没有任何回报。这位孙姓年轻人听后十分感激,当即拜师学艺。
数十年已过,当年拜师学艺的小孙,在任县周边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太极“拳王” ,并在一些赛事上还取得过优异的奖项。至今“拳王”小孙,还时不时的抽空前来向一代太极大师张庆林讨教技艺,从不保守,俩人情感切切。
张庆林,在习武场上对徒弟要求如严般父子,一招一式实达实的教,从不麻糊凑和过关。但在场下却亲如兄弟,对一时领悟不到之处的,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进行分解讲,从不怕重复麻烦,直到心悟意到才满意。弟子苏达(注:化名) ,身高体胖,在学练太极(推手) ,俩人肢体刚接触时,就被张庆林一个回转侧推,扔到两丈开外后双手着地搓伤。这时,张庆林两步并作一步,一个“虎跃叼食”将他顺势抓起,并搀扶起村卫生室进行了逢合包扎上药。此时,天色己晚,就骑乘自行车将他送回家。期间,还多次携带营养品前往住处帮搓、揉、捏。不久,苏达就又重新的回到了练拳场上。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颗独具特色而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拳种。它不仅具有保健强体、技击、陶冶情操、修情养心等功能,更具有其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而渊源流长。太极拳中的太极二字,取自于<<易径>>中“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 之说。因而,太极拳的整个技法,都是吸取了<<易径>>中阴阳辩证之理而形成的。
太极拳,是在自先秦、经宋明上下三千多年的发展成果,其中又融贯了儒、道、释三家之长成为<<太极图说>>。
之后,经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又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同时,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渗入于武术文化而产生的太极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先秦道家老庄,运用阴阳学说绘制成今人看到的<<太极图>>,对后世今人影响巨大,例如,图中外一圈为太极,中分黑白者为阴阳,黑中含白点者为阴中有阳,白中含黑点者为阳中有阴。阴阳交错,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可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武术文化交融的一幅唱响绝世的灿烂画卷。
世界上没有打倒自己的人,只有自已打倒自己。一代太极大师张庆林,就是把自已心爱的事业视作世界上至高无上事业的人,这种伟大的人格也正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正能量。
最后,祝愿一代太极大师张庆林,这个打不倒的人,事业有成,日如中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