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831|回复: 0

老年养生太极的小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1 16: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的一篇关于老年养生太极的小议,竟然引起了一位拳家的重视,撰写了大篇幅的文章,全方位论述了《养生太极拳锻炼的技击性》(《精武》2009年第l2期,以下简称《技击性》)。此前,笔者阅读过这位作者的若干文章,知道其拳有功底、理有探究、写有水准,值得笔者学习。古人言“闻过则喜”,含两层意思,真过可以自醒,假过可以自警。“人不知而不愠”,且不说君子境界,亦可算探究一乐事。读过《技击性》大作后,学到了若干拳理知识。但对其中一些论点仍持有疑惑,特将此写出敬请指教并博有缘读此文者一笑。
  一、因缘性难空
  笔者最近几年比较关注老年人太极训练的现状,通过调查访问,发现步入老年才开始习练太极的大多数人是带着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症来寻找“特效药”的,有的人被慢性病困扰多年,但因在岗时忙于家事、公事而无暇顾及,有的虽练过太极套路,但终因精神与时间都难以集中,使情况变得有些不妙。他们决心练太极是基于对太极圆润、柔和、平稳的训练方式的信赖,是对其精神与生理的调适效果的仰慕,是抱着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复身心而来的。而那些教拳者中的多数人却不怎么照应他们的这些合理、正当的要求,总是不厌其烦、照本宣科地强调技击原理与方法,即如何去防身、打人,以技击作为一种主导思想,使“末”提升为“本”,使“珠”上升为“红线”,使”宗”淹没,于是习拳者中有望而生畏者.有知难而退者.有心不在焉者.有充耳不闻者,从而冲淡并弱化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与生理要求.当然,带来的问题是教与学侧重点的偏离与太极神髓的淡化,故而训练效果不怎么理想.然而    笔者曾观赏过一位长者练拳,在互相有过接触、沟通后得以倾心交谈。摘要如下:
    “请问您贵庚?”
    “‘耳顺’有余,‘随心’不足。”(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您每日练多长时间?”    “3个小时。”
    “敢问效果怎样?”
    “我刚从岗位上退下来时,一身的病,光说也得说上好一会,现在练得病魔已跑,精神极好。”回答时他的神态真可谓是得意忘形。
    “请教一下,您有什么经验?”
    “练时不管技击,真的只是用意不用力,人放松了,就练得非常舒适了。几个小时倏忽而过。”
    后来我得知此长者乃高级知识分子,好读书,略通儒、道、佛及医学之理。    通过这次对话引起我的对比思考——步人老年才开始练习太极者是否可以考虑不练技击,只因传统理论是十分重视技击的,并已成定论,我亦审慎对待这一想法,不敢贸然写出。
    此后我读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极内功解秘系列。祝大彤先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太极拳家,他在《自然太极拳》著作中,将功法分为养生篇、技击篇等,并持有习拳者可根据自己情形侧重养生或侧重技击训练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尔后,我又在《中华武术》2008年第8期上读到《少林与太极》杂志社刘强同志(当时任编辑部主任)发表的新时期太极“强调攻防意义不大”的一个观点,又在2009年第8期的《中华武术》上读到李德印先生的一个讲话,使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
    李先生是太极界得真传、有世界性声望的太极专家,他在2009年国际混
元太极交流大会上,有一个重要的演讲,他说:“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是当今太极拳运动的主流,是武术运动的主旋律。”发言中用较长篇幅介绍了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习练太极拳的体悟,他靠读书、观碟、自学训练,并没得太极真传练技击,但效果同样很好。我想到技击性固然重要,但要练成功并非易事。当今习练太极者人数约一亿以上,但其中有真技击本事者却屈指可数。练技击必须有许多相应条件。如不具备条件,则是白练。这些信息融入脑中,我便觉得有了理论依据,又有了实践基础,因此便产生了明确提出老年人习练太极的非技击性的想法,于是草就了《非技击性》一稿,得以见文于《精武》。不过,知常不易变,因缘性难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