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一般打太极的都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比划这些劲法外形也不是难事,但能真正理解这些劲法的内涵、用好这些劲法,就不那样简单。无论我们一套拳有多少动作,每个动作中或多或少会包含其中的某个或几个劲法,当然打到最后只剩下阴阳两个字。 我爱独练。就在我练功的地方有一位太极爱好者,每天也准时到位,我打一套杨85,他从24、42、48打到剑。有时他闭着眼睛,有时若有所思,有时停下来回忆动作。认真的态度可佳,也能自得其乐。与众多的初练者一样,他正陶醉于在几个月内学会那样多的套路而沾沾自喜。(由于不相识,我们从未打个招呼,甚至他常常不顾站位,不考虑对方运动所需场地的大小,离我两米外舞起他的剑。每每这时我会绕着圈子打,或是反方向打。反正,这些对我来说都无所谓。要不是争那最早见太阳和避风的地方,我会离他远些。我有时动了恻隐之心,想和他说,初学不能一下学那样多的套路,器械是手的延长,没有基础舞出的剑是多余的负担。因为他年长我,他又是那样陶醉。说不定是哪个名师培训班上出来的,说不定他看着我老态龙钟地打着还看不上,说不定他一身的练功服的打扮看不上我日常便装,一双布鞋,看上去老土的样子,还不想多看一眼。思前顾后,我还是没有开那臭口,日复一日地相安无事,各得其乐。)相形之下,我就差得太远。近三十年来,我只会这套杨85,每天也只打1----2遍,累计起来差不多有万遍了。至于八法,除了按字(目前我所能理解的程度)有时做得好些(自己的感觉),其它的7法我不敢说了。像我身边这位这样定位太极的在公园里能见到不少。他们的共点是做加法甚至是乘法,我以为打太极不但要做减法,还要做除法。损之又损。 话说远了,再回主题。 朋友会问你说八法,怎么又提“三摇三摆”了呢?其实我是为了说“三摇三摆”才提八法的。 提“三摇三摆”不得不提田金龙。 “三摇三摆”是扬州大学田金龙教授在研究太极拳、剖析太极拳技理后,所创的一种具备较强实战竞技效果的训练方法。并且经过多年的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打、推手的擂台检验及日常实战训练等实践活动的提高和升华。 “三摇三摆”训练体系中的六个动作,包含了“前后、上下、左右”的发放,以及“立面、平面、侧面”的引化,其核心是引进落空,当较为熟练地掌握动作和要领后,可进行各种变化。为了更为直观,请大家先看一段田教授学生徐亚奎的“三摇三摆”演练视频:(一分多钟) http://v.ku6.com/show/i1ETqWq0rqic5OXk.html 看了这段视屏我们不难看出 “三摇三摆”动作并不复杂,由几个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会的动作组成,其中“三摇”主要练习“引化”技术,“三摆”主要练习“发放”技术。
“三摆”由三个动作组成,第一个练习动作是太极拳中的“起势”,第二个练习动作是杨式太极拳中的“如封似闭”,第三个动作是[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陈式太极拳中的“搬拦锤”,主要练习太极劲路和发放技术。这三个动作从方向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是上下,一个是前后,一个是左右。 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记得博友太极0+1曾提过,本来很多拳种中能用的东西并不多,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迎合学者猎奇,很多师傅被逼得编出很多美丽的花来。这样大家就都开心了。学者开心不已,师傅又教了我新的东西!田博士可以说是返璞归真了。他在众多学院派沉湎于操、舞的时候,当众多的公园逍遥派摇头晃脑、扭身作势地自欺欺人、照方生病的时候,他大胆地作了尝试,作了减法,挑选了太极中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