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790|回复: 0

古代名人对音乐养生的见解古代名人对音乐养生的见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8 15: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乐是一种旋律,一种语言,一种心境,是“欢乐、悲哀、忧郁、幽默、愤怒……等情绪以声音形式的体现”,它可以抵达人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可以让人停滞在一个美妙的世界里。它以独特的形式反应了宇宙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心灵状态,并深深的影响着人心!
   它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五音到如今的七律,一路走来留下诸多美妙的篇章,不少名士人杰都对其钟爱有佳,偶有闲暇扶手弹来,怡情养心,更有甚者以此作为治疗顽疾的好方子。

    例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就曾在他的《欧阳文忠公集》中记载道:他曾因忧伤政事,形体消瘦,屡进药物无效。后来,孙道滋以“宫声数引”治愈了“幽优之疾”,欧阳修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矣。”

    然而欧阳修虽然用音乐治好了顽疾,但在古时候,人们却认为音乐并非只有保健疗效,不良乐律也会导致人体罹患疾病的。例如苟子就曾明确反对“姚冶以险”的“邪音”,《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可见“邪音”确能致病。伶周鸩,也认为许多疾病是由于听了不和的音乐造成的,指出“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所以说古人相信音乐养生,但要适当选取,欧阳修宫声数引以治幽忧之疾选取的是“和乐”所以才能起到治疗保健作用。而他在《书梅圣俞稿后》中也有过深切的体会:“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以感于心,欢欣恻伦可以察于声”。在《国学试策三道》中亦说:“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     

    北宋司马光对于音乐的养生保健作用也曾提出“不爽于和”“不失其中”的养生之道,认为“乐极和”“礼极顺”“夫乐之用不过于和,礼之用不过于顺”“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而周敦颐也对音乐养生也提出了“淡和”思想,他说:“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综观以上,诸多古人均认为,“和乐”平心,“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的养生作用只有在优美动听的“和乐”中才能达到。“体育仅运动肢节尚得却病之效,弹琴则并精神而陶冶之,此其所以寿欤?”这或许也是个中道理之一。

    音乐养生虽有史可鉴,但真正的形成医学理论却在金元以后。金元时期,四大家之一张子和也善用音乐治病,如在《儒门事亲》中载“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等。他还提出“好药者,与之笙笛”,提倡学习乐器,以提高音乐素养来冲淡疾病的痛苦。

     至明清时期,音乐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音乐治病的机理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代的张景岳对音乐疗法推崇备至,并对其治病机制研究颇深,他在《类经附翼》中对音乐疗法有专篇《律原》进行论述,提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

    明代龚居中提出“歌咏可以养性情。”清代名家吴师机,尤其重视音乐疗法的作用。他在《理论骈文》中赞曰:“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医家徐迪、万全、张潮均有关于音乐疗疾病例的记载。

    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综观以上,音乐养生,在中医历史上可谓成就灿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