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066|回复: 0

拳是有形的意 意是无形的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5 15: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次要讲的是张镜明站长给我出的题目——如何远离“太极操’’(特别声明,这里所说的“太极操”,是泛指那些缺少太极拳内涵的所谓“太极拳”)。
    如何远离“太极操”?关键是在明拳理。我师爷杨禹廷生前常说:“练拳就是练的一个理”。太极拳之所以取名太极拳,是由于太极哲理是编撰太极拳的理论根据。太极哲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太极图像。这是前人对宇宙生成认识的象形图示,天圆地方,方圆相生,所以,图像呈圆形,内含类似鱼形的阴、阳两个图案,义蕴着对立物共存于统一体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而且阴鱼的小圆眼是阳,阳鱼的小圆眼是阴,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处不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无处不是太极。
    二、太极图说。用文字来阐述,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提到的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我的恩师王培生常说,为了练
好太极拳,就必须深入探讨太极哲理,譬如,什么是无极、太极?太极与无极是什么关系?什么是阴和阳?什么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的相互转化?什么是动,什么是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又是怎么回事?等等。
    总之,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规律。引用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的话:“何谓太极拳?简单的说: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的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拳,是肢体动作的外形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运动辩证统一结合。必须以内形的运动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即用太极运动支配拳的运动,这便是太极拳。如果只有外形的运动,而没有内形(太极)的支配,只能称之为拳操。而不能谓之太极拳,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求达内外运动的统一.使之名副其实。”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远离“太极操”。
    太极拳家李琏先生(吴图南先生的嫡传徒孙)在他的《太极拳练架真诠》一书中说:“‘无极’是一种形式.而?太极’是在这种形式中存在的物质能量。中国古代哲人认为气就是一种物质能量的体现,故日,太极者.气也。”李琏在这里明确点出:人体内在物质就是气。而武学
宗师孙禄堂先生,在他1924年出版的《太极拳学》里,更是早就说过:“以无极式为之根.以太极式为之体.斯二者,乃拳中万式之基础”。又云:“太极拳乃研求一气伸缩之道”.他具体说到:“人生天地间,本藏有先天之元气……,所谓中和之气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川流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阴而阳,阳而阴。一气活活泼泼.有无(并)不立,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孙先生的这番精论,对太极拳练的是什么(气),有什么特点(由内达外,内外协调一致),怎么练才算正确(学拳需明理,明理才能得法,此外还需勇气、毅力、精神),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精确的概述。
    为了加深印象,下面我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援引几则资料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200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第十一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太极拳兴盛中潜藏着危机》的文章,文中谈到,现在的太极拳“失去了技击含义的把握.致使套路演练中的武术特征逐渐淡化,而套路动作的艺术化、体操化倾向势必不断的增强,因此有演变为套路体操的危险……可能经历10—20年的兴盛时期后,太极拳将踏上没落之路”。这是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论文报告会上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
    其实,类似观点,早在上世纪  90年代初就已见诸报刊。l992年  《武当》双月刊,连续三期刊登了美  国太极基金会会长周宗桦先生的文童,周先生写道:“我在台湾学练太极拳垂10年,来美国后免费授拳15年.直至最近71-悟出我自己练的的都是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的t太极拳’。为了宽广视野,我曾多次专程前往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寻师访友。到过很多地方,会见过很多人……但说来令人失望……,只有现已过世.那时已102岁的吴图南先生依然身轻体健,精神矍烁,为太极后学提供人证。”这位周先生在文中呼吁:“您要延年益寿吗?就学吴图南的虚领顸劲吧”。他还发出以下惊人之语:“现在再不追根寻底.穷本溯源,太极拳必将名存实亡.沦为如旁人所批评的,老人拳、健身操了。”
    无独有偶,就在周文发表的这一年2月,《武术健身》杂志上,有一篇张义敬的《太极拳的沉思》,文章中说:“近几十年来,我们在太极拳上的成就之一.就是有学不完的套路.初学者就成天昏天昏地的跟着套路转.只看见形式,不知其内容,”文章最后担心今日之太极拳“只强调外形动作的规范化,而不考虑怎样以太极内功内容作为规范化的标准”.会“只有太极拳的躯壳,并无太极拳的灵魂”。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援引了这么多资料,目的只是想说,张镜明站长提出“如何远离太极操”,不是无事生非,张站长心存高远,看到了当前太极拳兴盛中潜藏着的危机。    以上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部分  内容——说理的部分,下面,再谈谈  远离太极操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要借花献佛,向大家推  荐陈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老师新编  的《陈氏太极拳入门》这本书。此书  说的道理并不局限于陈氏拳,而是  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其他门
派前辈专家也有类似的专著和言论)。冯老师在书中说,“练拳需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等等,主张习拳必须先从站好无极桩入手;要在站好“无极桩”的基础上,进而把“阴阳开合的认真求索”落到实处。冯老师的《入门指引》和《入门说要》作为解决远离太极操的可行方法,易懂好记,学起来方便,盼大家结合实践,仔细研读体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